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本语文实践方案探析

时间:2022-09-08 10:01:43

中学课本语文实践方案探析

教育部2000年颁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次重大的革命性变革,是中学语文教改的里程碑式的文件。据新大纲精神,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语文》(以下简称“试用修订本”),这套教材,在中学语文教材编著史上是一个崭新的重大成果。教育部2001年又颁行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标准精神指导下,“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单位编著了一套实验用的语文课本。近两三年,上述两套新教材,加上一些地方性自编教材,体现出中学语文教改的长足进展。

一试用修订本,多数学校在使用,实验语文课本,也有不少学校在争相使用。试用修订本中,“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四大内容模块之一,自成系统,独立编写,这是课本内容结构的一项重大改革。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试用修订本,对“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部分内容(还有其他三大模块内容)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我们以试用修订本中第一册(2000年4月版)、第三册(2001年3月版)为依托来研讨这个问题。本文所谈的具体问题虽只从一、三册中选例,但因各册编写原则、体例的一致性和操作水平的等齐性,所以反映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共同性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部分的独立设置和系统编写,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活、用活、举一反三,在综合性学习中进一步实现文化积淀和陶冶,实现语文积累,更好地形成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具体说来我们把目的理解为以下四点:

(一)“语文实践活动”,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并立、并重,自成系统,是突出要求在实践中形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从而有效地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这个指导思想和处理原则,是对旧课本的一种试验性矫正。旧课本里非课文直接涵盖的语文实践活动内容,是分解成小的实际问题,穿插在阅读系列里的,这样,系统性差,分量较轻,实践活动在课本中的定位不够高,与现在四大内容模块并立、并重的处理方式有很大差别。

(二)拓展语文知识和语文视野,把知识用活,提高应用语文知识的水平,实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双积累。“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部分,其内容为非课文直接涵盖的、多元的、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化蕴含丰厚的、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的问题的答案,在阅读部分的课文中及其后的“练习”里是找不出来的。这样,学生接触到的语文知识面比较宽阔,必须在课本中“阅读”部分的基础上加大课外阅读,加大与社会生活中语文活动的接触,才能解决问题。过去的语文教学,有的老师和家长甚至禁止学生读课本以外的书刊,认为读“闲书”影响语文考试成绩,结果根本无法提高语文素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积累。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过去搞语文教学“科学化”,千篇一律地肢解课文,选材方面时文较多,选录不严,有的课文质量不高,少量穿插在“阅读”部分中的实践题联系生活不广,激趣性也不强。这样,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无从激发,本应很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降低了语文学习效果。针对这些情况,试用修订本除了在教法上、美文遴选上作大的改革以消除对学习情绪的负面影响外,“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部分,极大地体现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一要求。在人的社会实践中,目标与理想是动力,兴趣也是动力。对兴趣的“激发”是对学习内驱力的启动,对兴趣的“培养”是对认识的情绪上的引导。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的制约,一定要体现激趣性原则。“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内容编写,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部分中的内容,建立在广泛阅读、广泛接触社会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有新意,有难度,试用修订本中和与之对应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无答案,老师和学生都要独立思考。有的内容,师生讨论后也难得出结论,有的可得出不同答案。这样,学生思维很活跃,可以各持己见产生争论;这样,思维训练很实在,对拓展知识也很有牵引作用。比如三册176页第10小题:“请用‘书书书读读读好好好’九字,说出三句不同而又有意义的话。”这可以说成三个独立的句子:书好读。(主谓句)读书好。(主谓句)读好书。(省略主语的省略句)也可以说成由三个分句组成的一个稍大一点的句子:“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这样,对原题的限制性要求———三句话稍有偏离,也应鼓励。)又如180页第35小题:“有个老翁请人写了一副对联:‘花甲重放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冬秋。’请问老翁多大年纪了?”这要求知道什么是“花甲”,知道一个“花甲”为60年,并熟知“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样的说法,以及平常以“秋”代一年和这里的以“一个冬秋”代一年等知识,才能推断出141岁的结论。此题对新知有明显的牵引力,而且结论的得出必然要经过精心的多方思考,经过求证和反证及多方联系的(比如要考虑到上下联的结论必须一样)复杂思维程序。

二就“语文实践活动”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来说,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看。第一层面的特点是人文性、陶冶性、学科专业性(突出语文课姓“语”)、对社会生活的密切的关联性。这是对新大纲原则性要求有充分体现。第二层面的特点,我们认为是:

(一)问题的探究性比如,第三册177页12小题要求评析广告词的语病,涉及的问题有语法错误、语意呈现方面错误地相互包容、违反商业道德和做广告的原则、滥用方言词等。其中“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一例,该广告词就是用贬低别的商品广告的方法来标榜自己产品质量好,商业广告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后来该公司自己改正为“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就很得宜。“‘万家乐’对我和现代家庭带来舒适和快乐”一例中,“给我”误为“对我”,有语法错误。类似这些内容,摆在初二的师生面前,不作认真探究,不多接触活生生的语文实践,是得不出答案的。此题对探索性学习的引导、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都是恰当而有力的。

(二)知识的拓展性对知识,日有所知是积累,逐步深化和应用,更是有效的积累。积累意味着拓展。第一册各课的练习中多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命题,125页第3题要求辨析两组近义词,这都要查字典。112页练习第5题,要求从课文中给褒义词、贬义词、成语、俗语、重叠词语各找出相应的一组词,89页练习第3题要求从课文中摘抄成语。以上这些内容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第一册196页~199页)被拓展为查字典、词典比赛,字典、词典知识抢答赛(共20个知识题),以及接下来的词语接力赛(第203页~207页),比赛的内容涉及同义词、反义词、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较为充实丰厚,形式也灵活生动。这种拓展性实践活动,体现了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体现了教与学的效益性。

(三)思考空间的广阔性试用修订本诸多实践训练题,有的答案不定于一尊,只取其有理有据而不给限制性框框。如第三册175页“参考资料”中第3小题,要求读出卖豆芽老翁写的一副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这既可以把字调(chánɡ、zhǎnɡ)读作/∨、/∨、/∨∨∨/、∨/、∨//,也可以读成///、/∨、/∨∨∨∨、∨/、∨/,或读成∨/、∨∨∨∨∨/∨、/////等等。这只要平仄对应整齐,上联尾字收仄声,下联尾字收平声,意思能顺下来就行。类似这样的实践内容,构想的空间宽,给思维训练和语义结构的设置留下了较多余地。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创性,避免培养重复型、封闭型人才的因素的重现;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想,避免认知的片面性、狭隘性。

(四)内容的激趣性上边谈编写“语文实践活动”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时,提到过课本编著者激趣的意图和对激趣的重视。试用修订本里怎样具体落实激趣原则的呢?1、把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起来。因为生活中的广泛的实际应用,是人们较为关注并乐见乐知的。2、在语文因素介入的领域中发掘一切可利用的、适合初中学生接受的课外语文资源,特别是具有浓厚中华文化色彩的传统语文形式,努力在内容中集民族长期语文实践之大成。3、内容上做到实用化、趣味化,保证有利于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形成。试用修订本中的有关内容,都很好地体现了上述三点做法。例如,第三册中,177页里析病句利用广告词来进行,而不用作文中的病句。作成语训练,有嵌字(176页)、选字造句(177页)、分析成语中所用的修辞手法(177页)、改成语错字(179页)、成语顶针续麻(一册205页)等等多种形式。涉及文化伟人和著名作家等时,除课文附有真名实姓的生平简介外,“语文实践活动”中有圣号(如诗圣、画圣、书圣等,三册178页),有排行称谓(如杜二、柳八、白二十二等,三册179页)有自号(如东坡居士、易安居士等,三册178页)。另有诗谜、析字式字谜、试给语言片断下评语、补充歇后语等等。所有这些都有较强的激趣作用。以上是内容方面的特点。若从形式上看,“语文实践活动”对活动方式和程序有周密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规定了评分办法。这样,可操作性强,形式的采用和设计也生动活泼、丰富多样。这些都突出了语文姓“语”这个特色,都体现了初中生年龄阶段的特定需要。

三试用修订本中“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部分的撰写,同其他三部分一样,体现出改革力度大,编著水平较高的特点。但金无足赤,千虑一失所导致的白璧微瑕还是有的。这里冒昧指陈,意在有利于再版进行修订。

(一)有些内容的性质上处理有误

1•一册206页第5小题“叠字成语填空”,有“哀哀”一例,应填成“哀哀切切”,但《汉大成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收成语24808条,《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1版)收成语18000余条,均无“哀哀切切”。它是“哀切”一词的AABB式重叠变化,课本误把它作为成语列为该小题的第1例。

2•一册206页第4大题:“采用谐音词构成歇后语。根据前半部分,写出后半部分。”如“外甥打灯笼———”应填“照旧(舅)”,“旧”“舅”谐音。但有几例非谐音歇后者,被误编入题中,如“瞎子点灯———”、“老鼠钻风箱———”等。

3•三册177页第13小题:“听诗句猜字词”。本此题意,所给题目内容要大体像诗。可是,其第2例“如果/上不能上/下不能下/那就只能是:”根本不能说大体上像诗,不能叫学生去“听诗句”,因为如此处理,会在诗的概念上给学生以误导。4•三册181页第47小题“补充歇后语”,“麻绳拴豆腐”一例,规范的说法应是“马尾(yǐ)儿拴豆腐”。

(二)有的命题表述不妥

1•一册206页第4大题(题目已如上述),题例内容只是给出前半部分,要求写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有谐音关系的,把所谐之字同时写出来。但是,有的例中并无谐音关系。题目只要求学生“采用谐音词构成歇后语”,而不顾及非谐音的题例,表述混乱,不合逻辑。

2•一册195页第一大题中之第二小题:“词语搭配。”此题只有这么4个字,要求不明确。大题是“同义词,反义词”,题目只写了表示内容范围的这么6个字。那么,这是要求学生在下设的同一个图中填字构成具有同义、反义对比关系的词呢,还是在下设的4个图之中填字后使之形成图与图之间的同义、反义关系呢?该图要求怎么具体操作呢?读题和看图后,茫茫然。

3•三册176页第6小题:“下面每行两个成语中,各故意漏掉了一个字,你能用一个成语把漏掉的字嵌进去吗?”书上举例说,“如:□心狗肺十□九空(‘引狼入室’嵌入)”。下面列了4行8例作为此题具体内容。题目的表述,思路方向弄反了。这种填空,操作起来是先填完两个字,再以这两个字为基础写出另外一个成语,不是先确认一个成语,再从这个成语里选出两个字分别填入空格中。所以,题目的表述宜为:“下面每行两个成语中,各故意漏掉了一个字,你能把漏掉的两个字填进去并且以这两个字为基础写出另外一个成语吗?”这样改了以后,示范举例中的“(‘引狼入室’嵌入)”,亦应同时删去“嵌入”二字。

4•三册181页第50小题,用一首小诗为依据,列出4种理解与分析,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即要求作单项选择。虽然题中所列4个选项很明显只有一项合理、可以接受,按题目要求进行操作不会有问题,但“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表述,有悖于“诗无达诂”这一总的赏析原则。诗作的意蕴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因而其领悟具有无限可能性,不能说只有一种阐释是正确的。这里有个知识导向问题。题目的最后应改为“……请选出你认为领悟真切可以认同的一项。”

(三)有的题目的文句是病句

1•三册182页第55小题的文句前半段为“学生作文,作者投稿,均要受到老师和编辑的评点。”此话表述不确切,编辑对作者所投文稿并非“均要”评点。

2•同上55小题中之①:“一通讯员在稿件中用了大量的词汇,你怎样下评语?”“词汇”是集合名词,不宜具体计量说成三个词汇、大量词汇。另外,一篇文章中用词量的多少,视内容需要而定,不是凡用词量多了都不好。“大量的词汇”不能作为“堆砌词藻”的同义语。

3•同上55小题中之③:“古时某考官见一考生拾铜钱而不交,故卷尾题诗一首。想想诗会怎样写?”这个题目用的是祈使句,句尾误用了问号,应改为句号。

(四)有一些偏题、难题新大纲说:“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据此精神,语文实践活动也不宜拟出这一类的题。题目应该有点难度,但越“度”即为不宜采用之难题。衡量“难”,一是以学生年龄段、学历段为尺度,一是以学校可供查阅的教学资料以及有关设备的现状为尺度。这方面的问题如:

1•一册198页要求学生说出我国最早的字典、词典、收字最多的字典、规模最大的词典。小学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很难涉猎这么多东西,大多数初级中学也没有这么多资料可供师生查阅。三册180页之37小题要求说出《聊斋志异》的含义,39小题要求说出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原名,都属于难题。比如《朝花夕拾》1926年在《莽原》杂志上发表,总题目是《旧事重提》,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名著必读”丛书中可以查到有关说明,但要初中二年级学生自己去处理,多数人会感到难了一些。

2•三册176页,要求为“今天三月五月十月一起到了”加标点,为怪题,且与过去课本中用过的“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这种题相比,前者的实践指导意义也不大。179页之31小题要求据“颂歌风万丈大厦平地起”猜一作家名之类也属怪题。

3•三册179之30小题要求学生说出杜二、王十三等等各是唐代哪一位诗人,这应是偏题。按排行称呼人,是极熟极随便情况下才出现的。比如北宋柳永常与歌妓接触,柳词广为传唱,世人皆知柳永,故称为柳七,文学史上、《辞海》里也均有介绍。其他的人则难查其排行称谓,“柳七”是柳永,“柳八”又是谁?“元九”又是谁?这必须熟悉很多的唐诗诗注才有可能搞得清。有的诗注也不提这些称谓。这种知识,初二学生难以搞清,知识本身也确乎偏了一些。综观上述存在的问题,有的反映出编著者知识和语文素养的缺陷,有的反映出构拟题目过程中思维逻辑不严密,有的是教学质量测评原则遵守得不好(如出偏题、怪题),有的是违反了量力性原则(如出难题)。看来,以课本为核心的教材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内容体系的改革、训练方式的科学化现代化、编辑技艺的提高等等问题,还应当有编著队伍的继续教育、参编人员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等问题。这有待于同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