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

时间:2022-12-01 10:37:24

浅谈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

一、教材挖掘

高中语文选取的教材文本,每一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细致甄别的佳作名篇。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燦,数千年积累、沉淀下的文学瑰宝不胜枚举,而高中语文教材就收录了许多经典作品。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咏怀古迹》、白居易的《琵琶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等。这些经典之作,历经千年的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之下依然释放出无穷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鉴于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其一,横向拓展。教学一篇古文、一首诗歌,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时代,乃至于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抱负,等等。其二,纵向联系。学习一篇文章,可以结合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同类型作品相互比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状态。

二、教学氛围

语文是人文学科,相对于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更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如果是讨论某种观点,就需要课堂氛围活泼、轻松。轻松的课堂氛围能使人放松,促使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同理,要渗透传统文化,则需要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凸显、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探究性。教师要转变观念、角色,扮演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在这种教学观念之下,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或者是营造课堂氛围?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循循善诱地引导。教《鸿门宴》时,有学生提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座次?”笔者听完学生提问,当即表扬学生聪明,善于观察。笔者向学生解释:“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特别重视礼仪、讲究身份。在古代,人分为三六九等,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在日常生活中,从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来。如鸿门宴中的座次,项王东向坐,是因为东方是日出之处,属阳,最为尊贵。反之,西方是日没之处,属阴,最为卑贱。而南、北处于其中,次序分别为“东、南、北、西”。同学们经常在影视作品及文艺作品中看见的“分宾、主落座”,这也是传统的座次文化。”

三、渗透方式

首先,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本身应充满文化韵味。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释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种引导、渲染、熏陶之下,学生会不自觉地跟随教师、亲近教师。教师要“以身作则”,让自身的文化魅力感染学生。其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青春期学生往往“爱憎分明”,喜欢某个教师,连带着喜欢这门课程;反之,则抵制、逃避这门课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与学生做朋友。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自然能巧妙回避教学中存有的“误区”,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于语文课堂。最后,辅助工具。笔者认为,利用科学技术衍生出的教学辅助工具,并不会阻碍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传播。相反,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工具,集动画、文本、视频、图片、声乐于一体,能多维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外拓展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传统文化的渗透,仅仅依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因而利用课外时间积极拓展是重要的渗透途径。如何引导学生课外接触传统文化,而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愉快接受?笔者认为,以文本联系名著的“联系法”最为有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某部文学名著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则会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参与欲望十分明显。同理,如果教材文本中的某一篇作品十分精彩,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也会“爱屋及乌”,喜欢上这部文学作品,由此激发出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如,教《出师表》时,由于学生对《三国演义》十分熟悉,因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一“热闹”的氛围带动了其余的同学,从而由《出师表》引申至《三国演义》。当然,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课程学习十分紧张。因此教师在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时,尽量把握好节奏、数量、程度。高中阶段正是也应是为学生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而渗透的中心或者说载体,则应是深度挖掘教材、营造教学氛围。工具书是重要的学习工具,如“高中诗词精解”“高中文言文解析”等,都是良好的教学辅助用具。教师要传授、鼓励学生学习使用工具书,让学生养成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如失意文人、山林隐者的作品,难免充斥着落寞、灰心、避世等消极情绪。对于这些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性学习、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真正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作者:艾晶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