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时间:2022-12-01 10:30:50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阅读是从阅读材料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阅读也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人类对未知领域和更广阔世界的追求,阅读能够陶冶情操,拓宽视野,提升自我修养,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及思想道德修养。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语文融入生活,从而热爱语文,热爱生活。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解答阅读题目,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这种教学方式容易扼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难以真正体会阅读的内涵,难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下面我要谈谈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一、中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学阅读教学理念不当。在升学的压力下,多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是简单地传授阅读的答题技巧,传达文章的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容易造成教学理念的选择不当。第二、中学阅读教学方式不恰当。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各学科都强调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些中学阅读课堂为了创新而创新,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在创新教学方式时盲目地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大降低了朗读课文的时间,早读即使朗读语文也多数在背诵古诗文,但朗读阅读文章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二、如何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重视情感教育。语文阅读是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包含大量文人的优秀文学作品,因此,语文阅读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其中的情感性较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引领学生深入到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情境中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价值观。比如,在阅读人物传记之类的文章时,首先应当分析其人物的经历,通过人物经历剖析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让学生在思维的开拓过程中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与情感的沟通与交流。阅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往往比作品文本内容要更重要,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时,能够推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情感教育,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动综合素质提高。(二)增加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学语文阅读常见的考题包括分析文章主旨及思想感情,分析人物性格,概括故事情节等,虽然这些题目的解答有一定的答题技巧,但是要想达到阅读教学的深层次目标,不是通过语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而需要学生仔细品味文本内容,挖掘文章的思想情感而获得,这就需要学生增强阅读的语感。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语感,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分析、理解、吸收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阅读以达到自学的目的,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整理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及难题,然后再进行阅读文章的讲解,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怯懦》这一篇课外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初步阅读后揣测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然后进一步地展开人物性格分析和文章主旨的分析。同时,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教学同等重要,语文教师可以多推荐课外读本,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阅历,在长期的积累下,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三)鼓励学生朗读文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阅读不仅包括阅览文章,还应朗读文学作品,朗读是中学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适当地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强语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好地设身处地地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有助于记忆,在遇到优美的文章时,要求学生积累,丰富知识储备。比如,朱自清的《匆匆》一文,语言极为优美,通过朗诵文章,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中的美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于解决中学语文教学困境也十分关键,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丰富教学课堂,组织有益的教学活动及小游戏,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组织朗诵比赛,让学生选择所学的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朗诵;组织课本剧表演,阅读小说一类的文学作品,其对话较多,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在人物的模仿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三、总结

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不光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欣赏和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重视情感教育,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李树荣 单位:余干县三塘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探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5期,王景.

[2]《重视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年2期,吴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