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探讨论文

时间:2022-02-10 09:17:00

语文教学探讨论文

语文教学需要诗意。语文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有时其本身就是鲜亮的诗;语文里有更多的幻想和想象;语文里有那么多的情和爱,有时其本身就是表达情和爱的,滴着露水的花朵。教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育,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诗歌这美神的骄子引进课堂,使课堂充满浓郁的诗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审美空间。教学朱自清的《春》,在引导学生朗读,想象春的鲜活可爱生机盎然之后,让他们课后广泛收集古诗词中对春风,春花,春草,春雨的描写,课堂上再将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与课文精彩的描写对照着读。比如写春雨,学生找出“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清明时节雨纷纷”、“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沾衣欲湿杏花雨”(志南),“子规声里雨如烟”(范成大)等诗句。学生们读的意趣盎然,如醉如痴,课堂上荡漾着浓浓的诗意,像一泓甜美的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讲授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也尝试着用了这种做法。课文的基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进行完毕后,鼓励学生说出课内外阅读中见到的有关写月的诗句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说出很多,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表达了思念故乡之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表达诗人胸怀开阔,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抑扬顿挫的声音在教室里飘荡,诗句在孩子的心目中扎根,月亮在孩子们的眸子中闪光。接着,我补充出示了与上述感情不同的诗句并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情感。(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学生发言后,总结归纳为:表达了压抑缠绵之情。(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表达了丧国的悔恨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至此,我小结:描写月的诗词还很多,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总之,这些句中的月亮已不是客观存在的月亮,而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寄托物,是作者心中之月了。那弯弯的月,圆圆的月,高高在上的月,多像一个亘古常新的魔术家,一位令人千载难忘的朋友。但我还要告诉大家:最成功的“中秋词”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他此篇一出,使“余词尽废”,何故?就在于景、情、理的高度统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告诉全我们,人生不会尽善尽美,如同这月,盈亏明暗如影随形,即不能躲避,也无法拒绝。我们要能于月缺之日想到月圆之时,失意不必垂头丧气,得志无须趾高气扬,用豁达的胸怀坦然面对世界,从容接受生活。抓住此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是本课节的一点收益。

课后,我又让学生搜集背诵十首其它写月的诗词,结果,确实挖出了不少名篇名句,如:《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

通过这节课,我悟到了:课堂上讲课文是语文课的主食,但如果能恰当融进古诗词教学,让诗意伴随语文课堂,灵活运用教法让学生广泛汲取各种营养成分及“维生素”提高语文素质,激发兴趣,那么,学生将会“厌食”,导致营养缺乏,素质低下。成绩下降。反之,既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充分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语文教学的诗意创设绝不能离开诵读与欣赏诗歌。《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同样在此“标准”中,还特意提出了诵读的方法。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于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因为它要求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这类声情并茂的作品。所以,“标准”在第三、四阶段目标中又指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周诵读、熟记、默写三首古诗(歌行体除外),在每周的诵读课上,我们一起欣赏VCD《唐诗韵》的时候,学生们总能和着电视解说人背诵自己烂熟于心的诗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齐声吟诵,好不得意。

我还把《诗选刊》、《诗刊》等杂志中的当代新诗摘选、打印、分发给学生,我们读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读着张新泉的《听总理作报告》:“在人民大会堂,16排8号/我打开手机,让千里外的友人/听他说话,听场内的掌声笑声/并扼要而激动地告诉他/听总理作报告/过瘾……”我们读着爱尔兰的叶芝和希尼,读着波兰的米沃什,读着北欧的索德格朗,读着食指和北岛,读着所有美丽的诗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新的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因此,以“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从而“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为目的,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进行优美句段的仿写、补写等训练。

学习《三峡之秋》时,让学生以“我的家乡已经是秋天了。家乡的秋天是从开始的……”为开头,仿写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具体的景物描写再现时令的迁移变化的特点。有一个长在乡村,平时不善表述的学生写出了这样优美的文段:“家乡的秋天是从河堤上的芦苇开始的。那一支一支成熟了的芦苇,就像一只一只的灰鼠,风吹得它们企图四处逃窜,可是,它的尾巴总是被僵硬的泥土牢牢粘住。”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更多的时候,我关注着诗歌,我用“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请学生尽情想象,无限制地仿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应该是诗意永远的科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因能够领略这美丽的诗意并传播它而倍感快乐。为此,我们只能永不停息地阅读,因为惟有读书能让我们的心灵充满诗意,充满灵性。因为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让我们的课堂远离诗意,远离情感,远离审美,所以,把诗意的语文还给孩子们吧!

[摘要]语文教学需要诗意。语文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教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育,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诗歌这美神的骄子引进课堂,使课堂充满浓郁的诗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审美空间。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意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