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分析

时间:2022-07-18 10:50:54

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是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行动指南。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积极应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确立马克思主义在西部民族地区思想战线的指导地位。(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01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用“八个坚持”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进行了科学定位。这是对党长期以来所做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为党进一步推动民族工作发展指明了更明晰的方向。[1]要科学的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首先,坚持党在民族地区正确的方针、政策不动摇。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要以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推进党的民族政策因地制宜,有效推进,创造民族地区政治清明的环境;其次,民族地区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并做好对少数民族的宣传工作,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加入走向共同富裕的队伍;再次,既要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又要解放思想,抛除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滋养,净化民族地区文化环境,提升文化质量。(二)占领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下,各种意识形态争相崛起,不断挑战着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保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高地,就会被危害地区稳定的思想趁虚而入。因此当前必须要做到:第一,弘扬主旋律,做好民族地区的正面宣传工作。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确的抉择,守住政治原则底线;第二,以理想信念为切入点,在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2]第三,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改革文化体制,建立精神家园,培育民族凝聚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理论自信

2015年8月24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在会上提出了要加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五大认同的提出是要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认可度。当然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以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真正优化为基础。(一)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心理认同。作为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构成一个坚强的命运共同体。地缘关系以及历史渊源将各民族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扶持、相互发展、荣辱与共、共同进步。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地区和谐。因此,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成为少数民族的共同心理认同。一方面,要培育正确的荣辱观,利益观,一切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根本遵循。不能以少数民族发展的私利破坏整个国家的发展稳定,同时也要保护少数民族利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要加强民族团结,各民族拧成一股绳,在面对民族分裂势力等危害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的敌对势力时,各民族要形成同仇敌忾的士气,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二)优化党的建设,提升政治认同。党的建设水平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优化党的建设能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一方面,党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形象。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党员,面对复杂的民族问题,既要锻炼“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3],又要经得住各种诱惑,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树立良好的作风;另一方面,党要加强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治理能力。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多民族聚居的现实,往往会因信仰、文化的差异产生矛盾,这就需要民族地区党组织做好协调处理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4]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往往从民族地区入手,煽动民族分裂以及各种恐怖活动,危害少数民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地区和谐稳定,这正是对民族地区党的治理能力的最大考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安定的生活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从严治党,西部民族地区更应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现实发展状况,坚持以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利益为根本遵循,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基层党组织,与少数民族群众联系密切,更应加强自身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三)构建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认同。我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而且各少数民族文化争奇斗艳,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这样的一方土地上获得认可并非易事。西部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浓厚且经受外来文化冲击比较小,带有民族特色的思想观念牢固。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冲破思想屏障,加强文化理解。首先,要尊重西部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同时也要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认同感,不断优化自身的民族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其次,要注重西部民族地区精神家园的构建,完善教育体制,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素养;最后,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寻找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同点,在求同存异中找到共同的价值归宿,拉近情感的距离,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认同。

三、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队伍: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主体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优化必须依赖于强大的建设主体,既需要具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李霞: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策略•17•少数民族干部,又需要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人才,当然关键还是要靠少数民族群众自身,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发挥主观宣传作用,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宣传队伍。(一)提升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领导干部是党的理论的重要宣传主体。西部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更应具备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本领。首先,要规范西部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结构,既要选拔优秀汉族干部从事民族地区工作,又要培养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在西部民族地区形成合理的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其次,民族地区的领带干部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在理论知识上武装自己;最后,西部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要做好宣传工作,必须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就是要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汉族领导干部要适应少数民族群众接受理论的方式,要多接触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思维特点、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少数民族干部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学习,并结合自身对少数民族特点的了解,将正确的思想理论传播到少数民族群众中去。(二)培养专业的理论传播人才。专业的理论传播人才是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动力支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实现必须要以一支专业的宣传队伍为依托。一方面,要鼓励优秀的理论工作者深入西部民族地区,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理论队伍建设,同时要培养民族地区的优秀人才,培养具备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优秀知识分子队伍;另一方面,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注重理论符合实际,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根据。专业的理论宣传人才不仅要有通过多方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要具备超强的理解能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魅力,才能在理论宣传的过程中收获少数民族群众的信赖,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接受度。(三)发挥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化大众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从化大众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群众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而事实上,少数民族群众既是客体又是最大的主体,“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5]可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优化,少数民族自身才是最大的建设主体,如果受众的力量得以激发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一方面,要关注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需求,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疾苦,使少数民族群众看到党的理论的确是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宗旨的;另一方面,要做好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觉悟,同时要培养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带动其他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少数民族群众自觉的投身到政治文化环境优化的建设中。

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平台: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新媒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优化既需要强大的宣传队伍,又需要搭建形式多样的宣传平台,既要考虑到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口味又能够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一)丰富大众化传播形式。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然要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大众化要以政治文化环境的优化为目标,一方面,要使政治富有文化性,文化具备先进性。具体说来就是利用好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文化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兼顾传统的艺术形式。少数民族群众往往倾向于更能表达民族诉求,体现民族情感的民族艺术形式。例如可以利用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的传播方式,通过直接的感官感受,使少数民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满满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建设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回顾历史,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感召力。[6]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宣讲和正确的观念引导也尤为重要。(二)加强新媒体传播网络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优化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环境定然不能脱离新媒体这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互联网的普及化是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与时俱进,用好网络传播平台。第一,要打造一支既熟悉网络传播程序,又熟悉民族地区发展情况的网上宣传团队,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到少数民族群众中;第二,要鼓励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交际平台,关注党的理论宣传,并合理表达自身的诉求,促进党的理论不断完善;第三,要优化网络传播环境,对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进行严格监控,坚决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危害社会稳定的恶意流言制造者。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一道建设和谐文明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五、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优化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话语塑造

马克思主义在西部民族地区的传播既要考虑到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信仰的复杂性,注重与民族特色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同时还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构建马克思主义在西部民族地区牢固的话语体系。(一)创新民族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是在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蕴含着西部民族地区历史发展的独特符号。“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5],这是我们党工作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发挥作用,不得不考虑用民族语言打开优化通道。少数民族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民族地区的主要受众,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群众既听不懂也没有兴趣听,这就需要学会用群众语言拉近宣传距离。群众的语言来自于丰富的民族生活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过程中尽量用少数民族群众身边的事例,用通俗的生活语言,将少数民族群众带入对理论的感知过程。像民族歌曲就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民族语言,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改编成口耳相传的美妙音符,在潜移默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同时也促成了马克思主义语言表达方式的民族化。(二)借助民族文化讲述中国故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领域的话语塑造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话语的内容要具有感召力、渲染力。[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梦是最具感召力的中国话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具有统一性。一方面要在民族地区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感染少数民族群众,占领文化领域的话语高地;另一方面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发展成就融入少数民族故事,用民族化的语言、民族化的形式、民族化的特色展现出来。另外,少数民族多信仰宗教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排斥,因此还要充分发挥信教群众的作用,尤其是宗族首领等,先培养起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再鼓励他们运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将社会主义先进理念传达给信教群众,使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领域掌握更多的支持者。[8](三)加强学术研究建设民族化学术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专业的学术研究体系为基础的。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解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的重要保证。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一方面,要培养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鼓励民族地区知识分子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研究党的理论、政策,营造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要以民族地区为切入点,在学术研究中注重结合民族发展实际,研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解决民族问题,丰富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脱离大众,理论要掌握群众,必须能说服人,而说服人不仅要有严谨的理论体系,还要符合群众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方向。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优化是一项既复杂又十分必要的工程。尤其是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环境的优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能够使西部民族地区实现从理论宣传到价值认同到实际环境的改善,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加速前进。

参考文献:

[1]王怀强.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的若干创新[N].中国民族报,2015-11-20(005).

[2]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01).

[3].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36.

[4]朱孝红.服务型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4):36-39.

[5]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837.

[6]陈始发,易雯.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平台建设[J].理论学刊,2014(7):18-22.

[7]甄红菊.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探析:基于意识形态视角[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2):65-71.

[8]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健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001).

作者:李霞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