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发展途径探讨10篇

时间:2022-06-13 08:10:14

语文教学发展途径探讨10篇

第一篇

一、技校语文教学工作现状

1.学生方面

现在技校学生素质越来越令人担忧,一方面,技校招生在普通高中之后,生源质量比较差,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动机不明,个人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一部分技校学生,甚至部分家长也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好,其他科目无所谓,尤其是天天都在用的语文学不好也没关系。

2.学校方面

一方面,有些技工学校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技工教育中专业技能培训占主导地位,过于强调“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技能操作,轻人文教养”。另一方面,简单将技工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与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画等号,忽视了新形势下技工教育中语文教学所含的技能性、实践性等,弱化了语文教学在技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教师方面

(1)教师非专业化。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有些学校教授语文课程的专业教师缺乏,一部分教师由其他科目教师转来,因而其专业知识先天不足。(2)教学方式单一化。随着教改的深入,“填鸭式”的教师基本没有了,但大多课上还以传统讲析为主,少有探讨和提问。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这一主体充分参与,那么教学目标的实现只能是表面化的。(3)教学内容表面化。当前技校语文教学大多只停留在教材表面,忽略对语感的培养,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字词句。

二、开展技校语文教学工作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如何看待技校学生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如果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感情用事,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并理解技校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优点,并积极鼓励、引导,激发学生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可分层次教学,可让基础好的同学回答难度大、综合性强的问题;让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难度较小,单一性的问题。学生在每一次教学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对学习语文就会更加有兴趣。

2.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让学生爱学语文,首先强调语文教学内容要多样,要有趣。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阅读欣赏、写作等语文素养能力,这仅靠课本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把语文课上得有趣,把语文课上活,就要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在上每节课前,让学生用2分钟讲一段话(可以是学生关注的实事、热点、心路历程等),主要是把学生推向讲台,让其大胆“说”,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等,让学生乐学。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分析、多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只对其回答做简评,适度指导。多褒扬学生,激发其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享受成功。

3.突出语文教学的技工特色

技工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职业性即技能性、实践性,也算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实践课程,这也是让学生从单一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型的便捷方式之一。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技校学生的阅读量还算大,但品味偏低,这就需要引导他们,建议他们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文化内涵。多写、多练。通过写周记、读书笔记、随笔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开展朗读、演讲等活动实践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讲授推销的语言艺术时,设计实践课,先让学生利用网络、媒体等途径收集相关案例,课堂上让他们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最后进行一次模拟推销。这可让学生在社会大学校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技能,于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后巩固生活化。在布置作业方面,不仅要巩固科上所学知识,还要学以致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类似问题,去适应社会的需要。《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技校语文教师首先要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然后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爱语文、爱学语文。

作者:曹海雁工作单位: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师学院

第二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初中的语文教学更要转变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使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能够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经济活动变得更加活跃和重要,对人们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教学过程中,对于理科和英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充分认识到了理科和英语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方式落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方式还十分传统,基本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上,还仅仅凭借语文教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笔来实现知识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考虑得不多,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以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为主,缺少趣味性和交流性。

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1.培养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初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灵魂工程师”的重要作用,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这种载体,充分调动学生们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让呆板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热爱创造的良好习惯。

2.注重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更广阔舞台和更加实用的课堂。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占有率和储备上,更体现在运用知识的能力上,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首选。

三、正确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语文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进行课外活动,而将课本上练习题、课堂语文实践等丢到一旁,语文实践能力包括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的练习,早读课上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朗读和背诵。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课后练习思考题,还包括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以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进行。

1.有针对性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都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将自己学到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应当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死板地讲解,还应该结合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进行一定的课外知识的讲解,并且鼓励学生在课上多举手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结合教材进行语文教学,在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注重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主要是指对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逻辑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不断地加强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上述仅为本人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见,至于侧重哪方面,应因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和学生情况而定,不可面面俱到,应因材施教,因课施法,因生定旨。希望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激起一朵朵语文教学的浪花,激发探讨语文教学的热情,创新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发展作出努力与贡献,把整个语文教学推向前进。

作者:成传强工作单位:湖北省阳新县龙港完全中学

第三篇

一、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决定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社会糟粕”也迅速“增长”,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黄”、“黑”、“赌”……随着改革开放之门的打开而涌入。所以当今社会环境变得日益复杂,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洗礼”,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不断地遭受腐蚀。这决定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这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单纯的“语文教学”是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变化的,也是难以生存的。这样看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新课标》“课程性质与定位”中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除了它的工具性之外,还有人文性。而“人文”的含义是丰富的,从广义上讲,“人文”包含了人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就包含了德育了。我们再看语文教材,语文教材的内容绝大多数是以一篇篇课文的形式而呈现的,而每一篇课文都含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课文有的能使人们的观念得到匡正,有的能使人们的灵魂受到洗涤,有的能使人们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而教学这些课文的人(包括老师和学生)也是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融入自己的思想,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所以语文教学和德育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而且《课标》的“总目标”中更明确地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三)学生个体的成长决定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担忧的四个问题,而“道之不修”被排在首位,这充分说明德育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成长,首先是思想道德品质的成长。思想道德品质达标了,其他素质就算不太好,这个人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反之,一个人就算有丰富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如果思想道德败坏,却极有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罪人。由此看来,学生个体的成长需要德育。虽然在学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课时有限。再说思想品德课这种直接的、灌输式的德育也不一定能取得最佳效果。如果能在其他课上进行渗透,效果肯定会更好。而在上文中讲道,由于语文的学科特点与其他课程(特别是理科)不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最好的选择。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但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而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课还是“姓语”,是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既然我们认识到了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那我们必然要付诸行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哪些呢?下面仅谈谈我个人的思考与理解。

二、渗透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渗透德育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利用学科教学的契机,渗透德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要素。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语文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德育因素。有的包含爱国主义思想(如《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晏子使楚》等课文),有的则体现至爱亲情(如《背影》《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等),有的则展示大自然美丽风光,给人以美的熏陶(如《阿里山纪行》《鼎湖山听泉》《美丽的西双版纳》等),有的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两小儿辩日》《陋室铭》《错过》等),有的能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如《鱼我所欲也》《敬业与乐业》等。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早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比拟的,因此生硬的灌输和说教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为了让学生感受钱学森的爱国热情,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了两幅画面,一幅是当时钱学森生活的美国(别墅、汽车、花园、草坪等)。另一幅则是当时的中国科学工作者生活情景(简陋的房间、自行车、破旧的衣服等),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然后向学生提问: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这么优异的生活条件回到这么艰苦的中国?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展开讨论,以体会钱学森心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这要比教师简单的陈述钱学森爱国效果好。第三,以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熏陶学生,渗透德育。陶行知说,教师应当“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绝对不能向学生传达错误思想或感情倾向。教师的言行应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熏陶感染学生,这样才能够取得“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通过语文自主阅读渗透德育

《新课标》“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第七条说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这里强调了应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光指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独立阅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这条要求很具时代特色:如今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造就的必然是“开放的人”,学生在45分钟之外都在进行阅读,这些阅读有的是主动的,如学生本身喜欢阅读、看名著(考试要考到)等;有的则是被动的阅读,如新闻媒体、网络、社会的各种信息的“轰炸”都充塞着人的耳目。就算你不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他也在自主阅读或“被阅读”,而且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空间时间比课内更为广阔。因此,教师应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在增长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比如:教学生如何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书海中辨别“精品书”与“垃圾书”,如何对待网络中的“糟粕”,怎样在浮躁的世风中坚守自己的节操,还可以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质优美的书籍,可以布置学生写读书心得……当然,由于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具有灵活性、分散性、不统一性等特点,这既是缺点,也是优点。缺点是所以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优点是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空间广阔,自由灵活。只要教师平时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的。

(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实践”似乎离学生很远,其实不然。“新课标”“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而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也贯彻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每册教材都有一到两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就为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提供了契机,教师大可以利用着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如八年级上册的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活动”。我们可以按照教材上设置的教学内容,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从下面的活动中任意选择)。活动一:收集古今中外的爱国主义诗词,开一次爱国主义诗歌交流会;活动二:收集当地的爱国主义人士的事迹,开一次爱国人士交流会;活动三:开展一次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学生自己先收集准备材料,然后小组内进行演讲并推选出一位最优秀者,各小组优秀者再进行全部演讲比赛,最后评出优胜者);活动四: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到公共场所进行宣传活动(如针对日本“购岛”事件,组织学生到社区、街道进行“怎样维护祖国领土”的宣传活动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的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必定要花费心血,投入情感。可以说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思想就受到了教育,品德得到了熏陶。这种渗透是自然的,也是有效的,它不需要像课堂上那样教师生硬说教或者想方设法地进行引导。所以只要条件允许,就应该经常开展此类活动,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应该说,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与途径远远不止这些,要注意的地方也还有很多,由于笔者认识、研究有限,不再赘述。

作者:王以松工作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阴沙学校

第四篇

一、尊重关爱学生,从教学情感上体现“以人为本”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与情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教师教育教学方式不当容易让学生产教导航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尊重每一位学生,无论这位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成绩如何,笔者都给予他一视同仁的关爱,越是学习存在障碍的学困生,越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通过这样的方式化解学生的自卑、封闭心态,将他们有效融入到语文学习的整体环境中来。除此之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关爱学生,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都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制定弥补计划,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回头看,同时还组织班级语文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和语文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以这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教学情感,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并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

二、听取学生意见,从教学交流上体现“以人为本”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个体,是教学活动中的合作对象,而并非主次关系。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初中语文教师要关注教学对象的反馈意见,以便于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学习状况、实际效果,以及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参考调整。笔者不仅经常与学生开展交流,还定期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学习重点难点、语文教学不足之处、有何意见建议等方面广泛征求学生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获得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反馈信息,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消除对语文教师的畏惧情绪,主动积极与教师开展交流,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在语文教学中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三、设置差异要求,从教学要求上体现“以人为本”

站在客观角度分析,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差异性是必然的,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差异,会综合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均衡性。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学要求进行了改革,不再采取“一刀切”的教学目标设置,而是兼顾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目标,如优秀生群体的教学目标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提高、加大难度,以适应他们的语文学习基础水平。而对于学困生而言,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降低,降低教学的难度目标,适应学生的自身学习基础。这种差异化的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学活动的匹配开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作业设置等各个环节,都与差异性目标相一致,学生在哪一个层面发展水平,则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身最近发展区域内开展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施分层考核,从教学反馈上体现“以人为本”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都会面临着这样的困惑,每一次考试总有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尤其是班级学困生群体,他们分数较为低下,考试成为他们心灵的煎熬和精神的折磨。在这样的消极情感影响下,许多学生逐步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成效的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开展了分层考核,对学生进行AB卷两种难度与容量的试卷检测,其中A卷属于中等偏上难度正常类型试卷,而B卷则是专门单独设置的基础性内容测试卷,在测试难度和容量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弱化处理,B卷主要针对班级语文学困生群体进行检测,检测内容与他们所要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基本一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要自己在日常学习中尽到了努力,相对而言所获得的分数自然会达到满意程度。

五、组织兴趣小组,从教学拓展上体现“以人为本”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45分钟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这方面兴趣爱好,此时教师如果戛然而止,没有对教学活动进行延伸,学生的这些积极性将无法得到满足。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以课堂为基点,积极向课后进行延伸,通过组织兴趣小组将学生积聚起来,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笔者在教学拓展上尊重了学生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原则。例如在课后组织了朗读、写作、阅读分析等多个兴趣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薄弱环节自主选择。在每一个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原则上给予方向方法的指导,绝大多数活动都由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提高参与积极性。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实际发展状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针对性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张艳雪工作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中心中学

第五篇

一、语境教学:科学性质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在特定时间由师生双方在特定场合进行的交往实践活动,即交际活动。语文教学是在特定时间由师生双方在特定场合进行的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宗旨的交际活动。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言语交际过程,是课堂语境因素随着教学内容变化而演进的交际过程,伴生于这一交际过程的语境因素对语文教学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课堂交际语境中的某种语境因素,也可以根据需要引入某种社会文化语境因素,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创设与这种言语交际能力一致的虚拟语境为教学服务。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也离不开语境。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与特定语境相适应的具体的言语交际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提供、创造与这种言语交际能力相应的语境因素。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无一不是语境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例,李海林早就指出,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语境教学。[3]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阅读的实质是学习如何理解语篇。而恰当的语篇理解需要合理地借助语境,联系语篇的具体语境。语篇所在的语境制约着阅读理解的水平,并对文本内在含义起到解释作用。任何语篇都存在于特定的具体语境,如语篇的出处以及语篇的上下文语境;在此之前或之后所产生的其他文本也可以成为该语篇的语境,如作者的其他文本,同时代其他人的作品,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相同主题的作品等。不顾语境,将课文当成孤立的对象,脱离上下文而断章取义,或者把概念化的时代背景与文本宏观地牵连,都将导致文本误读。阅读主要是在篇章格局基础上建构情景模型。语篇理解存在三大表征:表层编码,记住语篇中的文字和语句,知道表层信息;篇章格局,积句义成段义,联系段义归结为语篇意义;情景模型,能结合文本的上下文,与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相关联,在语篇的命题表征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下,经推论而形成对语篇内容的心理表征。这三种表征,相互关联,逐层提升。阅读水平较好的读者,通过表层编码,建立篇章格局,在理解语篇命题网络的基础上,建构情景模型;阅读水平较差的读者,或者停留在表层编码,或者跳过篇章格局,把所读的东西强行拉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径直以情景模型解读表层编码。[4]因此,阅读本身就是语境理解,阅读教学就是借助语境因素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作者书面文本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

二、语境教学:汉语规律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要遵循汉语规律和特点,根据汉语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而汉语规律和特点表明语文学习离不开语境的运用,语文教学要根据汉语语境开展教学活动。语言有缺漏性特点。在交际活动中,语言材料是有限的,而人们所要表达的主客观世界却是无限的,语言并不是自足的,也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因此,只根据话语来理解说写者所传递的信息和感情,是远远不够的。话语在交际活动中会随着语言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内容,只有把语言放到言语交际环境中,把语言与构成言语交际环境的各种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显示出它的功能、意义及正确与否。对言语片段的理解必须考虑构成这一片段的各个要素即存在的语境,准确分析环绕这一片段的各个语境要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靠自身的言语来组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适时地联系语境因素如情景语境因素和社会文化语境因素等,利用它们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克服那种脱离语境,孤立、片面、静止地分析言语片段的倾向,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汉语具有意合性特点,汉语表达很少受语法形式方面的限制,词类和句法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没有时、态、体、数等形式变化,句法灵活多样。而且在语义表达上,只要意义有关联,就可以组合到一起。其基本组合规律就是徐通锵先生指出的汉语语义规则,即“已知的信息统率、驾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5]。这表明在汉语表达中,前面的话题控制着后面所表达的内容的范围,控制着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和语义表达走向。这一规则决定了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篇章的内涵,就必须根据特定的上文或下文提供的语义场,勾前连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意图,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语境教学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符合汉语规律和特点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三、语境教学:语文教学范式转换的助推器

语文教学范式是指“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6]。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语文教学范式。李冲锋认为,我国语文教学范式存在着接受范式、导学范式和对话范式。[7]其中,对话范式则是新时代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范式。接受范式的语文教学“一是缺乏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二是缺乏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三是缺少提供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开展言语交际实践的机会”[8],因而传统的语文学习往往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的生活语境中去,无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语文问题,割裂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对话范式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真实语境密切关联,语文教学要在带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的言语交际实践活动中进行,要给学生提供数量足、质量高、成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的语境,为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创造条件。可见,语境教学是达成对话教学的助推器,是实现语文教学范式转换的助推器。无独有偶,荣维东对作文教学范式进行研究,他认为作文教学存在三种范式,即结果(文本)中心范式、过程(作者)中心范式、交流(读者)中心范式。其中交流(读者)中心范式就是交际语境写作范式,交际语境写作是解决我国写作教学问题的科学理论,是我国写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9]这一研究成果也与李冲锋归纳的接受范式、导学范式和对话范式相对应,即接受范式时期写作教学盛行结果(文本)中心范式,导学范式时期写作教学出现过程(作者)中心范式,对话范式时期写作教学应走进交际语境写作范式。这在一定意义上将语境教学推向台前。

四、语境教学:语文教学纠偏的重要手段

我国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大都可以归结为严重缺乏语境意识。第一,缺乏上下文意识。在作文教学中,不善于根据语体要求选用相应的文体,存在语体单一化(重文艺语体)、文体单一化(重文艺散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出现层层肢解的现象,存在脱离文本整体片面分析思想内容的倾向。第二,缺乏情景语境意识。阅读教学不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堂情景,一味地满堂灌、满堂问、满堂声光电现象时有出现;作文教学缺少真实的写作任务、特定的写作处境和真切的读者对象;口语交际教学不提供真实的生活语境。第三,缺乏社会文化语境适应意识。既不注意根据汉语文化语境规律教语文,也不注意顺应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当下这个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时代,一些教师仍然墨守成规,采用一元主导的灌输方式开展语文教学。这显然不符合时展潮流,不可能在思想教育上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取得成功。开展语境教学,则有利于我们改进语文教学现状,变假语文为真语文,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坚持运用上下文教学法,就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课文的上下文展开活动,避免游离文本的现象出现;运用情景语境教学法和虚拟语境教学法,可以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成为特定语境中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便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综上所述,语境教学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能够改进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更具民族性、科学性和现代性。

作者:孔凡成工作单位: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六篇

一、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模式

作为语文教师,深知教学思维模式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模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知识,参加一些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并在培训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总结。认真做好课前教学大纲的编写,找到更为适合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以及使语文教学散发生机和活力的教学模式,找到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使新的语文教学思维模式更好的适应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

二、利用科学有效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高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能够使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重视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根据学生对语文知识理解和把控能力来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语文课堂本身就充满着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可以就某一篇课文进行情境的营造,教师通过语言的渲染,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教师给营造的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让他们对脑海中想象到的画面进行语言的描述,并说明自身的感受,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又让学生在情境中能够对教材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坚持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

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单纯的对教材内容进行诵读,并根据自身的理解来传达给学生,忽略了学生本身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新形式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究,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渠道,可以把语文教学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利用语文课堂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去查阅资料进行问题的解答,然后让学生带到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者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提问,这样既提高了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要做好语文的课堂教学工作,还应该与学生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又能够缓和课堂气氛。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也仅局限于课堂上的问答,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知识的讲解和课文的理解背诵上,忽略了中学生情感上的认知。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上的交流,多从正面给予学生一定的客观评价,并且来帮助和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或者在课后同中学生交流一些生活相关的问题,有时候教师看似无意的一句问候,会在中学生心中激起无限浪花。

五、教师创新理答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积极性

理答是新的课改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仅仅是做一个单纯的回应,或者是干脆点头或摇头示意,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正面客观的评价,这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败和打击。中学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着中学语文课堂理答应该充满感情,且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中学生刚刚摆脱小学的稚气,在感情上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正确有效的语文课堂理答方式能够在中学生心中激起无限的涟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中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寻找有效的课堂理答方式,提高理答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拓宽学生的语文视角。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想真正的让学生学到知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在新的课改形势下要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模式,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思想上进行教学地位的转变,把课堂学习充分留个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使中学生能够机动灵活地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课堂学习效率。

作者:贾玉立工作单位:辽宁本溪第三十六中学

第七篇

一、唐代诗词意境领悟教学中的难点

1.1教师只注重了诗词的讲解,忽略了意境的指导

在实际的唐代诗词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只是把唐代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讲解出来,作者内心的情感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意境描述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程度只停留在诗词的表层。由于学生学习唐代诗词的时期非常长,覆盖了学生时期的大多数时间,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基础抓起,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对于初学者,教师应该通过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唐代诗词的方法,可以大致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对于中期的学生,应该锻炼学生自主分析意境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诗词的鉴赏过程,并能细致的分析出作者创造的意境,对于后期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学习难度大的唐代诗词,并及时的进行指导,丰富学生的唐代诗词学习经验,从而可以更好的领悟诗词中的意境。教师只有采取这种措施,才能加强其自身的指导能力,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受疑难问题的困扰,并且确保了学生独立分析诗词意境角度的正确性,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诗词的效率。

1.2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充分的领悟意境

我国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已经进展了很多年,尽管教育部门一直提倡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但是改进的力度始终没有达到要求,语文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一味的采取现代教学讲解的方式,没有实现学生独立营造意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能充分的领悟唐代诗词的意境。经过实践表明,学生领悟诗词意境的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通过学生自主营造的诗词意境环境,可以使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诗词所要表达的含义,这种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意境领悟的水平,是非常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方法。

1.3教学的效率不高

由于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对于唐代诗词的领悟能力也有强有弱,这就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面对数量巨大的学生群体,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使得学习效果差的学生,意境领悟的能力也越来越差,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要想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其可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唐代诗词的学习能力。根据这种现象学校也要加大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可以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一起进行探讨,结合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可以提高学生意境领悟的教学方案。

二、唐代诗词意境领悟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善于捕捉意境

唐代诗词的创作大多是作者在游山玩水时发出的感慨,或是看见某一自然景观后,对自己人生发出的感悟,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作者表达的意境。如果作者表达的意境是物境,则可以通过景观词汇的提示,来探索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如果作者表达的是情感之境,则要对诗词进行整体的分析,可以从作者描述的事件里去分析表达的意境。有些诗词的创作,作者是通过暗指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比如会通过对植物的赞美,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时就需要学生去捕捉作者的思想,要具备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捕捉作者的意境,可以简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更加透彻,教师要合理的教授给学生这种方法,并要通过日常的学习来培养学生捕捉意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唐代诗词的教学效率。

2.2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唐代诗词的创作理念和现代文章作品的创作理念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社会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了解作者的诗词创作背景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诗词意境领悟的学习情况。这就要求学生要对唐代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有充分的了解,要充分掌握作者生活的地区特点和作者的个人发展情况,以便更好的学习诗词含义,领悟诗词体现的意境。掌握了作者创作的背景之后,可以结合其写作的背景,对作者抒发的情感进行分析,可以探索出作者在那个时期的发展情况,是得意还是失意,从而分析诗词的中心思想。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效果,教师要充分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分析作者写作背景的能力,完善教学的模式。

2.3提倡原创教学法

原创教学法对于学生学习唐代诗词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大原创教学法的应用力度,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原创教学法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己对唐代诗词进行创作,学生之间要进行讨论和交流,对创作的水平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审阅,给出最后的评定结果。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加大了学生对唐代诗词学习的兴趣,通过自己去创造诗词中的意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唐代诗人的诗词含义,体会诗人所要的表达的情感,以及对社会发展现象的揭示。语文教学应该不断培养学生的原创思维,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创作空间和机会,使其可以体现出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完善语文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唐代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3.1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有些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很吃力,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而对于喜欢学习语文的学生来说。出现问题会主动进行思考,自己探索解决的方式,进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所以,兴趣是学习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发掘出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潜能。经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发现学生学习唐代诗词的兴趣比较高,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提高了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唐代诗词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加大语文教学的力度,实现教学的目标。

3.2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方面的能力

在唐代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采用原创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发挥了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方面的能力。语文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不断理解各种知识的含义,唐代诗词的教学过程就符合这种要求,鼓励学生发掘作者创造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思想,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通过唐代诗词的学习,也使教师更好的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3完善了语文知识教学组织体系

根据唐代诗词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总结教学的经验,从而完善语文知识教学的组织体系,实现统一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教育事业的教学水平。形成语文知识教学组织体系,可以强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方法,所以,对于唐代诗词的教育工作,教师一定要认真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以学生学好语文为目标,大力开展教育工作。完善语文知识教学组织体系,可以全面的提高我国语文教学的水平和教学质量,使教师充分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通过实际教学工作的进展,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唐代诗词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工作的经验,以便探索出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时代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教育,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语文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使得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通过唐代诗词教育工作的开展,对语文教育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和兴趣,也完善了我国语文教学的模式。唐代诗词的教学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史知识,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对语文教育工作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唐代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其教学的方法,锻炼学生捕捉作者意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意境领悟的技巧。

作者:郝喜刚工作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第八篇

一、利用语文教学使学生为之所动,激励他们快速进入共鸣的情感世界

俄国文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伟大的诗人谈着他自己,谈着我的时候,也就是谈着大家,谈着全人类……人们在他的悲哀中看到自己的悲哀,在他的心灵里认识到自己的心灵。”丹麦文论家勃兰兑斯也说:“个人的哀伤仅仅是全民族哀伤的一个象征而已,它所体现的是当时举世存在的苦难。”所以我们引领学生欣赏语文时,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领悟与民族、国家、人民融为一体的杜甫诗,从《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到写大批士人怀才不遇的陈子昂,从《虞美人》可以看到痛心写亡国之恨的李煜词……我们还可以看到朱自清《春》的生气与闹意,马克•吐温《竞选州长》的辛辣与幽默,《窦娥冤》的悲壮与冤声……我们还可以探寻黄山的奇松怪石,感受陈胜的鸿鹄壮志,领略范仲淹的博大胸襟……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以感受到自然之和谐,从“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可以看到生活之和谐,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可以感受到人生之和谐。

二、语文教学面对生活,尊重学生思想的权利,激发他们独特的情感视角

我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特视角,特别是对生活洞察力和感情个性化的熏陶,学生的感悟可能是肤浅的、片面的,我们要不断促成其升华。课堂上师生思想的碰撞,辩论中学生间的唇枪舌剑,活动中的实战演习都是升华情感视角的有效渠道。事实证明,学生并不缺乏触摸情感的能力。周敦颐《爱莲说》中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世俗皆知,我让学生写《荷花的品格》就不许学生再写这个主题,于是就出现称誉荷花“外表美丽,内心充实”的,赞美荷花“不卑不亢,卓然自立”的,赞颂荷花“香远益清,功成不居”的,讴歌荷花“行为端庄,不枝不蔓”的,甚至出现“荷花一旦长成,却忘了生于斯,长于斯之淤泥”,鞭挞荷花“忘本”的。这种辐射性的构思,陶冶了学生的情感视角,挖掘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敞开心扉,再给学生一点空间,再给学生一些心灵的选择,就能产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语文学习效应。21年的工作努力,欣然有叹:我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视角,一方面训练基本功。学生的遣词造句也能自出机杼,闪烁着情感的灵光,透露出精神的底气,学生的情感表达也能由浅入深,由野至文,我的语文教学终于成为师生情感互动的愉快过程,终于获得了我和我的学生双赢的效果!

作者:陈新力工作单位:江西省樟树市樟树二中

第九篇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其实,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师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

1.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因为和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或是学生疏于观察,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记录着一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课本中的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3.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应该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二、在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教师应当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在另一个世界里,儿童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的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可以将这个舞台上发生的故事,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让校园生活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说出心声,寓学于乐。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巩固知识。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因此,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的家庭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教师则可以让这些学生设计一则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教师则可以让这些学生写一写有关水果的文章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备加赞许。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能够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赵爱玲工作单位: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中心小学

第十篇

一、语文教学与认识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的载体固然以文字和语言的形式存在,而它无一例外源于生活。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面对的始终是象牙塔似的“学问”。一堂语文课,考究来考究去无外乎由字到篇,将篇拆成字、词、句,循环往复,说白了,教学文字绝少提及来自生活实践的“六书”,教学篇章未能注重其内涵(即课文所展示的社会生活)和外延(文章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意义)。

二、语文教学应适应生活

毋庸置疑,“具有较强母语的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谋职、生存的一个先决条件”,这实质上强调了语文的社会属性。语文教学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如果学生通过语文教学获取的知识仅为应试的工具,何异于镜中花、水中月?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何以体现?我们反对“应试语文”的同时,理应倡导“应用语文”。如何能更好地让语文教学适应生活、服务生活?笔者粗浅地认为:1.联系生活,取其精华。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观念。2.品味生活,教法宜新。生活的多彩多姿,注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应不乏蓬勃的生活气息,不同年级、不同文体、不同篇章,需有不同的教学模式。生活的面孔决不会天天如此,而没有富于变化的教学方式,极易禁锢学生品味生活的情愫。

三、语文教学去创造生活大凡严

谨执教者,生平最忌别人称自己“教书匠”,细细思量,这可能是社会陋习对教师的轻蔑。匠者,依葫芦画瓢也。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教师,艺何止于“匠”!语文教学就创造性思维而言,魅力独具,我们常思常想:语文课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应多用一些创造性手段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导向。一方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再创造。学生局限于生活实践的厚度不够,面对书本里面展示的生活画面,即使“横看成岭侧成峰”,也难入“有我之境”,这时,教师要施展的是最具个性化的教学才华,以个性化的生活观、语言、教学结构,独辟蹊径,令学生渐入佳境,“学生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语)用语文教学所激发出的智慧火花,去延续教材蕴含的高质量的生活理念。

作者:卫云华工作单位:重庆市开县长沙片区教育均衡发展指导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