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7篇

时间:2022-10-04 09:30:30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7篇

第一篇:中职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职学生正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是看问题却不够全面。很多学生比较喜欢外来的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外国电影,过的是外国的节日。但是对于本国的一些民俗文化却不够了解,影响了民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民俗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数据显示,很多中职学生在平时比较喜欢西方的节日,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等。学生喜欢西方节日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节日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西方节日中的一些元素,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缓解人们的压力。中职学生对西方节日的喜爱并不会影响对民俗文化的喜爱。因此,增强中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一)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基于当前中职学生对西方文化喜爱的现状,增强中职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势在必行。我国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动,这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才能使学生对民俗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才能起到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

(二)丰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

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比较笼统而单一,教学方法也是比较落后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渗透民俗文化可以使语文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民俗文化和语文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传承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民俗文化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民俗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播一些民俗文化知识,能够使学生对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慢慢的学生就会口口相传,民俗文化只有被传承,才能够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从而真正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途径

(一)使学生初步感受优秀的民俗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只有慢慢感受民俗文化,才能增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分辨善恶的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弘扬民俗文化传统,有利于学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还应提高学生研读民俗文化著作的能力,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只有具有了这些能力,才能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文教材,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是比较呆板的,不能够充分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是比较活跃的,观念也是比较新的,这就迫切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在中职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古诗词,诗意盎然的散文等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例如,《中国石拱桥》,桥梁专家茅以升无比自豪地介绍了中国石拱桥这一令人赞叹的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宫博物院》可以看作是一篇游览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解说词,这些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优秀文化因素,渗透民俗文化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

(三)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是不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民俗文化,也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究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自己了解的一些民俗文化。有的学生对剪纸是比较了解的,有的对皮影是比较了解的,有的对传统节日是比较了解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会增加自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这样就能更好地开阔自己的视野。使不同的思想在一起交流,在一起碰撞,从而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策略。因此教师要通过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结语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是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民俗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得到继承和发展。

作者:江文龙 单位:江苏省沭阳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宋涛.语文教学课堂提高之我见[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7).

[2]德纯.在达斡尔族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

[3]姚培娟.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凯里舟溪镇为例[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第二篇: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语文学科无论对于哪一个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都是必修课程,都需要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重点内容是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的学科,但语文同样是他们学习的重点学科。正是因为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本文总结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对策

中职语文教学面临一个困境,即学生没有意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为中职学习应该以实用性、专业性强的学科为主,而语文学科则变成选修课程。这一误解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不愿意上语文课,在课堂上不配合老师,使得他们的语文水平无法得以提升。事实上,学生的想法并不对,他们学习具有专业性的学科是正确的,但不能忽视语文,语文知识对于他们的专业性的学科及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这是除了语文之外的其他的学科代替不了的。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对其中的重要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总结

1.学生基础差,对于学习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学生基础差是中职学校老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中职生没有选择参加升学考试,而是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很大原因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初中时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的学习态度。所以到了中职学校,他们没有了中考、高考的压力,很容易产生懈怠的情绪,当然他们不会对自己的学习惰性做出改变,大部分学生到了中职学校会有轻松的心态,学习更没有动力。他们学习语文的困难首先表现在不愿意学,其次是各方面的基础差,错别字、病句层出不穷。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一般而言,学生没有选择参加中考,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基础差,且不愿意主动学习的状态。选择中职学校,首先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多困难无法解决,所以对于学习他们没有浓厚的兴趣。而进入中职,因为他们在以前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更会受到影响,学习效果不会太好。另外,中职学校学习的重点内容是实用性很强的技术类学科,即学生学了之后就能简单掌握某方面技术的学科,而面对语文这样需要靠长时间的积累且技术性不强的学科,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不会主动学习。甚至部分学生将语文课堂当成休息室,聊天、睡觉,为所欲为。

3.师生缺乏交流,教学积极性低。学生选择中职学校最大的原因是中职学校可以避开升学考试,可以不用费那么大的精力。正因为这样,一些老师逐渐受学生影响,心中产生“反正你们也不认真听,我何必认真讲”的教学惰性。老师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关心很少。再加上学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多老师认为没有关心学生学习情况的必要,教学就变成一件仅仅停留在完成工作任务的事。老师出现这样的状况,并不完全是老师的责任,和中职学校的教学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和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关系。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出现的种种弊端,一直以来都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呢?虽然中职学校语文的教学困境的形成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改变。本文重点分析的是老师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改变的对策。

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信心。中职学生的基础差,在语文学习中经常表现出生字太多、不懂得修辞的用法、口语能力弱、文字表达能力弱等,这些问题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是几乎一样的。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在教学中多为学生考虑,将教学聚焦于基础知识的培养。中职学生在课余时间没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语文,更别提养成阅读的习惯等,所以老师要在课堂上总结学习的基础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基础知识的培养。另外,如果老师讲的内容比较难,学生基础薄弱,基本上听不懂,而如果教的是基础知识,学生学习就比较轻松,就会对语文学习有信心,之后老师再逐渐进入难点的教学,学生就不会再出现放弃语文学习的情况。

2.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愿意学习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学生在初中学习时面对的教学方法几乎一样,学生就没了兴趣。中职老师要经常尝试新的教学法,或者是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更多新鲜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涉及的学习方法包括小组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或者是在课余组织一定的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语文课堂真正的参与者,而不是坐在语文课堂上,思想却游离于课堂之外。3.增加师生交流的课堂内容,使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些中职学校的老师缺乏教学耐心,在课堂上讲完课之后就自行离开,学生如果有问题也不知道问谁。所以要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水平,老师就要和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交流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和课堂外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老师要做到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学生没有听课的动力,开始昏昏欲睡,老师就要通过向学生提问或用轻松愉悦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外主要表现在课后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主要包括课后总结和作业讲评,或是私下相交。这其中老师的重要职责是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弱点,并记下来,在课堂中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三、结语

中职生相比于备战中考、高考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区别,这就导致中职语文课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但语文学科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是必修科目,且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效率迫在眉睫。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了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并对其对策进行了分析。只有采用对策才能解决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有更好的前景。

作者:周彩虹 单位: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粤粤.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3.

[2]韦芳.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初探[J].广西教育,2011.

第三篇:中职语文教学突出实效性几点思考

中职学生要在短短2年半的时间里,既要完成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偏废文化课习以为常。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延续,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还比较低,致使语文课程的建设发展受到桎梏,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的语文素养根基不稳,甚至成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和后续发展的瓶颈。古人云:“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中职语文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教学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寻找中职语文的出路,突出教学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一、从中职语文教与学窘状,分析实施中职语文“实效性”的必要性

在中职学生中,大部分是因为基础文化课成绩偏差,中考落榜,带着挫败感、抱着掌握一技之长、逃离文化课压力的心理而选择中职学校的,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其原因有二:一是对语文学习认识上偏差,缺乏热情。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虽有一定的心理认知度,但由于学习的成功体验不足,对学好这一学科的信心不足;一部分学生对传统的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语文教学方式持反感和回避的态度;二是文化素养根基浅薄,再学新知很是吃力,索性不学。而且大部分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在中职学校,大部分教师语文教师长期得不到培训进修,更加导致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机械教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仍旧不清楚中职语文教学与普高的差别,搞不清楚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及存在的意义。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离不开课本,以课本为本位,教学过程过于偏重基础常识和课文解读,重知识传授,轻实用性教学,被教材和课程内容所左右,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存在较大差距。这些情况导致了很多中职师生对语文教学缺乏兴趣,严重制约了师生的发展,也与课程改革目标相距甚远。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语言文学家,也不是培养艺术鉴赏家,而是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实用性语文知识功底、具备基本语文能力的技术人员,使其在毕业后能应对岗位工作并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实效性”为原则,使语文教学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需要。

二、从中职语文大纲的教学任务、目标,分析定位中职语文的“实效性”的准确性

首先,基于教学任务定位。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清晰指出:中职语文课程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强调了职专语文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被提到日程,明确了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其次,基于教学目标定位。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职学校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课程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所需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广度与深度,完全取决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与后续发展的需求,亦即“实效性”。

三、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设计,分析落实“实效性”的可实施性

1.确定单课时教学目标,要详略得当

由于受到三维目标教学法的影响,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偏执的错误倾向:学习目标过于求全;学习新知的方式方法过于机械刻板;掌握程度描述的动词过于细化;写教案备课时间过于铺张;教学过程过于求详。这势必就会造成一种为了完成目标而疲于奔命的教学状况,按部就班的机械教与学,不敢越雷池一步,唯唯诺诺,步履维艰,唯恐完不成任务,师生为目标所累,兴趣不高,其效果是可想而知。那么,要处理好教学目标详与略的问题,就要视学生的学情实际而定;就要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实用能力而定。中职生更适应与“长话短说”,简化教学目标,一言以蔽之,埋下包袱,要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蠢蠢欲动。相反,给予现成的详细的完成目标的方法方式,学生按图索骥,被牵着鼻子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能造就娇公主与小皇帝,惰性滋生蔓延,以致病入膏肓,动弹不得,走火入魔,放弃语文学习的前程。但教学目标又不是一味的简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或对学生困难的知识,要详细,要学生够得到,这符合“心理发展的就近原则”。知识点有接触过的相对容易破解的知识,就不必麻烦费神,直接布置任务一、二即可。例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讲到诗歌《沁园春长沙》上阕时,“行之有效”的学习目标就可以写成:完成一幅笔下的彩色的湘江秋景图并阐释画作意义。直白讲就可以将所谓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用教学重点、难点所代替,简练为文,去冗长,留清简,学生易于把握,便于行动。这也正符合了“以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充分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语文能力,符合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

2.确定单课时教学内容,要抓住“实用性”知识

实用性知识是区别于理论性语文知识的知识形态。理论性知识的特点是重视对知识概念的解说、承接与延续。例如,重视从理论上分清什么是词,什么是短语;什么是对比,什么是类比;什么是议论文,什么是记叙文等。这些概念化的知识,不论怎样系统化也难以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因为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即便精通“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这一整套知识,也不等于能读会写。而且理论知识一脉相承,一个知识点不会,便满盘皆输,对于语文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望而怯步,学习兴趣丧失;“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实用性的知识,各自为战,各自独立,前后没有关联,有一个知识点缺失,却也不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应用,对注意力不慎集中的中职生而言,更具有效性。因此,以实用性语文知识代替理论性语文知识,是中职语文教学跳出乏味鸡肋式樊龙的迫切任务。比如,学习句子,不是着重于对怎样划分句子的主谓宾等语法的学习,而是指导学生如何做到句子通顺流畅、表意准确清晰,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或组织语句以及把语句连缀成文;再如,写作练习中,不能够简单照搬普通高中的作文教学要求和方法,而要以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准则,主要让学生完成应用文的写作就可以。总之,要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认真研究实用性语文知识教学。

3.确定单课时教学形式,要注意“有效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课堂上应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流淌着时代的活水。学生很是期待当下的信息技术和当下文化融进课堂。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除了要讲好“例子”以外,更要适当地插入当今时代的最新信息,力求教学内容形成立体网络结构。这样,既可充实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用新颖的方式来学习语文,使其强化语文素养和培养语文能力。课堂上不仅内容充溢着现代信息,形式也要结合时代灵活多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每一节课的实用性知识的有效性。一是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让音乐创设情境,要视频讲解道理,要图片说明问题,要动画活跃氛围等等;借助录屏技术,制作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二是践行“做中学,学中做”原则,制作海报,小组拼图,巡游海报等方式;三是活泼的评价方式,运用海报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法,或者粘贴笑脸或者画花的形式;四是小组合作学习,就要按照“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的学生混搭”为原则划分组员,以保证小组内角色扮演的配套,以利于学习任务完成的有效性。“语文课堂绝不是封闭的宫殿,而是开放的国门”。中职语文教学课后拓展,形式也应丰富多彩,应使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手段,突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创设展现自我才能的空间,并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质。例如,让学生就本专业学习、研究作专题报告,举办辩论会、研讨会,出版专题板报,创办刊物和文学社团,举行朗诵赛、征文赛、书画赛、文艺汇演,甚至外出采风、考查,等等。总之,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只有确认身份———服务于“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找准定位———教与学的“实效性”,才能激发中职师生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形成与终身发展,提供基础与工具保障。

作者:肖红莲 单位:辽宁省锦州市现代服务学校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语会.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2]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改革简明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马福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第四篇: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功能方法探讨

在职业学校,语文课对所有的学生来讲是最容易接受的。要想更好地为学生“立一等品格”,便要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学情等,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功能,就其方式方法,笔者有几点思考,与众共勉。

一、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飞扬的诗情”“千古流芳一诗心”“理想之光”“心灵的歌吟”等等,是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单元名称,恰巧,这些单元都是诗歌单元。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从单元名称看,就有无限的德育资源。以下且以《寻梦者》为例。《寻梦者》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形象写照,也是一个群体精神与灵魂的深刻自白。它用美丽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这支美丽的歌揭示了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你的梦“开出娇艳的花”来的时候,正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诗人戴望舒采用象征的方法来传达他对这一人生真谛的认识。本诗感情真挚深沉、艺术手法精熟圆润,唱出了诗人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教室里的学子不也是正在寻求理想、憧憬未来的知识分子吗?戴望舒的教诲多么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的德育资源岂有浪费之理?

二、活动引领,实践感悟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我市创新教学改革的一大举措,它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室”变成“学堂”,让教师退居“二线”,引导学生自由成长。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活动必不可少,利用学生活动渗透德育内容,无疑是一条捷径。且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活动环节“辩论反馈情感体验”为例。让学生辩论作者“人间如梦”的态度是消极颓废还是乐观积极。最后明确点出“人间如梦”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人生哲理的最高界定,是苏轼的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针对有的学生缺乏理想抱负、虚度光阴的现象,适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首先,以绝对的自信面对人生;其次,确定自己的目标,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三,珍惜时间和拥有的东西,向海伦•凯勒学习,把每一天当做人生的最后一天去生活,去奋斗,去享受成功。

三、行为示范,平等对话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言简意赅地解说了教师的作用,然而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除了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思想品德了。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才是学生心向往之的偶像,没有德行,哪怕满腹经纶,也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对学生的德育熏陶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与学生平等对话,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电视上有一句广告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实揭示的是环境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四、细节拾遗,常抓不懈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该独具慧眼,发现并抓住德育资源,将德育渗透课程教学成为一种常态。细节无处不在,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词语,都是值得我们利用的德育资源。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这些资源,更要恰到好处地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达到教育目的。

五、占领阵地,文化宣传

学校有学校的宣传阵地:宣传栏、家校通、网站、微信等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宣传阵地相对比较狭小一些,但是我们如果充分利用起来,也能取得德育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作文课,指导学生写有思想的作文,有思想的作文不仅能拿高分,更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中抒发自我,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化于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这一治国方略,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实施“以德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吴玲玲 单位:江苏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袁昊.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2]刘著.中学语文德育功能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第五篇:职业素质取向下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中职学院是为我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所以,职业素质应该成为教学的关键点。语文是教学的基本课程,但是目前把职业素质作为取向的教学改革还很少,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语文教学应该进一步发挥它的功能,按照相关政策进行改革创新,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提高职业素质。

一、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质的关系

(1)职业素质概念。职业素质代表着人的思想精神,它是身心经过教育、培训、实践而产生的职业素质,是学生能够进行社会职业能力的一种表现。它主要的特点有:完整化、内在化、专业化等。它包含学生的文化素质内涵、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专业技术水平等,所以,影响职业素质的原因较为复杂。(2)语文对中职生职业素质产生的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上课的教学中对于相关理论方面知识的教学,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第二,在学习相关思想道德知识时,能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第三,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的教学,能够提升他们专业技能水平;第四,对每个代表形象与任务的学习能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在这几方面能够体现出中职语文的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素质有着很大推动功能。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式

(1)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改革,把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向注重文化与人文方面转变。所以,在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相同特点,还要按照中职语文教学的独特支出进行。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升学了没有了标准,这就从源头上改变了教师重视理论教育而忽略现实的情况,另外给中职学院语文教学的改革做出了有力的保证。教学的目标应该设定为,从学生的实际状况作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教学更加灵活与创新。(2)根据教学对象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在充分认识与了解每个同学的专业情况、实际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情况下,对于不同学生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点方面要充分认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从以下方面对于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第一,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第二,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第三,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第四,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3)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质,通过对于不同文化理论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从中职学院的教学状况来看,语文教材的选择范围较少,不能符合目前时代的需求,缺少特色,没有按照新时期对于教学的要求。并且,在中职学员中,对于语文课程的安排不多,所以,需要重新调整教学内容。

三、语文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提高学生基础学习水平。目前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只有学生具有大量了汉字积累量才能更好的读懂课程内容,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在徐州的一所中职学院,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了解、熟悉4000个汉字,并且能够书写准确,了解它的确切含义。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学生还不能达到这个要求,所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应该提高学生的基础。促进中职学生阅读水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只是单纯的对于教材中的相关理念进行讲解。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教师和学生要能了解阅读的重要作用。经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更加了解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经过搜寻资料还可以引发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阅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改革过程中应该让阅读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效的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及审美观念。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能力和趣味,把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教师应该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激励学生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情感,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结语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作为主体,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给职业学院学生进行教学。把语文学习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使用合理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引导学生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成绩,给中职学生养成优良的职业素质提供有力保证,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作者:夏龙 单位:长春水利电力学校

参考文献:

[1]梁晶晶.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5,(15):139.

[2]李菁.探讨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赤子,2015,(13):312.

[3]殷婷.基于职业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第六篇: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问题是一切思维的开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普及,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素养的基础前提,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总体目标是要使学生能够从语文的角度提问题、理解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即是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在考试分数大棒的指挥下,机械式、灌输式等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只是一味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理论知识,养成了学生怯于标新立异的从众心理,造成了学生沉默寡言、缺乏问题意识、质疑精神的现状。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活跃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提问形式;强化学生提问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活跃课堂氛围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老师一言堂的场面屡见不鲜,学生不敢提问、存在许多心理顾虑,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第一,受传统尊师重道理念的影响,部分学生敬畏教师的权威不敢发表困惑、见解;第二,有些学生性格过于胆小内向,害怕所提出的问题错误或者过于简单,遭遇其他同学的嘲笑讥讽或者老师的批评责备。为了燃起学生提问的热情,激发学生提问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笔者认为首要做是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才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进入到“愤”“悱”的状态,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问题信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在新旧知识矛盾处设疑,充分利用知识点间的矛盾冲突,促使学生在认知领域上产生冲撞,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学生平静的内心深处能够掀起波澜,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大小。考虑到中职学生文化成绩普遍不高,缺乏学习兴趣的客观现实,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最好选取难度系数不大的问题,创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有所解决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又如可以结合学生现实生活或者中职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区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关注探究。

三、优化课堂提问形式

语文学科最基本的问题始于对文本篇章字、词、句、段的理解,其次是对语法、修辞表达方式的认识,再者是对材料主旨大意、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等等。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大部分老师的提问普遍采用点名发言、学生主动举手发言等形式,这种形式过于单一,不适用于开放性、思维发散性类题目,且会给学生一种被迫回答问题的紧张感,让学生滋生害怕、厌倦等负面情绪。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优化课堂提问形式,比如说,采用比赛答题、辩论赛答题等形式。比赛答题即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引入各小组答题数目多少的比赛形式,激励小组成员主动答题。借助于比赛答题的形式,小组成员为了维护小组集体的荣誉,势必会相互鼓励,勇于发言,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辩论赛答题是指以辩论赛的形式就某一个论点将学生划分为正反两方或者多方,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等等。

四、强化学生提问能力培养

古语有云:“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是要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问、善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大部分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或者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张口就问,所提的问题平淡无奇,毫无价值等状况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提问的技巧,提问提不到“点子”上,抓不住问题的要害,发现不了问题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传授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经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的同时,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问题。比如说,教师可以借鉴阅读材料后的习题,让学生学习别人所提问题的角度、动机等;还可以培养学生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打破迷信权威,不唯书是从,不人云亦云,提出标新立异的新问题等等。

作者:仲银秀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昌丽.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J].读书文摘,2014,(10).

[2]秦信念,侯亚林.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探析[J].知识经济,2013,(19).

第七篇: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弃之不用。”这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一份对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被企业辞退的中职学生中有50%以上不是因为技能问题,而是因为职业道德素质的因素。因此,中职教育要重视道德教育。而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要渗透德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有位教师上初中语文《背影》一课时,首先动情地讲了自己的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感觉时机成熟后,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教学。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学生的心底。如果说思想教育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审美教育主要是“动之以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是涵养道德的好途径。教师要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氛围,展示境界,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达到塑造人格的目的。

二、捕捉形象,培养情操

在分析写人的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例如,《我的母亲》和《卖白菜》分别用纵向贯通和截取横断面的不同方法,刻画了两位不同时代的母亲可亲可敬的形象,字里行间浸透了浓浓的亲情。《好雪片片》通过一个卖奖券的流浪老人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具有“人的好本质”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让人感受温暖。《狂欢节的最后一天》通过狂欢节的所见所闻,刻画了平凡而又善良的母亲与绅士的形象,描写生动传神。教师捕捉好光辉形象,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了用生动感人的美好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三、“披文入情”,追求境界

一个人要完善人生,离不开对人性美的感悟、发现和追求。人性之美或美在境界,或美在善良,或美在爱的付出,或美在对爱的感恩。《合欢树》中作者通过追忆母亲以及对合欢树由来的叙述,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扬。《善良》中作者通过对善良与凶恶的比较分析,热情讴歌了善良的伟大力量,表达了对善良的坚定信念。《人生的境界》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启发我们深入思索人生的意义,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父亲的手提包》节选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受奖演说。作者以父亲的手提包为线索,讲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感悟及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过程,表达了对父亲深沉的怀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哲学道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理解作者的观点,思考人生的意义,明白平常在做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

四、剖析词句,升华认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教会他们剖析和品味词句,挖掘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融入人文精神,让学生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品味文章的语言,既可以抓住文章的重要词语、关键的句子和具体段落进行揣摩,也可以从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以及文体的特点入手加以分析。小说是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必须用丰富、生动的词汇恰到好处地描写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使诸多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不同小说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广阔的现实生活。《哦,香雪》中,作者用清新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写刻画了一个乡村女孩面对代表现代文明的火车的种种表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项链》通过独具匠心的构思、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读起来引人入胜,回味无穷。《荷花淀》的作者以散文化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和精当的细节描述谱写了一曲人民战争的颂歌。《一碗清汤荞麦面》语言质朴自然,娓娓道来,讲述了“一家人共享一碗面”的故事,表现出母子三人在逆境中坚韧奋发的精神以及人世间互相理解的温情。总之,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科特点,因“文”明“道”,因“道”悟“文”,抓住文本,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渗透德育,发挥好课堂教学阵地,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作者:周向阳 单位:甘肃通渭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