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研究

时间:2022-03-16 03:08:26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研究

随着教育界教育的改革和理性的时展,形成了今天的理性精神,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指出理性精神的实质就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善于反思,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严格按规律办事,把课程改革看成既是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更是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1]。将这一观点运用到课堂,其实质就是辩证课堂,思想激荡;黑白自明,理性人生。

一什么是理性精神

21世纪教育改革中最大的变革莫过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世纪初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这一思想的影响,教育改革关注到了学生的生活。随之教育界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改革思潮。60年代出现了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在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强调了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90年代受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推动,新课程理念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建构、多元、互动、对话、创设等词语进入了每一个一线教师课堂里。西方启蒙运动标志着理性时代的到来。前有人文主义强调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后有启蒙思想家们对该认识的突破,“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他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所谓“理性”是只认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2]。启蒙运动强调科学和理性;其核心就是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精神。

二理性精神在现有高中政治课程中的若干体现

高中政治教材的局部调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实际中,党和国家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反思,追求真理的过程,是理性精神的一次次大胆实践:经济生活中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形成;市场从发挥基础性作用到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表述上的变化;政治生活中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哲学中创新精神从之前的方法论上升成为了独立的内容板块;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以核心素养的提出不是否定新课程标准,而是我们哲学上所讲的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一种“扬弃”,在扬弃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

三理性精神的课堂体现

吴永军教授认为理性精神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精神层面、知识和技能层面、行为习惯和方法层面。如何实现在三个层面呢?笔者坚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走在时代前沿,从精神层面、行为习惯和方法层面,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培养学生德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德育渗透的有效性。陶行知先生在他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中认为,儿童的德育来自于儿童的自我构建,德育发展的主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正是儿童自己。道德是儿童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在他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通过活动与交往,通过学习、模仿和反思,自我构建起来的。因此,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认识。[3](一)走进社会生活,提升德育时效性——精神层面。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干巴巴的同年轻人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他,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她的心,才能为她所了解。[4]”我们面对的是00后的学生,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又呈现怎么的性格特征?这些都影响我们的教育方式,不研究、不关注学生生活的德育课程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我们常常会引用心理学上道德两难问题,掩盖事情本身的是非对错。其实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说得因果联系,准确的说这是正常的人生选择,只是每一种选择都有他应该承受的后果。我用序幕的方式放给学生。第一幕:2016年5月31日,南京新街口派出所赵警官抓到一个小偷。有学生评论到:偷东西本身就是不对的,该抓。接着我播放了第二幕:小偷让赵警官感动了,因为小偷的女儿肾脏有病,住不起院,只能白天到军区总院挂水,晚上租住在两平米的房子里,因为肾脏问题,需要吃杂粮,妈妈就到超市偷点杂粮,1个鸡腿,警官问为什么不偷两个鸡腿或者更多鸡腿?她说偷东西就是为了小孩,不是为自己。有学生评论到:好可怜,真是母爱大如天。接着我播放第三幕:超市工作人员检查到她腰部还藏的一本书。有同学说:不是只有鸡腿?怎么还有书?太不诚实了。这个妈妈还是应该抓起来。接着我播放第四幕:她解释道,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同学说:这样还可以理解,不抓了。很多人发出了同情的声音。实际情况也是这样,这个母亲后来获得了南京市民捐赠的好多书籍还有捐款,新闻媒体也大肆报道母爱如山、母爱大如天,满满的都是感动。学生们提炼了这么几个观点:A说:一个母亲偷了东西,不但没有被罚,反而还获得了一些钱。B说:超市本来抓到人,可以罚一笔钱,可是一说身世可怜,超市还得送出去一些书籍和一些鸡腿,感觉怪怪的。C说:我觉得不对,如果一个人杀了人,说因为他太爱对方了,法院也不会放过他啊。杀人就是杀人,就该受到处罚。偷东西就是不对,如果是这样,所有的妈妈去超市拿东西,都说爱自己的孩子,那超市该关门了。而且这个母亲被发现偷鸡腿了也没有拿出偷了的书籍,说明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最后学生总结出一句经典的话:不能披着道德的外衣做违法的事情,错的就是错的。是啊,对错这么明显,我们的媒体导向居然这般离谱。(二)走在时代前沿,直面媒体负面影响——行为习惯和方法层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日益开放,文化多元化与多元价值观已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客观现实和历史趋势。然而多元价值观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作用也不小,它将影响青年一代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高中政治课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在课堂中要敢于发声,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弘扬社会主旋律,提升德育的时代性。在讲授高二哲学《价值和价值观》时,我问学生,为什么地震发生那些明星、企业去捐款、捐物?有个学生直面回答说,明星、企业捐款捐物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比如加多宝,就是汶川地震发生时捐款1个亿,后来在市场上打败王老吉。学生说的振振有词,“有理有据”。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勇气,敢于表达自己并愿意跟大家分享他的观点。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为了提高知名度,去捐款捐物,假如是你,有人不断提升你的知名度,你会不断捐款捐物吗?”该生说不会,他没那么多钱。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我们都是人,谁会觉得自己钱太多了,所以去捐款捐物?马云吗?”该生立马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最后我抛出第三个问题:有钱就应该捐100万、1000万,没钱就捐10元、20元吗?在三个探究后,我们明确只要是献爱心的人,一分钱也是爱,一分钱也值得我们尊重,明星多捐,我们应该毫不吝啬伸出大拇指。对于那些本就是弱势群体的人,当他们献出爱心时,我们更应该肃然起敬,因为他们做的更棒。不只是学生,其实我们当教师的也一样,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被网络、媒体裹挟着走,多元的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我们影响太深了。电脑控、手机控,我们偕同学生一起被牵着鼻子走,离开电脑、手机一会儿就像与世隔绝的感觉。这怪不得学生,但需要教育去直面这种负面影响,需要教师陪同学生一起透过烟雾,理性思考;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精心呵护学生的自由及自主的能力、培养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理性精神以及热爱学习的情感。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无论哪种修养都离不开理性精神。离开理性精神,我们只剩下盲目的热情和冲动,最终会适得其反。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科教学这一主阵地,始终坚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走在时代的前沿,携辩证同行,铸理性人生。

参考文献

[1]许泽义.论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生活化[J].教育现代化,2016,3(28):283-284+295.

[2]马执斌.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③(必修)介绍[J].中学历史教学,2004,(9):11-12.

[3]刘长贵.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当代价值[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05):96-99.

[4]戴晓光.爱弥儿与卢梭的自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01):153-162.

作者:闫晓燕 单位:无锡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