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音字误读原因初探析

时间:2022-05-05 11:02:00

摘要:准确掌握多音字读音是人们规范认读汉字的关键。通过对多音字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现代汉语词典》中900多个多音字的调查与分析得出,误读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口语词语的误读,文言历史词语中的误读,带有鲜明的行业或地方色彩、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的误读等。

关键词:汉字多音字词语误读

汉字读音规范是汉语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能否准确规范地读音是语文规范化水平和推广普通话成效的重要标志。而多音字是社会用字中出现误读最多的部分.因此,分析多音字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理解为何造成误读。

一、多音字的概念及及其形成的原因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现代汉语多音字并非朝夕形成,它是在若干年的演变和发展中沉积下来的。总观其来源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的词汇为基础词汇。

北方方言地区很广,语音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词汇标准的范围广,而语音标准的范围窄,势必使一些词语保留古音。如“厕所”、“茅厕”同是北方方言区的词语,所指相同,用“厕”字来表示,按标准音应该读c色,而西南方言读si,造成一字多音。另外,普通话为丰富自己的词汇,要从其他方言区吸收一些有表现力的词语。吸收进来的词为了尽量保留其方言色彩,也往往只能采用改变字音的方法。“拆”普通话读chai,吴方言读ca,普通话在吸收“拆烂污”一词时,拟近似音为eat,这就造成了“拆”字多音。这实际上就是在同一字中,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并存。

(二)、文白异读造成的多音字

文白异读是形成多音字的原因之一。文读即读书音,常用在合成词或成语中;白读即口语音,常单用,它们在语义上没有明显区别。“普通话文白异读的特点是:文白异读的字主要(并非全部)来自中古汉语中部分带有[k]韵尾的入声字⋯⋯文读与白读的不同,反映在韵母上,可以这样说,文读其韵母为单纯式,白读为复杂式。韵母,如果没有介音,则文读为单元音,白读为复合元音,如薄b6/b6o、百b6/bai、迫p、熟shCa/sh6u、露lfi/lbu等。如果没有介音,文读为二合元音,白读为三合元音(这里将介音作为元音),如削xur~/xiao、雀qiquqia0、嚼ji6o/ju6等。介音如果不作原因计,仍属单元音与复合元音的对立上之不同。如果一方有介音,一方无介音,则无介音一方为文读,有介音一方为白读。如六l~liia、恪kqu色、爪zhuzhao。”lJ‘‘产生文白异读的原因大致上包括:语音演变的层次不同、受官话的影响、方言互借。归根结底,文白异读是语音演变的历时形态在共时层面上的沉积0”l1]属文白异读的多音字比如:陆li:dliil、六1n/1i讧、熟shO/sh6u、觉jue/ji~ao、角ji~io/ju6、厦xi~/sh&、剥b~/bao、壳k6/qi&o、削xue/xiao、嚼jido/ju6、雀qi/quqia0。

(三)、某些词语的传统读音与今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

某些姓氏、人名、地名、族名用字,由于“名从主人”的语言习惯,这些传统音项与现代使用的某个音项并存,于是形成多音字。某些姓氏的传统音项与今音并存,如万w&n,俟,万俟M(复姓);区qa,5u(姓);仇ch6u,Qift(姓);员yu6n,Y,in(姓)等。某些人名的传统渎音与今音并存,如员y噍n(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人);契,xi(殷代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轲,ke(孟子,名轲,战国时人)等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名称的传统读音与今音并存,如侗t6ng,Dbng(即侗族);掸dan,Shah(这是我国史书上对傣族的一种称呼,也是缅甸民族之一,大部分居住在掸邦);氐,(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等。有些地名的传统读音与今音并存,形成多音。如六1i讧,1讧(六安,六合);台tdj,tai(台州);并b1ng,bn1g(山西太原的别称)等。

(四)、汉字自身演变形成多音字

1.异体字的并存和合并形成的多音字

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相同、字音相同、字形各不相同。异体字和正体字相对而言。异体字本应是同音的,不应造成多音,可事实却并不这么简单。如:采和案:采c,《说文》:“采,捋取也。”就是摘取、采集、采用等义。案,《尔雅•释诂》:“案cai,寮,官也。”郭璞注:“官地为案。”就是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确定“案”是“采”的异体字,停用后“采”就承担“案”的意义,成了多音字。背和捎:背,背脊义;捎,用脊负载义。后“措”作为“背”的异体字被淘汰,“背”就有了i和i的音义,成了多音字。

2.同形字的出现形成的多音字

人们为不同的词造字,字形有时会偶合。所表示的词或语素意义毫不相关而形体完全一致的字,成为同形字。本文所说的同形字是指狭义的同形字,是指表示的意义不相关、读音也无联系、字形偶合的字。如:作“古代一种短矛”讲的“铊”(she或shI)、“秤铊(砣)”的“铊(tu6)、金属元素“铊fit”,是三个同形字;“统率”的“率”(shu~)和“比率”的“率”(1)是两个同形字。

3.汉字的简化造成一字多音

为了方便人们的学习和使用,国家精简了汉字的数量和简化了汉字的笔画。在简化时,采用同音或音近代替的方法。但人们只注意简化汉字的字形,而忽略了历史上早已流行并未失去使用价值的某些字音字形的重复,因而造成多音字。如:骜bi,鸳扭;别bi6,离别。“骜”简化为“别”,“别”成为多音字。荀bo,萝荀;卜,占卜。“萄”简化为“卜”,“卜”成了多音字。

(五)、假借和引申造成的多音字

引申是一个词基于联想作用由本义生出某种有联系的新义。由引申引起的词语音上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声调的改变。例如好(hero,ha0),兴(xing,x1唱),担(dandan),号(hdo,hi,to)等等。记录语言中的某个词,借用相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而意义并不跟这个字相合,这种用字方法叫假借。假借字与被借字在现代汉字中用同一汉字,但字音不同。如:夫fn,本义是成年男子,假借为语气词或代词时读,于是“夫”成了多音字。为,作动词,读w6i,假借为介词,读i,略等于现代的“给”、“替”或“因为”,至今常用,如“为人民服务”。

二、多音字误读的几种类型

根据多音字形成的原因及通过调查分析后得出,多音字误读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

(一)口语词语的误读。

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词,一般在口语交际时较少出错,但是在测试环境中,被测试对象往往受书面形式的影响,形成误读。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列举如下:

高频误读字如“夹肢窝、出虹了、干哆、汤匙、侧歪、择菜、抹桌子、马尾罗、熏着了等等。

中频误读字如“叨咕、树行子、半拉、绷着脸、色酒、迫击炮、一撮毛、钢一下刀、寒枪、倒嚼、”等。

低频误读字如“薄纸、用趾、胡子拉碴、屎壳郎、睡着了似的、格登、一宿、和面、糊弄、叫化子、”等。

(二)出现于文言历史词语中的误读。

调查中有些多音字中的一个读音记录的是古代文献\典籍中流传下来的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在现代口语中根本不用,即使现代书面语中也比较罕见,可以说,这已经是一些只存在于文献典籍中词语。这些词语因为比较罕见,所以多为高中频误读,如“锁钥、病革、挝鼓、中鸽、赞戏、采邑、伐木丁丁、名媛、兽槛、蜡祭、霓裳、金锢”都是高频误读字。只有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一些词语读错率才比较低,如“浩浩汤汤、属文、期年、扁舟、将进酒、国子监、纶巾、千乘之国”等是低频误读。对这些词语中的多音字,人们往往读成常用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三)带有鲜明的行业或地方色彩、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的误读。

这些词语使用范围有限,不属于普通话的基本词汇,所以误读率较高。在我们统计的25个行业词语中,80%以上为高中频误读,如“卒中、黄柏、白术、大黄、铣床、淋病、耙地、、尊麻疹”等34个方言词语中,88%为高中频误读,如“拆烂污、册划、赚人、大伯子、屎壳郎、猫腰、咋呼、呷了一口、屏头”等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共17个,全部是高中频误读,如“莎草、杉篙、糜子、葛布、槟榔、桧树、茜草”等。

(四)不常见的地名、人名、姓氏以及一些音译词语的误读。

这类字因为使用不是很普遍,所以相对来说误读率也较高。地名读音中误读率较高的如“六安、高丽、台州、番禺、蚌埠”等;人名、姓氏读音中误读率较高的如“皋陶、仓领、墨翟、姓纪、姓缪、姓查、姓区、令孤”;音译词读音中误读率较高的如“派司、南无、般若、伽蓝、土谷浑、冒顿、龟兹、月氏”等。

(五)出现于书面语词的误读。

这类字与前文所述文言历史词语不同,它们记录的词语虽然也很多是来自文献典籍,口语中也较少使用,但在现代书面语中还经常见到,是一些还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的带有很强的书面语色彩的词语。这类字因为人们接触的机会较多,纠误的几率较高,所以误读率不是很高,多为中低频误读。在我们调查的个书面词语中,高频误读只有“摒挡、傀奇、流水浅浅、西学东渐、椎心泣血、口角、间断”等14个;中频误读如”押解、靓妆、叨扰、招勾当、哄抢、混水摸鱼”等。

低频误读如”蝉媛、商贾、禅让、绸缪、给予、伎俩、翘首、呼号、执拗、济济一堂、伺机、恐吓”等这类词语虽然误读率不是很高,但因其使用普遍,却是影响社会生活、决定社会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六)其他一些词语的误读。

调查中还有一些多音字不好归入上述几类,其中高频误读如“大大落落、散落、作料”;中频误读如“粮囤、吐痰、连累、铮亮、油坊、撇开、持麻绳、压板、冲劲、处理、帖子”;低频误读如“撒种、麦垛、钻井、褪色、扎腰带、发型”等。

三、多音异读字的规范内容

通过对以上几种类型的误读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多音字不同读音的使用频率不平衡是出现大量误读的主要原因。这样大量的汉字误读既有推普和语文基础教育方面的社会的因素,也有汉字本身音形义诸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认为,要改变社会上这种部分汉字存在大量误读的现状,一方面是要继续加强汉字的规范化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另一方面对汉字中大量的多音字、异读字做进一步整理和规范也是有关部门应该加以考虑并待解决的。针对以上几种不同的误读现象,应该有不同的规范侧重点。

口语中经常使用且不会出错而在书面环境中往往误读的一部分异读音。这种误读实际是一种表面现象,或者说是一种并非误读的假象。又分为几种情况:

(一)部分文白异读形成的误读。

有些字的不同读音属于文白异读,其白读音只用于日常口语,且在日常口语中一般不会说错。究其误读原因,多数属于人们的理性认知同感性认知未能融合的一种错位。那些字在书面上出现时,大多是在书面语词的环境,其读音与口语词读音不同,而人们识字主要靠书面形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习惯,把口头发音与书面读音割裂开来,潜意识中只把书面语读音当作了唯一规范的读音,哪怕是在书面上应该读口语读音的场合,也往往“郑重地”读成文读音。如“虹”和“择”,书面语中多以“彩虹”、“选择”之类的形式出现,人们在识字时就很自然地接受了“虹”和“择龙”的读音,而忽略了它们在单用时的读音。

(二)因常用音的影响而形成的误读。

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使用频率不同,人们在日常实际时一般不会读错,但是在测试环境中往往受使用频率较高的那个音的影响,形成误读。

消除这种误读现象,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突出这方面的提示与引导,让学生知道多音字的不同读音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有些平时说话时的读音其实就是规范读音。具体做法可以在语文教学参考中适当提出,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同时把课文中可能出现的这类字一一指出,并提示教师应该能够举一反三,遇到读音可能有异之处多查查工具书。只要是语文教师头脑中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中予以注意,这部分多音异读字的误读问题当不难解决。

(三)受形声字声旁或相近字形的影响而形成的误读。

这些字在说话时不会出错,但在测试环境中因为追求“规范”心态的驱使,导致了“秀才识字念半边”或读成字形相近的其他字的读音。这种误读为数不多,可以通过加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语言文字水平来解决。

四、现实使用频率较低的异读音也可以不予再进行整理。

(一)出现于文言历史词语中的多音字。

这些多音字记录的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或不再使用的词语,一般人群很少接触这类字,即使误读也不会影响人们的日常交际,所以没有必要再对其进行整理。

(二)出现于行业词语的多音字。

有些多音字中的某个读音只适用于某一行业词语,如“柏”只在“黄柏”中读、“上”只在“上声”中读、“卒”只在“卒中”中读自。这部分多音字虽然多是承继古音,没有辨义作用,且误读率较高,但因其使用的范围有限,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规范和整理的实际意义不是很大,所以也可以不必考虑再进行整理。

(三)表示特有事物的名称中的多音字。

有些多音字中的一个读音是表示特有事物名称的,如“尊麻、杉篙、糜子、槟榔”等,这些多音字虽然误读率也较高,有的读音似乎也不尽合理,但是经常接触“尊麻”的人不会说错,所以也不宜随意改变。

(四)不常见的人名、姓氏中的多音字。

这些多音字因为记录的是人名、姓氏,原则上讲应该“名从主人”,不能随意改变。但是也有些读音似乎正在逐渐演变。笔者曾接触过一位姓“纪”的病友,自己就说姓户,并补充说是“纪晓岚的纪”。如果作为一般的多音字,应该说规范的时机已经成熟,但关系到很多姓纪姓令狐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姓氏读音可能有着特殊感情,所以对这类多音字的规范须持谨慎的态度,最好暂时不予考虑,听其自然发展而后定。

五、可以考虑进一步规范整理的异读音

上述几种情况的误读,主要应从使用者的角度查找原因,通过加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全民的语言文字水平来解决。但也有些误读,恐怕就不是只从使用者的角度能够解决问题的。汉字音、形、义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确实也是出现误读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这些纷繁难辨的多音字而误读,恐怕就不能只怪一般大众的语文修养太低吧。对此,我们的语言工作者是否也该审慎地考虑一番可否作进一步的规范整理.我们认为,进行语言研究的立足点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规范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语言使用者更好地、更方便地使用语言。如果脱离了广大语言使用者的实际,专家们制定出的规范标准再完善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知道,语言的发展不是由几个语言学家能左右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语言学家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而是由那些普普通通的语言使用者在左右着,正是他们在检验着语言规范制定的正确与否。人们不是常说“从众从俗”吗面对那么大的“错误队伍”,又是那么复杂的多音异读,我们难道不应该从他们的“俗”中有所深思吗?所以,从广大语言使用者考虑,有些异读音确实应该作进一步的规范整理了。

如何对多音异读字的读音进行整理和规范,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仅供参考

一.出错率较高且使用频率悬殊的多音字可以考虑合并读音。

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使用频率悬殊,其中某一个读音经常使用,而其余读音已经不用或基本不用。人们在碰到这些多音字时,往往会把非常用音误读成常用音,但是这样的误读多了,似乎也可以“积非成是”了。所以,我们认为对这部分多音字可以考虑合并读音,只保留其中的一个常用音或规范为常见误读音。

二.有些字的多音可以通过整理异形词来解决。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于年月日起试行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已经把“浑水摸鱼、浑蛋、浑球儿”作为推荐词形,这样既整理了异形词,同时也消除了“混”字的多音。

还有一些字牵涉到几个词形和几个读音交叉在一起的现象。把“落魄”的三个读音分别落实到“落魄”、“落泊”、“落拓”三个词中,使三个词的关系由异形词变成同义词。这样,“魄”也就成了单音字,同时也丰富了现代汉语同义词系列.

当然,多音字的整理和规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的想法还很不成熟,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96《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语文出版社编1997《语言文字规范手册》,北京语文出版社。

苏锡育1995《地名定音琐议》,《语文建设》。

郭熙1999《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黎新第1995《多音字统读与异形词规范》,《语文建设》。

张德继、孙宏宇2002《现代汉语多音字的规范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6期。

杨华2003《多音误读与语用频率的关系》,《语言文字应用》。

曹先擢.关于普通话文白异读的问答[J].辞书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