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研究10篇

时间:2022-06-28 10:06:37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

一、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表达和鉴赏能力。只有在充分地理解和肯定这五种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识记、理解、分析、表达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基础,也是以往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重点,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方向。实践证明,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教学发展的形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导致许多学生只是生搬硬套地进行学习,并没有理解学习的实质。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不利的作用,既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还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主动性,妨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

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中教学的发展,这是现阶段许多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教育学界也做出了许多尝试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高中生已经具备相对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学模式学院化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大学式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研究和术业专攻能力。(2)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明确了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3)结合最新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已经确立并且得到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

三、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维进行深入的学习,而不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目标。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淡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鉴于此,教师要打破常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作为知识的研究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在语言能力上的修养。

(3)提倡多种阅读,增强学生整体感知。阅读和朗诵是高中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能增强学生的整体感知,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生的思维常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适当引导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方向有很好的拓展,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放心地汲取语文中的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真正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5)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已经不再陌生。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可以直观地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了解,也能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现代化的教学势必会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未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的教学新方式。

(6)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比如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现场布置全文阅读的环境,设计一种场景,让学生扮成各种角色,就如话剧中的表演一样,完美地演绎文言文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新鲜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意识到学习语文也是一种艺术。

作者:曾忠明工作单位:湖南省洞口县第三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排除其他语文教学因素,单从作文教学而言。从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高中作文教学主要让学生们进行自我写作,然后給予两个课时的时间。通常是一个课时用来写作,让学生们进行构思,然后进行写作,下一个课时进行作文的朗读评比。通过对不同文章的评比,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不同文章的特点,总结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比自己的文章,或者是来提升自己写作方面的不足。分析这样的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正确的,能够通过对比教学的方式进行作文学习的促进作用,并在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是在浪费学生们的时间,甚至是给予学生们一定的休息时间。从实际的调查分析中得出,真正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收益的学生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学生们更多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休息,听听别人的作文,然后觉得好或者不好就结束了,很少会有学生会真正的去潜心对比,两者之间的不足。长久下去,学生认为自己写的很好或者是写的不好,形成了两级分化的趋势。因此,发挥教师作文教学的实用性至关重要。

二、加强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

高中作文教学实用性表现在能够通过一定的模式培养,使得学生们在一定时期内将作文写作能够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并能够把握得分点。当然,这种模式化教学并不是阻碍了学生们创新的能力,而是在面对高考的时候,这样的教学方法未尝不是非常有效的。例如,从实用性的教学理念出发,教师首先要传授给学生们作文得分的亮点。例如,鲜明的开题一定会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完美的结尾又能够将文章很好的总结,划上一个很好的句点,自然就能够在同类作文中脱颖而出。因此,从作文教学的实用性方向出发,可以让学生们采用各个击破的方式,从作文的开篇练习。不同类型的文章练习不同开头,经常性进行周记的书写,从而培养学生们写作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应对三年后的高考。当然,实用性的作文教学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方面,从其他方面分析,也是可以实现的。例如,对不同类型文章的得分点以及其亮点进行分析。一般象征性的文章,一定要能够通过叙事的方式,从而找到象征的主题,并能够将主题体现出来,从而达到一定的高度。例如,某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以“父亲的肩膀”为话题进行写作。这样的话题作文,要求比较宽限,学生们写作的方向也比较多,发挥空间也是比较大的。但是这就是一个象征性的作文,如果学生们只是写了父亲的肩膀,那么,就把这个话题理解的太过于狭窄了。肩膀其实是一种责任的象征,父亲的肩膀曾经让我们支撑,父亲在尽自己的责任,而未来的我们是否应该能够肩负起这样的一种责任,甚至是建设祖国的一种责任。因此,把握话题作文的象征性非常重要。一旦学生把握住了拟题人的象征寓意,那么这样的作为就能够在未来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当然,实用性的教学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作文教学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找到作文写作的要点。通过把握要点,从而实现作文的写作培养。

三、加强高中作文教学的创新性

与作文教学的实用性相比,创新性似乎与之是矛盾的。但是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总会有一些非常精彩的文章出现,甚至是能够得到满分的高分。那么,这样的文章有着怎么样的优势呢?其实其主要的关键就在与创新,创新作文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从每一年的考试中,都会有着这样惊险的考生。他们的写作实际上成为了一种,要不功成名就,要不功败垂成。也就是说,创新作文很可能成为零分,却也有可能成为满分。那么,在高中的作文教学中,是否应培养学生们创新作文的能力呢?这个还是需要根据学生们的自身情况而定。有些学生对于作文的写作天分非常高,甚至能够打破常规,将隐喻隐藏的很深,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样的作文实际上是非常值得开发的,但是面对高考的压力,这样的写作风格是否应该发挥下去成为了一个疑问。很多教师认为,这样的文章不适合在高考中生存。因为高负荷的阅卷量,让阅卷老师无暇去关注,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当然,这也是片面的分析。总之,创新写作对于未来作文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面对高中的语文考试,教师和学生们都要谨慎对待。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从高考的角度分析,确实应该采用其实用性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写作水准,从而在高考中取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为了未来的文学发展,是否也应该发挥部分学生们写作的天赋,允许他们进行创新式的写作呢?总之,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作者:王瑞霞工作单位:河北省黄骅市职教中心

第三篇: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一、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程目标内涵的基础上,反复研读、感悟、领会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并根据任教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结合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制定出与新课程对应且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的教学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确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实现了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为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预设了方向,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示范性和针对性,有力地推动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关注课堂情感因素,活化师生双边交流

认知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知识对流和情感对流两条并行的主线,情感对流是知识对流的前提和催化剂。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情感因素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构成要素,是活化师生之间双边互动、交流、合作的重要保障。要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关注课堂情感因素,在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原则基础上,将枯燥的语文知识动感而灵性地展示给学生,给学生一种轻松、畅快的心理感受,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下的情感因素调动策略值得尝试:①认真分析学情,全面细致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做到教学预设由学情开始,教学过程依据学情展开,教学反思从学情切入,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富有针对性,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②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人格地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探讨制订教学设计方案,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有建议、监督和评价的权利,进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③创设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呈现语文知识的灵性和美感,触动学生的兴奋点。④选择有生动故事情节的课文,组织学生以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方式对课文内容实施精彩演绎。这种演绎过程不仅给语文学习凭添了新意和趣味,而且让学生通过“角色”领会作品内涵,更深刻地体会课文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情感。

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弘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的重要表现。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切入点,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问题的发现和驱动,潜心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的交锋,在热烈而有序的合作探究中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语文,以快乐的学习心态,在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们就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设置了如下的探究问题:①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试画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③这篇文章有哪几个场面描写?(找出相应的段落加以标注)④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⑤你对其中的哪个场面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并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有问题作导向,学生学有目标,议有方向,学习自然地由被动转为主动,高效课堂的构建因而水到渠成。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必须深谙新课程理念,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学习需要以及不同课型的性质和任务,从整体上谋划教学思路,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化。以由此所构建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主动发展。

作者:白振峰工作单位:河南省新密市第三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分析

一.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指读书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切不可拔苗助长。“序”分两种:“一是群书先下后缓急之序;一是每书诵读考索之序。”他以《论语》《孟子》为例,“则先《论》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朱子大全•读书之要》)阅读群书,要根据读者的身心特点、能力和书的性质,分阶段阅读,而对于每本书,我们要因书而定法,层层深入,有条不紊。高中语文选修课有五个系列组成: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纪、语言文字应用与文化论著研读,共15本教科书。而且每个系列又分为若干模块,囊括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果毫无选择、毫无计划地埋头苦读,只会事倍功半,学生不但无法领悟其文学艺术价值,而且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选修课教学正是为此而存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阅读。高中语文选修课各系列各有侧重,有的系列注重巩固基础知识,有的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的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等,教师要注意选修课系列的梯度,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原有知识基础、选修系列的性质,选择学生最适合的系列,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内容、速度,进行有梯度的教学。

二.熟读精思

熟读精思是指读书不能浅尝辄止,对于一本好的书,一定要熟读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多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阅读与思考的乐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选修课教学中,有的教师抛开作品,把选修课当做大学的文学史课,串讲文学史,叙述作品大概,教师自认为劳苦功高,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是现在选修课教学的一大误区。选修课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反复阅读作品,教学可以示范性地鉴赏作品,学生可参照老师的方法,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领悟作者情感,体验人生,思索生命。

三.虚心涵泳

虚心涵泳是指“读书须是虚心平气,优游玩味,”不能穿凿附会。我们提倡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对作品进行任意曲解。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如果引导不当,容易万事按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拒绝别人的观点,甚至“心下先有个意思,却将圣贤言语来凑合,有不合,便穿凿之使合”(《朱子语类》卷11)。因此选修课教学要培养高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导学生客观地看待作品。作品是凝聚作家思想情感的语言符号,阅读过程也是读者与作家交流的过程。在与作者交流过程中,尊重作者与保持自我同等重要。学生要尊重作家的思想情感,理解作家在彼时彼地的局限,但也不能盲目的信仰,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从客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解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是指“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朱子语类》卷11)在读书时,学生要联系自身实际,切身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不可以仅把读书当做对文字的过目,应该把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放入作品中,领悟书中道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并用其道理指导实践。朱子曰:“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而今人之道理在这里,自家在外面,原不曾相干涉。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日程》卷三)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缩影,它承担着育人的使命。选修课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变换教学策略,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得接触文本,从而把作品与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尽可能与作者产生共鸣,“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师生研讨、小组讨论、开展辩论、模拟情景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丰富学生感受文本的途经,交流心得体会,让学生在与作品、同学和生活的共同交流中前进。

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就是读书要“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日程》卷三),即“须是更去自己分上做功夫”。(《朱子语录辑要》)读一本书就像去一个未知海域探险,在你没有真正用双脚踏遍它的每一个角落时,你永远不会知道它的魅力有多大。只有“宽着”的“期限”,才能够把一本书反复琢磨,融会贯通。然而,不管是整个学习的过程还是读一本书,紧迫感都是必要。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通过读书不断学习,不断前进。要抓紧时间看书,吸收知识,但又不能囫囵吞枣,应张弛有度,用力于刀刃上。高中阶段是人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期,高中生要抓紧时间,博览群书。选修课教学也正是针对高中生一年就抱着一两本教材不放,导致知识面过窄的状况而开设的,选修课本为高中生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供其自主阅读。但选修课教学并不能为追求量而不重质,15本选修课本中的作品篇篇都是精华,老师不能求速度而硬性的规定时间,应指导学生如何真正阅读一本书,然后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地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这样他们才能将其融会贯通,把知识化为己有,这样的“用力”才能有所作用。

六.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是指读书之人要志向远大、专心致志。这既是人读书时应有的态度,也是做人做事应有的精神。“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贯动静,心无不在。”(《朱子语类》)读书之人,须要立志,志向犹如大海中的灯塔,没有灯塔,船就会迷失方向,人没有了志向,就不知该往哪方面努力,自然也就不知如何选择该看的书,以致不能致力于自己的目标,浪费光阴。当立志后,就应该朝着自己的目标,专心致志地阅读每一本你选择的书,积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标迈进。如何选择教材一直是选修课教学的一个难题,高中选修课教学应该把阅读与立志联系在一起,选修课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志向、兴趣、未来的规划进行选修,让选修课为学生未来的道路埋下扎实的基础。这六条原则是朱子读书法的精髓,也是朱熹教育生涯的理论成果之一。他不仅可以指导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也可以当做检验、评价教学的依据。我们的教学已经由知识教学转化为能力教学,培养学生文化素养,选修课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阅读,而朱子读书法可以作为一个评价目标,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从而评价教学的效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的教育事业也从未终止过,恰当地借鉴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将更有力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朱熹,作为一代教育家,其朱子读书法对我国现行的选修课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吸收其精华,指导选修课教学实践,引导学生的学习。

作者:廖信优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

第五篇: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理论应用

一、分层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在教学中应是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对课文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创造以及加工,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体会,将所体会到的内容应用到写作中。只有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共同进步以及共同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最全面的人文知识,高中语文教学是面对全体同学的需要所创建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性的教育。因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同等的学习条件、同等的知识接受时间以及同等的速度、环境的影响下我们无法要求所有的学生掌握同样的知识体系,学生自身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能力的认知、知识体系等等又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是会有一定的差异,在面对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对教学的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目的是为了保证每一位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样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非常的比较,老师要将教学的过程面向每一位学生,同时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上有一定的效果,这样才能够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分层教学理论的基本应用方法

第一在高中教学的每一个班级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层次进行客观公正性的把握,了解研究每一位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主要是从模糊的概念分析以及清晰的数据分析两个方面来进行,根据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近期成绩先进行大方向的分类,其次是结合学生平时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的评价,了解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态度、认识、知识接受的能力、人文知识的再现等,最后确定班级学生详细分层。第二是在学生的的心理知识以及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满足以及高中语文教学的大纲、教材体系进行系统的分层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辅导结合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实现统一对待,然后根据分层化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式的教学。

三、分层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分化学生能力,采取分层教学

教师要想运用分成教学法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就要对学生自身有充分的了解。其中包括学生的智力,职能和思想水平以及认知发展。可以在教学未开始前,对学生展开一次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组,再把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分层,A层是教育大纲规定的内容,这层适合基础的磨合。B层是高于教育大纲的,可以将教学难度适当的有所提高,这也是能力的提高。再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对照这AB两种教学方式,不是提高难度就是降低要求,具体的教学设计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将问题和练习设计成不同的难度再进行分解。假如是实施A教学方式的学生,则要求他们会阅读基本语文课文以及文体知识,再根据课后的练习题巩固认识能力。实施B教学方式的学生,首先快速语文认识是基本要求,尽量提升学生能够对于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实施AB两种教学方式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自身条件来进行学生,使学生能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有所提高。

2、设计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性

在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就是根据语文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AB两种教法学都会学生的自身有所提高,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就要因此转变。对于实施A层次教学方式的学生教师应该让他们在基础上的条件上有所提高,不断向高难度来发起挑战。而对于实施B教学方式的学生,让他们掌握基础性内容是教师应该多鼓励。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调整,选择和谐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有助于自身提高。其次,对于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分层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来明确提问的对象,满足学生取得成功的心理就要让他们有所表现。对实施A层教学方式的学生的可以提问关于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及细节等问题,让学生回答一般难度的问题。对于实施B教学方式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这个时候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时机。AB两个教学方式都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当然,对于A层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来增加他们对学生的自信心。

3、语文练习要采用分层教学

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分层布置,阶梯原理是所要运用的,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学生前面取得的学习成果只有通过作业的布置才能进一步巩固。根据AB两个不同的学生层面,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对于A层面的学生,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题是必要的,只有通过稍加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而巩固基础知识也通过训练加以提升。对于B层面的学生,在基础的层面上加以提高,可是适当的向高难度进行挑战,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自学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性,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不断的深入分层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这样高中语文教学才能够满足新课改要求,从而真正的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岳杰工作单位:山西省潞城市第四中学校

第六篇: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实践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以达到有效实施素质教学,全面提升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为目的,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实施不同的目标、教法、训练以及评价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年的分层次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经验,并对比分层次教学与普通教学方法的效果,可以明显看出,分层次教学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相适应,与人的智力和认知发展规律相适应。

2.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研究依据、教育学理论依据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依据。这三个理论依据保证了分层次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方法的有效实践

作者通过多年的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经验,并结合相关的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的资料和文献,总结出了如下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有效措施:有效分解教学目标,对其分层实施;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对课后指导和辅导进行分层;在教学评价中,采用分层次评价。

1.有效分解教学目标,对其分层实施。有效地分解教学目标,可以激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基础层次、技能层次、创作层次。比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实际可以为:理科普通班着重落实基础目标,文科普通班则是基础与能力目标兼顾;文科实验班要强调能力目标。这样通过分层,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较大帮助。

2.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要想在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必须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非常清楚,学生的知识量,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等,必须都非常清楚。在了解清楚这些情况后,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控制在8-10人,不能超过10人,分组的人员搭配上要具有一定的竞争态势,以此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要注意,这个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分组,在每一次教学评价以后,再重新进行分组,保持各小组的竞争态势。这样通过学生的分组,各小组内部进行有效的合作,小组之间进行公平公正的竞争,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的学习劲头十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对课后指导和辅导进行分层。分层辅导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给予适时帮助,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主要面对中等生,以巩固学习目标为目的。个别辅导主要是兼顾优生和差生,分别给他们“吃小灶”,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4.在教学评价中,采用分层次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分层评价随时都可以进行,不论是练习之后、作业之后都可以进行评价,并达到本层目标。同时,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及时进行异步矫正、综合

调节。由此可见,通过以上有效的分层次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总结

总之,在以后的高中语文分层次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地创新分层次教学策略,让每位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过程,也可以达到素质教育和有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任海燕工作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九中学高中部

第七篇: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

一、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认知观念的偏差和误区影响到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古典诗词永远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余光中就曾经这样评价李白:“酒下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具体到高中教学中出现了师生偏向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而不重视现代诗歌教学的现象,无论是教师的个人喜好,还是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使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存在认知不平衡的现象。

2.高中语文教材选录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比例不平衡

这是教材本身的客观原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的教材中仅在第一册选录了现代诗歌,而古诗词却贯穿了整个高中教材。在高考中很多地区的语文试卷中古代诗词较之于现代诗歌而言考到的频率相对较大,古诗词多以赏析为主,其分值相对较大;现代诗歌考试则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分值相对较低,出现了有的地区甚至不考现代诗歌的现象。这使得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被动地朝着考试的方向发展,而不重视诗歌整体鉴赏的现状。3.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古今诗词的教学首先,一些教师由于学习的方向的原因,对古典诗词的教学比较擅长,而对现代诗歌的知识却不甚了解,对现代诗歌认知的水平有限。很多教师可能在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比较感兴趣或是相对擅长,而对于现代诗歌没有兴趣或是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会直接地影响到现代诗歌教学的水平。其次,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非科班出身的现象,也会影响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也没有补充自己的业务知识,造成相关教学水平的缺失,而他们的教学势必会给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带来影响。另外,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审美能力也会影响到诗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注重诗词的内容和形式而不从审美认知的角度开展教学也会影响诗词教学的质量。

二、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的方法探究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是古典诗词教学还是现代诗歌教学都应该予以同样的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是学习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不应该为考试而教学、为教学本身而教学,而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众所周知,诗词是语言高度浓缩的精华所在,无论古今诗词都具备这样的特质,中国古代诗词的含蓄委婉、清新典雅,现代诗歌的无拘无束、自由洒脱都值得肯定和欣赏。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相关讲解,而现代诗歌虽然不是教学的重、难点,但是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学习现代诗歌创作的方法。现代诗歌教学不同于古代诗词的教学。古代诗歌中不乏很多的优秀作品,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诗歌的韵律、修辞、句子翻译等方面来把握诗歌的学习,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深切地领悟诗句意思,进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而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主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知诗歌创作的情感。例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应主要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手,感受其自由、独立、自信的人格魅力。而纵观古今诗词,意境的营造是建构诗歌创作的活的灵魂,无论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论是戴望舒的《雨巷》还是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所营造出来的意象或是优美或是浪漫,都值得仔细的品读和鉴赏,诗人对意境的向往和营造自古使然,所以在高中古今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诗歌意境的讲解。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古典的诗词还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它们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值得认可的。如果说近体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那么现代诗则是“自由者的歌唱”,诗歌的产生使得文学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典雅气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全面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古代到现代,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感受不同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能力。

作者:郭自新工作单位:湖南省邵阳县第二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新课改的理念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充分理解、掌握新课改理念。当前,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无非是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回归生活”,则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学以致用。当然,新课改内容并非只有这两点,但是以上两点可以从一定的角度将新课改要求的全貌展示出来。新课改积极推崇解放学生,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里,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充分体现出来。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一)做好课堂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与以往知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基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要,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完成了启蒙阶段的学习。然而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对学生自己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高中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生活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高中生身心发展也日渐成熟,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识文化积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及广度,让他们增强探究的意识及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究语文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多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根据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可站在学生角度,拓展教学思路,合理设置问题,注重对课堂的总体把握,做好新旧课的有效衔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此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点。

(二)优化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极难提高。新课改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发挥其主体性。当老师关注学生时,学生心里就会暗暗下决心,激励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进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氛围。这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求语文课堂形式应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比如,在课堂上采用演讲、话剧、辩论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将学习与兴趣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文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拓展与沉淀。

(三)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常常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其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知识,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好小组的分组工作,注重学生间的差异性,将好、中、差生合理组合,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感情等因素。教师可进行指导,鼓励他们认真去探究知识,鼓励他们善于坚持自己的观念,与人辩论,但也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同时,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及时察觉学生各自存在的学习优、缺点,从而使指导更有针对性。

(四)渗透人文精神,体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了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文性,也就是语文教学应体现生活美、生命美。这不仅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丰富他们的情感思维,从而能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这也正是语文课的根本目的。基于这一点,语文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契机,重新认真研究语文教材,尤其是要对某些经典篇章加以有效利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能反映出人性的真、善、美,因此,教师应加强对这些素材的运用,将美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五)注重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真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通常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并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作业的设计上,我们要充分注意到内容的延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感悟。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让学生开始密切接触网络。而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征,在作业的布置方式上与时俱进,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又不失教育本质,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学生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网络中寻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些是课后的学习任务,但是教师应该将它划入学习范畴当中,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得到主动、生动的发展,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课改的立足点在于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将其真正融入教育对象之中,贯彻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改善教学手段,寻找更多积极有效的方法,以此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作者:顾舟山工作单位:盐城市时杨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建议

一、当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定位不当,自身素质不高

当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朗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把一些讲读课变为了老师自己的知识传授课,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备课、准备知识点上。当上课时,老师又会将这些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教学过程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还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初中已经比较完善,高中时期已经没有必要在进行朗读教学了,而且朗读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二)学生参与朗读教学的兴趣不高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朗读教学,久而久之,老师们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时还可以大声的朗读和表演,而到了高中,很多学生变得越来越不愿意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根本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朗读作业,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总是处在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老师不重视朗读教学,教学过程就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教学过程,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断下降。

(三)朗读教学形式单一

在高中语文开展朗读教学时,有的老师教学方法不当,对朗读教学过程中教与读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开展教学时,总是认为如果老师不讲,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进而导致课堂教学中讲解多、朗读少的现象出现,他们总是简单的认为语文教学中没有缺少朗读这一过程就可以了,根本没有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现象。

二、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重视教师朗读教学素质的提升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没有重视自身朗读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很少进行范读,只是单纯的利用一些音像资料来进行“范读”。这种情况下,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发音训练,语文课文中的情感根本无法表达出来,老师在朗读教学中的示范作用也就无从体现。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同时语文老师也应该认识到,老师绘声绘色、充满情感的范读要比科学技术更能感染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交流,因此,语文老师必须重视自身朗读素质的提升。

(二)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1、初读感知。在课堂朗读教学之前,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必要的预习,清楚课文中的字词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大声的朗读出课文,通过课文的朗读可以有效地将语言与学生其他的感官联系起来,并在朗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字词读音,了解语句以及全文的感情思路,从而形成一种对课文初步的认识。

2、范读感受。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老师范读的重要性。在学生进行一篇课文的学习前,如果老师可以通过范读过程中自己抑扬顿挫、舒缓有力的声音,帮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意蕴及情感,从而体会到课文的美学意义,那么老师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优美意境和语言文字的追求,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细读感悟。寻找学生中朗读的典型,帮助学生树立起自己的信心。当老师有没得范读完成后,有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结果,从而产生望而却步的思想。这时老师可以从学生中挑选几个朗读较好的学生进行范读,为这些学生在内心中树立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也可以朗读的向他们一样好,进而逐步的敢于开口朗读。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范读,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情积累和树立自信心,进而逐步培养出一种想要大声朗读的愿望。这时,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条件,让学生自由的进行朗读,在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尽情的表现自己。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会消除原有的顾虑,大胆的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出来。也许学生朗读的效果并不是最好的,也许学生朗读的并不优美动听,但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和自信,这将会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学生完成自由朗读后,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这时对课文的感知和体会,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细读,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中蕴含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将领悟出的情感融入到课文朗读中去,通过这样反复的朗读培养学生自己的语感。通过上面三个朗读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目的,从而为接下来课文的讲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不断的朗读过程,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以及课文语言中的分寸、好坏以及正误,同时培养学生自己优秀的语文语感。通过上面三个环节的朗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朗读习惯。

(三)组织各种课外活动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单纯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利用各种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通过课外朗读活动的举行,还能够在校园中创造一种良好的朗读学习氛围。比如说经常在学校中组织一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奖励并张榜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学校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无处不读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朗读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

(四)重视课文的背诵,通过背诵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早读时,如果学生没有背诵任务,这时课堂中的读书声总是处在一种稀稀拉拉的状态下,学生根本提不起朗读的兴趣。而如果学生有一些背诵任务,那么整个早读课堂就会呈现出一种书声琅琅的情况。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重视课文的背诵。对于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要求学生必须能够背诵下来,对于课文中较为精彩的片段,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对其进行熟读,对于那些优秀的古诗文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将其背诵下来。通过不断的背诵朗读练习,帮助学生养成朗读习惯,从而在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

(五)学生互评,提高朗读水平

课堂中的朗读互评有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与教师评价相辅相成,是朗读评价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点评一方面指出朗读的优缺点,其次能把自己对文本情感的把握表达出来。学生从点评中也能享受到朗读带来的乐趣,对文本解读能力也从点评中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一个学生站起来用同一声调来朗读,没有把情感融入声调的变化中,其他学生听了之后就没有很大的情感共鸣。于是就会让别的学生来点评,然后叫他按照自己的情感体会来朗读一下。对学生读得到位的地方,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堂上经常叫朗读得好的学生起来示范。读得一般的学生也要经常起来读读,然后让别的学生给予点评,让这些学生从别人的点评中获得启发,从而提高朗读水平。总之,语文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的工作,它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视角为基础,从努力的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怀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五个角度出发,使教师与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使两者相结合,互为补充,既做到继承传统的语文阅读的方法,又能创造新的思路和途径。

作者:马艳工作单位:银川市第二中学

第十篇: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研究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意义

本文所指的人格教育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格教育活动。因此,本文所指的高中语文人格教育就是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格教育的活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互惠共享等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格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从而内化为自身人格。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的、形象性的教育,教育无意识越强,教育的效果越好。高中语文人格教育如果能通过濡染渗透达到人格内化的目的,其功效将更加长久。

二、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教育发展中从来不曾放弃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培养,而且我国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高中生阅读质量的局限性制约了人格教育的发展

高中生自身的阅读质量对于人格教育的质量有一定影响,而笔者在调查的时候发现现阶段我国很多高中生阅读的兴趣偏向于网络文学、期刊杂志、卡通动漫或者言情、武侠小说等,阅读一些名著的学生大概只有一半左右。由于长期缺乏对一些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得很多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差,所以在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时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也对高中学生人格教育的质量提高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效果难以提高。

(二)高中生的人格欠缺在作文写作中得以显现

高中生的作文写作是展现其人格的重要方式,而现阶段很多高中学生在作文写作的时候也呈现出人格欠缺的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都对作文写作感到害怕,觉得作文写作很困难。这也使得我们很难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比较健全完善的人格,这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关,也与学生的阅读质量有关,由于学生的内心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就很难找到素材来写,这样就很难写出比较优秀的文章。正是在学生作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学生人格的欠缺使得我们必须提高对高中学生的人格教育的关注,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关注。

(三)高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受到语文教学功利化的制约

我国长期进行的应试教育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也变得比较功利化,很多衡量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标都是以考试成绩,因此,在这样的趋势下,高中语文教学也不得不一切为了考试成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高中学生的人格教育。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采用尽可能会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考试成绩的教学方式,长期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烦。比较单向的授课方式也会减少学生思维发展的机会,使得学生的个性很难得到发展,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人格培养机会的减少,使得很多学生的人格欠缺。

(四)高中学生对于人格教育也有需求

我们国家需要培养的并不是只会考高分的学生,而是需要培养综合能力较高,有比较独立人格的综合性人才。正是在这样的市场导向下,高中学生也意识到培养自身人格的重要性,也希望在高中阶段可以接受到较好的人格教育,以促进自身人格的发展与健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尽量结合学生的人格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些发展人格的教育和机会,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发展。

三、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一)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多元化有正确认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结合,而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综合内容,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有着其多元化的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其多元化有正确认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首先,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字就是一个影响因素,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格状况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再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等都会对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效果有影响。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是受到多元因素影响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就要对这一特点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只有对这些因素有了正确全面把握,才能促进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将这些因素进行结合,以贯穿到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以促进人格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将人格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促进高中学生人格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二)选好“渗透”的关键点——语文教师如何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这一结合的实现

实现“渗透”的最终目的是在提供一条观念向实践转化的桥梁,这就是达成这一结合的有效策略。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总结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点,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能力训练应人性化;挖掘语言中的审美因素;知识学习和做人教育相结合;语文知识结构要全面,克服片面性等;二、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具吸引力,教学语言要推敲,不能伤人自尊;语文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人格楷模等;语文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等。三、科学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将人格教育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环节中,教学过程体现学习者的人格养成规律;教学过程要由一定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等。四、在语文教学材料中体现出人格教育的策略:教材的编订反映学生的心态;教材中展示的人格形象要精雕细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读物,满足学习者形成丰富人格特征的需要;减少学习材料,鼓励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获得大量锻炼人格的机会。

四、结束语

本文立足于我国高中学生人格教育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渗透进行了论述,希望可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渗透,为我国高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成淑琴工作单位: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