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育的冲突及对策

时间:2022-08-22 10:40:33

中职语文教育的冲突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当前的职业教育也存在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尽合理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1]。在中职教育中,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技能培训忽视文化学习,使“占基础性的语文教学逐渐沦落为附属地位”[2];二是学生基础薄弱影响教育成效。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了中职生的就业选择和社会对他们的评价,由此导致部分中职生专业技能熟练而文化知识缺乏,部分中职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较差,在就业面试、上岗过程中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应用性和审美性两个层面来探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问题。

一、应用与审美冲突的表现

(一)重视专业技能课,认为语文课不重要或者没有用,压缩课时,削减投入,使得语文课成为“鸡肋”。一是大多数师生(甚至包括部分语文教师)认为中职只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初级和中等技术人员,从而认为只要把专业技能课学好就可以了,其他课程无非是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任务”,甚至认为其他课程是学习专业技能的“负担”,应付一下就可以了。至于语文课,不但是“负担”,而且作为一个中国人,每天都在使用汉语,没有再去学习的必要。二是缩减语文课时,甚至将语文课调整为选修课,除了讲授基本的知识外,没有时间去深入分析内容,更不要说带着学生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了。三是教学投入不足,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外,几乎没有其他学习形式;除了语文课本外,难觅其他参考书籍的踪影,有的学校图书馆中除了少量的小说外,几乎找不到其他语文方面的书籍或者期刊。

(二)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二者关系,“填鸭式”教学和单向知识传递,使得语文课乏味、枯燥,消解了应有的审美体验。一是部分教师对于语文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正确对待语文课教学,只求早日把工作任务完成,遑论进行审美教育了。二是教师间缺乏交流和研讨,存在着被“边缘化”的感觉,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不高,工作积极性受挫,工作动力不足。三是部分教师未能及时进行继续学习和知识更新,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老套,课堂上很少甚至完全没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变成了单向的知识传递,难以实现“教学相长”[3]。

(三)学生语文基础差、整体教育环境的“惯性”,使得部分教师审美教育的尝试无法顺利推进,并且这些教师也被“职业化”。除了部分学生重视专业技能课、忽视语文课外,还有部分学生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学习态度消极,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考试时只求及格[4]。由于毕业率、就业率等现实影响,不学习也能顺利毕业的不良氛围,从负面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一些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所进行的审美教育不得不主动放弃或者不了了之。于是,教师也逐渐被这种氛围所同化,最终“适应”了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

二、应用与审美冲突的成因

(一)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于中职学校和中职生的刻板印象,导致对于中职生文化水平差、审美能力弱等问题的异常“包容”。虽然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中职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的中职学校已经失去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地位,也不如普通高等院校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所占据的核心位置,中职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层次都相对低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由此造成人们中职学校办学层次不高、人才培养层次不高、毕业生素质不高等一系列消极评价。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即使部分中职生的语文水平低、整体素质差,也能够被接受和理解。毫无疑问,这种异常的“包容”已经成为中职生轻视语文和审美的客观原因之一。

(二)课程任务的规定和课程安排的偏向,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缺乏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意识,过于重视应用技能而忽视审美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总结以往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职教育的目的和特点制定的,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要求全国所有中职学校执行的一项带有行政色彩的纲领性文件。但从现实情况看,部分中职学校尚未真正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比如,大纲中规定中职学校对于职业模块与拓展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学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安排空间,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职“语文课程的职业模块与拓展模块的建设情况基本上流于形式,全校所有专业的语文课程教学计划、教学日志、教案都统一”[5]。这种简单机械的统一,不但导致不同专业的语文课程毫无差别和针对性,也导致这两个模块的教学失去了应有之意义,进而降低了语文课程的实际作用。这已经成为导致轻视语文审美内容的制度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之一。

(三)教师来源多样,继续学习和培训不足,导致部分教师能力得不到及时提升、缺乏工作积极性,加上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或没有学习的热情,最终使得中职语文教学活动效果不理想,过于偏向知识传授而缺少审美熏陶。中职语文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虽然语文知识储备丰富,但是缺乏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短时间内难以全面把握中职语文教育的独特之处。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中职语文教师缺少进修、培训和研讨的机会,即使安排了校本培训,往往只是上几节公开课、做几次讲座就结束了,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实际作用不大。这就导致那些原本能力不足的教师几乎失去了学习、进步的机会,进而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他们不能也不想开展语文审美教育[6]。加上前文所述的部分中职生学习基础较差而缺乏学习热情等原因,共同导致了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效果不理想。这成为忽视语文审美的教育主体方面的原因。

(四)社会人才需求倾向和评价标准中的功利性,导致部分中职生走入社会后自我评价和价值认同实现出现混乱,过于追逐现实名利而缺失精神追求。由此反向影响了中职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师生对于人才的认知,以及语文教学目标的调整。现实生活中短平快的眼前利益和物质财富至上的成功标准,不断突破甚至颠覆了学生对于理想生活和成功的想象。大多数情况下,中职生走入社会时年龄尚小,没有处理好物质财富与精神追求的关系,很容易接受以物质财富为导向的成功观念,甚至完全以物质财富的数量来衡量成功的大小。一旦这种观念形成,加上媒体的夸大和扭曲,很容易与尚未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为一体。当其中的部分人工作稳定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经常会被自己毕业的中职学校作为就业典型,不但能够获得回学校宣讲自己“成功经验”的机会,还能够成为那些尚未毕业的中职生学习的榜样甚至是崇拜的对象。这个时候,语文教育就会受到一种反向的影响———学校和教师会参考那些“成功者”的标准来教育在校学生,学生也会以那些“成功者”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并由此来判断语文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这就成为轻视语文审美的外部原因之一。

三、应用与审美冲突的解决途径

(一)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是较为直接有效解决当前中职语文教育冲突的方法。从实施主体上来说,这些措施由实施教学的语文教师实施,其有效与否或者有效程度与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从实施效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上看,这些措施会随着实施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受到教学管理和制度的制约。因此,这些措施一方面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带有教师的个人特色。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将审美融会于应用之中,进而树立科学的中职语文教学理念。我国的职业核心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流的能力;二是演算的能力;三是创新的能力;四是自我提高的能力;五是与人合作的能力;六是解决问题的能力[7]。很明显,其中有五种能力直接与语文应用能力相关,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育必然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但是,“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美育的学生一定在人格发展和文化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无法很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8],因此,应当将审美活动融会于应用活动之中,实现二者的统一。从教师角度来看,要在完成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应用文学习和写作训练、口语训练等;还要在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培养美善一体的情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9]。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要主动根据专业的要求来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或者提高自己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的能力;要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语文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加强学习和交流,提高和强化教师的审美能力和教学能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取法乎上而得之中,取法乎中而得之下”,要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审美能力,首先离不开中职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和教学能力。从制度上看,要制订和完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相关规定,抓好落实并提供财务和休假等方面的支持,为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从实践上看,教师不但要加强经典著作和相关教材的学习,还要加强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不但要学习传统教学方法,还要学习利用新媒体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开通微博或者微信,以便及时学习信息、接受学生咨询以及和学生及时交流;也可以通过阅读学生的微博或者微信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兴趣,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或者内容,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强化,结合专业特点和要求,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全面提高其语文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于文学名著的阅读、经典艺术的欣赏,提升其审美品位,丰富其审美趣味;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其“发现美的眼睛”。同时,通过审美活动提升其人生境界,进而完善和独立其人格、追求自由而安详的心境。3.充分、全面地展现学生的才华和成果,获取社会和学校的认同和支持,减少和避免反向影响。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居于最高的两层。对于受到社会刻板评价的中职生来说,要使他们认识到通过个人认真学习或者努力工作也能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充分、全面地展现学生的才华和成果。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活动,对于优胜者颁发奖状和纪念品,在校报等内部刊物上进行正面、积极的宣传;如果有其他单位参与,也可以联系报纸、电视台等媒体进行采访报道,一方面让社会更加直观和深入地了解中职学校和师生,减少或者消除误解和偏见;另一方面帮助中职学校和师生树立正面、积极的形象,客观上为毕业生找工作时加分,甚至扩大就业面、提高就业层次。以上信息也可以通过微博或者通过微信推送,从而形成多种媒体联动,最大化地扩大宣传效果。

(二)相对于具体的教学方法而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教学制度有利于将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贯彻到教学工作中,也有利于将这些方法总结、推广。具体来说,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工作。1.完善内部规章管理制度,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时间、资源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处理好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小组或者学校的层面,根据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结合各学校中职教育的特色和所处地域、行业对于中职毕业生的实际要求,制定更为合理的语文教学(实施)方案,明确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给予相对充足的教学时间和实践时间;与此同时,对于语文课程和教师的考核应当更加科学、合理,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和就业市场的需求,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考核自主权,在确保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外,对于那些具有写作特长或者相关语文才能的学生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学校也应为他们的毕业和就业提供一定的鼓励和帮助),对于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语文教师要进行肯定和奖励,并将其中具有普遍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法进行交流、推广,还可将之纳入语文教学(实施)方案的修订。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层面,应当适当加大对中职语文教育的经费投入,合理提高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和福利,提高岗位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从而确保教师队伍保持相对合理的规模,能够稳定、可持续地发展;适当增加购置文学类图书、订阅相关报刊、订购网络数据库,并将相关经费纳入图书馆或者信息化建设的预算,同时加大图书馆、阅览室和校园内部网站的开放程度和宣传力度,鼓励和吸引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阅览室,浏览和使用数据库,让学生全面了解资源,从而更好地使用资源,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2.整合多方资源,制度化地推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根据中职语文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中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特点和作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人才要求和需求的变化,可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中职语文教育协商(联席会)制度,邀请教育主管部门、中职学校、人才招聘平台和部分用人单位等参加协商(联席会)。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全面地掌握一线中职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交流,为更加合理地调整教学大纲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和经验,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咨询;另一方面有利于增进中职学校和人才招聘平台、就业单位的了解和互动,进而及时调整对于中职毕业生的评价标准和培养计划,其中对于语文相关能力的要求自然会影响到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并“倒逼”中职语文教学活动采取相应的调整和应对之策。根据各中职学校所在地的高校发展情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性地建立高校—中职语文教育研究会,或者将研究会秘书处设置在高校的相关院系,充分发挥高校的学术研究优势,为中职语文教育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持。同时,吸引感兴趣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为大学生就业和中职学校招聘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或者将研究会秘书处设置在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从而有利于调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在学校层面协调解决中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推进相关政策和管理规定的制订、协调经费落实;或者将研究会秘书处委托给其他研究机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适时“中职语文教育质量年报”等类似资料,以相对独立的第三者身份为教育管理部门、中职学校提供咨询服务和辅助工作,从而为改进中职语文教育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作者:范立 单位: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