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策略论文

时间:2022-09-10 11:23:00

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策略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精力集中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更要重视情感的体验、生命的领悟、心灵的对话。一切手段都是为了教育,自然应选择最佳手段,争取最佳效果。德育教育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渗透途径”。情感渗透和认识渗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进行有机渗透的两条重要而又可行的途径。对待学生,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自尊心可以升华为上进的动力,自爱能够激活为奋斗的精神。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情感渗透认识渗透

教育是一个过程,教学活动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快乐是痛苦?是提升是创造?这全由教师的手来翻阅。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否可以同时在教学中体现,值得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思考。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之间,存在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的。首先是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材料,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性的材料。如《三峡》生动地描绘出三峡景色的瑰丽奇特,充满激情地引发出人们对于祖国、对于生活的热爱。这一类材料大都借助于文学的手段,以生动的形象移情动人,往往感人至深。另一类是理性的材料。从现有的语文教材看,从中学课外阅读材料不难看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材料是十分丰富的。语文教育的传统向来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陶冶教化作用,就是因为文学作品是以形象的方式,从感情入手,渗透感染,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感情体验和理性分析及其结合中,大大加深对世界与自我,历史与现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认识,从而使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使学生的知、情、意、行更好地统一起来。

笔者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力求把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学生学习百草园的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时,应该诱导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百草园里的乐趣,进而产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当学生感受到三味书屋里的沉闷、枯燥和拘谨的气氛和学习作者叙事、写人的艺术手法时,也要引导学生产生厌恶那种学习环境的思想感情,进而珍惜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思想、语文的双重教育。在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咸亨酒店”里的故事。通过主人公在饭馆里的举止言谈来刻画人物性格,刻画了饭馆老板、顾客跟主人公的关系。“咸亨酒店”里的孔乙己,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自甘堕落,酒店里的顾客给与孔乙己这个弱者的是嘲笑、羞辱,连最没有地位的小伙计也鄙视孔乙己。老板记着孔乙己,不是出于关心,而是惦记着欠他的几文酒钱。在教学过程中,我趁势问道:“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鲁迅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深恶痛绝吗?”在学生的感慨及哀叹声中,我在黑板上写下:个人的自强不息,人民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强盛的保证。语文教师实施德育,不能靠贴标签,架空分析而应引导学生因文解道,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精力集中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更要重视情感的体验、生命的领悟、心灵的对话。在教学关系中,师生间如果能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是最有利的。广大教师能否转变观念,能否一视同仁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能否使学生的权利得到公平的体现和保障,关系到是不是会伤害学生脆弱的心,关系到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对生活道路的选择。

二、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强烈感情的推动下学习探索,净化心灵。比如:在教《背影》这篇文章时,分以下三步:(1)诱发感情。先播放《游子吟》等古诗,唤起学生对父母的亲子之情,为领会文章父子惜别深情作铺垫。(2)激发感情。利用教材,用“动情”的语言传达“感人”的事,让字字句句冲击学生的心灵,以感情的火焰点燃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兴奋起来,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语文,受教育,明道理,热爱生活。(3)促使移情。文章中父子之间真挚感人的真情化为学生的“我情我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体贴身边的亲人。

既然一切手段都是为了教育,自然应选择最佳手段,争取最佳效果。德育教育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渗透途径”。一是情感渗透,二是认识渗透。所谓情感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同作者的心、教师的情去感染、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并进而迸发出更为高尚、更为健康的情感的一种渗透方式。所谓认识渗透就是教师在家讲授语文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地将教材中内在的思想认识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起来,变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认识也能提高的一种渗透方式。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德育任务是多方面的,有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学习目的的教育,有道德品质的教育,还有劳动观和审美力的培养教育等。而这许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情感方面的,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情感渗透与认识渗透这两条途径,将它们有机地渗透于语文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另外,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而中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都处在最佳发展时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或者通过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把德育的诸多内容有机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因此,情感渗透和认识渗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进行有机渗透的两条重要而又可行的途径。此外,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以申诉权,让他从容地讲明错误是怎样发生的;其次,帮助学生认清错误的性质及危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心灵的震动,产生真正的感悟。最终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博爱”的教育主题,已让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角色定为“导游、主持人、朋友”等,不再是独霸讲台高高在上。师生交往应成为情感交往,形成“情感场”。每一位教师都应把自己专注的神情、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倾注在学生身上,让其产生的张力达到最高的境界和层次。因此必须参与和体验,深入学生的感情世界和理智世界中去,与每一位学生零距离接触,全方位沟通,纵深处发展,形成“对话性”课堂。现代教育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当前的语文教学还较为死板、缺少激情、缺少活力,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务员之家

三、在情绪体验与具体行动中受到感染和锻炼

在几年的实践中,笔者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还创设了情景性的活动,提供给学生许多实践的机会。“我需要关心,但不是溺爱式的关心;我需要关心,但不需要护短式的关心;我需要关心,更不需要拔苗助长的关心……”这是写在我班学生作文本上的一段话,使我反思。我想,对待学生,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重视,赏识是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只有在青少年时期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一个学生具有健康人格的首要条件。自尊自爱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的人性的光明面。自尊心可以升华为上进的动力,自爱能够激活为奋斗的精神。以上这些都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语文教师,对开展班主任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种种原因,中学语文的德育往往只考虑道德认识和道德感情,而忽视道德行为和意志,因而只停留在初级阶段状态,或者只考虑到课堂内的“感情陶冶”,至于课外怎样去自觉实践,就很少管,甚至不管。这很难说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有些学生一踏上社会就抵挡不住坏人坏事的诱惑而陷入泥淖,他们大部分不是没有道德判断力,而是缺乏道德意志和道德习惯。实践证明,道德意志和习惯的培养更为困难更为重要。我们必须强调德育规律,在确立认识、培养感情的同时,使已经通过形象的感染,感情的渗透所激发出来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有一种经常实践的体会。促使学生“作各种行为方式的迁移”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当然,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语文课的教育和引导,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是形成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它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倡导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重视班集体建设,以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感染学生。笔者认为,建立一个科学民主、平等而又不乏约束力的班集体,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接近学生,真正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踩着新课改的步伐,定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