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材的处理

时间:2022-06-11 03:27:15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材的处理

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上强调以人为本、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法的多样性。正因为如此,面对同一语文教材里的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就会有不同的教法,甚至是全然不同的教法。究竟怎样处理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才能更符合我们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凸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基于此,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处理不仅要关注教科书出现的语音字词句篇等基础性知识,而且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文化空间,教给学生审美体验,影响和滋养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给他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一股温暖而坚实的人文支撑。

一、注重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处理应把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在人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才能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所体现的人文知识,无论是孔子《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屈原《离骚》的高蹈出尘、司马迁《史记》的大气磅礴、曹雪芹《红楼梦》的悲欢离合、李白之豪放、杜甫之沉郁,还是莎士比亚的《人间喜剧》、莫泊桑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西方的荒诞派戏剧,等等,都不只是反映人生的种种际遇,更主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了名家大师的人格魅力和他们探究生命意义的理性思索。语文教材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语文学习较之于其他学科,有其独特性。语文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一种探究、感受、领悟。这一过程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教师对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本诠释应该鼓励,对他们为生活自然、历史现实所作出的思索应该珍视。语文学习的习得过程尤能培养起作为文化创造力和创造态度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的教材处理,应该积极地实践上述基本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阅读鉴赏、探究感悟的学习过程中,关注语文语言文字物质符号存在的同时,扩大阅读视野,体验学习人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注重培养文体阅读方法与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并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会学生变为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改变过去把知识传授本身作为价值取向的语文知识观。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是:语文知识的传授既是目的,同时又是生成能力、促进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手段和生发点。课程标准的教材文本阅读面很广,小说、散文、诗词、戏剧等文学体裁一应俱全。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教师主要考虑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方法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会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我们对诗歌类教材的处理,就要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提升学生诗歌类文本的阅读能力。首先教会学生把握诗歌的八大类型,掌握每一种类型诗歌所表达的主旨,再从诗歌的题目、诗序、作者、注释等显性信息入手把握类型,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如果没有这些显性信息,就从具体的字词、诗句等隐性的信息入手来把握诗歌类型,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教材处理的过程中,教师需明确一点: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教材处理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在以往的教材中,培养学生的学问性知识占主导地位,而体验性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的知识。相对于前者而言,更注重生本,而教材在其中只起到引导作用。新课程标准必修课的课文课后练习基本都有一道开放式的练习题,这更明确地表明了课程改革的教材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常常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处理,必须改变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建立合作关系,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掌握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总而言之,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本质特性,在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了鲜活的体现,成为高中语文教学贯穿始末的命脉。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唤起他们对美的关注,增强他们追求美的信念,使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中获得人性的感染,使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与社会的书面接触中得到激活,从而使人文性在注重课堂知识的同时向社会、生活延伸,得到更高更深层次的拓展。

作者:植耀福 单位:容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