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1:29:59

语文教育论文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篇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总书记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单一结构,单元化的教育模式,各学科与德育教育是相互渗透和反映的,特别是文科类,尤其是语文。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而语文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传授载体的同时,更应去传习德育教育的内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的各种文学题材和优秀美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可以看到,在语文教育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种技能教育,更是强大的德育教育载体。而且对于任何一门教育来说,没有哪一门可以像语文教育那样,跨度时间如此之长、教育内容如此之基础。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语文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二、德育教育的迷失及现状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不仅仅是在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在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和为贵”、“不以善小而不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是中国博大人文精神的冰山一脚。在西方,众多的学者对充满神秘感的东方文化古国充满向往,众多的中国古典被翻译成西方文字,用来教育西方的孩子。但是,在中国社会变革之后,文化教育的空白却使得很多中国的优秀文明在传世的时候成了空白。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语文是基础学科之一。但是有多少教育者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将教书和育人作为一种长期的事业去认真落实?在这里,有一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云南大学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位名叫马加爵的大四学生残忍杀害了四名同班同学。平时同学们觉得他性格比较孤僻易怒,都很少与他来往。可这些都没有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以致马加爵心理失调,干出了失去理智的行为。

可以说马加爵案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们都或多或少与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逐渐弱化有关。在现阶段的社会中,学校和家长都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业,而对其德育教育放任自流。学生到青春期已开始反感教师的硬性约束。假设有这样一个教师,把标准告诉学生,使其独立思考有所依据,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有了这个标准学生才好作出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目前作为学校,缺乏开设此种相应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的强化,如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等,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可以说,对一个学生的心里人格塑造,干预。完全可以通过语文教育来同步实现,这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在中学,大学的时候,德育教育完全可以从语文教育中独立出来。在启蒙、基础教育方面,语文必须发挥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作用,为素质教育服务。但是在目前,社会对语文价值期望过低,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变革而变革。在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尽管这一做法意味着与教育完整性的背离,但从多方利益出发,这种现象似乎已约定俗成。“德育为首”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做得很虚的空话。虽然今天素质教育以不可阻当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提高。

抛开外在因素,探求本质原因,德育工作出现种种弊端其根源在于自身。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还有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都未能及时地对这一点科学分析、科学对待。依然采用陈旧的教材和落伍的方法,使德育工作更难产生良好的效果。

因此,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系统工作。除学校常规教学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军民共建、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三、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漠视原因

(一)中国科举时代的德育教育价值

科举制度凝聚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向心力,在古代,科举是为国家选拔道德、治国之才。古代科举之应试题目,基本为道德文章和治国文章,对于当代的所谓的科学技术,在古代视为机巧而不得重用。通过古代社会的科举制度及其形成的教育影响,使得中国古代不断涌现为了崇高道德和爱国治国理想而奋不顾身的杰出人士。如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和政治实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秉公执行、铁面无私;严于律己,廉洁勤政;“苦节自励,诚为人所难能”。他以七品知县卑微之身,敢于同钦差大臣较量;他宁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一分钱;他甚至放弃大好前程,也要把贪官拉下马。所到之处,他为民请命,力挫豪强,厚抚究弱,令世家豪强闻风丧胆;他不畏权势,指陈皇帝的过失,言人所不敢言,震惊朝野。海瑞高洁的品格、挺直的脊梁、浩然正气,历来受到人们的敬仰。而且,透过历史的时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宝贵财富。这些清官,都是自小受过正统的教育,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深深铭刻在他们心中,幼时所受的教育已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同传统的道德和治国教育相比,目前的科技教育处于了绝对优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社会机制造成的。传统道德和治国教育与科技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同样重要的。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是否发达是一个国家先进与否的一个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大力提倡。目前的市场机制使得从事科技教育和科技从业人员带来了利益保证,而对从事传统道德和治国教育及信从人员而言,利益的保障几乎达到了零点。简而言之,德育教育在人们眼中被认为并不能换来实际的经济收益,人们以短浅的经济价值来判断教育,这是目前社会症结所在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市场经济的德育教育

在改革开发后的一段时间,中国的教育重眼前轻长远:“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用教育超前的观点来看,“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是我们培养的目标,而我们许多时候只是要一个乖学生和乖孩子,以至于培养出的是价值取向、世界观诸方面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未来的“遗少”;重整体轻个性:传统教派往往过多地注重受教育者的共性,教育过程注重整齐统一,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唯一标准。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这也是创造和开拓的必需。

(三)语文教育的功能迷失

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现阶段只发挥出最基础的功能作用,人们对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迷失,已经成为一种漠视。人们衡价一门学科是否重要,越来越功利,分值是其标准。隐形的社会价值是可以不予考虑的,在马加爵一案中,如果他的老师能够将语文课堂中的德育道理给他明示,难道一个知晓道理的人,还会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情吗?

四、语文教育中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地位不应该被漠视,只能加强。对与语文教育而言,课程教育中德育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课程改革方案更明确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得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设置教学目标。

以“文德武备”的目标去培养中国的下一代,去加强中国的素质教育,势必从小处做起。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加强,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德育教育,使之拥有宝贵的品德,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担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育德育教育文德武备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国素质教育任务的最主要使命就是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正当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学历提升的同时,无论是国民系列教育还是各种应运而生的社会职业教育,却都在越来越忽视最基本的核心教育——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共性,语文教育的作用在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其基础地位不断动摇,人们对语文教育的社会期望也越来越局限于能朗读、能识字以及可以写一篇好的文章,从而忽视了语文的德育塑造技能。原因不仅仅是语文教育的社会认同和需要在降低,更是人们对语文教育功能社会期望下降的直接反映。语文教育在多年的发展后,是继续再为应试教育服务,或是重新考虑。

一、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作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总书记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单一结构,单元化的教育模式,各学科与德育教育是相互渗透和反映的,特别是文科类,尤其是语文。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而语文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传授载体的同时,更应去传习德育教育的内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的各种文学题材和优秀美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可以看到,在语文教育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种技能教育,更是强大的德育教育载体。而且对于任何一门教育来说,没有哪一门可以像语文教育那样,跨度时间如此之长、教育内容如此之基础。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语文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二、德育教育的迷失及现状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不仅仅是在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在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和为贵”、“不以善小而不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是中国博大人文精神的冰山一脚。在西方,众多的学者对充满神秘感的东方文化古国充满向往,众多的中国古典被翻译成西方文字,用来教育西方的孩子。但是,在中国社会变革之后,文化教育的空白却使得很多中国的优秀文明在传世的时候成了空白。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语文是基础学科之一。但是有多少教育者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将教书和育人作为一种长期的事业去认真落实?在这里,有一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云南大学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位名叫马加爵的大四学生残忍杀害了四名同班同学。平时同学们觉得他性格比较孤僻易怒,都很少与他来往。可这些都没有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以致马加爵心理失调,干出了失去理智的行为。

可以说马加爵案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们都或多或少与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逐渐弱化有关。在现阶段的社会中,学校和家长都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业,而对其德育教育放任自流。学生到青春期已开始反感教师的硬性约束。假设有这样一个教师,把标准告诉学生,使其独立思考有所依据,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有了这个标准学生才好作出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目前作为学校,缺乏开设此种相应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的强化,如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等,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可以说,对一个学生的心里人格塑造,干预。完全可以通过语文教育来同步实现,这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在中学,大学的时候,德育教育完全可以从语文教育中独立出来。在启蒙、基础教育方面,语文必须发挥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作用,为素质教育服务。但是在目前,社会对语文价值期望过低,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变革而变革。在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尽管这一做法意味着与教育完整性的背离,但从多方利益出发,这种现象似乎已约定俗成。“德育为首”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做得很虚的空话。虽然今天素质教育以不可阻当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提高。

抛开外在因素,探求本质原因,德育工作出现种种弊端其根源在于自身。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还有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都未能及时地对这一点科学分析、科学对待。依然采用陈旧的教材和落伍的方法,使德育工作更难产生良好的效果。

因此,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系统工作。除学校常规教学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军民共建、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三、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漠视原因

(一)中国科举时代的德育教育价值

科举制度凝聚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向心力,在古代,科举是为国家选拔道德、治国之才。古代科举之应试题目,基本为道德文章和治国文章,对于当代的所谓的科学技术,在古代视为机巧而不得重用。通过古代社会的科举制度及其形成的教育影响,使得中国古代不断涌现为了崇高道德和爱国治国理想而奋不顾身的杰出人士。如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和政治实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秉公执行、铁面无私;严于律己,廉洁勤政;“苦节自励,诚为人所难能”。他以七品知县卑微之身,敢于同钦差大臣较量;他宁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一分钱;他甚至放弃大好前程,也要把贪官拉下马。所到之处,他为民请命,力挫豪强,厚抚究弱,令世家豪强闻风丧胆;他不畏权势,指陈皇帝的过失,言人所不敢言,震惊朝野。海瑞高洁的品格、挺直的脊梁、浩然正气,历来受到人们的敬仰。而且,透过历史的时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宝贵财富。这些清官,都是自小受过正统的教育,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深深铭刻在他们心中,幼时所受的教育已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同传统的道德和治国教育相比,目前的科技教育处于了绝对优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社会机制造成的。传统道德和治国教育与科技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同样重要的。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是否发达是一个国家先进与否的一个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大力提倡。目前的市场机制使得从事科技教育和科技从业人员带来了利益保证,而对从事传统道德和治国教育及信从人员而言,利益的保障几乎达到了零点。简而言之,德育教育在人们眼中被认为并不能换来实际的经济收益,人们以短浅的经济价值来判断教育,这是目前社会症结所在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市场经济的德育教育

在改革开发后的一段时间,中国的教育重眼前轻长远:“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用教育超前的观点来看,“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是我们培养的目标,而我们许多时候只是要一个乖学生和乖孩子,以至于培养出的是价值取向、世界观诸方面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未来的“遗少”;重整体轻个性:传统教派往往过多地注重受教育者的共性,教育过程注重整齐统一,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唯一标准。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这也是创造和开拓的必需。

(三)语文教育的功能迷失

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现阶段只发挥出最基础的功能作用,人们对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迷失,已经成为一种漠视。人们衡价一门学科是否重要,越来越功利,分值是其标准。隐形的社会价值是可以不予考虑的,在马加爵一案中,如果他的老师能够将语文课堂中的德育道理给他明示,难道一个知晓道理的人,还会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情吗?

四、语文教育中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地位不应该被漠视,只能加强。对与语文教育而言,课程教育中德育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课程改革方案更明确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得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设置教学目标。

以“文德武备”的目标去培养中国的下一代,去加强中国的素质教育,势必从小处做起。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加强,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德育教育,使之拥有宝贵的品德,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担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篇3

作为众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中职语文课程而言,其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这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素质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具有的人文特色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上表现:

(一)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作文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文学是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工具。中职语文教学在一定层面上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全面施展,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激发。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课程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渗透,使语文这门学科的审美性和功能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的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中职学生大多接触到的学科都是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这些学科大多是对技术的指导,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显得枯燥而乏味。通过语文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在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课堂压力,在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朝着正常的心理方向进行发展和延伸。

(三)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

语文学科中包含着很多的人文主义色彩,这可以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延伸。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相比于一般的高中院校学生而言普遍偏低,这也造成了他们在生活中更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对他们进行语文素质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自信,促进心智的发展和完善,使他们更容易从生活中的低谷中走出来。

二、应用特色

这主要体现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上,与一般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更偏重于学术性不同,中职的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应用价值。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程,需要突出一定的实用价值,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高中文化的程度,同时还需要掌握一门专业的技术,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是技术工人或是一些初、中级的管理人才。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能够突出它的实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以下这些能力:

(一)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这主要包括日常的应用文和学生日后就业的岗位专业文书。在培养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时,教师要侧重文章的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条理清晰、中心明确、格式正确等。此外,教师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写作速度,使学生掌握对文书进行修改的有效方法。应用文可以涉及到很多个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应用文写作的锻炼:对于机电、化工、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中职学生来说,教师可以侧重培养学生对说明书、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等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对于财经、管理、市场营销的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侧重培养学生的合同书、文字广告、工作计划、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应用文的写作应该保证实用性和文字的流畅和通顺,这对于学生日后就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往往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的活动,提供给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机会就非常少,因此在中职的语文教学课程中,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中职语文的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要能使用普通话进行清晰的表述,用词需要得体,做到言之有物、表达清楚和态度大方等,这对于学生在日后工作过程中更好地符合职业要求具有关键的作用。

(三)阅读能力

培养中职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宽度,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依据产品说明书来正确地操作设备、更好地领会上级领导精神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生活特色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篇4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的总和,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语文教学是文化知识的传承、文化精神的积淀与挖掘的过程,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从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优化语文教学为校园文化奠定基础;语文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的总和,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促进、导向、规范、约束的教育功能。语文教学是对文化知识进行传承,对文化精神进行积淀与挖掘的过程。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优化语文教学,为校园文化奠定基础

(一)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教育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我国古代先民积淀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如,中国文学中屈子独醒、司马迁受刑、班昭续书等。语文教师必须注意渗透人文主义的精神理念,让学生从经典作品中感受人类对自己命运的关注、对人类精神需求的关注,从而肯定人生价值,明确生活意义,尊重人生,热爱生命。

(二)语文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课堂和语文课本的教学上,而应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也必然能将自己在课外学到的各种知识运用到课堂语文学习中,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根本上有所提升。

(三)语文教学重视阅读品味

好的文学作品能启迪人的心灵,同时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时代的特色,所以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是一种美的熏陶,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这些有文化内涵的精品读物。“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应让课堂教学成为提升学生素养的精神家园。

二、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通过课外活动可以把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用到课外。

(一)结合课本上的有关内容上一节语文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课本上有关书信的内容,我就让学生摘抄和背诵古今中外有关亲情的诗句,甚至歌词,让学生欣赏歌曲,比如《烛光里的妈妈》等。

(二)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如朗诵、演讲、辩论、读书笔记等

为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能力,校团委、校学生会和系学生会可以联合语文组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组织学生看立志书籍如《把信送给加西亚》,然后让学生写读后感;一学期后让学生写体会,包括有关《弟子规》的黑板报比赛。

三、语文教学要对校园文化起引导作用

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失利者,平时的学习习惯就不太好,而且自制力差,对校外不良文化缺乏抵制力。如今在青少年中流行的一些网络文化、音像资料、图书等包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不乏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些都会破坏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变化。针对这一情况,我校的语文课要配合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在语文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行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呈现方式之一,是全校师生精神世界的缩影。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园文化发挥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学校的内涵和精神底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为之做出贡献,并必将从中获益。

作者:张秋萍 单位:辽阳技师学院

第二篇:高职语文教育改革探讨

摘要:实用性和人文性是高职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培养起自身的综合语文素质。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育应当注意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职语文;实用性;人文素质教育

现在高职语文改革有很多不同的呼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实用性,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诉述两种观点一个强调实用性,一个强调人文性,似乎走到了两个极端。其实不然,强调实用性的一方并没有完全否定人文性,而强调人文性的一方也并没有完全否定实用性。他们只是有侧重的进行讨论,只是单纯从某个角度来讨论改革的问题,所以观点并不全面。我认为还是二者必须兼而有之,缺一不可,并且可以互补。

1高职语文教育以实用性为基础

高职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不太理想,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写错别字、语意不通是常有的事情。对于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掌握方面,“听”和“读”勉强过关,但是“说”和“写”仍然无法达标。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适用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人才。这种人才都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撰写能力等。这是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职语文的教育和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很多教育家意识到了高职语文教育实用性的重要性,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特别强调高职语文教育的实行性。有些高职院校的改革步伐比较大,例如:本学校的语文教师亲自编写《实用语文》的教材,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口语交际和应用文的写作上,并且同专业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达到语文教学实行用性的目的,而且成为本校的教学特点,教学效果十分突出。这样的高职院校很多,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这些改革我们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实用性是基础,偏离了基础,高职语文教育也就偏离了方向,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2高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可偏废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不仅是语文工具的学习,更是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语文所包涵的人文性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具有科学性、文学性,以及思想性的特点,既生动形象又丰富多彩,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元素,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高职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于审美情趣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关乎着国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德风气的传播,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离开了语文的指导,学生脱离学校走进社会后,会感到非常迷茫,无法适应社会。如果高职院校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人文性的培养,也许会取得一些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从经过时间的检验,这样学生会后劲不足,很多学生最终沦为社会底层,不能达到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面对现代化教学改革,现在很多教育家已经意识到人文性培养的重要性,要求高职院校开设有关人文素养的教育课程。具有体实施办法还需要大家共同思考,集思广益一定可以优化课程设置。课程改革过程中,既要注意实用性,又要注意人文性,例如:高职院校教师从实行性和人文性出发,亲自编写教材《实用语文》,并设置人文素质培养部门。实践中,实用性教育大多可以按计划进行,而且人文性教育由于找不到方向或者有效的方法,一直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培养首先需要选定教材,教材的内容大多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主,同时加大阅读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因此要以短篇为主,课外时间充裕,要以中长篇为主。其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进行讨论,教师只是起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结合实践进行教学,让学生感染学生,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课外阅读要以中长篇为主,并让学生到讲台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最后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评价,并帮助学生改正缺点。除此之外,学习还可以组织相关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辩论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等。

3高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实用性相辅相成

高职语文教育,无论开设《实用语文》课程,还是《人文素质》课程,都是语文课程,只是侧重点不同,一个注重实用性,一个注重人文性,但都是为了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用语文》课程的开设,以社会实践为依据,以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为目的,开展情境教学,提高语文实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也使得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两种课程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语文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但是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不断要求改革方案。目前我们的高职语文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高职教育改革艰辛且漫长。

作者:白雪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胜云.高职语文教育改革应注意实用性和人文性结合[J].教育广角,2013,(06):98-99.

[2]张小平.高职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实用性特征[J].高教研究,2015,(18):13.

第三篇:高职大学语文教育面临困境及对策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素养,如今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经调查得知高职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人们思想观念落后、教材匮乏及师资力量不足。要改变此困境,必须对人才培养重新定位规划,同时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将语文课程视为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及文化素质的关键课程。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教育;面临困境;外部因素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取消语文课程。即使部分开设语文课程,也只是将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语文课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相比处于狂热状态的英语课程,语文教育毫无立锥之地。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必须对语文能力进行硬性要求。另外,院校还要对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只有走专业课与人文课相结合的道路,高职语文教育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观念落后

因为高职院校的学制较短,学院教育多以技术培训为主,所以高职教学比较重视职业能力及技术教育。甚至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学院是技术学院,应该注重技术的专业教育,而大学语文是公共课程,看不到产出效应,无法让学生受益,所以忽略大学语文教育;有的学校甚至以课时少为借口,将大学语文当做选修课或者将其取消。此外,由于科技发展迅速,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强调其专业和技能,高职学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和竞争环境,因此他们对大学语文的态度极其冷淡,认为学大学语文在就业中没有任何优势,并且大学语文不能为他们提供适应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

(二)语文教材匮乏

因为大学推行素质教育,所以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定教材。这种方式一方面反映了高校育人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使大学教材泛滥成灾,导致语文学习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据统计,我国编修的大学语文教材有1402种,版本良莠不齐,虽然品种多,但内容大同小异。对此种语文教材,普通高校学生感觉味同嚼蜡,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是无所适从。由此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因为没能找到适合为高职学生进行学习定位的大学语文教材,而选择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三)教师法规守旧

高职院校的教师讲课仍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只是把授课当做一份平常的工作对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疏忽让大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更忽略学生阅读理解、写作水平等综合能力训练。还有一些高职语文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讲解,只是把书本知识搬到大学课堂上,使得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学生负责,备课不认真,只是随意拼凑陈词滥调在课堂上宣讲,职业教师完全忽视对学生人格的改造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二、对高职大学语文教育困境的改善对策

(一)结合专业方法

由于高职院校特殊的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促使他们更关注自己的专业学习,从而忽视语文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涵养,高职院校应该开设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语文课程,并予以高度的重视。如果语文教学时,教师足够幽默风趣,讲解内容引证合理,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为他们会感受到教师不仅单纯讲授课文,而是正在给他们温暖的关怀并指引他们坚定职业信念,提高职业素养。例如:在给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授课时,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向他们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在营销方面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了解更多关于营销在语文领域的知识。既给他们灌输大学语文文化知识,又让他们重视市场营销中的战略特征,可谓一箭双雕。

(二)重视文体写作

大学语文担负着学生语言水平提升的重任。如果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应用文写作教育,在课堂上强化应用文写作的实战训练,不仅能为大学生文字功底的提升创造条件,还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文字基础。大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知识时,应该联系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文讲述和训练。

(三)更新教育观念

人文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其对强化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更应该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有效地将大学语文教学融入高职教育,并在政策及教学资源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总之,大学语文关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企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单位和高职教育机构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创新精神,并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李蕾 单位:伊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我国高职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138-139.

[2]李金颖.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建议[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01-102.

[3]李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走出困境之探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4:33-35.

第四篇: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融入情感与幽默

语文教学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文化性手段。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性,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工科、技术类教学,往往会忽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所以,改善语文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兴趣尤为重要。

一、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的方式

(一)改进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笔者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感兴趣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我国中职学院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以传统的照本宣科方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位于主体地位,整体教学氛围过于压抑,使得学生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时,只是按照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向学生讲述,并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因此,为提高课堂质量,教师要将情感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主要包括教师对课堂投入的激情以及对学生的关怀、重视之情。教师改变其教学观念之后,能够将情感融入到教学中,进而改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应该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评价,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为改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与学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想要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在实际教学中融入情感,就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不止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还要在课后多和学生共同探讨某一知识点,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在讲课时应保持轻松愉悦的基调,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拉近学生间的情感打下一个夯实的基础。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施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细心和耐心,进而逐渐培养出与学生间的情感。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精度

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对其教学精度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耐心、重复的讲解,讲解时尽量使用温和的语气,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投入,进而增加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投入情感,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以及拓展知识点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降低知识点的难度,还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的情感投入。

二、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幽默的方式

(一)语言幽默

教学工作本就是依靠语言的语用功能进行一项活动,而语言的幽默性则是语用功能的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应用语言幽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笔者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大多喜欢教学风格幽默的教师,因此幽默风格有助于学生对语文学习提升兴趣度。例如,在进行在课堂中有学生讲悄悄话,教师就可以说“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我们的课堂很精彩,你们不要不理不睬。”这种幽默形式能够让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将全都焦点放在教师的身上,还能够让学生在幽默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幽默的形成需要教师把握住教学的时机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应用时需要把握住分寸。教师应该尽量将幽默点与教学知识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逗乐学生,这样才能够达到教育教学目的,避免对课堂以及教学精度造成负面影响。

(二)体态幽默

体态幽默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肢体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与语言幽默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动词部分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展现出来,例如“蔺相如前曰”“、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能够增加课堂幽默感,让学生对语文课程更加喜爱。

三、结束语

受新型教学思想以及中职学生的学业重点构成影响,语文教学的地位逐渐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因此,改善语文教学模式成为教学研究重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和幽默表达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质量,这种方法值得将其推广。

作者:魏新平 单位:白银市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查山鹰.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和幽默[J].青年文学家,2013,02:123.

[2]李炳林.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和幽默[J].考试周刊,2013,32:29-30.

[3]李萍.浅谈情感和幽默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神州,2013,36:81.

第五篇: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思考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为了发展,不断开设热门专业,突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语文学科教育不受重视,学生也不重视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学教育内容不断压缩,课时不断压缩,语文课程教育质量不断退化,这种问题不得不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其实,即使高职院校,突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但也不能忽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其他专业学习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职语文教育应该有自己的领地,获得应有的发展。

一、高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不是受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在不断下滑,语文教育功用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问题,影响到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在高职教育中,一直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近些年,高职语文教育必修内容在不断减少,即使是必修内容,也有很多教师偷工减料,在课堂上故意忽视忽略某些内容教学。一些高职语文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的专业课程学好了,语文学不学对学生的影响不大。学校不重视语文学科教育,不断降低语文的课时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也是不感兴趣,学生都认为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在社会中谋一份好工作,学习语文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这种现象导致语文教育的地位相当尴尬,语文学科学与不学无所谓,这样,语文教育效果一直得不到提升,甚至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其实,语文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是在突出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也必须要重视语文教育,要通过语文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领悟理解的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才能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才能真正培养健全的健康的社会人才。

二、新时期高职语文教育走出困境的途径思考

(一)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功用

高职语文学科作为一种文化学科,承担着传承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保障,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师生要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功用价值,要彻底抛弃语文无用论,认识到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养,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领悟理解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社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更高了,即使是高职学生,仅仅掌握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学生在社会中要得到有效的发展,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语言的应用协作能力,具有较好的审美鉴赏能力,灵活变通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于语文学科,因此,高职院校教育者和学生,都需要重视语文教育的功用,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功用。积极转变教育思想,积极进行语文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成效,实现人才的健康、完善的培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语文教育改革

在高职语文教育中要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改革。作为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上要弘扬民主精神,积极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营造良好的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只有掌握这种交际工具,在社会中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合作,获得更好的发展,要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内在学习语文的动力。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心理素质情况,选择教育内容,要尽量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教育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教育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设置多种交流情境,使学生在应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要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一些语文学习活动,比如开展语文讨论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等等。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积极表现,学习语言技能,丰富个人认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要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主动应用语文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语文教育的价值和功用,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语文教育的效果,实现高技能、高素养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优化语文教师师资力量

优化语文教师师资力量是提升高职语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高职语文教育问题,保障教育改革成功推进的重要方式。学校要重视对语文教师师资力量的优化工作。一方面,学校在选拔语文教师队伍人才方面要把好关,能够聘用一些语文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应验丰富的,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双师型人才,保障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高素养。另外,作为教师个人也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提升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要不断研究课堂,研究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研究成功课程实施策略,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育内容,能够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学校要积极加强语文教师培训活动,有通过培训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要通过加强对教师培训的手段,促进语文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要通过多种途径,优化语文教师师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高职语文教育的效果。

作者:户才鸿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建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高教学刊,2016(12).

[2]许曼.高职语文教学回归人文教育本质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6(5).

第六篇:高职语文教育工作探讨

摘要:随着现代语文的教学发展,高职语文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理性认识现代语文的发展变化,保持语文教学内在精华;因势利导开展教学改革,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效果;重视高职语文教育创新,在时代变化中实现新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工作就现代语文嬗变及高职语文教育展开探讨。

关键词:现代语文;嬗变;高职;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语文教育在不断发展中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其中既包括积极性变革,同时也包括消极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校要学会辨别,接受并充分利用积极性变革,同时也要抵制消极性变革。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各阶段教育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方向,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必须引起教师和学校的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校要抓住发展机遇开展教育改革,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1理性认识现代语文的发展变化,保持语文教学内在精华

近些年来,提高语文在教育中的地位,重视语文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充分说明了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它是承载我们民族文化的物质媒介,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在一步步发生变化,高职语文教育也不例外。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我们应该正视语文教学发生的变化,既要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也要看到其发展积极性的一面,将积极性不断扩大,保持语文教学的内在精华并不断升华。目前高职语文教育在发展变化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随着信息量的增多,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也在逐渐丰富。但是这些信息并不全是积极健康的,需要我们有识别的能力。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变化。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课堂的机械化操作,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三是语文学习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现代生活讲求高效率、快节奏,这与语文教学讲求细功夫、深挖内涵的要求相背离,因此导致了语文逐渐的功利化和肤浅化。语文教学变化既有积极一面,也存在消极一面,我们应该正确认识。

2因势利导开展教学改革,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效果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语文随着时代的发展既出现了问题,但也存在积极的一面。为了优化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效果,我们要因势利导开展高职语文教育改革,吸收其发展优秀的一面,同时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效率,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效果。目前高职语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层次过于浅显,语文教学工具化倾向严重。要想解决高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对语文教学进行批判,认为语文教学没有价值,但很少有人能够认真去思考语文教学面临如此困境的原因是为何?其实究其根本,目前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取向,追求效率,重视实用,而将语文的人文性抛之脑后。但是人们忘记的是语文不仅仅是一项使用工具,更是一门陶冶性情,提升人文修养的项目,而且后者的价值更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当下时机,重塑语文教育理念,提升社会对语文的人文关怀。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保持语文内在精华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虽然高职语文对实用性的强调很突出,但语文教育必须要首先保持本质,之后才能发挥其实用性价值。

3重视高职语文教育创新,在时代变化中实现新发展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创新,每一时刻都有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消亡。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否则必将被时代的大潮所淘汰。因此,高职语文在改革的同时必须要注重适应时代变化,实现发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否则高职语文教育将会逐渐落伍,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在新时展条件下,高职语文要实现创新必须要注重以下两点:一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查找方便、信息呈现直观生动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实现高职语文教育的创新突破,必须要牢牢抓住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改善传统低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把握时代特点,抓住人们心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快餐文化也随之而来,侵扰了名著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虽然我们并不鼓励这一文化的盛行,但是我们可以加以调整并充分利用以帮助人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例如在高职教育中可以举办短信编写大赛或者长微博编写大赛。通过这样的活动意在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且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高职语文教育强调语文的实用性,但同时也应该注重语文的人文价值。因为人文价值才是语文最核心的价值,提高人们的人文修养才是语文教学真正应该实现的目标。针对目前高职语文教育现状,必须将高职语文教育的改革提上日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抓住现代人们活动特点。但是新模式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各方长期的努力和配合。

作者:白雪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银珠.现代语文的嬗变与高职语文教育创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5):36-37.

[2]许燕.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5,11(9):190.

第七篇:中职语文教育反思

一、中职语文教育的文化特质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自身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质,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语言和语文教材文本都是文化的载体。“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他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汉语言本身也不例外,它记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灵。而语文教材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本身也是文化的构成,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文化。其次,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生命活力的文化主体。对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教育不只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和手段,而且是他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创造性交流和对话,也是他自身生命成长的过程。对学生而言,语文教育也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语文学习是他自己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是他“成为自己”的生命过程,其通过语文学习民族文化思想与精神,建构自我的文化情感和心灵世界。最后,教育的过程承担着重大的文化使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传递文化、体验文化价值,并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文化过程,在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又要承担着让学生吸收文化营养、陶治学生性情、建构学生情感与精神世界的重大使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二、中职学生需要语文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营养素”

相对于同龄学生,中职语文教育更应抓住其文化性,培育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中职学生更需要“文化营养素”。一方面,中职学生身份带来了特别的“尴尬”和特殊的心理。大多数中职学生就读中职学校是不得已的选择,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学习成绩较差,是老师眼中的后进生。这样的定位,会造成他们自卑的心理,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很多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心理空虚,缺少作为一个青年人应有的大志。这种状况的学生更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另一方面,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中职学生往往缺少免疫力。如今,网络文化冲击着社会,流行歌曲、言情小说、花边故事、娱乐周刊、明星崇拜等布满了社会的每个角落,使昔日宁静的校园也发生了骚动。而中职学生正在青春萌动期,处于人生的“事故多发期”。降低“事故”发生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语文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文化营养素”,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保持生理和心理上良好的状态。

三、中职语文教育的文化性回归

(一)理念上的回归:树立语文教育文化观。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在让中职语文教育真正回归文化之路,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先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回归”文化。中职语文教师应树立以下几种文化观:首先,树立语文教育文化观。教师应认识到语文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一个文化过程,它是训练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过程,更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语文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中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对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进行文化陶治,特别是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理解体验,以促进个体的总体生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树立语文教材文化观。在传统的语文教育理念下,语文教材仅仅是语文知识的载体,语文技能训练的凭借,但实际上,语文教材更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正在生长和变化的活生生的事物,即文本——一种文化的、开放的、整合的、培育的文本,是一种生气贯注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存在。”最后,树立正确的师生文化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文本,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文化对话,以涵养文化精神、陶冶性情,唤醒灵魂,给学生以完整性的建构。

(二)实践上的回归:践行语文教育文化观。没有实践的行动,中职语文教育回归文化本质是一句空话,所以,中职语文教育文化性的回归,关键还是教师对语文教育文化观的践行。首先,确定目标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21世纪初,普通高中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此次改革突出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字眼,但是要求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方面表述并不少。中职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进行教学评价时也应顾及这一维度。这是语文教育文化本质所要求的,也是在实践中使中职语文教育回归文化本质所要求的。其次,解读文本要站在文化的高度。“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他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和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时,要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将自己融入文本中,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共同建构,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历经验和感受体验,对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更多的挖掘。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是一部沾着生命的汁液书写的散文,在解读时,我们应尽可能从生命的角度去解读,用心去体悟。如蜂儿、蚂蚁对生命的那种认真、执着的态度;露水的生命仅有一瞬,但也要在这瞬间“摔开万道金光”,让生命灿烂、辉煌。只要用心去体悟,看似不起眼的小句子也能给我们带来生命的震撼。还有诸如“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等富含哲理性的句子,更是耐人寻味。最后,选择方法应有助于引领学生尽享“文化大餐”。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是尽可能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率;二是鼓励个性化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会读、会思,敢思、敢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三是加强对话,让学生在与教师、与同学、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得到新的体悟。

作者:黄美娟 单位: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语文教育与人的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1999(5)

[2]于漪.聚焦在文化认同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8-9)

[3]连枫.中职语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9

[4]蔡翰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5]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6]曹明海.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7]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8]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八篇:中职语文教育研究

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门课程都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也一样。语文教育问题本来就颇受诟病,中职语文教育异化现象更是突出。中职语文教育呈现出,或“功利心”过强,或“功利心”过弱,致使中职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逐渐变得模糊。对教学技巧、教学效果的一味追求折射出的,不是对学生生长的人文关怀,而是对考试分数的情有独钟。然而,教育即生长,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本真的中职语文教育也应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中职语文教师要注重探求、还原语文教学目的的本来面。

1.为了学生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顾学生兴趣的教育实则是不顾生长规律、教育规律的蛮不讲理的教育。追求本真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习兴趣问题。课堂上注意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自由、自信、准确地表达。第二,要致力于改变中职学生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写字习惯、诵读习惯、做预习笔记的习惯、思维习惯、表达习惯等。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了对学生生长习惯的关注,期待的结果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功利一点讲,讲“理”而不讲功利,就会获得最大的功利。第三,帮助改变“他主”的学习状态,他们表面上过度依赖教师,其实可能根本就没依赖教师(就其许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看出)。不少语文教师为了省事,喜欢用不厌其烦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学习,其实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教学。这样做学生是可以少走些弯路,少动些脑筋(现在的教育让学生变得不想动脑筋),但带来的问题是多数学生离开了老师不能“自主”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这不是为了学生而教的真正的语文教育。

2.指向“语文”

语文学习什么,在语文特性的历史争论过程中,这个问题让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处于摇摆与模糊状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会产生两种矛盾的感受:一是备课的苦恼,一篇课文究竟要讲些什么?二是上课的自豪,我们可以将课上得比理科、工科等精彩而有才情。其实,这种矛盾的感受反映出的恰恰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学习主体意识的淡漠、语文教学目的的模糊。考察国内外语文教育专家著述与实践,再比较《美国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美国语文教学不是单纯为了讲清楚课文内容、讲精彩语文内容,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发展。他们把学生放在读写训练与语言学习的中心位置,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模式,高度关注学习主体,激活学习个体的内需,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即为学生自己而学,学出学生自我来。因此,本真的中职语文教育主要任务应放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上,着力解决语言的内化与外化问题。而不是像现在有些语文课堂那样,将过多的精力用于“非语文”“伪语文”的教学上。拿到一篇文章后追问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被选进教材?为什么要安排在教材的这个位置?作者在言辞之间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思想?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篇文章该学些什么?我的学生应该学习其中哪些要点?这些问题的思考指向语文教学任务的一个核心,即对语言的学习;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学习语言的目的,即获得信息与理解能力、进行文学认识与表达、培养批判性分析与评价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时也应与之相呼应,避免出于对中职学生语文水平因素的过度考虑而出现命制试题时的弱化语言感悟、淡化语言表达等语文考试异化现象。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倡导学生抒写自我,就某个触发点,对自己、对他人或对社会想说什么,提醒学生“想得清楚什么,才能说得清楚”。注重与学生的写作交流,发现学生遣词造句与表情达意之间的错位问题,在交流中修改提高。

3.源于生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传统文化与文学经典的学习有助于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生动的现实生活及其鲜活的语言材料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课程设计,结合最新版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追求本真的中职语文教育,要关注并研究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让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可以遴选专业文本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材料,精心设计专业情景口语交际训练,加强专业内容的写作实践,围绕专业课程中有价值的现实问题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这种课程整合有利于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热情带到语文课上,将语文的学习落实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内容上,同时,语文学习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服务专业课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这种课程整合后的学习对语文与专业课的素养提高可以同时起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在新版教材中已有明确的体现,只是由于中职专业门类过多,一本语文教材无法兼顾所有专业,这给了我们中职语文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窥一斑可以见全豹。中职语文教育必须追求本真,其他课程虽各有各的特点,但“理”是一样的,也存在着类似的需要与必要。否则,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恐怕仍然难以落到实处。

作者:王云珠 单位: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第九篇:高职语文教育探讨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语文教育的职业特色得以凸显。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积极意义。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从学生未来就业的角度出发,增强高职语文教育的职业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

关键词:高职语文;职业特色;教育模式;实用技能

高职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未来职业中需要的实用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模式,在向学生传播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需求。

1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

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注重积累,通过对职场中常用的应用公文的模板以及阅读中的精华内容进行积累,学生可以增强自己对工作的适应性以及自身的思想内涵。“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没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就无法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只有深厚的积淀才可以提升个人的能力素养。深厚的积累是学生书面写作的的源泉,学生平时对富有思想内涵的观点或者对自己产生启发的句子进行积累都会在未来职场中产生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和毅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经常提醒学生进行阅读并积累。例如:有些学生未来想从事有关企业秘书或者公务员的职位,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多积累一些公文写作的模板,为将来进入职场打好基础。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推荐适合他们专业的积累内容。如: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他们课下看一些财经杂志,从财经杂志中了解国家的经济状况并积累一些经济专家的评论,从而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2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是职场必备的重要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便是一个好方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也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摆脱了枯燥严肃的语文课堂,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才华,寻找语文学习的快乐。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游戏让学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师生间的互动增加。同时有趣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师可以举办一场模拟招聘会,首先教师要将班里的同学进行人员分工,班干部可以成为招聘会的面试官,然后教师可以挑选十名同学做求职者,剩下的同学就可以成为点评者。面试官在招聘会前自己挑选几个可以测试求职者沟通交流能力的试题并设定评判应聘者沟通交流能力的标准。点评者可以根据面试者在面试过程中的回答给予点评,让面试者发现自己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的缺陷,最后教师可以总结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3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网络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大学给了学生无限自由的空间,在没有教师的监督约束下学生可能对自己的学业没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再加上有些同学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不足更加剧了学生语文知识薄弱,运用能力不足。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提供了简单方便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机考语文的形式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测试内容分为阅读理解、口语交际、书面写作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测试可以提高将来在工作中阅读文件的速度以及与沟通交流能力等。根据考核后的成绩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语文,时刻不松懈。对于成绩不理想或者成绩一直退步的同学教师要及时给他们敲响警钟,并给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对症下药学习效果才会更好。教师的激励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和勇气,让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主动性,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因此,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4提高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素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具有高水平的课堂,他们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学生爱护有加。由于语文学习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意义不大,因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存在着对工作懈怠的问题。为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要了解现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可以组织一个语文教学水平评比大赛,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参赛,根据语文教师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对语文教师的评价,从而评选出优秀的语文教师以及教学水平低的语文教师。对于教学水平低、对工作懈怠的语文教师学校可以辞退这些教师,并重新招聘一些具有丰富经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高水平教师。另外,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高职院系的语文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向别的更优秀的教师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给学生一堂生动的语文课。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经常前往企业并对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考察也有利于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更生动的课堂。总之,转变语文教育模式,凸显高职语文教育的职业特色对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都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教师自己也要提高专业素养,多去企业考察积累经验。

作者:陈淑芳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贺楠.适应职业技能竞赛要求的高职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伊春职业学院为例[J].2014,(12):55-56.

[2]徐立.高职旅游专业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11):89-89.

第十篇:中职语文教育下文言文教学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是学生必修的公共文化课程,其中的文言文教学通过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对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审美情趣、树立高尚品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虽然灿烂辉煌,却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遥远。由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难度较高,导致部分学生谈文言文“色变”,而部分老师也会感到文言文教学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学与教都产生畏惧心理。本文将从“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来探讨在中职教育下如何进行文言文的语文教学。

一、继承优秀文化,传其道

中职院校的学生普遍都不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到底有什么用,既不能交谈又不能写作,然而他们所不知道的是,文言文的字里行间隐藏着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文明成果,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春风化雨地沐浴中华历史与文化的滋润和熏陶,并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把其中的情、境、意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去理解、感受、领会,让学生在文言文的世界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最后起到陶冶情操,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文以载道,文章的精华在于作者通过它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文言文教学,应当首重文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与人文思想。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中国古典文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映射出我国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儒墨道法,百家争鸣;诗词文赋,百花齐放。有时是“劝学”、“从师”自律进取的君子之道,有时是“将相和”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广阔胸襟,有时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铁骨,有时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文言文不只是文言句式,更重要的是先辈贤者穿越千年对我们诉说的中华精神。中职语文教育中的文言文教学应当重义不重形。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枯燥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文法句式在中职院校当中缺乏充足的课堂时间、大量的反复练习就完成很好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是不现实的。

二、打破传统模式,授其业

文言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打破传统模式,符合时代性。过去老师在课堂上突出的都是一个“讲”字,老师仔细讲解,学生认真听记。教学常用“串讲法”,老师一字一句翻译之后再理顺文意,所有字词句的意思搞明白,就总结段落大意,而所有段落大意梳理之后,归纳起来形成中心思想,再是体现文章主题,最后则是对写作技巧的分析讲解。在“串讲”的课堂上,老师虽然“精益求精”,然而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弱,学习兴趣不高,教学的效果实在差强人意。如同给厌食的孩童喂饭,米饭蒸的再香,不搭配一点他们爱吃的菜肴,终究是咽下去的少,吐出来的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其追着喂饭,不如让孩子爱上吃饭,甚至成为“吃货”。原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少、慢、差、费”的填鸭式教育已然不适应如今知识大爆炸的网络信息时代。拿起手机,文言文的字词的解释,网络词典全面详细;文段的翻译,“度娘”随手解决;主题思想与写作手法的分析,各路大师各种角度的理解应有尽有。困扰文言文教学的不再是学生知不知道,而是学生想不想去知道,教学中不但要考虑学生是否“学得会”,更要思考如何让学生“会去学”。那么,兴趣教学则是解决学生对文言文有畏惧心、排斥性问题的关键。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教学中如何运用巧妙地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面对中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要有针对性、时代性。同样是解读课文,可以新解、趣解文言,可以加入更多的现代的元素,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背景新解为新任上市公司董事长秘书的职场小白,有理想有抱负有底线,却又因办公室黑幕被炒了鱿鱼,心情郁闷之下化身“驴友”;课文内容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仙侠小说与连续剧;最后再让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李白的心境与情感。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甚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台词与动作,感受另类cosplay的乐趣。诸如此类,以兴趣为先导,以全新的教学模式改良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三、丰富课外阅读,解其惑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篇5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作用

比如说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在提到“谦让”时,孔融让梨几乎是不可不说的一个例子,这就在于它的典型性。我们在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应生动形象,把语气放轻松,既让孩子们觉得有趣,又不忘这个故事的宗旨,并能很好地践行,这样才能达到启发他们的效果: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他从小聪明好学又很懂事,父母都很喜欢他。有一天,爸爸端出梨来让大家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爸爸让孔融先拿,你们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4岁,还真懂事呢。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大家说,孔融讲的有没有道理呀?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爸爸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4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场景,梨可以变换成苹果、香蕉、糖等等之类的东西。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受到启发,就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懂得谦让、尊老爱幼,从而达到此次教育的目的。

二、革命精神的激励作用

小学的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是体现革命精神的,比如说《倔强的小红军》《狼牙山五壮士》《为人民服务》等等。教师在讲到这些课文的时候,应着重强调其中所体现的革命精神,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倔强的小红军》要表现出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粮食方面的困境以及小红军小小年纪就懂得革命大义而舍青稞面不吃的决心;《狼牙山五壮士》要讲述出五位壮士为了革命舍身取义,我们的革命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才能最终成功的;《为人民服务》则要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出来,表达题词“为人民服务”其中所体现的对他以及有这种精神的人的褒扬和激励。

三、优秀个人品质的榜样作用

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人生观树立的重要时期,除了家长、老师和同学,课文中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物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对象。教师在讲到这一类型的课文时,要引导孩子们做到有爱心、有责任心、互相帮助等这些优良品德,远离虚荣、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比如说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我不能失信》,讲述的是宋庆龄不愿意失信于小伙伴,最终说服父母的故事,体现了宋庆龄小时候便懂得不能失信于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这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这一类型对孩子们有教育意义的课文也应该带领学生学习,从中领悟道理。又比方说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将心比心》,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在生活中要对其他人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些苛责和埋怨,对老人多一些尊重,对孩子多一些关爱,这个社会将会很美好。这同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学生的作用。大家在学校或者在家里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一想,如果是自己,或者是自己亲近的人会怎么样。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小例子与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四、祖国壮丽山河的巨大影响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篇6

美育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直观,达到对其中蕴含着的意味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启迪人的创造力。它是“以直观形象的丰富性来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是沟通人类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美育既可使人的感性深邃化,也可使人的理性情感化,从而用温暖的色彩装点逻辑严密、严格规范的理性世界。美育在升华人的感性、引导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纵观中学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每一篇散文、每一段杂文、每一句诗歌,都是美的极端表现。这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的各种丰姿。在美育的高度下,重新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融入审美情感,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也揉入动情的美感体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积极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改力度不够,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程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21世纪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心灵健康、个性完善、勇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严重地束缚着语文美育的手脚,教师更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则是推动语文美育现代化前进的动力。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实施

1.开发课本中的美育资源

中学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在作家的感性审美之中,融注了个体对世界的领悟和感知,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独特性。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其中潜藏的“情语”,从而进入文本境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再如,在诗歌中领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穆之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适性之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生命感悟之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艳之美。这些美,格调虽然不一,但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导人的感性在其中徜徉忘返。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美,用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受到美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情感上的美感愉悦,还有很多的诗词,反映了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在其中,去分辨是非,体验道德之美。

2.促发联想,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一方面要诉诸形象,另一方面则必须诉诸感情。刘勰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认为文章必须借助艺术形象,才能感染读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感与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为此,在讲解分析中,必须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并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审美经验与之相互联系,积淀审美财富,成为他们一生享之不尽的宝藏。如教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文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可鼓励学生,根据平时观察积累,再发挥联想,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画面,从色、香、味的角度,全面体会其美感特质。

3.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审美创造力

作文教学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会给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许多写作范本,而学生的作文创作,是范本实践的重要基地。学生能学会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社会、人生之美。这一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社会和人生、如何审视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以防学生跨入审美误区。

4.开展课外活动,寓学于乐

教师平时都应注意中学年龄学生的猎奇心态,适时地开展多种课外娱乐活动,这也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条好途径。如创办校园文学诗社、电影评论小组、校文工团等,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拓宽学生审美领域、陶冶情操,激发爱美情感,调动追求美的热情,自然也就能提高审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范冬岩.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中小学教材教法,2004,(6).

[3]曹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篇7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的不足

(一)小学语文教学形式单一,效率低下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愿意寻求新的教学方式,不愿意钻研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只愿意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生搬硬套,脱离生活实际按书照宣大道理,忽略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这样的教育方法乏味、单调、死板,发挥不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作用。小学生长期接受如此单调的教育,会对学习产生较大的抗拒心理,这样的语文教育不可行,效果可谓是事倍功半,甚至产生反效果,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二)过分注重智育的开发,忽略德育的发展

智育是教育很重要的教学目的,但德育教育同等重要。小学生在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要接受有效扎实的科学基础文化教育与被良好的思想道德所熏陶,让祖国未来的栋梁能够茁壮健康地成长。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成绩是教育的第一条件,成绩是判断学生好坏的依据,在这样的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只是灌输式教育,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脱轨,让小学语文变成是一门学科,一种表面功夫。

(三)缺乏教育方法的评价机制

评价教学方法的效率如何,并不能采取像学习成绩一样的分数进行衡量。若运用计分的方式来评价教育方法,会让教师怀疑教育的单纯性,自然也会对其有所抵触,若长久发展,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也不会有所提升。正确的评价教育法有行为观察法、自陈法、情景评定法,但上述的评价法所花费的人力物力比较大,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但在分数是正道的教育情形下,鲜有教师愿意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完成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而教学方法缺乏监督与管理,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失去了育人的功能。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效率的方法建议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能力

实践性、民族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特点,新课改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改革包括以下几点:正确掌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开展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个性化鲜明,均衡发展;建设有活力且开放的语文课程。语文拥有人文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供学生的精神食粮,做到“立学”与“育人”,这就必须拥有正确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讲授老舍的《猫》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想象,让学生写下心得体会,陶冶性情,培养他们的博爱之心。

(二)把语境意境与情感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八角楼上》为例,让学生体会主席在恶劣环境下艰苦奋斗的精神,并给学生讲述当年革命家为人民争取幸福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要将文章中一些较为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声情并茂,这样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营造一种珍惜且喜悦的氛围。而传统的教育让小学生的逻辑性仍处于发展阶段,很难准确地标注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但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体会文章的主旨,就会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质的上升。

(三)创设情境,重视自我积累

小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受到情绪的牵扯,那么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一特点,在学生初步学习课文的时候,将他们带入无限的想象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感知语言形象性。例如,在学习《小雨,沙沙沙》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观察春天的动物、植物有什么特点,是否像课文所说一样,百花争放,并且教师可以领读课文“桃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带动小学生的情绪,让小学生能够快乐主动地学习。自我情感的累积与运用除了好词、好句之外,好的氛围也是至关重要,要想培养学生拥有灵敏的触觉,教师要甘愿做好学生“导游、导演、导师”的角色,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宽其思维宽度,培养起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特点。

三、结束语

以情感体验为基础的语文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历程,学生未来的奋斗理想、人生目标都受到了情感实现的影响。小学是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是修养、思想初步形成的阶段,语文有着陶冶性情,提高思想道德的作用,语文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而语文有着特定情感的表达,能够弘扬人文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推动小学教育的蓬勃发展。

作者:胡喜平 单位:河北省成安县道东堡乡西马堤村小学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一、正确认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

相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应试教育下,主要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语言知识丰富掌握,提高考试成绩,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则需要老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其人文素质得到提升。那么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就需要革新观念,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给贯彻下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能够储备积累中华文化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要对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进行良好构建,教师仅仅发挥引导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二、积极创设新课标下的情境教学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方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问题,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当中发挥想象,更好地感悟知识。教师还可以将一系列先进教育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多媒体技术等,或者是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如,在对《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将西沙群岛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学生一下子就被这美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然后通过音频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课文的优美用词和句子结构等告知学生,这样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大力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需要革新教学观念,积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力培养,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张玲 单位:四川省资阳市雁江二小

第三篇: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育价值

近年来,随着儿童文学的阅读热潮,中国语文教育界新课标的推行,让大家意识到儿童时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特殊需要。儿童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和机械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儿童文学在儿童心目当中的印象,充斥在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儿童文学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步入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二、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价值

从儿童本位出发探讨问题,“教育”并不是狭隘的教育,在儿童文学的思辨基础上,给了小学语文教育在价值体系上一个很大的突破。儿童文学家在这个激情迸发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使得中国儿童文学生长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小学语文教育是孕育于儿童文学体内的一分子,在这片土地上迅速的发芽生长。儿童文学的生长环境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发展了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在教育价值的体现上显得更为突出,对于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研究,有其相悖又有着紧密联系的地方。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的文学艺术,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奠基石。培养儿童最重要的便是进行文学熏陶与教育,儿童教育是需要贴近儿童生长变化的文学,小学语文教育是要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目标是要随着儿童的成长变化而转变的,是一种真性情的情感的的自然价值。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难以得到统一平衡,尤其是在教学法上的不同,使得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往往呈现多样性。中国的当代儿童文学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对于儿童文学的评判和对于儿童文学转向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认识,在基本性质上是落在了儿童的本身,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具体实施方法

1、阅读指导法

与儿童文学不同,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过:“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文学需要一种模糊阅读。对于把握文学的本质,促使感觉具有了无比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丰富、深化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认识,培养健全的精神品质。儿童文学是与儿童精神联系最密切的文化资源,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与中小学生基本相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认知也最为直接。儿童是未来的缔造者,是祖国的栋梁,儿童的发展方向的决定,源自本身的品性和纯洁。儿童教育正如一弯明月,清澈的照耀着整个教育体制,对于儿童文学的撰写和引导,都在小学语文教育的阅读里起着重要作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教育价值的体现是含义深远的。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多样化的阅读模式的产生,给了儿童文学注入的新的活力,但是这种快餐式的文化带来的反思也是巨大的,正确的阅读方式,和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引导是显得尤为重要。

2、欣赏指导法

童年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的阶段。对于童话世界的幻想和对于新事物的欣赏与认知都在这个阶段完成,对于儿童文学的欣赏也是在一个逐步影响的阶段下过渡。儿童文学是以语言为表象构成的艺术世界,在童话、寓言的世界里孩子们自由的驰骋着想象的翅膀,对于文学的欣赏和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的理解,则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学会欣赏童话世界里的文学性和教育性,在教育教学体系里传承和指导好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基础。通过小学语文教育的各种欣赏指导,润泽和美化儿童的心灵,对儿童的成长成才是必不可缺的。

3、情感熏陶法

如果一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就要顺着学生心灵的走势而行,这样才能抵达学生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一旦教师要强扭到自己备课时的教学思路上来,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心灵沟通就会被打断,这就需要另一个契机的重新唤醒,教育是师生心心相印的活动,是心灵唤醒心灵,生命唤醒生命的过程。对于情感的理解源自苏珊的解释,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而言,儿童是情感最好的表现。儿童的心灵清澈透明,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正是一个心灵启蒙的过程,对于养成学生对语言丰富性的感受力和深入的理解力是需要情感的熏陶。文学是艺术的基石,任何情感的表现都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研究,只能是建立在对于儿童文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之上,以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为基石,小学语文的教育价值是儿童文学的延伸与拓展,在新的领域上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认知与批判。学校社会的功利性带来的思想僵化、保守,儿童文学正是对立的与其存在,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途径。叶圣陶谈教师“自己不明白人生的究竟,也就不明白儿童的究竟。”儿童文学便是源自儿童的心理,追寻文学的本源,与小学语文教育紧密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儿童心理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起航。

作者:马佳娜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第四篇: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一、儿童文学的概念

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具有少年儿童的独特审美特点,其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审美塑造以及情感表达来为青少年儿童构建一个具有诗意特点的、纯真的文学世界。在这个文学世界,儿童能够自由自在地舒展自己的想象力,保存自己的童真。其次,儿童文学还具有鲜明的儿童本位性,以儿童为中心,能够契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社会化方面的特征等,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儿童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的联系。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过程中,如何将儿童文学的特点更好地融合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工作当中,进一步发挥愉悦儿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目的,首先需要认清在小学阶段,儿童文学教育具有典型性。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童年中期以及青少年早期,这个阶段的认知特点为:童年中期发展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基础技能;青少年早期开始出现对于抽象食物的思维方面的推理能力。因此,在很大的层面上展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教育的研究探讨,不难发现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小学语文一线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训练,因此缺少关于儿童文学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难以通过自己的引导带领小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进入儿童文学的内涵世界,因此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对于儿童文学的学习以及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还存在一些问题。

儿童文学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为“一体两面”,目前我国儿童文学方面的相关研究仍未充分涉及两者之间的融合问题,教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融合起来,展开沟通,以求能给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工作一定启发。

作者:任燕飞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第六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育中视觉素养的培养

一、提高视觉表达能力

教育工作者教学目的是教育小学生利用固有知识,学习对新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视觉素养教育模式,锻炼学生表达对视觉素养材料的真实感受,并且通过自己的表达方法或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大脑对画面的处理以及运用,输出的都是用自己的翻译解码表达出来,与教师、其他学生了解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勇敢展现自我的勇气。

二、激发潜能创造

教师通过视觉图像等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更多地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大脑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置与内容相关的主题,预先设置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关于主题相关内容的联想。根据学生联想反馈的内容程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及时跟进学生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灵活运用培养媒介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创造灵感的基础设施,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及时展现自己。教学过程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等资源,不仅可以降低教学难度,提供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学习平台,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开发视觉感知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错别字多、只会打字不会写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此类现象,可以通过视觉素养材料的应用,例如将汉字的组成、特点以及演变过程等途径利用PPT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加深了理解,更加方便记忆。综上所述,视觉素养教育模式是一项具有广泛性、创新性以及重要性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视觉素养教育模式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思维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又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等特点,教师要多注意提供学生表达自我和创造自我的机会。总之,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逐渐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姜在秀 单位:阿克苏市依干其汉校

第六篇: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包含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占据了主体,其中也不乏一些与语文教育精神相悖的问题,主要包含的问题有:(1)过于注重小学生的识字能力,而忽视了对小学生写作能力与作文构思能力的培养工作;(2)教师与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较为缺乏,影响了课堂和谐气氛的生成;(3)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较少阅读长篇的文章,带来了一种不完整的阅读教育等等。

二、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本文中提出以下几个有效措施:(1)提高对于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文本构思以及写作能力;(2)和谐师生关系,增强课堂的互动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语文学习自身的需求;(3)提供一些中长篇的文本进行阅读教育,融入信息平台,使得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完整化。

小学语言教学的规律性,突出了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小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鉴赏能力的重要工具,在各门学科教育中,语文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进行其他各科的学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对如何将小学语文教育的语言习得功能与其精神培育的功能结合起来,以此来反思人的教育本质。

作者:王英 单位:薛家湾第六小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教育学生个性的培养

一、营造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国传统教育根深蒂固,课堂气氛严肃紧张,学生们畏首畏尾不敢随意表达,这种培养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心理学理论指出,自由的环境和氛围是充分发挥人们潜能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应该是民主和谐的关系,课堂气氛应该轻松活泼,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大胆提出想法和问题,学生们敢想敢说才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信心。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是在自信的前提下做出丰功伟绩的,自信的培养是完善学生个性心理的首要问题。

二、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主角从教师变成学生。心理学指出:在课堂教学中频繁的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才能引导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让课堂变成探索知识和答案的场所,而不是知识灌输的工具。比如在教授《群鸟学艺》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带着疑问先进行预习。预习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反复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后教师让学生们积极发言,将预习课文的收获讲给大家听,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每个学生的想法角度和思维层面不同,他们对于课文的看法也不同,通过展示学生们加深了课文印象,了解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然后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讲解后让同学们总结预习得到的答案和听课后的答案有何不同,是不是有新的收获。在这样的展示过程中,学生们更加积极自信,善于表达自我。

三、情感激发促进良好品质形成

所谓情感就是面对不同的事物时人们的态度体验,行为则是为了改变某事物而做出的反应。积极进取的情感会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取得良好成绩并且健康快乐的成长。良好稳定的情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基础,良好的个性是在情感的无形激发下慢慢形成的。比如在教授小学语文第二册《我爱祖国》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抓住课文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准备我国长城、五星红旗和中国地图的实物或者是图片,让学生们观摩,启发学生们说说自己在媒体上看到五星红旗的场所,比如各种体育赛事和升旗仪式上,说说我们为什么要热爱祖国。从祖国养育千万华夏儿女延伸到父母老师的养育和教育之恩,让他们懂得珍惜和感恩。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们的健康生活需要正常情感的维系,通过爱国和父母亲情的感召,培养学生们良好的个性心理。

四、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看法

文章的阅读其实是读者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们在跟随教育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也是对于文章的再加工。由于家庭条件、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的不同,学生们对于课文会有多种理解和体验。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各抒己见创新思维。比如在《教授司马光砸缸》故事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有疑问:司马光才7岁,为什么他的父母都不在身边看护?缸里有水居然不加个盖子?7岁的小孩能拿起多大的石头?有多大的力气?可以把那么大的缸砸破?面对学生们各种想法,教师要做好引导,课文作为文学作品有自己的创作背景,在当时那个时代司马光的做法是聪明的,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要僵化的学习古人这种做法。21世纪的孩子很多已经不知道“缸”是何物了,他们对于这个故事是缺乏代入感的。教师只要引导学生们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就可以了。

五、通过良性竞争培养进取精神

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孩子们都是有竞争意识的,竞争可以激发他们的奋发和创新精神以及适应心理,这些素质都是生活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的学生们必须具备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通过组织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让学生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培养能力不断进步。进取心是人才良性发展的必要素质,如果没有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学生们就会停步不前,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性格品质都得不到发展。

六、通过榜样作用培养学生恒心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更有研究和学习的动力,但是遇到困难他们很容易放弃,缺少恒信和毅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他们的顽强意志和不懈努力,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语文教育中课文中的榜样,培养学生们的恒心和意志品质。结语个性是对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概括,个性的形成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肩负语文素养培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两方面任务,以培养良好个性和人格为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品质。

作者:白永英 单位:宣化区相国庙街小学

第八篇:小学语文教育学生个性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主观能动性

一直以来,我国教学的课堂上,就是以老师为主体。语文课堂上,无论是讲新课,还是讲作业,都是老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无从谈学生个性的培养了。

2、教育方法过于单一

在很多小学的课堂上,语文教育多是以识字、写字、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小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殊不知,小学阶段是人生中创造力最强大,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这种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无疑耽误了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

3、误认为“热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

与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相比,现在的小学生的课堂是越来越热闹了。但是,却有很多老师误认为“热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如果只考虑到课堂的表现形式,即使课堂的氛围再热闹,学生的状态也非常自在的,而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这样的课堂也是没有存在价值的。

4、过分地依赖课件,忽略了传统教学的优势

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确实,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课堂上很多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意境很好地传递给学生,也节约了老师的课堂时间,因此,受到很多老师的欢迎。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上过分地依赖课件,而忽略了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正常互动。因此,影响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5、语文考试的失范性

在大家看来,语文考试主要应是为了对学生所学的语言文字知识进行检测而设置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考试试题,似乎特别担心学生不能将一些字写错或者将成语记错一样,专门出一些错误的字、词、成语或病句,这种“创造”出来的错字、词、成语和句子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记住正确语文知识,反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教育,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

1、给学生提供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

小学阶段的孩子,性格多是活泼好动的,并有着强烈地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欲望。而语文学科,是一门想象力很丰富的学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现自己的机会。如果语文老师能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让学生自己阅读或领悟课文内容的机会,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提升;同时,如果老师能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一些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或者开展一些读书交流会或讨论会;坚持一段时间后,那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如果老师能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给予正确的引导,那就非常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

2、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来讲,老师是非常神圣而威严的。一方面是受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课堂秩序的需求,老师在课堂上多以威严的形象出现,这样,就使课堂的气氛过于紧张和严肃。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么说一些迎合老师想法的空话、套话,要么就干脆不说话。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束缚,也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想让学习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老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相对松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敢想、敢说。这样,其个性才能得到发挥,潜能才能得到挖掘。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如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就要求老师上课要讲究技巧。此外,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必将得到很好的激发。

4、鼓励学生的求异思想

语文学习中,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即将在书中所读到的东西,在自己的思维中再次呈现或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那在学生再现课本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答案。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一直都是追求标准答案。这样,不仅违反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启发学生的求异思想,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开展良性竞争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众所周知,竞争不但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激发人奋进。同样,对小学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开展良性的竞争则是培养人优秀个性的好方法。现在的小学生都很容易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付出努力,但就是容易在困难面前退缩,往往做事出现虎头蛇尾的局面。老师要针对学生的这种现象,结合书本中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的典型事迹来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与困难做斗争,从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个性。

三、结束语

小学阶段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了解祖国文化的基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基础阶段。在小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努力紧跟时代的步代,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敏于挖掘学生的个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优秀个性的人才!

作者:庄艳芝 单位:平邑县地方镇中心小学

第九篇:小学语文教育个性发展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集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的小学语文教育,以其富有活力的特点,融合了人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培养出有共性品质的优秀个性。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成长。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髓,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可以说就是“小学语文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培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语文教材,要求老师教学模式也要具有不固定性。教师要开放教学。人的思想不同,对同一篇作品的感受自然会有区别,对同一部语言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观点。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自然也会促进个性教育的发展,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小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施策略

1.搭建生活教育平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整合各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资源,以彰显语文这门学科的教育功能。小学语文教育陶冶并生成了学生的三性,即智性、灵性及悟性,它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丰富,对生命的升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例如,组织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另外,教师可以开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举办故事会、开展讲座等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再次,提倡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达不同的意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有着自己发展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同一事物,其理解也就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解放学生,就要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欢迎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只有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真正的主人,他们才能敞开心扉,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见解。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想象及思索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任意飞翔,这样每节课都会是情景交融、思维灵感迸发的课堂。素质教育的目的固然是使得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成为有着一技之长的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但是素质教育也应该不能忽视其因材施教的重要观点。也就是说,从小学开始,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个性、特长,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个性品质,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

3.分层创新以及改革评价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它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教材,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开设不同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让大家时刻融于创造性思维的氛围。立足于对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现及培养,充分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并且,对于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采取激励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成功创造条件。

三、小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考

1.创境体验是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根本语文作为文科的基础性学科,其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们只是从纯认知的角度出发去学习。过分强调分析理解,而轻视了对学习的整体感知和体验,不能充分发挥情感体验的优势,使得其仅仅是作为一种认知的手段。

2.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是对学生的多元化开发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育过多注重对一些共同性的宣传和培养,而忽视了个性方面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思维方式情况,充分挖掘出学生不同的各种潜能。教师可以因材施教,不同特点、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允许学生自主作业,以便使得他们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特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一些名篇名著,从而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按自己的运行轨迹独特地发展,给人生以多样,给世界以精彩。

3.关于深化小学语文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思考

(1)教学有自己固有的模式,但不能仅仅局限于固有模式中,教师们可以在固有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特色教学、网络教学等个性模式。

(2)个性发展教学模式融合于现行教学模式中,并发挥其特有的优越性。当前,主要的教学模式有:层级教学模式、情感教学模式以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但个性发展教学模式又高于以上教学模式,它们的共性都是从情境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个性发展教学的使命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精神负担,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通过多维活动,通过对知识的体验、探究、领悟和创造,个性发展教学力求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创造性人格。小学语文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强调注重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及良好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具有新时代所要求的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的个性品质。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性学科,应站在改革的前头,尽可能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以形成独特的“这一个”,使其爆发出多姿多彩的创造力。

作者:李佑华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海港镇中心小学

第十篇:小学语文教育实践性教学

一、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不谒动力。语文实践教学是一个综合性活动,如可以开展语文竞赛、唐诗背诵、写字比赛等活动。而如果想要实践演出活动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每一个演出环节必须要布置得与众不同、别出心裁,这样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不停地进行创新、改造,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途径

(一)让学生在兴趣下实践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兴趣教学需要从学生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学好语文可以为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激发兴趣,可以让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首先应调动学生兴趣。如在进行生字词教学时,教师可采取该教学方式,利用游戏竞争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记下生字词。然后,合理分配小组,让学生按照顺序在黑板上写下生词。游戏教学不仅可活跃课堂,还能够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记忆生字词。又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堂首先提出一个谜语,让学生根据“泼水节”来猜测。这种教学方式可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思考着带着好奇心去听课。学习“丑小鸭”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角色,编制成一个小短剧,让学生去演,并告诉学生应有自己的理想,并为这一理想而奋斗。同时还不应以貌取人,应有一颗善良的心。学习这节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实践

无论哪一门学科,教材都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门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特点所设计的。因此,教材一般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教材中的各个题材、练习及题目均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分析教材内容,并从中提取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如学习《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自主讨论,并设置引导性问题“你认为文章中的主人公是否感觉到自豪呢?你的原因是什么呢?”设置这样的问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主动讲出自己所做过的事情。这样的教学不仅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举办各种比赛活动

语文的学习也较注重知识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师可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如开展辩论赛活动。由于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在每个家庭中得到普及。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而网络上几乎什么知识都有,部分小学生放学回家后,借着在电脑上查找资料的借口,玩起游戏来。对于这一话题,教师则可开展一次辩论赛,主题则为“打游戏是好还是不好呢”。通过举办这一次辩论赛,不仅可锻炼学生的胆识,而且还可锻炼口才和组词成句的能力。有的学生认为打游戏不好,损伤眼睛,容易导致近视;还有的学生自制力较差,进而影响学习。但也有学生认为打游戏可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且在游戏中还能学到课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在辩论赛中,学生各抒己见,并纷纷说出自己的理由。演讲比赛的方式可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锻炼说写能力。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大脑正处于高速运转,注意力也高度集中,可提高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当然,教师还可组织其他的竞赛活动,如作文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通过比赛,让更多的学生认识更多的诗词,了解诗词背后的意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诗词欣赏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语文素养。

(四)加强实践观察指导

观察是任何一门学科不可或缺的。通过观察,可获得感性知识。善于观察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维。同时,通过观察也可发现以前没有留意的知识。如在学习《和虫虫交朋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让小学生选择几种小虫子,并放到家中饲养,然后再观察大自然中小虫子,将家中与大自然中的小虫子的外形、叫声、颜色及生活习性等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并将所观察到的东西写到日记本中。此外,教师也可寻找与其相关的童话或诗歌等,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如可编纂“小蚂蚁与小毛虫的故事”等内容,不仅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结语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篇8

一、语文教育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语文,那语文的内涵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语文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学为核心,以文化为延伸,涵盖口头与书面两个层面,它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是我们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在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和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语文是我们学习的基础,更是我们要继续学习的工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达到会利用学习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会和人进行沟通,还要达到教育最终的目的——育人,让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大学语文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文学艺术形式传承文化。文学即人学,是人心之学,展现出社会生活中各类人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学问。因此,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利用文学引导学生认识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了解如何辨别各种信息的真伪,如何抵御各种利益遍地跑的诱惑,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通过对大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还可帮助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有正确的认识,促进人际沟通交往,互相帮助,一起进步。

二、医护专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特殊要求

在医学这一行业中,医学是以“人学”为基础的,其本质原因是:在医护这一领域中,病人群体与家属群体在疾病中饱受折磨,需要各种药物的治疗与精神安慰。这就要求医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将专业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即学生既要有过硬的医护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医学语文素养——有一颗仁爱之心,即要培养医护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病人的理性思维,要有高尚的伦理道德观和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社会对医护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更高。在生活与工作里,如果念错或写错一个字、词、句,也许仅仅会遭到嘲笑,一笑置之,然而医疗无小事,在治疗病人的时候,一字之谬,将失之千里,最严重的时候能够导致重大的医疗事故。例如:一名护士在输液之前,需明确且确认患者的姓名,“是李南(黎岚)吧?”患者答复说“是”以后,通过输液瓶向患者注射药水。经过十分钟以后,这一患者极为不舒服,抽搐不止,护士拔针之后,找到医师,经核查,患者对已输入的药物过敏,在极力抢救之后,死亡。细致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是,当天下午,两名名字相似的患者先后入院,护士因普通话不标准,l和n区分不清。一个生命的消逝告诉我们,医护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护技能,还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语文素养。随着生命学与人类学的高度发展,医学与护理模式的不断优化,其护士的工作已超过传统的打针与发药方面的局限,护士需不断地提高技能与技术水平,并且需掌握护理心理等方面的复杂技能,从而使患者恢复身心方面的健康。同时,医护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深层次地掌握患者的身体与心理方面的健康情况,提供准确的诊疗方案,使患者的痛苦减轻,使护理与医疗行为提高成效。这就要求我们的医护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日常医疗护理中,医护工作者的言语交际与沟通分为以下层面:第一,患者与家属之间;第二,医护工作者之间。表达的手段可分为以下层面:口头和书面;针对病人及家属以口头表达为主体,医护工作者之间除口头表达之外,要撰写计划与总结,记录会议与会诊情况,拟定交班的报告与病历,详细地记录护理情况。运用准确的表达与沟通手段主旨目标是:提高治疗护理效果,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三、语文教育在医护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矛盾凸显,在各类媒体中,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负面新闻。其本质原因是:医护工作者与患者之间未进行有效地沟通,其沟通的渠道有待于畅通,沟通的频次有待于提高;要相互信赖,同时医护工作者要履行告知与精心照顾患者的责任。医患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需要我们客观地分析其独特的特性,并在医护高职院校时就加强对医护工作人员的培养。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归根结底,最佳治愈患者的工具是有效的沟通,语言是第一法宝,是医护人员最重要的法宝。医护人员的“说”具有其职业特性。说话清楚明白,是医护工作者在表达与沟通时最基础的要求;在临床的过程中,医护工作者要清晰地表达意愿与诉求,从而使治疗的过程有条不紊,将医疗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医护工作者要不断丰富经验,关注语言的艺术,使患者与家属群体及时了解病情,打消病人的焦虑,把病人的心态往积极健康方面引导,得到病人的配合治疗,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当然,这种说话的艺术除了来源于对病人心理的了解,还要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总之,在沟通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在沟通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病人及其家属这一特殊的沟通对象,要求医护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极高的语言修养水平,即基于理论层面,语言具备科学性与专业化,同时注意保密隐私,同时要耐心而专注、有亲和力。病人及其家属和健康的人心理不同,情绪易变,是不好“伺候”的对象,这不好伺候的对象遇上有情绪变化的医护人员容易形成医患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对治疗护理工作的促进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医护工作者的语言要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医护人员的“写”也有自己的专业要求。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主要写的是病历,病历书写要求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是写作能力在医疗实践中的综合应用。但部分医护人员所写病历将病人的病情叙述得模糊不清,主次不分,字迹潦草难以辨认,错别字多等。很显然,要解决医护人员这个问题,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读写训练。针对以上分析的医护人员的特殊职业语言要求,要提高医护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达到其专业语文素养要求,必须通过系统而扎实的语言文字和读写训练,这就要求医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要重视对医护专业的学生加强语文素养的培养,重视语文教育的作用,将语文教育与医护专业相结合,开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提高医护工作者的语文素养,让培养的医护人才更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郭建灵.PBL教学法在中职医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2]盛群伟.服务型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素养目标及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3]程新泰,何军.医护人员的语言状况分析及其对医科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篇9

一、农村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1.新教学理念接受迟缓,对学生缺乏心理上的正确引导

农村地处偏僻,信息流通缓慢。而农村教师大都受到过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他们曾经也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习并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接受教育新理念会比较困难。而正是这种相对比较迟缓的改变使语文教学效率无法提高。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在整堂课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充当着主要角色,而学生更多时候都是一个个在观看或聆听的观众一样,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需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但教师也有必要认识到育人不仅是从文化上、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武装,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信息技术设备缺乏

农村语文教学单一落后的原因主要还有现代化信息设备缺乏,电脑网络没普及、无图书室、无教育杂志的学校比比皆是。就是学校偶有几本图书,也是“古色古味”且被封于书柜中。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语文课堂仍是一人、一书、一粉笔,至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只是听说过而已,没有真正用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所以,语文教师只能靠陈旧的教学方式去讲,学生也只有依然陈旧下去。

3.分数仍是评判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对于教师和学生,分数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一种对他们进行评判的标准,但对学生或教师学习工作上的认可单一用分数来衡量是很不科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追求成绩,一味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分数、分数、高分数的做法只会从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

4.语文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教师却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懂得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致使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和改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不能满足现有教育教学的需要,使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完成,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广大农村师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唯分数论英雄显然已过时了,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不一定都是考试门门得高分的人。学习分数高固然好,但我们不能把分数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和乐趣,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鼓励自主学习,感受学习乐趣

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获取的知识一定比通过教师强制性学习获得的知识要牢固、长久。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发表自我见解,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3.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自身素养

在农村,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差,也很少买书,即使是条件好一些的家底,也没有花钱为孩子买书读的思想意识。而学校里因办学资金短缺,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室,为学生提供的能看的图书也少。有的是学生本身就不喜欢读书,对看书没兴趣。多方面原因使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不高。而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很好的一种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特别是要求学生用心灵去诵读、去倾听、去倾诉、去感悟,真正理解读书的意义。

三、农村语文教育的进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1.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教育,教师应当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应使评价、考试成为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制造等级的方式。

2.改进农村办学条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可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社会各界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

3.鼓励开发农村有利的教育资源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学校要大力提倡并鼓励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村这个大舞台,努力将语文教学走出课堂,面向自然,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拓宽语文教学的天地,提高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增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进而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进而理解课文。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篇10

1.1教育与社会的核心是一样的

教育对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融入到社会中,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服务做准备,这样也可以让自己的潜能得到开发以及发挥做准备;第二个方面是需要加强学生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有效的引导是学生成为有信念有理想的公民;第三个方面是需要加强对学生心里健康方面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第四方面是需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以及人文审美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教育。

1.2高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不适合“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来讲,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来讲,并不适合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进行。在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学生综合情况进行区分是当前情况下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学生工作以及教学工作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对人才进行培养,只不过是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别而已。一般来讲,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学生工作的重点则是在于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对于语文教育来讲,需要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期,同时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审美意识引入到课堂上,要在坚持课堂教育为主阵地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来实施素质教育。这样才可以让语文课堂有内容、有形式、有目标,充分提高学生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具体来说,可以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社团为阵地,以文化为支撑,以职业为目标”的思路来广泛幵展素质教育。语文课堂应该是流动的的高职教育虽然都是培养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实用性专门人才,但是应有不同专业的区别。文秘专业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就不用用同样的一套标准来要求机械电工专业的学生。农林系、财贸系的学生更注重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在教师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有所体现有所侧重。

1.3高职语文教学可推行双向沟通的教学模式

高职语文教育不可僵化教学方式方法,可以采用比中学语文教育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适应学生的素质提升需要,间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建立语文教育的立交桥,不单沟通专业学习,也要注意对学生人文素质、审美意识的培养,建立健全学生的优秀人格,让他们真正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用性技能人才。高职语文教育要改变目前不受重视的赠旭:境遇,就必须以“质量”和“特色”取胜。必须找出与一般大学语文教学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实用性、实践技能性和“就业导向”作为自身特色,对学生的情况必须了解透彻,以严格的专业训练,扎实的基础学习作为自身的质量保障,让语文课不再成为“故事会”。

1.4正能量的人文文化的功能

如果它能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就能够指导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帮助学生产生集体主义激情,让学生对班集体、同学圈乃至延伸到企业、工厂等就业环境,能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对新的集体有归属感;能激励学生从容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境,自我勉励自我调适,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2、丰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