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分析研究

时间:2022-06-11 03:24:03

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分析研究

语文教材是将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重要载体,是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凭借。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而李镇西老师也说过,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所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不仅传授学生关于字、词、句等的基本知识,关于阅读和写作的语文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技巧,还通过教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事迹等来对学生们进行情感熏陶和引导、教育。[1]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背后蕴藏的价值,并试图阐释出对学生情感、价值和人格等的认识形成的影响。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

人物形象一般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在读者心中留下的印象,一般可以从性别、角色和职业、性格以及正反面角色形象等方面分析。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的教材为例,对其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统计分析,其统计分析的结果:1.教材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中,男性出现的数量远远多于女性。如表一所示通过表一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人教版版五年级教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性别方向主要倾向于男性,在这27个主要人物中,其中男性就达到总人数的74.1%。2.小学语文教材所塑造的人物在职业角色方面分布方面存在差异。如表二所示通过表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教版五年级教材所塑造的主要任务的职业角色主要集中在“英雄”和“帝王将相”形象范围内,别为25.9%和22.2%。其次是“慈母”形象,其他职位角色都是占在很小的比列中。3.教材中所塑造人物的职业类型在不同性别中,存在严重差异。如表三所示通过表三可以看出,男性形象在不同职业角色中基本都有涉及,而且主要集中在影响力较大的英雄角色中,而女性的职业则比较单一,而且多以家庭妇女或是慈母的角色和职业出现。4.小学语文教材所塑造的人物的人格品质在不同性别间存在不合理性。如表四人格品质*性别交叉制表通过表四和表五,我们可以发现:其一,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所塑造的人物人格品质的描述词多为正面和肯定行的;其二,在所塑造的这些人物的人格品质方面,反映“德”的词语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勤劳”、“勇敢”、“善良”等品质;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描述男性的人格特点的多为内在性的品质和评价,主要表现为“勇敢”、“机智”、“爱国”、“奉献”和“坚持”等,体现了中国传统对男性人格特质的认同。而对女性的评价则主要体现的“善良”、“慈爱”等传统行的女性化特质。

二、对这些统计的结果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利用对以上表格的分析研究,我们针对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1.教材中所塑造的人物在性别方面分布不科学,而且,男性被赋予的身份角色优于女性。通过表一所示,单纯从数量上已经证明了男性角色占据着教材人物描写的大部分空间。同时,男女两性的职业分配遵循传统模式,要么“男主外,女主内”,要么,“男强女弱”。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角色性别定位的重要时期,而且教材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对小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人物塑造在性别方面的严重不均衡易使学生对两性角色产生不科学认识,甚至对以后社会角色的认同方面产生不利影响。2.教材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职业分布不均,且主要集中在对历史和人类进步贡献起主导作用的英雄或是帝王将相。当然本文是以五年级教材为主来进行分析研究的,适应此阶段学生英雄崇拜的心理和爱模仿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语文除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还应是一门生活性的学科,内容来源于生活,进而更好的应用于生活。若是能够更多地塑造一些学生们身边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们有切身实际的所感所悟,更有利于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3.教材中存在男性化语言现象,如,描绘男性人格特征的词语多于女性,而且对女性角色的描写多缺乏个性鲜明的特点。通过以上表格分析,发现教材中对男性人格品质的描写主要表现出性格特征的较高层次,侧面显示了男性的主体性和智能化,而对女性则突出温柔、善良、慈爱的形象特征,缺乏个性鲜明性,反衬其从属性和弱主体化。4.教材中塑造人物形象所运用的一些人各方面的描述词语,多积极正面,这非常符合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规律,启蒙教育阶段更多地接受人格的正能量,感染人格的真、善、美。总体来说,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对教材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女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实际处于边缘地位,女性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作用被弱化或是忽视,被刻画为社会的配角。这样的教材内容所形成的性别印象,通过教育逐渐刻印到学生脑海中,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利用教材中所描绘的男性和女性形象来思考和行动,结果只怕是更加强化了男女性别的不平等和阻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针对以上分析研究发现的问题对教材编写方面的一些思考

针对以上现象,究其原因,也许是文化传统的影响,社会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性别无意识行为,习惯了依据男性社会的标准和方式来构造学习内容。针对这个盲区,教材编写者要变性别无意识为有意识地控制,在关爱儿童的基础上,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性别适应性和性别比率平衡。

作者:姜亚南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