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状况解析

时间:2022-12-06 10:20:00

初中语文教学状况解析

1998年9月份以来,我们利用召开小型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对许昌市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曾作了多侧面和多层次的调查。通过调查,使我们初步了解了许昌市初中语文教学的运行情况。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拟对许昌市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作一扼要的透视与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一、许昌市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状况我们在对许昌市所辖6个县、市、区的部分初中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学历已基本达标。即使有少部分学历未达标者,或正在读函授专科,或正在读卫电专科。截至目前,许昌市初中语文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者已达到80%以上。许昌市初中语文教师的职称结构,呈正常分布状态,即两头小,中间大。所谓的两头,一头指的是具有高级教师或中教一级职称者;另一头指的是近几年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或没有职称,或职称偏低者。所谓的中间,指的是绝大多数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具有中教二级的职称。从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来看,许昌市担任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的师资队伍,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但是,仅从学历、职称方面来厘定担任许昌市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是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不科学的。据我们调查,处于农村乡中的语文教师,属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大专生,尚不足语文教师总人数的20%,而先上岗后取得大专学历者,约占语文教师总人数的80%。具有后学历者,大多是中师毕业或民师转为公办教师的。我们在这里谈的后学历者,并不是说他们不胜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或者是一个素质不高的初中语文教师,而是说在后学历者当中,确实有少部分人,无论是他们的知识结构,或者是他们运用于教学的综合能力,相对而言,不如科班出身的高师毕业生。但是,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辩证地看,即使在科班出身的初中语文教师中,也有少部分人,在走上初中语文教学的讲台后,自恃有大专学历,对业务知识的钻研不够刻苦,不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当中去,教学效果反不及后学历者中的佼佼者。这些均说明,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以及授课技能,优化教学效果,仍是我们今后在一段时间内必须加大力度予以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关于实施初中语文教学的教材问题目前,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国家教委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于1993年组织人员编写的。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与原教材相比,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处。注重知识的传授是二者的一个共同点。

但,二者的不同点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新编教材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即侧重于对学生写作能力、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可以从新编教材第一册至第六册内容分布的情况看出来。第一册课本是先让学生熟悉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和各种文体;第二册课本把重点放在了记叙类文体上,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关记叙类文体的特点、写作方法、语言艺术、记叙顺叙等方面知识,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对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能力;第三册课本重点放在说明文上;第四册重点放在议论文方面;而第五册和第六册则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方面。另外,新编教材为了突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还在每册课本的后面附有各种应用文体知识的讲座,在每一单元的后面附有作文训练讲析、语文活动、听说训练等。这样不但让学生熟悉和了解了各种应用文体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2)新编教材讲读课文的篇数比原教材减少了近1/4,增加了自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课文,有意识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3)新编教材增添了一部分当代作家的作品,删去了部分现代作家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学生学习课文的难度。

新编教材尽管有种种优点,但是被调查的初中语文教师,普遍反映新编教材也明显地存在有不足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

(1)新编教材有关语法知识的安排过于简单,表面看似乎减轻了学生对语法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而实际上是增加了学生接受的困难。因为课本讲解太简单,而实际运用过程中并不是那么回事,这就需要老师花费一定的时间补充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2)语法知识安排得较零乱,看起来似乎象是分散了难点,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更不可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所以,造成学生识记教材最困难的就是语法知识。

(3)新编教材尽管有意识地增加了自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课文的篇数,但其篇数仍很有限,应把自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课文的篇数再增加一倍为更好。因为,处在农村的乡中,根本没有图书馆,图书资料十分匮乏,学生找书看十分困难,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利的。

三、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操作运行情况众所周知,语文是工具,也是初中学生所学课程中的最基础的课程,如果语文学不好,就直接影响初中学生其它课程的学习。鉴于此,如何有序的对学生进行语文的基本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将显得至关重要。

一般来讲,初中的学习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主要教育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每一学期侧重于一个训练重点。第三阶段(第五、六学期),着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承接,逐步递进的训练程序,即第一阶段,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式,使训练得到提高和加深。第三阶段,更进一步进行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训练,落实到实际运用上。这样,从综合到分解再到综合,由简及繁,由浅入深。

从我们所调查的一些学校看,全部是按照这三个阶段实施初中语文教学的。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又略有不同。目前许昌市所辖6个县、市、区中,大多数县、市实施了目标教学,只有个别的县、市没有提倡目标教学,所谓的目标教学,即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每节课所应达到的目标。例如,某一节讲记叙类文体,那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记叙的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是本节所应达到的目标。实施目标教学本无可厚非,因为它可以使教师必须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并为实现这一目的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但也有部分被调查的学校把目标教学流于形式化,这就是学校硬性规定每个教师上课前,必须制定一个木牌子,牌子上写明某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似乎过于机械了。因为,能否实现某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不在于教师是否制定了一个木牌子。

除目标教学外,初中语文教学的模式基本相同。如对某一篇课文的讲析,大体上都是按照一种程序设计的,即先介绍作者的生平与创作,接着介绍作品的背景,然后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最后略讲一下写作特点。对不同文体的课文,也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其不同的写作要素而已。

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存在有很大的弊端。这种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师纯粹为讲教材而讲教材,教师不是为怎样取得结果教人,而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这样做,固然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对处于双边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却不利于诱发其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实施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对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这里所谓的全面的语文能力,指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之间具有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的作用,缺一不可。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历来是主要看重作文,其次是阅读,根本不注意“听”与“说”的教学。这种弊病,最明显的体现在学生普通话水平的达标,本应在小学、初中阶段完成,可现在却放在高等教育阶段。显然,这是小学、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说、听能力训练所导致的恶果。近几年,国家语委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发文强调普通话的重要性,有不少学校也曾经做出了积极的反应,诸如开展了“听说读写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还是没有处理好四项能力如何协调训练的关系。就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言,有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还缺乏全面认识与全面处理的观点。如有人认为:“阅读为基础,写作为中心”,“读为写服务”,“以写作要求组织教材”等等。这种观点,乍一听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没有摆正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故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一文中曾指出:“善于写作固然是学习语文的目的,善于阅读也是语文学习的目的”。“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各有各的目的”。“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地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但一些初中学校的语文老师,往往是操之过急,过分强调阅读与写作结合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对一些自读课文,老师往往采用越俎代庖的方法,唯恐学生读不懂、不理解,常常把自读课文也作为讲读课文来安排,结果是教学节奏缓慢,课时增多,学生负担加重,学生自读的应用能力未能得到培养和训练。从1998年评改的中招试卷中,我们发现学生阅读能力之低下实在令人吃惊。读文不知其意,或猜度大略不知其蕴涵;读后不知所感,或感受肤浅不得其要旨;读罢不明其序,或囫囵吞枣不辨其层次……,甚至有些学生连考题中的一些简单的提示语也不甚了然,未按要求属题,舛误讹错,比比皆是。这些情况,正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重写作、轻阅读”倾向所招致的必然惩罚。

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大多数被调查的初中学校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点,即间周一次大作文,间周一次小作文(周记)。所谓的大作文,无非是教师按照教材中所选课文属于何种文体,然后按照单元提示,由老师直接命题,再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的仿写一篇作文。如:初中一年级第二册课本中的第一单元,重点是让学生熟记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单元则是在学习第一单元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记叙的顺序:如顺叙、例叙、插叙等。我们认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是完全应该的。但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与写作能力,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似乎显得方法不够灵活得当。如:就侧重于记人记事的记叙文而言,如何选取典型材料,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如何组织文章的篇章结构;叙事是否有条理,层次是否分明;语言的表述是否清晰、生动等。由于教师对学生没有做出具体的要求与指导,所以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千篇一律,如:年月日,我在马路上拾到了一个钱包,交给了警察叔叔;他也在地方拾到一件东西,如此这般;要么事例不够典型,语言表述混乱,读后使人乏味,或不知所云。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这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生前撰写的《〈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曾指出:“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技能,养成习惯,必须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着它,才是真正的受用。”

老教育家在这里谈的十分明确,知识要转化为技能,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叶老在《国文教学中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还进一步指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老教育家一再提到的习惯,包括认真阅读理解的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笔记摘记的习惯,精密思想的习惯,细致观察人生的习惯,抒写意思感情的习惯,揣摩欣赏的习惯,提纲起草和修改校正的习惯,随时留意他人说话的习惯,书写正确整洁的习惯,发表意见的习惯,独立创造的习惯……学生只有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才能在无形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与写作能力。而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平时必须对学生多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如果教师不重视或忽略了对学生这种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培养,孤立地就作文而谈作文,事情会恰恰适得其反,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永远也不会得到提高。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处于农村的乡中与处于城关和市区的初中学校,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无论是就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起点而言,还是就学生的知识面和接受能力而言,处于城关与市区的初中学校都优于处在农村的乡中。正因为如此,农村乡中所培养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整体上不如城关、市区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我们认为,解决城乡之间教育质量存在的差别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是加大对农村乡中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其办学条件;第二是加快对农村乡中教师在职培训步伐,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农村乡中的教育不仅仅是落后于城关、市区的学校,而且必将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滞后于时代。

四、制约乡中语文教学的几种不利因素就许昌市所辖的6个县、市、区来说,处于城关与市区的初中学校的总数不及处于农村乡中总数的1/5,所以我们在这里谈的制约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种不利因素,主要是就处于农村的乡中而言的。通过调查,我们课题组的几位同志基本上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这就是制约乡中语文教学的不利因素,除了前边提到的乡中语文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之外,还有以下几种不利因素,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困扰乡中语文教师的责任田问题。在乡中任教的语文教师,除近几年刚从师范院校分配到乡中的教师之外,绝大多数的民师已通过不同形式的考试,被国家录用为公办教师,没有转为公办教师的民师,在乡中已寥寥无几。在乡中语文教师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民转公办教师,尽管个人身份有所变化,但其任教的基本条件和生存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民师转为公办教师者,100%的都存在“一头沉”现象。这种“一头沉”现象的存在,使他们无法摆脱家庭责任田问题的困扰。因为他们大都在家门口任教,一遇到农忙时节,都必然地会使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活当中去,而置自己的本职工作于次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影响或制约乡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二,是乡政府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目前,许昌市统一实行的是县、乡财政分块包干的政策,这样在乡中任教的教师的工资自然由乡财政支出。而乡财政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村提留、乡统筹和地方税收。关于村提留和乡统筹,中央以及国务院都有明文规定,不得超过当地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至于地方税收,在一个没有任何企业和副业的乡镇,其税收款数也微乎其微。这对一个乡政府在职干部严重超编和拥有一支数百人的教师队伍的乡镇来说,无疑使乡镇财政收支严重失衡。乡镇财政收支的严重失衡,也就必然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乡镇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甚至有的乡镇只发给教师在册工资的60%或70%,即使这60%或70%的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截至到98年底,有个别乡镇教师的工资只发到7月份或8月份,至于以后几个月的工资如何兑现,乡镇的主要领导也颇感无奈。他们认为,乡政府在职干部的工资尚无着落,何况数目不小的教师工资的开支,就更是想落实而不能。工资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势必会大大挫伤教师从教的积极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乡中教师是否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教育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指出中小学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并提出中小学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作为政策性指导,《纲要》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在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全面实施阶段,则是以1997年9月原国家教委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的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为标志。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几年了,烟台会议也已经召开一年有余了,但就许昌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来看,并不令人感到欣慰。这主要体现在许昌市的初中教育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思路仍是以统考作为支点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升学模式有关,我们也不否认考试是当代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考试是取消不了的,但从县、乡频繁组织的统考内容来看,仍然注重的是对几门主要课程的考查,而完全把实践课、技能课排斥在统考的范围之外,这不能不说是教育行政部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所导致的。那么,如何纠正这种偏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如何加快初中课程结构改革的步伐,如何强化对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教育行政部门似应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否则,实施素质教育,只能流于形式或者变成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