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论文

时间:2022-06-11 02:45:57

小学单元习作语文教材论文

单元习作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然而,纵观大师课堂和一些优秀的公开课,老师们大多选择的不是教材中的单元习作内容,而是偏好自选题材。教材单元习作内容为何没能获得老师们的青睐呢?

一、内容宽泛,难以个性表达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般分为八组课文,每组课文后面基本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这给我们的常规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方便。但很多习作教学内容比较宽泛,看似学生可以天马行空,选择面十分宽广,但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常常因没有明确的方向而无从下手。比如,第八册第六单元对习作内容是这样建议的:“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学生是写自己听到的或者想到的,还是写亲身经历的?写景物还是写人物?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习作基础较好的孩子比较容易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但很多习作基础一般的孩子,特别是笔力较弱的孩子,很难迅速抉择,更别说写出感染力强的文章了。又如,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父母的爱”,习作内容有三个方面:1.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2.你可以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正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3.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习作的内容虽分有三个方面,看似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亲身感受,但是我在习作指导的交流中发现,学生话题较少。倒不如从学习、生活、玩耍、健康等话题中选择某一个细点,学生的话语骤增,孩子们娓娓道来,点点滴滴,充盈着爱,彰显出个性。

二、要求不明,操作空间受限

学生作文绝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不断阅读、积累、运用的结果。那作文还需要指导吗?这是毋庸置疑的。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淡化作文技法指导并不是不要技法指导。孩子们若不掌握一定的作文技法,拿起笔来就仿佛脚踩西瓜皮般随意滑溜,虽可能有潇洒自如的快乐,但也定会有懵懂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如若这样放任孩子六年,孩子们的作文能力定是不尽如人意。现行教材每一单元以主题来建构,单元习作倡导学生自由表达,没有习作要点指导,更没有提供习作例文,人文色彩浓厚,工具性明显不足。比如第五册语文园地六习作内容: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三年级的孩子大多到过不少地方,但由于孩子们年龄小,观察注重细枝末节,观察视野不大,也没有什么观察的方法,端坐在课堂回想、叙写自己曾去过的某个地方,怎么会有不同特色的个人观察体会,若要按习作要求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确实有难度。

三、主题传统,缺乏生活体验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儿童习作是儿童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一种实际需要,也就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儿童作文就是儿童在生活。只有习作表达儿童自己的生活,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才会流露真性情,表达真思想,成功实现“我手写我心”。然而现行教材习作主题比较传统,具体表现为:1.习作训练内容体现普遍性,没有体现生活性和创新性。上年度该年级的学生写这个内容,本年度学生还是写这个内容,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比如第八册第一单元,该组文章均为描写祖国秀丽风景的文章,本单元习作训练内容:美丽的校园。习作的要求是“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我教了两届四年级,均是写这个内容。校园就是孩子们共同的家,从学习练笔开始,我班就围绕这个美丽而温暖的“家”写过很多次文章,孩子们若是又围绕“校园”为题做文章,在心理上就失去不少叙写的激情,即便个别孩子文笔流畅,但是视角老套,无新意。2.写作与学生存在距离,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如第九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本次习作训练要求学生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写一篇习作。我所教的孩子70%为农民工子女,很多孩子自小就跟随父母外出就读,对故乡的印象还是懵懂模糊的,又如何能写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之情?3.习作内容服务于本组课文专题,却不一定贴近学生现实。第七册第六组习作内容是看图作文《胜似亲人》,本次习作训练内容是结合本组课文“爱”的主题而定的,图中内容为一位少数民族的老妇人把一个汉族小姑娘搂在怀里。我们大多数学生周边没有少数民族居住,更谈不上与少数民族人们交往,虽然画面简单,浅显易懂,但孩子们对于画面内容缺乏实际体验,感受浅显,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

作者:曾亚杰 单位:长沙市天心区桂花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