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模式实践7篇

时间:2022-06-13 08:58:52

语文教学模式实践7篇

第一篇

1语文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目标较为模糊

目标模糊主要体现为中学生的学习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一些学校的课堂内,老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方向指引,语文教学缺乏具体形态和分段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效果,但教学目标较为模糊。在新概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分成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主要包括了语文的综合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综合欣赏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课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培养。

1.2教学的内容较为随意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会问老师,语文到底要学些什么?这样的问题,老师往往也不能准确回答。因为在老师的眼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文,而老师的讲解也离不开教材。大部分的老师都缺乏这方面的思考,教师对这些教材的内容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包括对语文素养、课文选入教材的主要目的、课文的内涵等,一些教师都并不明确,在语文课堂上也只是针对课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标记相应的重点难点,从而利于学生的学习,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

1.3老师对课文的讲解较为单一

在讲课的过程中,课文内容单一是主要的问题。造成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老师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不准确,导致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得不透彻。语文的教学,要让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必须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的世界,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和作者笔下人物的生活和心理活动。

2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育提问的策略研究

2.1语文提问设计的主要问题

提问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问题的科学性,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课堂的工作效率。我们知道,不能准确深刻把握课文主旨内涵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语文教学,这种无灵魂的语文教学于执教者的教、学生的学和“立人”都是有害无利的。教一篇课文,即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认知和作者以及作者笔下人物的生活、认知等各方面进行对接。即要充分利用学习者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去感触作者和作者笔下人物的生活、内心。例如《故乡》一文,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应该向学生提问,如“故乡发生了写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找出发生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并逐步深入理解文章,老师通过进一步的提问,让学生能了解到文章表达的主要内涵,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2不断改变提问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一些老师比较喜欢提问中心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这导致了教学比较死板,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老师要合理地使用课本,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分析、讲解。在讲课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进行阅读,甚至是朗读。举个例子,有一篇课文叫《石榴》,在教学之前老师并不急于对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讲解,而是让学生们进行自主的阅读。在给予1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之后,老师提问学生:为什么作者会说出“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这样的句子呢?作者写夏天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实际上是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进行表达,通过解答老师的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对课文的阅读开始,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了解了中心思想之后,让学生写读后感,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自身感受的表达。

2.3利用不同的渠道设置问题的情景

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将课文中的内容和生活体验相结合进行沟通,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问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并借助实际情境进行多渠道的提问,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在课后,老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下一次课程做好准备。举个例子,在进行古诗词等方面的讲解时,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深入了解本课文的中心思想,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历史、事迹,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解读诗篇的过程中有效增加课外知识,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4注意课堂的导入问题

课堂的导入非常重要,它能够为学生的良好发展提供重要的开端,因此必须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举个例子,在介绍《爱莲说》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导入提问,例如:上课之前可以结合莲花的外形进行分析。在上课前可以找一些莲花的图片,向学生提问:这是什么花?这些花美么?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朵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家周敦颐对莲花的描述吧。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意识到课堂的内容,从而明确学习目标。

3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很重要,它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总结教学方法,做好提问方面的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张惠工作单位:河南省邓州市湍河二初中

第二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落后。初中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落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初中教学中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首先,许多的初中语文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自己不断地出题、讲题,让学生不断地做题、背题,这种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同时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模式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其次,初中语文老师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熏陶,把对语文课本的把握和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没有对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听说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严重应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缺乏先进的教学教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语文的教材也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不断地变化的。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初中语文教材在更新方面的速度比较慢,很多的知识已经不能够适应时展的步伐,很多具有时代意义的知识不能够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比如,当神十都上天了教材上还在讲神五,这种教材就已经和时代的发展严重的脱节。教材的落后导致教学内容的落后,严重地影响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

3、没有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初中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主要目的就是将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的生活中。没有实践性作为保障和指导的理论教学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错误局面。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更加重视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了语文真正的实践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1、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性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了现代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学生是初中语文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同时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了解和把握,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创新精神,最终培养起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被动学习的模式,对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和合作进行重视,让学生培养起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比如,在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2、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创新。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考资料,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教材在形式以及内容方面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应该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创新,编订一版高质量的语文教材,教材不仅要涉及到理论方面,而且还应该涉及到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和广泛性,使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能够有足够的依据,从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3、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单纯的老师讲解学生背诵的方法,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多媒体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在教学事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发挥多媒体集声、形、色、肌理有一体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文章《春》的时候,可以通过制作幻灯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带学生走进美丽的画面中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思想感情。

4、加强实践教学。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老师应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认识到初中语文中实践教学的意义,将实践和理论进行紧密的结合,充分的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效果。进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这个方式能够将语文理论知识成功地转变为实践能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此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影视作品的赏析,然后通过观后感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诗歌朗诵、征文比赛以及话剧小品大赛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胡百良工作单位:吉林长岭

第三篇

一、高校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意义

1.高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其教育和学习意义不仅体现在我国人文精神的宣扬,还寓意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语文,则我国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将失去最重要的传播载体,丰富多彩的历史也会变得简单、枯燥。作为沟通交流、文化传播的人文工具,语言对我国人们的生活、生产具有积极作用。高校语文是一个人文色彩浓重,工具化很强的学科,在整个高等教学体系中,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最大。通过长时间的语文学习,学生会自动养成一种语言习惯,这种语言习惯不仅影响着学生日常交流的语言状态,还影响着学生内在的文学底蕴。

2.高校语文教学的作用

(1)高校语文教学对其他教育专业的影响在高校教学中,所有专业学科都离不开语文的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领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都必须依附于自身文学素养。拥有良好文学素养的学生对其他专业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创新思维会更高,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检验可以发现,语文教学是其他教学课程顺利开展的前提,作为“沟通”的桥梁,语文在其他专业教学中起到了联通的作用,其教学效果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2)高校语文教学对学生价值观形成与人格塑造的影响高校语文教学是学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通过在语文教学教材中加入相关充满丰富哲理的文章,可以扩大文章对学生价值观和人格的影响,以这些文学作品为思想教育传播的载体,不仅可以增强学校对高校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视性,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思想教育的了解程度。我国高校语文教材选择依照思想统一性和知识统一性原则,文章中的内容大多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社会主义发展新观念的理论,通过经典的文学形象和富有哲理的故事,学生可以从文学中得到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和人格。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增强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文章中体现出的丰富哲理可以鞭策、警醒、引导学生建立锲而不舍的意志、助人为乐的品格、乐观向上的精神,从思想角度升华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扩大语文对学生的帮助。

3.高校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的影响

我国古代人们对情操和修养的培养非常重视,所以古典文学是提升学生情操和修养的重要媒介。高校语文教学教材中会引用多样化的古典文学作品,如古诗、古词、古文等,这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文章,可以将学生带入封建社会,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现代社会和封建社会思想的冲突和精神的共鸣。审美意识不仅表现在品评事物的优缺点,还体现在人类对事物意义的掌握,通过古典文学研究和学习,学生可以在充分了解封建社会的情况下,宏观的体会现代社会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所以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增长,还体现在情感和道德素质的增长。文学、精神、道德素质的融合发展是高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广大高校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我国高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语文教学发展已进入了全新改革的阶段,因为传统的高校语文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其教学效果、体现出人文核心价值,所以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结合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现状,讨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高校语文趋向“边缘化”

目前,我国高校语文教学呈现出了“边缘化”的发展态势,国外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热情高涨,据统计,全球已经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汉语言文学课程,非中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000多万,而在国内,我国高校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度呈下滑趋势,一些具有高应用性、高科技性的学科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重点和热点。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内地发展前景堪忧,这种不重视行为如果长期存在,则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会面临着毁灭性的威胁。在高校教学体系中,英语和汉语的教学比例严重失调,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要比语文高得多,就业环境和就业需求都将学生推向了英语学习领域,这些外部环境因素,都是英语占据语文教学比重的原因。专业教学和英语教学的竞争,使得高校语文教学的边缘化现象严重。

2.学生对高校语文的应用问题

我国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很早,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语文教学始终是教学的重点内容。纵观学校语文教学历史,学校对学生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内容少之又少,通过教学锻炼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成功案例也非常少见。这种基础性教育的漏洞,会影响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效果,大学生会经常出现词不达意、词语应用混乱、病句错别字等现象。学生在制作毕业论文时,这种问题会集中体现出来,有的学生及时专业素质很高,但其毕业论文的得分却不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应用语言能力的缺失,所以学校应高度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入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内容。

3.高校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足

书面语言和语言行为在教学中体现出的价值不同,理论式的语文教学模式是高校常用的教学模式,老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相对被动,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观性和积极性,则教学效果会明显下降。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这种片面性的理解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失去锻炼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机会。

三、提高高校语文教学实践性的合理性建议

通过上文对高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可知,高校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全方位的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体系,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重点,制定合理、科学的改革方案和计划,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教学的发展问题,精准的预测高校语文教学的发展动向,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加强高校语文教学的研究力度和创新改革

我国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正确理解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校内提高语文教学在整个教学战略中的地位。积极开展语文教学交流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思想,并对其教育改革方向和重要作用进行宣传和推广。与此同时,各高校应加大语文教学的研究力度和投资成本,大力开展语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创新语文教材的编撰模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摆脱高校语文教学的边缘化。

2.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自身素养

高校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同时,还应定期对阶段性的语文教学情况进行认真总结,从学生学习质量、教学效率两方面入手,修改教学方案。将经典教学案例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角度,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自身素养。

3.对高校语文教学的侧重点进行重新定位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应彻底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研究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新理念,积极寻找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手段,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和创新,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如演讲、口才课程、写作与文章鉴赏等活动,使语文教学能充分的利用好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结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可以左右学生在接纳新知识时的感悟,进而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因为高校学生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所以提高其文学素养,让其在社会中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

作者:阮红芳工作单位:台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第四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语文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有重要的意义,最明显的就是学生对文字和词句的理解能力的改变。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高中的文化课程教育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最好的教师,只有对一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在进行授课之前,就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不只是知识的准备,更多的是准备课堂的氛围,以活动或者游戏形式使课堂变得活泼。稿子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学生会感觉更亲切一些,学习的难度也会降低。例如,在课堂开始之前,可以做一些小游戏,如成语接龙,你画我猜等,都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针对他们比较活泼的特性开展一些活动,更有助于在课程开始之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性语言,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之后,即使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不要断然地否定,而应该给学生正面的鼓励,有助于他们改正错误,而不是因为一次的失败而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深入推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由更多的机会去练习,多一些实践,而不是只听教师的传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帮助学生提早走进社会,进入角色的重要措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可以将课程内容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对同学进行分组,让一部分人用一句话描述一个成语,其他的人来猜,或者让学生根据诗词等内容进行相应的即兴表演等,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同学,也有助于他们体会内容的核心精髓。

(三)加强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

现代化的教学大多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设备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等众多因素都融入到课堂中,与传统的文本教学比较而言,更加灵活并且也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讲到经典文学时,可以利用电影让学生体会教材内容。然而当前很多高中学校的多媒体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是一种很大的阻碍。为了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学校应该加强对这部分的投入,让更多的教师在备课时能利用生动多样化的内容给学生呈现语文的多样性。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不会有好的课堂效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课堂上和课后都要加强交流的程度,在课堂上的交流多以提问的形式出现,而在课后进行交流时,就可以抛开书本内容,从学生的生活、情绪、心理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充分地爱护与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由于当前的应试教育对教学的影响还十分严重,为了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教师和学生都要下足功夫,针对出现的问题,从多方面着手,不断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孙淑宇工作单位:磐石市第二中学

第五篇

一、语言特性决定了语文必然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就语文的内涵来说,虽然学界还没有统一认识,但对语文学习是为了提高“母语”运用能力却无异议,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与训练语言能力。既然语文把提高语言能力作为主要目的,那么“工具性”就必然成为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可以说“工具性”是“语文”的自然属性。同时“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母语就是文化本身,母语所承载的就是连绵不断的文化链条,而人文精神也蕴含在母语所创作的文本中”,所以“人文性”同样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且就“人文性”而言,其内涵是指与人的综合能力有关的所有因素。人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认识和改造方面,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这三方面能力的原动力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既是思维的材料又是思维的载体,“所以,研究语言规律的语言学不应当仅仅定位为工具学科,而应当与思维学科平列,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因此可以说“人文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由此可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交融于语言之中,是完整的统一体,如同一张纸的两面,无法拆分和剥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也理当融为一体,同步实现。

二、人文性通过工具性来实现

语文教学过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方法上存在偏差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不足。实现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是语文教科书,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析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课文阅读教学来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课文阅读主要是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分析达到对思想内容的总体领悟,所以语言工具性体现为领悟思想内容的工具和桥梁。有学者撰文谈到在语文阅读理解时“教师不要带领学生去抠作品的字、词、句,而是指导学生去欣赏、玩味,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整体的美学领悟能力。……通过整体的领悟,最终才实现为审美客体,仅仅通过字句的分析是不会获得的。”但是如果真的不抠字句,领悟是难以达到的。当然他所说的不要死抠字句是强调不要仅停留在字词句的分析上,要以思想感情的领悟为目的。我们也反对为了字词句分析而进行字词句分析,割裂文意,破坏文章整体,我们强调以字词句为基点,进而达到整体感知,即通过语言文字的分析达到整体感悟作品内容的目的。关于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汉字之所以能成为解读古书、考证古义的依据,不仅因为它具有记录汉语的功能,还因为它始终属于表意文字系统,据义而构形,从字形上可以探求词的本义,以本义推导引申义,再加上语音的因素找到本字而辨明假借义。由词义而句义,由句义而章旨,由章旨而知文献所传播的思想。”王宁先生在《语言与言语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通过实例对此做了很具体地说明,具有操作示范作用。王宁先生在多篇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中始终坚持语文教学以“语言”为主要内容,以语言训练、语言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的,这一观点是她潜心研究传统文字训诂的经验总结。许多从教多年的优秀语文教师,其教学的成功经验都是在教学中“抓住‘语言’这个教学最基本的根据地”,由此“慢慢地走向精神的自立”,挖掘出人文性的内容。语言是基础工具,人文内涵是结果,是目的。高级教师张悦认为“:阅读应该是‘心’的感悟,当心和心相遇的时候,语文就会引领我们找到精神归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阅读,这是使人受益终生的能力,而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就在于教会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张全民认为“写作要回到人的生活本身和心灵本身,语言表达仅仅是写作过程中抵达彼岸的一座桥梁。”虽然文中用了“仅仅”一词,但是如果没有语言,要想“回到人的生活本身和心灵本身”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可见语言工具性的作用就体现在它是实现人文性的桥梁。从阅读角度来说,语言是人们找寻精神归路的桥梁;从写作角度来说,语言又是人们抒发心灵感悟的桥梁。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偏废和缺失。许多有成就的语文教师,其教学的成功经验都源于在阅读教学中,以语言作为切入点,由此挖掘人文性的内涵。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着眼点

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着眼点很多,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无处不在,了解自然现象认识自然规律,了解社会现象认识社会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了解文化传统对人们精神行为的影响,了解道德观念产生的由来及发展结果,了解色彩斑斓的各种人生都必须通过语言。面对众多人文角度的选择,语文教学要把人文性的着眼点定在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吻合的交叉点上。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应该慎重地选择一个人文支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或人与自我,突出一个人文主题,在教学中通过语言的把握与分析来挖掘与提炼。例如:学习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课文,其人文性的落脚点就应该选在认识对人生道路的指导作用方面。在这篇文章中,把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生活化,把纯理论的阐述通俗到现实生活之中,由此说明“认识”对人的重要。在生活中认识决定行为,做什么,如何去做都取决于人的认识水平,认识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行为的结果。结果好,说明认识正确,结果不好说明认识错误,这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对人生的重要性在于人的一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如果在人生的重要关口认识正确,那么人的一生就会很顺利,取得成功的机会就大,就会使人生过得很有意义有价值;如果错误,人生就会是另一种结果。

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在认识、决策,再认识再决策的过程中度过的。认识对于领导者而言更为重要,领导者认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历史上的例子不计其数,中国革命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认识的重要性。这些体会和感悟都是从文本的语言表述中得到的。再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表现了人世间的一种真情实感———离别之情,是痛苦、酸涩、凄楚、感伤、难忍、难过……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情绪体验。朱自清通过一个让他一生难以忘怀的父亲送他出行时的背影,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这种离愁别绪,表现了父爱子、子恋父的人间真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民族意味很浓,非常具有代表性。中国人对情感的表达极其内敛、含蓄,朱自清在表现对父亲的爱和体会父亲的爱时,感动得几次流泪,但是却没有直接地表露出一点点,反而生怕被父亲看到;而父亲对他的爱也没正面表露,都是利用行为描写进行侧面烘托,双方都是默默地做着,极力掩饰不让对方感觉出来,有意地克制和回避,但这种爱给双方的感觉却是深刻的、真挚的和感动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人涯。枯藤、老树、昏鸦,表明动物是有家的,黄昏的老鸦有枯藤、老树为家,可以归巢;人在小桥、流水的环境中体会着家的温馨,但是这种温暖是别人的;“我”却在夕阳西下该回家的时候无家可归。在反衬和对比中表现出断肠人的凄凉与孤苦。语言只有四句,却展现出无穷的画面,意蕴深远。

人文性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的,在美丽温馨的画面中衬托出的却是一个浪迹天涯、内心孤寂的漂泊者的身影。鉴赏过程就是陶冶情操的过程,也是体悟他人情感并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的过程。语文教学正是引导学生在鉴赏中提高认识水平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和同步,说明在人文性的体现和挖掘中语言的重要,强调重视语言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文性。语言学习与训练,是为了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体会他人的思想(阅读),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目前对语文学科的作用,已不只局限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方面,还扩展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加强调语文学习在人们初级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上升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可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本身所担负的使命。总之人文性最朴实地贯彻就是要使其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对课文文本语言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感知、认识与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认识能力,实现语文的人文作用。这种做法正是在实施和体现新课标要求“在辨别、体悟、积累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着眼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是语文工具性着眼点的最好说明。就是通过对语言现象的积累、类聚,进行深入地挖掘、体会,总结语言规律,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最终落实到实际口语交际和写作之中。让学生养成注重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对于一句话来说,为什么有的话能说,有的话不能说;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为什么?都需要依靠语言学知识来解决。陆俭明先生认为“在我们看来,需要讨论的不应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不要讲授语言知识这样的问题,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言知识是很必要的。我们的注意力不能放在语言知识要不要上,而应放在怎样把母语知识实用化,怎样使语言知识有机地融合进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母语知识为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更好地服务”。

例如初中语文单元测试曾有一道选择题,给学生的选项有两个,一个是“太阳高照”,另一个是“阳光高照”。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太阳高照”,而“阳光高照”则不正确。为什么会如此?这就需要用语言学理论知识来解答。“阳光高照”的选项之所以不正确,主要问题出在“光”的词义特点上,因为“光”是散的,它不能定格在半空中,只要中间没有阻碍它就会发散到所有的地方,“光”不能说“高”照,就在于“光”和“高”不能搭配。“阳光”可以与“普照”搭配,因为“普”的字义为“日光四处同一”,“从日从並”(见《说文》),“並”有“同一”的意思,正是“普”的字源。“普照”是指“光”从光源向外四射,高照是指光从高处向下一个方向的照射,可见这里存在着事理逻辑关系与词义的使用问题,事理是词义产生的基础,阳光可以无遮拦地照射到大地的各个角落,阳光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阳光高照”是病句,这就说明词语的组合存在着语义搭配问题。语言表达与事理有关,意思表达一定要符合事物的特征,有时语法正确意思不一定正确。语言表达的合理与否与人对客观事物的功能认识有关。“阳光高照”之所以不能说,决定于人们对“光”这一事物特性的认识,认识到“光”的特性是不能自动停留在高空,只要有空间它就可以无处不在“,光”是线性的,它从光源体向四处照射。这种语言现象不能单纯从语法结构去审视和分析,语法上没有问题,但是语义上却讲不通。再如“签到”为什么不说成是“到签”?从动作的先后顺序来看是到了之后才签的,“到签”似乎更能准确地表达意义,但是却用了“签到”这样的组合。这是因为在这个词中,所强调的意义是“签”这个动作,而不是“到”这个内容,在这里“签”是主要动作,“到”是“签”的对象,所以用了“述宾”这样的组合结构。再如:判断句的作用是能够强调肯定、否定的结果,给人明确的结论,所以一般对问题有明确结论时用判断句表达。判断句一般用于下定义表述概念内含等场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有强调事物本质属性的作用。反问句的作用也是表示肯定的语气,强调作用更强,并且它是从反面来强调;判断句是从正面肯定。它们都是强调主语内容,或是整句的意思。

倒装句、被动句也都具有强调作用:倒装句是强调被倒装的内容,被动句是强调宾语的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明确当需要表达强调或肯定内容的时候,如何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以产生理想的表达效果。因为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其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学了语言知识以后,能够做到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养成自觉运用语言知识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样就把语言规律上升到语言理论的高度了,现在学生不喜欢理论是因为学生感到学了理论用不上,理论与应用脱节,没有起到理论指导应用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理论的讲解一定要注重功用,不能为理论而理论;要在累积一定数量语言现象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分析现象,总结规律,阐述理论。总之,工具性重在强调辨别和积累,目的在有效地运用;人文性重在认知和体悟,目的在提高认识和能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

作者:潘杰工作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六篇

一、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困难所在

(一)难以把握对古诗词的理解。语文从小学开设到高中一直都是一门主课,无论从分值上来说,还是其作用上来说都在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心目当中占据着不可小觑的位置。但是有许多学生对一些古诗词以及文言文都难以参透其中内在的意义及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诗经、楚辞等作品中,其主题和意义都不会直观地通过字面表达出来,而诗词就是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因此学生必须要从作者的创作环境以及生活背景入手进行分析才能领略一二。而且高中语文教材选择的诗词以及文言文都是比较有深度的。因此,很多学生在对古文的理解上存在着很多障碍,只能靠死记硬背来保证在考试中的默写部分不丢分,而在古诗词的理解上常常是捉摸不到其核心意思,所以答案常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那么此时,教师就要发展综合性的语文教学模式,以使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在教材中遇到的每一首诗或者词,教师都要正确引导学生去挖掘其中所给出的意象以及意境,并对意象所代表的意义进行进一步分析。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积累的教学方式,必定会使学生逐渐克服对古文的学习障碍。

(二)学生难以抓住文言文、散文、议论文等的文章思想。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阅读能力的锻炼是最为主要的,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但是学生通常觉得散文和议论文没有任何迂回曲折、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很难耐着性子将其读下去,因此不容易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更不能分析出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特点。而分析文章结构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教师讲课氛围比较活跃,但是考试的卷面成绩却并不尽如人意。正因为语文阅读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再加上学生难以提起对议论文、散文等文章的阅读兴趣,因此就造成了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障碍,并且难以逾越。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方面的教学时,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例如,需要对某一个论点进行论证时,教师就应该就该论点穿插一些贴近生活的事例,如xxx事情是否应该存在,有何存在的理由等等,最终将学生的眼球吸引过来,之后再运用议论文的解析步骤进行分析。

二、引进综合性语文教学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包括文言文、古诗词、散文、议论文,还包括写作及许多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等。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因此其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多样化的。高效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能够使学生拥有夯实的语言、文化、知识功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量的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是一门包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和许许多多优美特质的学科,对语文的熟练掌握就是传承这些优美品质的一种重要方式,要让学生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美文或者诗句的熏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美感。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语文教学方式,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热情,以此提升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并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完成高中阶段语文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方面的,拿语文这一门学科来说,其包含的许多方面会使得学生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引进综合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从多方面入手,抓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高效的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多面化的语文。如有些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但是却喜欢领略古文中的某些特殊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古文这一个点来吸引学生,与此同时再像其展示语文其他方面的魅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能逐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综合性的语文教学,就像是学校所开创的社团一样,让学生可以投其所好,通过不同的方面来了解语文的内在魅力并且燃起对语文的学习激情,进而用真挚的情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教授,要升华到人文精神、兴趣爱好等比较抽象的方面。而且,高中语文追求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真情流露和人文精神的涌动。因此,综合性的语文教学方式非常适用于高中这个阶段的知识教育。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探寻更多更高效的适合于高中生的语文教育方式来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的方面入手,鼓励、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进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作者:程云芳工作单位:江西省玉山二中

第七篇

一.积累式语文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一个理念即只要有文学典籍的积累,就会带来语文能力的提升,要求学习者要对知识的多次反复的记忆、对知识不断强化,然后加以老师适当辅以点化,达到对学习内容感悟的目标,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就属于此类教学模式。例如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教育格言“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提升语文知识积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有较大帮助,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这种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心理发展水平,将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承受者”,学生只能是传承前人所达到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

二.分析式语文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将一节课分解成不同的时段,通过讲、授、评析、练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作品“义”与“理”的把握,通过教师引导来推动学生的认知。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从理性的方面来理解课文内容,对于一些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学习内容来说,通过精妙的分析,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相对于积累式教学模式而言,将机械式记忆学习方式改变成了意义记忆,提升了学习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造就了学生依循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学生实际上还是处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当中过多地注重了对内容的分析,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三.阅读积累式语文教学模式

此类语文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并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篇幅,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理解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并且学生必须得有丰富的阅读资源,而且比较的费时,学生还得具备选择读物的能力,这一教学模式与积累式语文教学模式类似。

四.以读代讲式教学模式

此种语文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从学生实际出发,理解学习内容,但是这类教学模式会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理解、分析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而影响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由此可见,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用百灵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依据具体的学习内容来确定,例如在以“双基”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知识点是学生必须通过机械记忆才能掌握的,积累式语文教学模式就比较有优势。而以说理为主的学习内容,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精细的分析与理解了。就一节课而言,在不同的时段也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刚开始接触学习内容时,就得让学生多次、反复地去感知学习内容,而在感悟作者情怀时就得需要学生反复地去阅读、感知。而在对作品进行鉴赏时就得让学生去多读一个作者的相关作品,这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取得良好的鉴赏效果。当然也不是说选择哪一种教学模式是要按一定的顺序,这个要从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等几方面综合考虑,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有些内容则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交替使用。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要本着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而灵活选择。

作者:石军山工作单位:甘肃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