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优化策略研究

时间:2022-06-11 03:22:16

小学语文教材优化策略研究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学和独立能力都较差,在很多时候都需要在老师的监督下才会学习。他们往往抱着一种传统的旧思想———我只需要记住老师上课教的和课本里写的。这样的局限性思想使得学生无法从小学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自身创造能力,甚至导致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会形成一种死板的学习习惯。新教材的编写往往重在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上的综合学习素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老师若想让学生走出教材的局限,则应该考虑如何综合地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引导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到课外的自然过渡。那么,老师应如何更好地开发小学语文教材以使得语文教学能够真正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呢?笔者在本文均以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作为例题,对如何更好地优化教材内容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

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挑战“权威”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种初学的懵懂状态,判断是非的能力比较弱。他们会认为教材的内容永远是正确的,从而否定自己时而对教材内容的质疑。因此,老师必须要敢于在课上提出学生们也许会质疑教材内容的相关问题,积极与学生对话,让学生能够在一种理解的学习的状态中不断前进。例如在学习《我们的民族小学》(三年级上册),课文第一段内容是描述了早晨学生们去上学的情境,然而配图却只是一幅动物们在草地上一致用好奇的目光盯着向右方的场景。这样的教材内容会不会存在图文不符的错误呢?老师就这个问题向同学们提出,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不一会儿,学生们认真阅读完整篇课文以后,再加上和同伴之间的讨论,他们就会发现,这幅配图是相称了课文后面的内容:“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因为好奇这些在课堂里的孩子在读书,所以配图里的动物们才会用一致的目光盯着课堂里的孩子们。学生们可以在同伴之间的讨论下自主地寻找到了答案,他们会知道无论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有时候,一篇完整的课文阅读完便会找到答案。这种挑战权威的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述出来。

二、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很多优美的文章通常都具有不可言喻的意境美。但对于很多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所掌握的东西比较浅,有时候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这就需要老师们借助教材的力量,引导学生们放飞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课脑海中的空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意境美[1]。例如在学习《忆江南》(四年级下册)时,在学习了整首诗之后,老师可以问问学生们为什么古诗的最后一句作者会问我们“怎么能不怀念江南呢”?这时学生们就会纷纷说自己的想法“因为江南的花朵比火焰还要红”“因为江南的江水比草地上的草更绿”,这时候老师可以顺势问同学们:“哪一位同学能够上讲台来把你们刚才说的风景画出来呢”。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会充分调动学生们对古诗语言魅力的体验,把死板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

三、钻研教材,拓展文字与情感空间

老师在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内容和思想,才能够灵活地整合教材资源,有效地运用教材内容。老师应该传授的知识不仅仅是教材内容里的,还应该将知识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之外,拓展文字空间,让学生们发现语文无时无刻不存在自己的生活当中[2]。例如在学习《一分钟》(二年级上册)时,现在很多孩子都有赖床的习惯,而本篇课文则是从主人公元元的角度叙述了他因为赖床一分钟而碰到的种种“意外”从而迟到了二十分钟。老师可以充分把握这篇教材,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元元只赖床一分钟最后却迟到了二十分钟”,这时候同学们会照课本纷纷回答“因为要等红绿灯”“因为错过了公交车”“因为元元走路去上学”,这时候老师可继续提问“为什么元元最后会觉得非常后悔?如果是同学们自己,同学们会觉得后悔吗”这时候同学们会很严肃地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会知道,是因为元元赖床才会导致了最后的迟到,元元很后悔自己因为懒惰而懒床被老师批评,同学们会在思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想到自己也因为懒惰而做过什么让自己后悔的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例子,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理解到了教材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作者:肖金凤 单位: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