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制化的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11 03:20:36

民主法制化的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一、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人民民主的本意是“人民的统治”,即人民享有管理和决定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利。强调“由人民掌握权力”是近代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体系的斗争中率先提出来的,尽管资产阶级所建立的政权难以改变少数人独享特权的实质,但却为社会主义民主目标的设定提供了指引。社会主义民主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是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即最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有序地参政议政,民众的权利能够得到有效反映和有力保证。社会主义民主代表着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充满了生命活力与现实感召力。经历了百年的屈辱辛酸和六十余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成功地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近代历史上的战争伤痛让中国人民倍感和平的可贵,积贫积弱的国家催人再度吹响前进的号角,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民主不能够自发地实现,在现实社会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来完成。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上是要更好地巩固、完善和发挥社会主义政权的优势作用,而不是改变国家政权的基本性质。社会主义民主必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伟大的建设工程,它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有序的、渐进的基本原则。

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

强调用社会主义法制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的政治原则和治国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征程。建国初期,旧的国家机器被废除,客观形势要求尽快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法制,结束旧中国混乱和动荡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艰难地用制度的方式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的组织形式、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等,有效地动员、组织和引导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生活等的各项建设。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发展的基调,形成了根本性的政治制度、大政方针,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前进方向。受国内外斗争环境的影响和“极左”思想的惯性,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民主法治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与失误,导致人们轻视了宪法和法律的限制和规范作用,甚至出现了践踏法律的混乱局面,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健康发展。面对“”后制度性的极度匮乏和混乱不堪的社会状况,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反省并意识到:制度化建设更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的特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重新审视和确定了的民主法制化的政治原则,明确认识到“以言代法”、“以权乱法”、“以党代政”等现象的现实危害,力主将党的领导和社会体系的运行重新纳入到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上来。邓小平反复强调,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大价值取向,但是“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1],要把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切实地、有机地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是要保障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向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改革开放的大潮渐渐吹去了人们思想中的顾虑和阴霾,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局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客观环境。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和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伴随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明显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可以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磋商和对话,丰富的实践不断加深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增强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信心与决心。1997年党中央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建设纳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和要求之中;2002年继续得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深刻认识;2007年党中央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11月,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上,又一次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的思想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以贯之地坚守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的基本立场,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局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建设不断涌现丰厚的硕果,到2010年底,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2]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领导下,经过多方努力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目标奠定了必要的制度基础。

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建设要从执政党的规则意识做起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是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关键性环节,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从中央到基层,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3]。

(一)执政党要努力成为遵守法律法规的模范

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护者———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员们必须首先树立起明确的规则意识、法制理念,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将自身的言行纳入到法律规范的体系中。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和变化的新时期,民众的觉悟、素质和主动性都有很大的改观,客观上对共产党人提出了更高的垂范标准。共产党员就在民众身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广大民众的监督和检验,并通过良好的遵纪守法的形象去引导广大民众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执政党的规则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权力机关的规则意识,进而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的发展程度。“中国共产党必须以经验式的以政策手段治理国家,转变为规范化的以法律手段为主治国理政”[4],将党的意志经由国家意志贯彻落实、认真执行。

(二)执政党要立足领导法制文化建设

示范的作用不会决定整个社会的民主法制化程度,执政党要立足领导法制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一方面要不断推进立法工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更能够满足现实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体手段向民众进行普法宣传和教育,让法制不再简单地停留于文字层面,使法制真正深入人心、内化为民众的自觉行为习惯。法制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各级党政机关要创建灵活多变、易于民众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和渠道,真正提升民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法制文化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艰巨事业,执政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不懈努力必然使民众不断拾获对“法”的信心,共同致力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社会建设蓝图。

(三)对破坏党纪法规的共产党员要严惩不贷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建立健全具体的规章管理办法、标准和制度,发挥制度执行的生命力,让制度起到应有的惩戒和威慑作用。“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组织部门的任务不只是处理案件,更重要的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把我们的党风搞好。对于违纪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纪律,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气,打击邪气。”[1]147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通过长时期坚定的努力会带动一批人的觉悟提升,而一个触及党纪法规、甚至腐朽堕落的共产党员只消在瞬间就可能冲垮长期树立在民众心目中的神圣威严。因此,对待这些腐化堕落的共产党员决不能姑息迁就、姑息养奸,暂缓性地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只能是纵容腐败的多发和蔓延,酿成更大的灾祸。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在人心向背、在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坚决把背离党纲党章、危害党的事业、已经丧失共产党员资格的蜕化变质分子和腐败分子清除出党”。[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不断传承前人和敢于探索创新的建设过程,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会推进中国向现代文明社会迈进的步伐,会呈现一个更为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氛围。现阶段,维护社会稳定、体现公平正义的最好方法就是全面推进民主法制化建设,增强民主法制宣传的渠道和力度,让民众在法律的轨道中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使容易形成的暴力情绪得到合理的疏导。同时,也要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的人……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6]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实践和建设,也会向世界贡献可供借鉴的经验成果。

本文作者:孙瑛辉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