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化课堂的建设

时间:2022-11-04 09:53:15

高中语文诗化课堂的建设

摘要:学习语文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增强他们运用字,词,句来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要达到语文学习最终目的的主要办法之一就是通过朗读课本来进行语文学习,要让学生通读全文来理解和思考整篇文章的意义,也要锻炼学生写作的能力。因此,本文对怎样在学习过程中将阅读教学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高中语文;有效性

“诗化课堂”,只是我个人偶然间的“脑际灵光”。我认为让课堂充满诗歌韵味是一名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追求之一,教师站在这样的课堂上更能展示出自己的风采,用充满激情的诗化教学熏陶和感染学生。高中语文诗化课堂的主旨是教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在课堂上唤醒学生的诗意,挖掘文本的内涵,不断深化对诗歌的感悟,用诗歌精致而灵动的结构来设计课堂互动。

一、教师是诗化课堂的种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的丰富情感,昂扬激情是实现诗化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在课堂的导入和课堂小结两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能够用自己丰沛的情感能量引发学生的潮水般的激情。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必备可少的是诵读和写作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的时候,要学会调动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体悟,用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受诗人情感的流动,进而实现对语文课堂灵魂的把握。如果说情诗化是语文课堂活动的灵魂,那么教师的诗情就是种下课堂灵魂的种子。教师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和体验;教师要使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中受感动,教师首先要挖掘文本的情感促发的。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的手段是语言交流。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在感染着学生,让学生不自觉的投入到教师激情洋溢的课堂对话中。例如教师在解读《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一切看她自己呢?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明确:因为在活着与死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信念,用自信来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选择,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其实人们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是否勇敢的去面对,有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厄,我们从琼珊的苦苦挣扎中感悟,信念对一个人是何其的重要!坚强的信念是生命主体赖以存在的支柱。这样的语言交流就像一股清泉,滋养着学生饥渴的心田。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都是颗粒饱满的种子,在学生的辛勤培育下,长出茁壮的禾苗。

二、学生是诗意的土壤

教学激情调动课堂气氛,教师要把握住学生学习情绪,做学生情绪的引导者,“以情传意”是高中语文诗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入情入境了,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思绪也会被教师的激情所引领,因而学生这块土壤就会更加肥沃,诗化课堂建设的根才会扎在每位学生的心头。语文是通过言语教育来实现学生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成长的。每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都是有鲜活的生命。打开文本,就为学生打开一条焕发激情的通道。文本里的一扇窗都剪切着春的暖意、秋的清爽。学生听、说、读、写、思、悟在言语流动中,学生就会把文本言语作品内化自己的情感世界里去。俗话说“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因而更要让语文课堂主体通过个性化的言语实践,使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文本积累、独特的语言感受,从而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换句话说,也就是使学生拥有自己的优雅言谈、生动文笔和审美个性。教学的本源是在为学生的不断成长、优美而健康的生命垫底。为学生终生发展和幸福秀出一篇锦绣华章。我们深信,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的热情的土壤上拿出自己的激情的种子,用诗情画意的言语,唤醒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用自己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此时此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高度亢奋的激情状态当中。他们的主体意识被激发出来,他们学习的内动机得到有效的强化。

三、挖掘文本诗情

李白的《蜀道难》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歌。诗人李白用蚕丛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的神话传说写出历史上蜀道曾经不可逾越之险阻。还用了侧面映衬、反复咏叹、借景抒情、运用夸张等手法来摹写神情、动作来表达蜀道的步履艰难、神情惶恐。最后诗人从现实的角度来写战祸的惨烈,让学生深刻的感知到汇聚在诗人内心深处的家国愁思,而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更激发起与诗人与文本之间的共鸣。这样抓住文本的抒情方式来对文本的精神内涵进行挖掘,走出了语言、知识点的琐碎归纳和总结的教学模式,注重对诗歌情感本身的梳理。因此就更容易搭建文本和学生,文本和现实之间的桥梁。教师自己首先挖掘文本的诗意,品味诗歌中的内蕴,引领学生深思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夯实学生文化素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运用诗歌情感和抒情方式的角度来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浪漫主义馨香的课堂。

四、课堂活动诗情洋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语文的诗意表达还在于课堂活动的本身,尤其是师生的课堂互动。这是一个情感的共同,思路拓展和知识能力互补的过程。教师对互动活动的巧妙设计,让诗歌的跳跃性以及情感特征的连贯性融入到互动环节的设计中,既让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又给了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当然,高中语文诗化课堂建设还有很长的时间、很多的路,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在不断前行的过程,教师始终应当注意对诗意的课堂的营造,即便是高中语文课堂的诗意,需要长时间的滋养,才能结出累累硕果。诗意的语文课堂,既是课改这个时代主题给我们的重任,更是我对课堂教学境界的崇高追求。

作者:刘杰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华冲中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臧乐源编.《教师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4]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