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实践的内涵特征及设计

时间:2022-01-19 02:43:38

刍议语文实践的内涵特征及设计

一、语文实践的特征

这里我们探讨的是语文课程中的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既有实践活动的一般特征,如能动性、现实性、目的性和价值性、主观性和客观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等等,也有区别于一般社会实践、其他学科实践和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的独特之处。

(一)实践目的的自为性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其目的不像一般社会语文实践那样是为了创作言语作品或进行言语交际,也不像数、理、化、史、地、生等学科的实践活动那样是为了探索、验证、巩固知识;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其目的在于获取语文运用的直接经验,改造主体的语文能力结构,提高理解和运用语文的水平。也就是说,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语文实践自身,即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听说读写。

(二)实践要素的同一性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工具。在语文实践中,实践主体是人,客体是语言;同时,实践工具也是语言———人是运用“语言”进行语言实践的,对象本身就是工具。人是语言的动物,语言并不是某个外在于人的存在,它就是人本身,表现着人的思想、情感、个性,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因此,语言和人是同一的。语言和人的同一说明了语文实践主体、客体和工具的同一性。正因为语文实践的三大要素具有同一性,所以,语文实践就是人的思维实践、心灵实践、生命实践,理解语言就是激活自己的思维、情感、心灵去触摸他人的思维、情感、心灵;运用语言就是思维、心灵的运转,就是用语言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人格个性、知识视野、文化修养,把自己整个儿活脱脱地用语言呈现出来。

(三)实践过程的整合性和个性化首先,语文实践是工具训练过程和人文实践过程的整合。语文实践首先是一种工具训练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形成语文能力、掌握语文工具。在语文实践中,学生要通过或分解或综合的语文技能训练,掌握听、说、读、写的各种技能技巧,如果撇开工具训练来谈语文实践,那就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本体。但语文实践又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过程,因为语言毕竟不是数理符码,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体,也不是硬邦邦的只供人利用的工具,而是始终与人纠缠在一起的,其中映现着自己及本民族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精神文化,这就决定了语文实践必定是一种人文实践。其次,语文实践是理性活动和非理性活动的整合。在语文实践中,学生既要通过感知、记忆、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等理性活动对语言文字的结构、意义、运用规范等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又要通过吟咏、体验、想像、联想等非理性活动对语言文字的情味、色彩及其表现的生命意识、思想感情、人类生活等进行深刻把握,获得切身的体验、真实的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语言经验,形成健全的语文能力。再次,语文实践是一种个性化实践。语言和人的不可分离性,语言和思维的直接同一性,决定了语文实践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语文实践总是受到实践主体自身诸种因素的影响,实践主体的生活经历、思想情趣、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各各不同,他们的实践取向、实践方式、实践侧重点等也就各各不同,人不可能完全排除自己的主观因素、站在绝对客观的立场去进行语文实践。

(四)实践时空的广泛性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学生时时处处都生活在母语的氛围中,触目皆汉字,入耳皆汉语,这就使得他们学习语文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城市生活、农村新貌、国际国内新闻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的内容,报告会、辩论会、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的场所。因而,学生语文实践的时空是广泛的。语文实践时空的广泛性还表现在它同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同其他课程的紧密联系上。语文实践(语文课程中的学习取向的)同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比作一座无边无际的大森林的话,那么语文课程中的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就是专门在这一座森林中圈出一块地来种植林木,这一片林木不可能不受整个“森林”生态的影响,“森林”和“林木”之间会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也就是说,学生总是会把在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自觉不自觉地带到语文学习中来,也会把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文经验有意无意地带到日常交际中去,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和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语文实践还同其他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实践总会涉及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甚至物理、化学、数学等课程的内容,而这些课程的学习也总是离不开语文这个工具,所以,语文实践同其他课程的学习之间也存在着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语文实践时空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实践活动都无法比拟的,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实践活动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五)实践方式的规范性实践方式的规范性是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区别于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的特点。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森林,这座“大森林”是自然生长的,随生活之流而自然流动的,也是零散的,不自觉的。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是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这片“森林”中一块专门培植“树木”的苗圃,是对日常语文生活的集中、凝练。它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精心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着明确的目标、内容和科学的程序、方法,一切都是规范化的。“规范化意味着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为什么要专门开设一门语文课程来培养人的语文能力?在日常语文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一样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实践是更规范的,它能以高于日常语文实践数倍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人的语文能力。

二、语文实践的基本类型与设计

前文把语文实践分为交际取向的语文实践和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两类。探讨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有必要对学习取向的语文实践作进一步的划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语文实践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我们将着眼于语文课程设计,从组织形式的角度对语文实践的类型进行划分。语文实践的组织形式,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对语文实践各要素加以安排、编制的方式。由此,我们将语文实践分为“示导—练习”型语文实践、“自主—练习”型语文实践、“合作—互动”型语文实践、“问题—探究”型语文实践、“体验—感悟”型语文实践五个基本类别。

(一)语文实践的类型及其设计方法1.“示导—练习”型语文实践“示导—练习”型语文实践是指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学生按照一定的动作原型、要求和准则所进行的言语练习活动。“示”即示范、演示,“导”即指导、引导、诱导。“示导—练习”型语文实践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实践形式,因为“示范———模仿———练习”是言语学习的一条重要路子。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的示范和指导更是必不可少,因为对于自己一无所知的语言,没有谁可以无师自通。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面对一个从来没有学过的声母“b”,如果没有老师(或其他任何人)给他示范朗读,他绝不可能知道这个声母如何发音。“示导—练习”型语文实践有三个关键,即教师的“示”、“导”和学生的“练习”。教师的“示”包括示范和演示,不管是示范或演示,都要做到正确、熟练、清楚,以为学生的实践准确定向。教师的“导”,可按马·亨特提出的四个步骤进行:一是使学生准备学习;二是有效地提供信息,强调要以组织良好的顺序,用清晰的语言、熟悉的术语、例子、模型、演示以及类比来呈现信息,“向两个大脑半球教学”;三是检查和理解并给以有指导的练习;四是独立练习。学生的“练习”,要做到方向明确,方法正确,认真扎实,反复强化,直至正确熟练地掌握所练习的技能技巧为止。2.“自主—练习”型语文实践“自主—练习”型语文实践是指学习者在自我驱动的学习动机指引下,自觉地确定语文实践目标,自主地选择语文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自我调控实践进程并自觉评价和反思实践结果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言语课程中,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练笔、坚持写日记等,都属于“自主—练习”型语文实践。“自主—练习”型语文实践属于自主学习的范畴。自主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强的学习动机,发展性基础学力,合理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型语文实践,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最终达到“不需要教”。3.“交往—合作”型语文实践“交往—合作”型语文实践包括两个要点:一是“交往”,即主体间的交流与沟通。二是“合作”,有两层含义:(1)以言语交际为目的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或配合,比如演讲就是演讲者与观众之间的合作,会话就是会话者之间的合作,辩论就是辩论双方的合作,等等;(2)合作学习意义上的“合作”,其要义是“责任分工”、“互助”。从“合作”的两层含义看,“交往—合作”型语文实践又可以分为两个亚类:一类是言语交际意义上的“交往—合作”型语文实践,一类是合作学习意义上的“交往—合作”型语文实践。组织言语交际意义上的“交往—合作”型语文实践活动,要注意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还要教给学生言语交际的知识和语言活动的方法,安排合理的程序,精心组织,让学生言语交际实践中获得言语交际的经验。组织合作学习意义上的“交往—合作”型语文实践活动,可从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入手:(1)积极互赖。要求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也为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2)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学习,相互促进。(3)个人责任。要求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理解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社交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定的社交技能,提高合作的质量。(5)小组自评。要求合作学习者定期评价合作学习的情况,检讨合作学习方法与效果。4.“问题—探究”型语文实践“问题—探究”型语文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所展开的“问题解决”式语文实践活动。组织“问题—探究”式语文实践,教师所要做的工作是:在示例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探究,并提供必要的指导:或授以探究的方法,或告知资料的来源、查找方法和途径,或就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对活动作出及时评价,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指出问题之所在及改进的路向。5.“体验—感悟”型语文实践“体验—感悟”型语文实践是指学生主体通过与语言文字或言语作品的相互作用而对其内容或形式进行体认或再体认,从而获得言语经验和情感体验、产生美感、提升精神境界的活动。言语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又具有“非科学性”,因而,对于言语学习来说,理性思维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如语言所表现的鲜活的形象、细腻的情感、幽隐的精神世界就很难通过理性认知、逻辑推理把握到,缄默知识也很难通过概念界定、言语解说得以传递。理性所不及之处正是体验之所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言语课程离不开“体验—感悟”型语文实践。“体验—感悟”型语文实践的起点不是“零”。面对一个崭新的言语作品,学生初读时即使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没有任何人帮助也总会有所体验———我们姑且将这种体验称之为“原生体验”。原生体验自然、真实、具有原发性。但是,受知识经验、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的限制,学生的原生体验常常停留在作品表层,粗糙、逼仄、零碎、缺乏深度。显然,这种体验有待提升为“再生体验”。所谓“再生体验”,是指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通过外部诱因(如教师的引导、情境的刺激、同学的启发等)的作用而在原生体验基础上生成的体验。与原生体验相比,再生体验更深刻、更开阔、更完整。可以说,“体验—感悟”型语文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在与教师、与同学、与文本、与自身的对话中,不断从原生体验向再生体验转化的过程。学生的体验从“原生”向“再生”转化的过程受师生主体性的发挥、体验对象认知、体验情境、体验主体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领悟能力、思维水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弘扬师生的主体性,通过提供相关资料、分析、讲解等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创设适宜的情境,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补充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再生体验的生成。

(二)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原则上文对语文实践活动的类型及其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为了达到语文实践效果最优化,语文实践设计还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规范化原则。所谓“规范化”,则指使某事某物合乎一定的指标、要求、规矩、法则、法度。语文实践设计规范化是指语文实践设计既要合乎教育的规律、要求、法度又要合乎语言实践的规律、要求、法度。首先,语文实践设计要合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言语能力发展的规律,并根据言语能力发展规律安排合理的实践序列;其次,语文实践设计应辅以适当的知识,导以正确的方法,设计合理的程序;第三,语文实践设计应照顾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合乎汉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规律。第二,生态化原则。针对语文实践时空的广泛性,语文实践设计还应遵循生态化原则。所谓生态化原则,即语文实践设计要遵循整体协调、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生态理念和言语课程的生态规律,充分考虑言语课程生态环境对于语文实践的影响,积极利用和开发言语课程资源,加强言语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创设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情境,让学生在一个生机盎然的、开放的、和谐共生的言语生态环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第三,主体性原则。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杜威曾说:“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前苏联活动学派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也证明,教学认识不是对外部事物的“纯粹描述”,而是一种主动探索和变革的活动,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对文化材料的主动变革,而不是被动接受和重复训练。学习的主体建构本质要求语文实践设计必须体现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践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让学生在实践中始终保持主动状态,主动参与,乐与探究,积极创造,实现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

作者:陈勇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