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语文的鲁迅教学难题

时间:2022-03-29 11:10:00

当前中学语文的鲁迅教学难题

2010年11月24日,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和西华大学文学院联合召开了“中学语文教材与鲁迅”学术研讨会,川内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以及多名来自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增删及其所引发的争议、鲁迅作品的“教”和“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一、“增”和“删”:意义和标准

每一次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变动,都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四川省鲁迅研究会会长李怡提出,鲁迅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在今天的时代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既是教育界的问题,也是涉及中国当下文化发展的重大话题。2010年秋季学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再次变动,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绍义介绍了媒体关于此事引发的争议。西南民族大学李光荣认为争论的意义牵涉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神经。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黎本初先生认为不管舆论怎么讨论,鲁迅作品在中学教学中都应当加强,不能削弱。来自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对鲁迅作品的增删有更直观的看法。成都树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杨小泉认为,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数量适度,学生有完全的认知能力去理解。西南大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张爱明则从中学教材中所选鲁迅作品的类别着手,就鲁迅作品增删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并特别提出中学教材中所没有涉及的关于鲁迅生命哲学的作品理应受到编写者的重视。会议转达了四川省广安市教科所所长邱秋和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顾之川教授就鲁迅作品入选中学教材的标准和变化等问题的书面问答。他们指出,媒体关于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减少的报道是不符合实际的。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已经从过去“投枪”、“匕首”或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转变为更有文化内涵,更让学生喜欢的作品。

二、“教”和“学”的困境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杨小泉在学生中就鲁迅及其作品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文科学生对鲁迅作品更为喜欢,而多数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都局限于教材之内。杨小泉认为,教师和学生对鲁迅作品感到隔膜,主要在于现行教材对鲁迅作品的解读过于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等主旨。而部分教师对鲁迅作品接触较少,在解读鲁迅作品的时候难免搬来一些僵化空洞的概念,也无形中影响了学生们对鲁迅作品的接受。张爱明以讲授《孔乙己》一课的经历为例,提出只要找准切入点,能够将鲁迅作品讲得很成功也很亲切的。西南交大附中的徐葵觉得,不仅要教给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的方法,更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四川师范大学唐小林从实现鲁迅阐释的当代转换角度提出,应将鲁迅的阐释从政治意识形态阐释转变为人性化的阐释,再至生命化阐释,再到语文学的阐释,否则鲁迅依然很难在当下教育机制里面、在培养下一代的工作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沟通:改变中学鲁迅教学的契机

当前鲁迅作品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也可归结为相关领域沟通不够所造成,因此各界的“沟通”在鲁迅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学术界和教育界之间存在隔膜。张爱明提到现行教参和教材的编选脱节,教参的编写者对于学术界关于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毫无所知,单单从自己想象出发解读鲁迅。唐小林认为捍卫和遴选现代文学的经典是现代文学研究者的职责,而学者们恰恰在现行教材的选编中被边缘化。为加强基础教育界和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李怡和黎本初均建议在四川省鲁迅研究会中设立由基础教育的老师参加的中学语文鲁迅教学委员会。西南交通大学黄曙光建议应将中学和大学对鲁迅的不同接受方式和塑造方式进行交流,为鲁迅的教学带来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