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思考6篇

时间:2022-08-22 09:08:52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思考6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探析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能对文本的学习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问题,它具有整体性、探究性和层次性的特征。根据教学实践,在阐述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的基础上,对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做了初步探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优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过细、过浅、无序,甚至偏离文本目标指向的提问一直充斥于课堂之中,学生疲于作答,师生虚假对话,致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这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荣生指出:“唯有有效的问题聚焦,才能使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充分展开阅读活动,在理性思考和深入探究中整体把握文本内涵。”因此如何运用主问题来改善和提升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以使语文阅读教学更为有序和高效,是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

(一)精简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教师在课堂上随意的、简单的发问,或者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因此主问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做到力求“精简”,不仅数量上应该有所控制,而且问题的语言描述要简练、明确、具体;另一方面,问题要有贯穿整篇文本或整堂课的牵引力,要能体现有序的教学内容和文本的主题思想,牵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性品读和理解,以构建文本的明晰线条。

(二)整体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进行整体性、主动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因此整体性是“主问题”的一个基本特征。通过角度新颖、形式丰富、内涵深厚的“主问题”的引领,能促使学生从整体参与性上去思考、讨论、理解和品味文本,实现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目标。

(三)探究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文本阅读的最重要抓手,对学生探究、理解文本及阅读教学过程都具有强大的牵引力,因此“主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可探究性,从而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和对文本理解的高度,提高品读的质量。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原则

(一)以实现三维目标作为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是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三维目标”的实现作为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要从学生研读文本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通过主问题的引领和探究,使得学生的“学”更丰富、更完整,从而有效达成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文本研读能力。

(二)主问题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价值取向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阅读需求,找到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奋点来设计主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其潜能,促使学生主动迈入自主阅读和独立思维的理想境界,从而探寻到文本的深刻内涵。

(三)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是循序渐进与层层深入的关系

教学中针对一篇文章所设计的“主问题”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是一组,如果是一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必须注意所设计的一组“主问题”之间的关系,它们应该连贯而不凌乱,问题与问题之间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在体现出一定的梯度的基础上,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感和清晰的条理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深入阅读与思考中探究问题,理解文本的真谛。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优化策略

(一)结合教材和课文的特点,优化“主问题”设计

教材是师生互动对话的有效载体。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采用单元编写的方法,语文知识及语文能力的要求呈现出序列式和螺旋式状态。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不仅要对教材的编排内容加以整合,统筹设计“主问题”,而且要根据具体课文的具体特点,选取不同角度设计“主问题”。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三篇课文,教师要根据三篇散文的特点,着眼于提高学生写景状物能力的目标,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侧重点不同的“主问题”。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语言历来被称为典范,说说语言的美体现在哪里?《故都的秋》:作者描写了故都的哪些秋景?这些秋景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秋景来写?《囚绿记》:结合文章,说说“绿”有什么样的遭遇和特点?它有什么暗示意义吗?这样就使三个“主问题”达到了各自的效果。

(二)依据课文的文体样式,优化“主问题”设计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抓住课文的文体特点,基于其文体特点来优化“主问题”的设计,这不仅能使学生积累相关的文体知识,而且能提高他们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依据学生的阅读需求,优化“主问题”设计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对文本的自我感悟和理解的思维过程,然而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主宰式”和“技术化”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和个性差异,因而缺乏生机和灵性。所以,珍视学生的阅读需求应是教师设计“主问题”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以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驰骋于文本的字里行间,促进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理解、生发和创造出文本新的意义。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要把人装在套子里呢?这里的套子是指什么呢?真套子,还是比喻义?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而且使学生在研读中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塑造这一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及现实意义。

(四)依据深入探究的需要,优化“主问题”设计

“主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对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也有一种内在牵引力,能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从而走进文本,深入思考,全面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应依据深入探究的需要,优化“主问题”的设计。如教学《鸿门宴》一文时设计“主问题”:“请用一句话评价项羽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并说明你的理由。”这一“主问题”不仅为切入课文提供了有效的抓手,而且立刻把学生的探究兴趣指向了对项羽形象的分析,通过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和探讨,学生对项羽这个人物就有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认识。

作者:徐好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晏晖.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教育导刊,2009(4).

[2]龚丽.精心构思有效实施———浅议主问题的构思技巧[J].语文教学通讯,2014(1D).

[3]钟惠军.“主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1(2).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探讨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情境教学则是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情境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随着教师情境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融入情境教学虽然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下面笔者将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简要分析情境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

分析作为情境教学出发点和切入点的“情境”,是研究情境教学的关键。“情境”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以情感调节为主,而且要基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情境”作为情境教学的核心,它将诸多心理因素确定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使学生个人的兴趣志向和情感态度等素质作为学科教学的重点,这样一来就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会使学科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小,更加有益于学生学习。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创设的一个虚拟的环境,这样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构建,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学以致用。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师缺少情感投入,情境创设过于虚假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已经渐趋成熟,他们的自制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已经较高;另一方面,高考的临近使他们备感紧张,因而会在学习方面下更多的工夫。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大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情境教学[1]。但是情境教学的构建和创设是需要教师投入真挚的情感的,因为只有感情的投入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才能创设出真实而高雅的情境教学。在目前很多高中学校中,大多数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都缺少情感投入,这就使情境教学在进行的过程中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也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来。例如教师在创设《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的教学情境的过程中,由于其本身投入的情感过少,往往会使整个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和凝重,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都很低。

(二)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教材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对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但是在诸多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急于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知识,常常忽略学生基于情境而产生的个性化见解。另外,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多都是将学生束缚在课堂、教材、教师这个小圈子里面,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正确的知识,对事物有准确无误的理解,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情感。这样的“教师自我中心”倾向在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中数见不鲜,学生如果长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习,会逐渐丧失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完善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加大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课堂情境教学过程中只有加大情感投入,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改进情境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首先,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进行情境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更好地理解;其次,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体现趣味性、开放性、探索性和适应性,而且要多提情境性问题;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产生困惑却无解的情况下获得及时引导。现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下:在讲授《雨巷》这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丁香花》,并且在屏幕上呈现丁香花和雨中小巷的图片,使学生沉浸在一种淡淡的哀伤氛围中;其次,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雨巷”“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再次,教师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与学生互动,让不同的学生起来分享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对课文的思想进行总结,并解答学生的疑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能使学生对诗歌作品更加感兴趣,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融入多种形式,体现学生主体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例如通过音乐来营造氛围,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来导入情境,当然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人物。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情境导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饰不同角色以解读课文内容。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毛遂自荐,确定要扮演的文中角色,如:项羽、刘邦、张良、范增、项庄、樊哙等人;其次,可以以教室作为鸿门宴的场所,以课桌作为筵席的酒桌,以直尺作为剑,以书本文具等作为筵席的酒菜等等;最后,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在演绎的过程中,教师要点明其中的重点部分,例如樊哙的动作和神态,以及项庄舞剑时处处针对刘邦的细节,而且也要表现出鸿门宴上项羽的自大和刘邦的胆小以及范增的着急气愤等。教师也要在一旁进行指导和解说,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在营造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文中内容,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3]。多种形式的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其多种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付云燕 单位:简阳市阳安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景平.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2]周利梅.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3]陈文川.新课改背景下海南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4.

第三篇: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研究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话题,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本文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角度,对如何实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从教师“教”的方面入手,给出建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和谐师生关系;学习动机;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高中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为各科教学之重;同时,语文又是一门知识宽泛的学问,其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灵活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就成为了语文教师的一大研究课题。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全新境界,是指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能够达成既定目标的课堂,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上达成教学目的、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效果好、有影响力。简而言之:一是教得高效,二是学得高效。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本人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高效课堂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在这里与同行分享,敬请指正。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得高效,应从创设和谐师生关系开始,和谐师生关系是奠定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该充满期待,并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这种期待传达给学生。当学生接收到这种信息时,学生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更加信任教师,进而在课堂上、学习中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不愉快的情绪带进课堂。自从工作以来,我就一直秉持这个原则:踏进教室、走进课堂,就是进入了神圣的殿堂,脸上永远保持笑容,把所有的烦恼和不愉快全都抛到脑外。课堂上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提出不同意见的机会。我非常赞同也一直坚持这一观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再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一想;不清楚的允许提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说得不完美的可以补充;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这既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有包容性,积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为高效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奠定牢固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铺设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意义重大。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教师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由内驱动力和诱因两个因素构成。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对学习不畏难,坚定信心。通过讲座,辅导,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由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学习态度得到改观,学习热情高涨。除了抓学习动机内驱动力,我们也不忘采取适当的外部诱因,比如采取奖学金制度,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同时采取适当惩罚制度,让学生产生一定危机感。我们还采取让进入高等学府的学生回到母校举办演讲,他们的现身说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在一线的教师都知道自主学习是学习发生的必然途径。任何教学,如果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可能产生教育,也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学生只有认识到学习是自己学来的,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感,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才会成为自己学习的管理者,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潜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有效的课堂教学首要的是潜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设计教案并不仅仅指的是单纯的备课,还需要设计准确有效的教学目标、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3.1设计准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其次是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他们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例如:在教授《赤壁赋》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这样,一节课中三维目标得到很好的体现和落实,有效的教学目标,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3.2选择适当的教法。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教学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课文体裁不同,方法不同。即使同一体裁,教学方法不尽相同。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基础实际出发,避免那些花架子。否则,就会冲淡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3.3备教材,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易于学生接受。每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都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预设,教案要适合学生的特点和学情,备学生是绝对必要,课堂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才能迸发出激情的火花。“备学生”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业基础、思维方式、对问题的感知能力、性格取向各不相同,表现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差异较大。如何让学生能够达到我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多样化,但原则应该是因材施教。比如《赤壁赋》,之所以选择比较阅读,除了因为此篇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情感的散文,其作者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已升入高二,经过高中近两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学生有能力把作品理解得再深一层,有能力穿过作品这道长廊,了解黄州时期苏轼的心路历程,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在厄运中的奋争及精神的救赎,更多一些对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在这一课的讲授中,通过比较阅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掌握的知识,对这篇课文有一点自己的理解,在课堂提问时,我通过设定问题的难易,来引导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赏析达到更高的层次。高效课堂的营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高效课堂建设永远在路上。

作者:林宁 单位: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美)奥姆罗德.教育心理学(第四版).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生本理念出发,分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未来阅读教学工作开展的对策。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高中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式,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生本教学理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丰厚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并在阅读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文本解析权威至上,模式单一。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多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来源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或是教师自身的总结概括,对学生提出的不一样的答案直接否定。这种情况在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不管是阅读内容还是阅读题型的设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是一种思想的培养和启发过程。思想本身是多元化的,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得到的答案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此外,从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帮助学生在理解教学思想的同时,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但是,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阅读题目和阅读文章的思想的解读依然有非常突出的文本解析权威至上的特点,这种权威至上的思想是对生本教学理念的违背,不利于生本教学理念的全面铺展,甚至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语文阅读教学缺乏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艺术手段。但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存在交流缺失的现象:学生的交流意识不强,不会主动表达观点;不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课堂交流呈现单向趋势,等等,这一切严重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因素,但是课堂的交流因素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现如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依然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语文阅读课也一直按照固定的方式进行,从字词到文本到文章主旨,教师按部就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交流是培养学生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压制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愿意表达,这对于他们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从当前教师教学的发展情况来看,教师对于课堂交流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的交流沟通机会还需要增加。从教师自身来讲,对于学生交流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调动,帮助更多的学生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并在和同学和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发散思维。

二、生本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生本教学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以生本教学为指导理念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调整。当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对于生本教学的认识和实践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样的情况,今后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做好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探索,提升阅读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克服文本解析权威思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要想进一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合理界定文本解析权威性答案与学生积极性培养方面的标准,阅读这项教学内容本身存在很大的开放性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对于文本解析的内容要深入透彻地剖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文本角度来讲,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给出的答案解析往往是偏于比较全面的角度,强调突出其合理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对于阅读文章和题目会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视角和教师的视角及文本答案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对于阅读题目的理解往往表现出一些独特性。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不一样观点的时候,不应该对其完全否定,而是应该对其表达的意见和思想认识进行客观的评价,只要是正确的、符合教育教学导向的答案和想法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和提倡。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正确、积极的思想,教师更应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从多角度多层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思维的发散能力,等等,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视课堂沟通交流的运用。生本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还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入手,给学生制造更多表达自己思想和认识的机会。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这个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快速成长和成熟的阶段,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而言,学生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就会不断形成思想,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有了自己的视角,对于思想的表达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思维的发散能力比较强,对于信息和事物的认识有独特见解和表达。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思想表达的机会。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往往是教师教育工作开展中的一项任务,一种教学责任。从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性质层面来看,学生的确需要这样一个机会学习和领悟。综合各层次方面的内容,在未来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增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沟通的能力,创造出更多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换思想的机会,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给了学生更多思想碰撞的机会。例如,讲授《绝版的周庄》一文时,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周庄的渴慕与珍爱之情由来已久,见到周庄后,作者内心的渴慕之情,化成相见恨晚的低声诉说,融成周庄的一景一物。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站在作者的角度,根据作者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情是一种主观的因素,不同学生的感情体验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营造感情交流的机会,教师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表达对作者感情的体会,不同的学生从各自的角度表达对作者表达感情的认知,这样的阅读氛围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深刻理解课文的表达思想,也能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开拓思维,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生本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教学,体会学生,并且引导学生主动沟通和交流,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作者:王碧雷 单位:浙江诸暨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霍颖怡.高中语文生本化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3:25-26.

[2]张志平.生本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3:115.

[3]林达超.生本理念下引导高中生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13,01:87-89.

第五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研究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进行诗歌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诗歌教学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必要途径,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对诗歌的选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古代诗歌选文情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册共选12首古诗文,分别为必修二2首,必修三1首,必修四8首,必修五1首。就所选诗歌的时代看,选择的是战国、唐、宋、元四朝,尤其是注重对唐宋时期名家名篇的选择,共占选文的四分之三,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这是对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就选编的内容来看注重对名家名篇的选择,所选的古诗文很好的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古代诗歌常识,使学生能够阅读浅显的古代典籍,同时,按专题编写古诗文,体现了诗歌教学的人文性。从新的文化视角出发来理解古诗文,赋予古代诗歌新的时代意义。如将《离骚》编排在“殉道者之歌”专题下,分属“号角,为你长鸣”板块,拟通过专题让学生充分的发掘诗歌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和人文精神。

2.古代诗歌选文存在的问题

2.1摒弃四言诗

诗歌体式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本文以诗歌的句式作为分类的标准。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普通高中到目前为止共有六套教材,在这六套教材中只有苏教版摒弃四言诗的选择,未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选入教材。虽然四言诗在后来逐渐走向了衰落,但是其对诗歌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2未形成整体

就诗歌的选编朝代而言,苏教版古代诗歌选文直接从先秦两汉时代跳跃至唐代,未编选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如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这些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就诗歌的发展史而言,这一时期诗歌的发展,对唐代诗歌也有重要的影响。唐代律诗(近体诗)形成之前的所有的诗歌都称为古体诗,古体诗的内容和形式都对近体诗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古体诗的“缺席”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完整的诗歌发展历史。

3.对古代诗歌选文的建议和思考

3.1重视诗歌发展史,编选各个时期的名家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就要求教材在选文时注重诗歌的发展史,通过精选各个时期的名家名篇,引导学生掌握诗歌发展的整个脉络,了解诗歌发展的历史,以及诗歌的风格和流派,使学生形成对诗歌这种文体的整体性的认识。如,可以在选文中增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诗歌的特点以及其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3.2调整古诗文编排位置,适当的集中编排

按主题进行单元的编排是苏教版教材最大的特色,这样可以充分的体现教材编排的人文性特征,但是这样的编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时下颇有好几种国文课本是以内容分类的。把内容相类似的古今现成文章几篇合成一组,题材关于家庭的合在一处,题材关于爱国的合在一处。这种办法,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科的范围,一方面失去了国文科的立场,我们未敢赞同。”以必修三为例,在“殉道者之歌”这一主题下选编了屈原的《离骚》、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囚徒》以及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的时空跨度很大,古今中外混杂在一起,这样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屈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以及其人格对后代的诗歌以及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议和中国诗歌进行有机的整合,让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古代诗歌知识,提升语文素养。总之,教材的编写是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的,苏教版古代诗歌的选文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旨在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调整,使教材更好的服务与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作者:魏丽娜 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第六篇: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是学生在学校里实现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不断深入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种类,但学生真正认可的方法却比较少。即使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方法的运用,但并非所有教学方法都能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均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结合每种方法,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并立足于此,积极创新。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现阶段,虽然新教改方案已被提上日程,但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仍然停留在钻研试卷、拿高分的阶段,教师还是采取带领学生分段落剖析文学作品的方式,其思考习惯已被固定,不仅大大减弱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降低了学生对完整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力,以致把丰富多彩的国文学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解题模式[1]。这种情形不但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无任何益处,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另外,一些教师矫枉过正,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缺乏章法,对拓展阅读过于强调,却没有对深入品读过程引起重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局限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理解。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语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比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对该文思想感情有全面掌握,教师不应在教学开始时将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告诉给学生,而应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该文描绘的主人公是周瑜,而不是三国中的其他英雄;比照周瑜的年龄、职位及家庭背景等,得出其怀才不遇的情感,如此,学生学习这一课时,便能从故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发情感共鸣。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鲜活的声音、色彩、画面等让学生有丰富的视觉感受,以活化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2]。教师可通过感性方式将深奥的道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更加容易,进而促进学生智慧发展。同时,可立足学生原有经验,为学生搭建一座连接书本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这时,原本枯燥僵硬的教学内容就发生了变化,变得充满魅力与活力。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距离他们非常遥远的事物,让学生驰骋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而为学生创设出和谐教育艺术的最佳境界。比如,讲授曹操的《短歌行》一文时,可先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情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诗人的豪情壮志,由此引出课文学习。又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一边为学生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一边深情朗读整篇课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与作者一道漫步在幽静的小路上,沐浴着如水的月光,闻到随风而来的阵阵荷香。通过为学生创设这一情境,一方面可使学生对课文以外的美有不同领略,另一方面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设置这一环节与新课改要求相符,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语文课堂对课堂内容的高容量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对课堂结构的优化很有必要。教师可试着从多个方面努力,如教学模式、自身魅力及知识维度等,达到优化的目的。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可将情境教学模式、合作型学习模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其中,同时可进一步推广原来收效较好的教学模式,将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上,增强课堂互动性,让课堂充满新鲜感。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论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模式,教师均应将自身主导作用发挥出来,设置相关问题,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让学生间各种思想发生碰撞,进而展开自主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关系把握好,让主导和自主保持平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也处在不断变革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将新课改机遇牢牢把握住,以积极心态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不应将教学内容放在课本上,而要对学生在语文领域的创造性精神予以重点培养,让学生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作者:陈美芬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学考办

参考文献:

[1]陈国瑞.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4,12:103.

[2]余传刚.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