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创新思维

时间:2022-04-26 06:18:16

初中政治教学创新思维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求知探索的动力,是发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兴趣像一块磁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自觉的去探索和发现。政治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和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初一第一节政治课前,我给全班同学每人做了一张小名片,在名片上写上学生的名字,上课时,我把所有名片打乱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由第一排学生开始,打开名片,喊出名片上的名字,喊到谁,由谁来给大家做自我介绍,这个小开场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大家都在心底里纷纷猜测自己的名字会在谁的口中喊出来,在同学们的兴趣高昂中我成功的结束了第一课,并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教学中多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处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下,能积极的调动活跃思维,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有助于加强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2.引用热点事实材料,培养创新思维

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是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创新的思维能力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正确分析社会现实、理性对待社会问题入手,结合教学目的内容,引入如新闻报道、时事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分析等材料,联系社会热点,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通过分析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创新思维模式。在引用材料设计问题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引用的材料内容既不能太浅显,太过浅显无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不能太有难度,引用太难的材料,超出了学生能理解的范围,学生就无从想象和创造。同时,设计的问题应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层面,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分析和思考。例如,在教授初中一年级政治“性格的形成”这一课程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串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我向全班提问:“世界上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吗?试想想你们见过两片相同的叶子吗?如果有两片同一棵树上生长的叶子,生长环境完全相同,这两片叶子会长得完全相同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这一连串的问题将全体同学的学习主动性都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分析问题。讨论过后,接着由上一串问题引申出下一串的问题“世界上会不会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每人的性格为什么会有不同呢?不同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说说,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对于不同性格的形成,学生有的说因为成长环境不同,有的说因为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有的说因为生活经历不同,学生们充分发挥了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作出回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带动了学生学习探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材料的引用、问题的设计、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可见引用材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从反向思维的角度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正向和逆向多个角度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鼓励并欢迎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哪怕是与老师的意见相反的意见也不要抹杀,并适时加以引导。例如,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这一课时,这一课的难点是从理论上弄清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从而让学生能够增强受教育的义务感,增强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我先准备了一则我国义务教育体制下辍学率却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辍学率高的原因,同时思考采取什么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分析辍学率高的原因,有的同学说是因为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没钱接受教育,有的同学说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同学说孩子自身原因追求安乐的自由,不愿意接受学校的管束等等。指对这些原因,学生们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学生们建议一方面要广泛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另一方面对辍学学生的家长进行批评教育。在肯定学生们思想观点的同时,我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假设辍学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该怎么办。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同学想到了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有的同学想到应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通过正反面的假设情景,学生的讨论和发言,结合老师的讲解,让学生充分深刻的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这一课的内容。

4.结束语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政治课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给课堂教学输入新鲜血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对不断变化的社会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开发学生创造性,以创新的思维视角解决问题。

作者:张丽华工作单位:吉林省永吉县第三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