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11-04 09:29:30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要培养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思维习惯,提高自主思考能力,需要结合现有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实际,改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实现这一现状的改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需要了解高中学生现阶段的思维方式,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语文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的频次。再次,教师要为学生创制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环境,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较之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在研究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维;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断进行优化改革,包括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在内的许多方面与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相比都有所改善。高中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所增加,自身的语文水平和知识积累也有所提高。但是,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并不完善,仍然存在很多阻碍学生发展、新课标落实力度不够、脱离客观实际的问题没有解决。而随着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这些问题也就进一步地凸显了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为避免形式主义,落实教育改革思想起到了很大作用。

1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现阶段,很多教师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功利性过强,习惯于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课文背诵和考试题目的研究上,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虽然高中学生面临高考压力,时间紧,学业重。但是语文教师需要做的是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全面合理科学的教学,而不是被高考牵着鼻子,考什么就学什么,仍然以一种应试的思想进行授课。而且为了进行知识灌输,语文课堂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讲课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习惯性课堂教学方式,一时之间难以改变。这种长期的知识灌输和全盘接受使得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有所减弱,学生无法成为课堂的主人,无法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1.2写作思维培养力度不够:目前高中学生写作文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作文空洞没有真情实感。虽然这与学生的经历较少,经验不足有很大关系,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结合学生性格率真、活泼好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充满趣味、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学生作文模式化严重是学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另一关键问题。模仿教师、课文以及课外读物上的文章是现阶段学习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学生在模仿中探索写作思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模仿的时候因势利导,给予学生必要的意见和引导,学生就能够在这一阶段建立起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意识。但如果无法进行合理的指导,学生的作文模式化就会越来越明显,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会得到提高。

1.3课堂教学目标不够到位: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教授语言知识上,忽略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对学生成长更有帮助的部分。而且,教师设定目标时主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只关注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却不顾及学生能否跟上进度、能否真正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既无力也没有意义。还有的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够具体,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遵循的学习指导,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需要同时制定完成这一目标的阶段性教学计划。

2改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措施

2.1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力度:以“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中心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有很大优势。一、自主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研究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从被动走向主动,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更易于发现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三、学生之间户型合作交流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感情;最重要的是“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深远的影响。

2.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保持轻松且愉快的心情,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让学生在思维积极的状态下学习语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情绪的主体。因此为了营造愉快且良好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保持热情昂扬的情绪,通过自己的感情与情绪来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学习情绪。此外,教师还应因势利导,不能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伤害到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应该尽可能在课堂中利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幽默风趣的语言、活泼生动的表情以及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的眼光等来影响学生,通过举手投足间投射出的愉快和宽松给学生以适当的鼓励和暗示,让学生热爱语文课堂。

2.3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了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组织小组讨论,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能够为学生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提高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提高学生能力的需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语文作为三大主要学科之一,一直受到教师、家长、学生以及教育界的关注。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以前相比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文中所述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不足和改进措施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解决。

作者:吴娟 单位:贵阳乐湾国际实验学校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通假字研究

文言通假字是学习文言文中最能令人“懵圈”的难点之一,但通假字又常常是文言文中必须掌握的重点,因为不突破这个通假之“迷”,可能文章就无法顺畅地阅读和理解。比如“秦王必说见臣”中的“说”就是通假字,音与“悦”相同,意思也是愉悦。倘若只按字面的音和意理解成说话的“说”,则必定会引发理解上的混淆甚至混乱。因此文言通假字的教学可谓高中语文文言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文言通假字的概念

从“通假”两个字可以分析出通假字是指具有通用、相通功能的假借字。主要指利用同音或近音的字替代通假前的字。而根据《说文解字》中的定义“本无其字,音声托事”来看,通假字产生的核心在于字音,只是为了字音的关联,不存在字体数量增加的问题。通假字的出现是为了“托事”,而根据字音将通假前的字新增了一个含义或功能。从这个解释可以推断出通假字产生前必然要存在一个“本字”,在“本字”的基础上经过通假形成同音或近音但意思不同的字。

二、文言通假字的成因

(一)形多音少

汉字作为独立于世界其他文字体系外的一种文字具有音形义于一体的特点。然而汉字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字形的发展速度和数量远远高于音节,以至于不到两千个音节要应对超过四万的字形,这就造成一个音节对应若干个字形的问题。当其中某些曾经的“错别字”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成为书写习惯后,这些“错别字”就被约定俗成地用开来,这就是现在的“通假字”。

(二)以讹传讹与就简原则

众所周知,汉字与汉语文化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一次巨大的劫难,也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相传当时的古书已经被焚烧殆尽,后世儒生为了拯救这些被焚毁的古书而凭借记忆勉强恢复。但是儒生们的努力行动却因为只记音节而在字形上存在不少漏洞。不仅如此,不同地区迥异的方言问题和儒生学识的差异也造成了字音与字形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久而久之,通假字也越来越多。另外,传统繁体汉字书写不易,当遭遇音形不匹配的情况时,人们往往倾向于遵循就简原则选择更简便的字形,于是形成了通假现象。

三、提升高中文言通假字教学成效的策略

(一)找到规律

要想找到文言通假字的教学规律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进行总结和发现。以《离骚》中若干语句为例:“忳郁邑余侘傺兮”、“何方圜之能周兮”、“延伫乎吾将反”、“进不入以离尤兮”几句中都存在通假字情况。第一句中的“郁邑”和“郁悒”是通假字,意思是忧郁、忧愁。第二句中的“圜”和“圆”是通假字,意思就是方圆。第三句中的“反”和“返”是通假字,意思就是返回。第四句中的“离”和“罹”是通假字,意思是遭遇、遭受。从以上的例子中不难发现,通假前的“本字”与通假后的字在读音上存在着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上面四个通假前后的字在读音方面完全相同,分别是“yuyi”、“yuan”、“fan”、“li”。由此可见,要学好通假字,一个最为典型和显著的规律就是读音上的相同与近似。

(二)遵循原则

找到规律后,下一步就要摸索出学习通假字的原则,尤其是在音、形、义方面应当遵循的原则。以《诗经》为例,“匪来贸丝”、“于嗟鸠兮”、“犹可说也”、“隰则有泮”四句话中分别存在着四个通假字“匪”、“于”、“说”、“泮”。这四个通假字原来的“本字”分别是“非”、“吁”、“脱”、“畔”,其读音分别是“fei”、“yu”、“tuo”、“pan”,意思则分别是“不是”、叹词“吁”、“解脱”、“岸、边”。从通假前的“本字”与通假后的字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读出的音节还是写出翻译出的意思使用的都是“本字”的音和意。可见,识别出“本字”是学习通假字需要遵循的原则。简言之,这一原则可归纳为“寻本字、发本音、释本意”。

(三)注重积累

这也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且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与其他专业学科或许可以用“突击”的形式实现短期内快速进益不同,无论汉语还是英语,但凡语言学习就绕不开长时间和大数量的学习、记忆、背诵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文言通假字学习更是如此。只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相当容量的通假“数据库”,才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日常积累时还应注意把握常规与特殊通假情况,比如“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三句虽同出《劝学》,但前两句中的通假“有”和“知”对应的“本字”“又”和“智”很明显是读音相同和近似的常规情况,但末一句的通假“生”则较特殊,其“本字”为“性”。

作者:孙石毅 单位:湖北沙市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研究

摘要: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其在高考中的分数占比很高,因此教师有必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的成绩。但是语文作为我国的文字语言教学科目,教师在教学之中除了要重视成绩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进行教学,这其中人格教学就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介绍了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具体含义,进而分析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学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人格教育;高中语文;教师;研究

语文是一门包含极其广泛的学科,其不止在高中阶段的分数占比很高,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科学。教师在语言教育中会有意无意的对学生的个人人格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格教学,基于此,文章围绕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为中心,分三个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合理进行人格教育的理论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含义

人格一词被多个学科进行了相关的定义,在其观点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人格包含着很多的因素,性格层面、心理层面以及道德层面等等,其都可以理解为影响人格形成的部分。通常而言人格是指在一个人其存在的气质,思维方式、思想道德水平以及自身的能力等。语文教学之中的人格教育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之中结合教学的内容,有目的帮助学生拥有一个完善的气质、能力、个性以及道德,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人格[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学的重要意义

1、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高中阶段属于学生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人格教学首先就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人格,进而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语文学科之中拥有者其他学科难以匹敌的优秀人格教育的资源,在课本中的一篇篇美文在各个方面都能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侵染效果,而通过对这些美文的正向理解便可以实现学生人格修养以及个性品质的正确引导。

2、人格教育是其他教育成功的基础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知识的摄取,同时也是一个性格的养成过程。在教学之中二流的教师教书,然而一流的教师却是教人。在高中语文的人格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师教导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生存和合作。从大体上观察也可以说,只会会做人才能干成其他的事,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其他教育成功的基础。

3、帮助素质教学的实行

素质教学的核心是实现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学习。而人格教育要求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情、意、知、趣各个方面,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这和素质教育的宗旨存不谋而合[2]。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学的实践途径

1、注重体验式的教学

在高中阶段任何学科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对分数足够的重视,导致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体会和感受被忽略的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地人格教育首先就需要在教学中实现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之中不仅仅懂得怎么去获取分数,更多的是对自己生命的一次新的认识,从而通过不停地认知来实现自身人格的健全。例如:教师在教学之中需要创建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只面对干巴巴的课文而是更够对课文中描述的故事有所感触和体验,进而在学生脑海之中留下一个独特的体验和印象,而印象的不断叠加就实现了人格的形成。

2、充分利用优秀的作品进行人格上的参透

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之中任何一篇课文其都是形式和思想的一个统一体,其都包含着人格的光辉,在课文之中有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有古今中外的秀美河山,有独立于世的思想认知,更有感人至深的世间真情,总之在语文课本之中能够用以人格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因此我们教师课文教学之中就需要找出课文之中极其适合使用人格教学的课文进行人格教育,让文章中的思想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进而达到人格升华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的教学,让学生的认知到爱国的伟大之处,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进而让学生的人格之中包含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在《师说》一课时的教学之中进行学习永无止境的人格教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说明学习必须从小做起,任何事的成功都必须从小做起,教育学生做事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在《逍遥游》一课时的教学中,要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行教学,让学生建立一个对世界正确认识的视野[3]。

3、以身作则的进行教学

教师是一个极其独特的职业,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教师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身体和思想都在不停成长的人,因此在教学之中教师更要做到以身作则。在高中语言教学的人格教育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人,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也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第一层认知。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中会将自身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人格都传达给学生,因此在人格教育之中,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自身也必须具备一个完善和健康的人格,其自身必须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公平真诚、爱国爱家、学识渊博,同时还必须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于人格有正确的领悟,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中提前将人格教育的因素植入教学内容之中,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深入体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在人格方面有所感悟[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言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人格教育。在高中阶段人格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并且还是其他教育成功的基础,同时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其还可以帮助素质教学在高中教学的实行。教师在人格教育中需要注重体验式的教学、充分利用优秀的作品进行人格上的参透并且以身作则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人格。

作者:韩英琦 单位:本溪市第四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钮鹏松.高中语文伦理人格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21(20):20-23.

[2]张秀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探微[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41(11):144-144.

[3]连丽敏.人格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6,14(12):74.

[4]赖庚祥.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渗透[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5,10(2):41.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是什么?普遍的看法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内涵很丰富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好的语感、较强的运用能力、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学科。作为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更要把握好这个关键时期,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优势,展现作品的人文之美,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深入教材,挖掘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课文内容也变得更加的广泛,它的触角延伸至家庭、社会、自然、人文、历史等方方面面。面对内容丰富的教材,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在知、情、意各方面全面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得来的,也不是上政治课能灌输得了的,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好的材料莫过于经典的人文著作,经典的人文作品自会把高洁的审美情趣、丰富的知识视野、高尚的思想、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传递。不过,限于高中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将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传送给学生,还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而正确地解读教材,挖掘出丰盛的人文素养来滋养学生。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就可通过配乐、图片、反复的朗读、涵泳字词、想象联想,引导的学生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如诗如画的意境及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以便日后能成为一个有着高尚的情操与高洁志趣、甚至能创造美的人。

二、优化课堂,实施人文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更加注重生活体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情唤情,意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从而熏陶学生性情,“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朱绍禹先生说过,“教材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它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动”。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要转变传统的教师定位,优化课堂教学。变教师作主体的“一言堂”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课堂,并在课堂上充分实施人文教育,一步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学鲁迅的《祝福》第二课时,我设计的主问题只有一个:你认为害死祥林嫂的最大的凶手是谁,为什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自主思考之后,与同伴和老师交流讨论。这样一来就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交流合作性,而不必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也不一味地只充着少数积极发言分子的听众,从而获得独立的思考权与发言权,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思辨能力、有独立人格的学生。

三、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教材中的大多数选文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都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但有些人文情感较有隐蔽,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才能显现出其情感内涵,让学生感知并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境界,融入作家的生活体验中,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或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一定能更好地凸显作品的情感内涵,从而诱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人文情感的陶冶。如著名教师韩军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配着低沉抒情的音乐,用时而欢快,时而沉痛,时而悲戚,时而激愤的声音去朗读,当韩老师热泪盈眶地将课文读完,学生沉浸在温暖伟大的母爱,沉浸在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和控诉中良久无言。我想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必将得到陶冶而渐趋于纯真。总之,语文学科是工具与人文性并存的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情感性。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学科工具性、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压下的同时,切莫忘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渗透进人文情感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能力与品格健全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朱敬祥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龙南中学

第五篇:合作式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借助教学过程中各教育要素的动态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团体学习作为学习评价的基本单位,借助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产生误区: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把合作学习的目标定位为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只是简单地传递语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的记忆,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没有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语文问题、应用语文知识,甚至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分数,不惜让学生埋头在题海中,机械地进行练习,成为做语文题的机器。当然,在实践中还存在一种极端。许多教师没有理解合作教学的本质,将合作学习简单地理解为热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学习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却没有必要的指导,不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关注学生在交流中知识的建构和推进情况,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发言表面看起来非常多,但是仔细分辨可以看出在这样的课堂中忽视了语文思想和语文精神,学生的思维仍然是被动的,合作学习并没有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服务。

1.2教学手段单一和封闭:教学手段包括教学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和行动策略的总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学手段已经由单一的语言和问答活动向多样化手段转化,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讲授法,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语言和案例,只有在公开课上才采用多媒体技术,在活动上也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这需要每一节语文课堂都是学生主体的课堂,都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课堂,如何将这种只有在公开课和赛讲活动中实行的多样化手段和策略延伸在常规课堂中,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中都有话语权,都能自主参与,积极建构知识,成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的难题。

2高中语文教学中践行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的有效策略

2.1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包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接受任务、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中践行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敢在课堂上发言,这就需要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情境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在情境中学生更能发现问题,也更愿意解决问题。例如,在《雨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意境,江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独具特色的风韵,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忆学过的有关江南的文章和诗词以及自己的生活见识,纷纷说出自己理解中的江南意象。紧接着教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层感受,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表了一些肤浅的观点,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好奇心,走进了江南的雨巷。在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在听取录音后,引导学生说说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低沉、伤感,充满愁绪和无奈,美、迷蒙,把握现代诗的总体意象;借助诗歌共解释了几个意象(景物)深化理解,思考戴望舒为什么忧伤,把握核心,层次化地感受诗歌的情感,过程性地体验诗歌的意境,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2建立学生主体课堂,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学生主体的课堂,新知识的学习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同伴的合作学习,通过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并借助查找的新资料完成新内容的学习,教师只是在学生理解深度不够的地方进行点拨,在课堂中时间为5~10分钟。在这样的课堂中将大部分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例如,在《小狗包弟》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将文章的内容分成四个学习问题,一是了解巴金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二是阅读“楔子”部分,思考:除了引起下文,这一部分内容有没有其他的作用;三是作者通过别人的故事引导自己的故事,包弟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与作家一家人相处呢?阅读“开展和发展”的两部分,思考: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在描写时用了怎样的方法;四是无论小狗包弟怎样可爱与聪明,仍然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阅读结局思考原因是什么,小狗包弟作为礼物无法送出,为什么。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每一组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解读,把握文章的重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进行组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师只是在小组学生展示完毕以及组间互动后,给予点拨和指导,深化知识,课堂的内容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展示和互动的过程中解决的,自主建构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借助同伴集体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提高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建立学生主体课堂,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结合信息技术,多样化教学手段辅助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张少华 单位:安徽亳州利辛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朱万香.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探析[J].教学研究,2013(02).

[2]朱万香.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宋艳艳.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

[4]杨丽丽.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5(02).

第六篇:高中语文选修课课题研究

1高中语文选修课与课题研究性学习之间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是新课程改革中一种重要的新探索,它是“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承载体。这种方法对教师而言,教师需要将教学中的问题当做载体,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场景或教学途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以主人公的身份收集、分析、处理问题,充分的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在教师不将问题的结论直接告知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高中语文选修课是新课标改革下的产物,是符合时展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不同于必修课程,它的内容更丰富,知识含量更高,教师的课堂只是给学生起引导作用,教学生如何学习选修课程,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学习,挖掘选修教材背后更多的内容。基于这种目标,研究性学习方法毫无悬念地成为其主要学习方式,它要求选修课提供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并确定研究的方向,在教师的帮助下,运用掌握的决这一学科中的某个问题。在语文选修课上,教师不需要讲授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或者学术结论,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相比必修课而言,语文必修课的知识的预先规定的、是固定的,而语文选修课的知识是不确定的,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自动生成的。由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特点,其与研究性学习具有极其相似的性质,属于研究性课程的一部分,依托于现代化教育,具有多元化、立体化等优势。

2根据课本要求,确定研习目标

明确教材的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是选修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者必须心中有数,学者也必须清清楚楚,不可轻视。因为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语言规范和创新》(苏教版)这一部选修教材的每个专题由导语、文本、资料链接、阅读探讨、积累与运用五个部分组成。教学内容主要有:如何遵守汉语言规范,如何运用语言手段进行语言创新。基本的要求是:严格遵守现代汉语各项规范,做到文从字顺;熟悉语言创新途径,充分挖掘并调动汉语的各种潜力,大胆创新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为此,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进行系列化的语言训练,学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据此,我们把每个专题分为三个目标基本点:阅读基本点,研究基本点和训练基本点。每一个专题前面的例文,我们把它作为阅读基本点,意在了解语言现象,了解语言的构成,语言的艺术性和民族意识,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把“资料链接”作为研究基本点,意在研究具体的语言问题,并收集平时口语、作文中的语音、文字、语病的错误,研究它们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为准确地运用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编写系列的专题练习,作为训练点,意在通过题目的训练,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习惯,纠正错误的语言现象,并且同高考接轨,既利于学,又利于考。根据教材要求,分解相关内容,明确学习的重点和达成要求,是建构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目标基础。

3围绕教学专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选修课应该是专题研究性课程。每一本选修教材,就是一个总研究课题;每一个板块,就是一个子研究课题;每一个学习的知识点,就是一个具体的小研究课题。例如,选修《〈史记〉选读》(苏教版),可以把《史记》的相关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研究专题:司马迁生平事迹的研究,《史记》思想的研究,《史记》叙事艺术的研究,《史记》语言的研究,《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的研究等等。然后,围绕这些专题,运用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专题研究。如人教版教材《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研读》,当然不能关在教室当文言文上,而要走出去当研究性课程上,有的老师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让学生找碑刻,了解其内容,做专题研究;有的从儒家思想文化入手,让学生找资料,讨论探究其在中国的传承发展或优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建设,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得益于研究性学习。这样做,是为了在满足学生共同性学习需求的同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趣味性的学习需求,“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达到开设选修课的目的。

4自我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自主总结归纳,是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去归纳所学知识,主动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研究自己的学习方法,认清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并努力去克服它。但绝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任自由,不闻不问。教师应该在方法上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引导学生;在成果的展示方面提供相应平台,以激励学生。就方法来说,可以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属于知识积累型和语言运用型的内容,要按照知识系统去分类整理。例如古代文化常识,可按礼仪类、官职类、风俗类去整理;语言运用型,可按语音类、语病类、表达运用类去整理。属于研究探讨型内容,可以按照研究探讨的类型去整理。通过这些探究性学习,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都学有所长,学有所获。总之,选修课程的教学是一条漫长的探索道路,研究性学习方法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要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以人为本,不断总结经验,努力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作者:王凌艳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湖天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文学作品赏析探讨

1感受文学作品

对于一个高中的学生来说,当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开始最基本的就是理解,来感受这篇文学作品[2]。首先应该对文学作品的体裁做一个初步的判断。高中时期,我们接触的文学作品的文学体裁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简单的分类,一般分为散文、戏剧、小说、诗歌这四大类。开始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后,首先选定其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对他的分析方法也是不相同的。选定体裁之后,我们来运用四大步骤来全面感受这一篇文学作品。

1.1文学作品的篇中提示:我们阅读的高中文学作品,编写文学作品的人员会根据这篇课文的概况,在文章篇前以及篇后会给予我们一定的文学赏析小常识,在我们深度阅读这篇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给我们以很大的提示[3]。在整个单元的后面,也会有对这个单元每一篇文学作品的简单介绍,仔细阅读,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1.2文学作品的仔细品读: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离不开的是语言之间的交流,通过对文学语言的感知以及深度理解,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如果一个人缺乏语感的话人,就会很难进行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活动。任何文学作品,首先就是以语言形式的最直观的表达,通过我们的大脑形成的意境来产生一定的联想,可以有一定的个人体会,前期的仔细品读,一般是感性分析,并没有成为感性的思考。这只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初的感觉,语言是否流畅,语词是否新颖,描绘是否生动以及演说是否精彩等等都会在我们的大脑中成为第一语感的印象。

1.3文学作品延伸想象:文学作品的延伸想象,指的就是我们在看完文学作品之后对它的想象,它也是进行文学鉴赏重要途径。一般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个别来反映大众文学作品,往往最具有代表性。我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想象,来陆续扩大文学作品的真实画面,这样可以获得丰富的画面形象,就是从有限的资源中推测、挖掘,对原来的文学作品进行扩充的想象,但是不可以异想天开,一定得紧扣主旨。这样一来,一个个丰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

1.4同学之间的交流提示:现在都讲究的是合作学习,所以在我们一个人领悟的同时,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帮助理解感悟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高中时期的我们大多数都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言,所以在同学之间讨论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几个人畅所欲言,把不同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就会补足我们的不足之处。

2分析文学作品

2.1资料的重点利用:现在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图书资料,对我们来说获取并不是意见难事。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我们必须做到合理分析和深度挖掘。一般我们都可以根据这些渠道来获取这篇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文章中人物的性格、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2.2教师的耐心指导:我们的理解总归都是“皮毛”,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讲才是最重要的。在给学生讲课前期,任课教师都会就自己查找的文学资源融会贯通,把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体会做出总结,这样就可以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同学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大意。教师会将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等的简单介绍给同学,我们可以在老师给我们讲解的基础上细细品味,仔细分析,来对文学作品更好的诠释。

2.3自己的融会贯通:自己的领悟与老师的讲解合二为一之后,我们就可以深入分析到文学作品人物的情感活动以及他的生活中去。好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就必须真正进入到该作品的真实生活场景里去,同文章作者描写的主人公心心相印,从人物的表达中去体会文学作者的感情纠葛,感受文学作品所写的主人公的快乐幸福和痛苦悲伤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我们本身具有的情感反应,这样就可以领会各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效果。

2.4最后的通篇领悟:最后的领悟,指的就是阅读的人的理性认识,是进行文学鉴赏的最后一步。文学作品的鉴赏作品不仅要理解大意,还要深度挖掘。如果深入体会文学作品是一种情感的体验,那么,领悟就是理性认识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只有达到了情感以及理智的完美,我们才可能真正对文学作品有更好的鉴赏能力。3自我评价就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我们自己用心在感悟,长期我们在教学课堂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只有自己真正沉浸在文学作品中,通过以上的方式让我们理解感受每一篇文学作品,将自己毫无保留的融入到里面,才能领悟语言魅力,感受到独一无二的境界。

作者:彭译漩 单位:长沙市南雅中学

参考文献:

[1]王金玉;杨军;陈岳纯;曾强;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西藏拉萨中学次旦卓嘎;浅谈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N];西藏日报(汉);2013年

[3]白小燕;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谈[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年

第九篇: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探讨

现在语文的教学在高中并不受学生的重视,原因之一有学生感觉不到学科的重要性,还有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时自身缺乏感染力,使学生普遍感觉无聊,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提出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趣味教学就是为了改善目前的情况,提高高中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1.课堂趣味的内涵与特征

1.1课堂趣味的内涵趣味一词的解释在语文的课堂上就可以花上许久,它有很多的特征的。趣味课堂通俗的来说就是在课堂上学生与老师都能感受到愉悦的气氛,它强调的是自己亲身的经历并且身心都得到愉快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通过趣味的教学,使学生和老师都能感到愉悦、放松,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另一层含义是在趣味性的课堂上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和爱好,传递优良的品质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1.2课堂趣味的特征

1.2.1创造性.课堂趣味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方式,它应该具有创造性,如果我们还和以往一样传统的方法,没有一些创新,那就不叫趣味课堂,所以我们不能按照以往的方式墨守成规。我们应该结合过往的经验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首先吸引同学的注意,再灵活运用各种趣味的方法对学生讲授知识,在这一整个过程中,都需要老师的创造力和相当的智慧。

1.2.2持续性。趣味性的课堂并不是只有欢声笑语,也不是在某个点使学生笑笑,提提神就过去了。趣味性的课堂应该具有持续性,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度、对知识的渴望一直持续到最后。欢声笑语是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效果,持续的影响才是我们所要在意的。

1.2.3能动性。兴趣使人产生动力,语文上的课堂趣味也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从语文的学习中找寻兴趣,增强审美。学生分辨美与丑、善与恶、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精神支柱都可以在具有趣味的语文课堂上获得,无形中培养学生行动的力量。

1.2.4层次性。不同的老师教授同样的课,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教学方式不一样,这种层次性在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中也很突出。老师上课具有趣味性,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这是形式上的体验,在教授的内容上所传达的美、传达的好、传达的愉悦是对学生精神上的影响,所以趣味的课堂教学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

2.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注意事项

2.1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趣味点的选择

趣味是具有差异性的,就像兴趣每个人各不相同一样。高中生是一个群体,年龄是使他们聚集在一起的一个因素,高中生在这个年龄阶段追求个性,渴望独立。在心理和行为上的表现可以分为三点:一点是比较自主,不喜欢被家长和老师管着,约束。第二点是社会的进步,现在的高中生和以前的又不太一样,他们在新时代下成长,接受着各种新鲜的事物和科技,思维很活跃。第三点是因为各自的家庭,有的为独生子女,孩童时期与人交流沟通较少,内心世界比较复杂,沉重的高中生活会使他们更不愿去交流。这三点是当今高中生具有的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所以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性教学的开展就需要从学生这些心理上找寻契合点、趣味点,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就是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指引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注意多种趣味的培养

趣味不仅具有差异性,也具有层次性。它分为高雅和低俗两类,在高雅的趣味中又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趣味,所以在课堂上的趣味教学时,要注意不同的趣味会有不同的效果,也要适当的将各种趣味结合。比如高雅趣味中的生趣,是指自然事物的生动所体现的一种生命力的趣,我们将这种趣引入课堂可以鼓励学生进入自然,在写作训练中“引入自然”等。谐趣,顾名思义就是诙谐幽默,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给紧张的高中生活带来放松愉悦的心情,也可以通过幽默的言语吸引学生听课,和加强学生的记忆。在语文课标的要求下,结合各种趣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品质,也可以说趣味的培养就是对人品质的培养。

3.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意义

之前有提到兴趣就是动力,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压力很大,作业也很多,教师就需要从课堂上入手,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去兴趣,为学生减轻压力,避免学生因为过重的学习压力而出现厌学的情况。课堂趣味就像调味料一样,提高可养的趣味会使集体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氛围营造出来了自然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高中的语文也不仅仅是对一篇文章的朗读和理解,还要从中学习很多灵活的知识和感悟,语文学好了对数理化题目的理解都是有帮助的,所以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不仅对学生有帮助也能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

4.结束语

现在教学关注的点已经不再单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的综合发展。语文学科可以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品质,树立学生的价值观。高中语文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国家提出的课标要求,对学生的帮助更大,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也是对老师教学方式观念的更新,由自身的改变去感染学生。

作者:何文娟 单位:江西景德镇第七中学

参考文献:

[1]向晓雪.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5).

[2]苟世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趣味教学探究.新课程导学,2015(5).

[3]王春斌.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策略分析.中学语文,2015(7).

[4]赵斌.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研究.中学教学参考,2015(2).

第十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思考

阅读教学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方式。但进入高中之后,大部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逐渐降低,他们没有很好的品味,理解能力也比较差,个人的阅读水平有高有低。很多因素可以造成这些情况,但主要的是因为平常的阅读教学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这已经在不断限制阅读教学的发展,需要被重视。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内容除了让学生学会读书,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还有让学生能够尝试自己去写。所以,阅读教学还要指导学生的写作。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发展情况

要让阅读教学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真正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先全面的了解学生在运用阅读进行学习的具体状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师要能够将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融合,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并得到情感的升华。但实际情况是,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三维目标的意义,而是过分注重目标的形式,忽略了目标的科学性。其次,教师不能完全掌握课堂的节奏。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够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不然很难掌握课堂节奏,从而导致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安心听课,课程的进度慢。

二、如何将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要努力将自己所教的每一节课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延长学生有效学习的时间。下面是简单的谈谈关于发挥该教学方式最大效果的几个举措。

(一)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在学习语文时,不断的阅读练习可以加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在拿到一篇文章之后就能更容易去找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学完之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看整部的《红楼梦》,可以让学生读完之后去尝试分析书中主角的人物性格,以及他们对这本书自己的想法。课余时间的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更透彻的理解书上的知识,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更全面的语文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让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

(二)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尝试写作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的意义,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格。要想让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能真正的运用到需要的地方去,教师就要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去尝试自己动手写文章,去写一写自己看过之后的感想。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要能够将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值得借鉴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增长了自己的见闻,还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学校在不断提高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加强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的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预期的教育目的。

(三)重视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地位。“有效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理解教学的真正含义,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教师应该以支持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去学,去探索,让他们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去阅读。学生学习活动最终结果的好坏以及完成教学活动的多少和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学习活动息息相关。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引导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阅读活动,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最有效的阅读学习。要发挥阅读教学的最大作用,就要鼓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四)改变学生原有的阅读习惯

学生原有的一些错误的阅读习惯会导致阅读的效果降低,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也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方面是教师要提高自己理解感悟文本内容所富含意义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的目标时要从三个维度着手。而教师受以往的教学习惯和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文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识,忽略了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方法以及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这样去阅读文本,只会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到枯燥无聊,也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缺少变化。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充分挖掘出知识是如何形成发展起来的。这样才能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更加精确和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诉,作为语文学习中最主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的特点在于更重视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所以,在学习语文时,教师要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愿意自己主动的去进行阅读。教师要帮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提高他们理解文本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增加自己阅读数量的重要性,并在这基础上帮助自己的课堂教学完成的更好。

作者:肖莹 单位: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参考文献:

[1]潘成红.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9(25).

[2]马志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文教资料,2009(06).

[3]尚晓巍.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