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时间:2022-06-12 10:37:38

高中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莘莘学子的不懈努力成就了无数的辉煌人生,而作为高考学科的高中语文教学无疑也被看作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重点。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理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人性、拓展人性,引导学生去反思人生的意义,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造就学生和谐的人格。鉴于此,教师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和培养学生通晓事理的正确教育理念,构建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唯有此,语文学科才能肩负起它的学科使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兼具的优秀人才,也只有这样,真善美的人生信条才能在高中生中坚守下去,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得以承继。

一、利用教材,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人文

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之作,其蕴藏着人性的本真,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当翻开那一页页浸润着作者浓情厚意的篇章时,无数的教师和学生都会跟着作品本身具有的人性美而忘我追随。而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高考成了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希冀,语文学科也逐渐地淡化了自身的人文价值,语文教学更多地侧重于知识技能的训练。鉴于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感受文本本身的人文精神力量,拓展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让他们相信精神家园的守望依然明晰。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二的课文《我与地坛》就充分地体现了史铁生渗透在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可以说,看着这样的文字,仿佛走进了作者心灵的栖所,并随着作者的思想而或喜或悲的情感迁移。作者在人生中最美的年华失去了宝贵的双腿,一个正当沉醉青春的年龄却只能终日与轮椅为伴,这是怎样的一种凄苦,怎样的一种绝望。而他却在荒芜的地坛中感受到了万物生命的光辉,获得了独特的生命感悟;而在对母亲生命的解读中他同样获得了“生命在于过程”这样宝贵的人生感悟。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于生命透彻的理解,力求使学生通过文本和作家的心路历程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能肢解文章去分析文本的结构,更不能指导学生在某种答题范式的约束下去分析文本中的思想内涵。寄寓在教材中的人性光辉,在于教师和学生充分地用心去解读文本,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读生命的过程。人生不是顺水行舟,逆流而上也应该是人对于生命基本的坚持,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学生,直面人生苦难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人性

新课程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强调了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个性化的展现是高中语文实现课堂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教师不能越位去错位引导。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生成,都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让他们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发现语文中蕴藏的宝贵精神养料。例如,在《边城》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在为翠翠爱情的不幸结局而感伤,但是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湘西文化的魅力,忽略了闪烁着正直朴素的人性美的翠翠的生活环境。鉴于此,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不能偏离了作家所传达出的主要思想主题,如可以提问“同学们觉得课文中的环境美还是人美,亦或是二者兼有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把握课文传达出来的积极人性体验,学生在合作探讨中自然会深入到那片神秘的、具有独特的精神风貌的湘西去领悟那山、那水、那人所散发出来的自然美,进而在自己独特的阅读审美感受中获得一种全新的人性体验。只有在心灵的释放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启示,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朝着文本中作家渗透出的关于人性、关于人文精神的方向去思考,使其在自己独特的思考中获得关于人性的精神体验。

三、鼓励质疑,让学生在探究中彻悟生命

新课标实施后,我们看到了合作探究,看到了小组讨论,也看到了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偏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各种形式的互动都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为目标的,而关于学生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却还是居于次要位置。鉴于此,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对文本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探究鲁迅先生《祝福》的主题时,大多教师把其归结为揭露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的绳索”对劳动人民的残害。而有的学生就会质疑:“祥林嫂的死怎么与政权有关呢?她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百姓么,能代表那个时代么?这样的主题太过高大上了吧?”这个问题对于这么多年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教师在这个时候不妨就将问题交给学生,不要急于解释什么,也不要急于将学生带入自己的思想轨道上来,相信自己的学生。事实证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祝福》的主题归纳为:显示那个“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可见,质疑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环节,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这个环节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课堂留给学生,将问题留给学生,也将释疑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深悟文本中蕴藏的生命个体的真实情感和作家的创作意图。总之,语文教师要具有驾驭教材、准确解读文本的能力,并给学生充分的民主,不再以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要关注思想解放中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唯有此,方可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作者:黄立婷 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