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的融合

时间:2022-12-01 11:00:57

论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的融合

【摘要】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相融合,能有效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加快地方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基本途径是体验地方文化、宣传地方文化、介入地方文化,从而实现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地方文化;大学语文教学;融合

大学语文是针对高校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实施人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基础性和民族性。目前,大学语文在一些高校被边缘化,主要表现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课时得不到保障,教师无心教,学生不愿学,教学质量较低。如何扭转这种令人忧虑的不良现象,给予大学语文应有的地位,提升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吸引力,形成教师愿教、学生乐学的良性循环,是广大大学语文教学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作为大学语文教师,笔者认真审视大学语文教学现象,直面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大学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紧密融合之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同时促使地方文化在与大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中得到发展。

一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突飞猛进,产业革命风起云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对人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数量宏大、高质量全面发展的人才。科学教育,更多的是锤炼人的智慧,提高人的逻辑能力,人文教育更多的是培育人的人性,使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自担负不同的角色,两者缺一不可,大学教育只有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完美结合,才能称为合格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所需的人才。地方文化是特定区域历经时代洗礼而沉淀下来的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留下了极具特色的人文烙印以及大量的自然资源。大学语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具有浓厚的人文性,从性质上讲,与地方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挖掘地方文化这座富矿,将地方文化丰富的内容和信息引入大学语文教学,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用心灵去亲近、解读地方文化人文精神的精美,这对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激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将地方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能有效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二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的途径

1.体验地方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思想认识。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每一个地方都产生过各自的独特文化,成为一个地方最显著的人文标志。那些镌刻着文化烙印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地方最亮丽的名片。在大学语文授课过程中,结合所授内容带领学生去领略与作品有关的地方文化、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在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见识的同时,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笔者所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江西工程学院组织编写、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基础》。该教材重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和道德品质的内在生成力。《国殇》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创作的不朽名篇,是一首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赞歌,同时也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为了让学生对战争有更深的体验,笔者组织学生到本地仰天岗旧战场考察。仰天岗是新余著名的名胜古迹,也是新余的地理屏障,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斗。最近的一次是1926年发生的北伐军与北洋军阀的激烈战斗。当学生来到仰天岗昔日的战场,面对残存的战壕和挖掘出来的锈迹斑斑的兵器,对战争的惨烈性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战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判断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加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要倍加珍惜。《长恨歌》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融历史真实与民间传说于一体,创造了一个缠绵悱恻的动人故事,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笔者在讲授这首诗歌时,链接了与杨贵妃有关的杜甫的诗歌《丽人行》。《丽人行》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笔者又进一步拓展,讲到新余籍著名画家傅抱石的名画《丽人行》。该画题材取自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反映了当时政府的腐败和堕落。笔者带领学生到傅抱石的故居参观,通过实地体验,学生对傅抱石的创作意图和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新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抱石文化探知的欲望,同时学生对当时政府腐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2.宣传地方文化,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将进酒》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创作的古体诗,表达了作者对抱负不得施展的感叹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流露了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具有出色的艺术成就,特别是以“酒”贯穿全文,起到了统领诗歌的作用。酒何以能担当此重任?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酒文化占据了一席之地,已经成为民族的重要文化心理,因而李白的这首诗歌,能够契合读者的文化心理,打动读者的心弦。为了加深学生对酒的认识,在讲授《将进酒》时,笔者特意带来了本地名酒——“马洪老酒”进教室现场上课。该酒是新余本地具有千年历史的地方特产,它得名于当地名泉——马洪泉,采用本地糯米和泉水、特制酒曲,经传统工艺土窖藏制而成,产品远销各地。在浓郁的酒的香味中,学生对酒的认识更到位了,意识到酒是人类的情感载体,当人赋予酒独特的情感时,酒就超出了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广的内涵。这样,学生对李白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江西新余,很早就传说着毛衣女下凡的神话故事。新余古代先民的美好愿望和非凡智慧,形成了这一优秀口头文学作品的产生,在新余市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第一个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00多年前,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将这一口头民间传说收录进《搜神记》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一传说在民间演绎为七仙女下凡神话故事,赋予爱情故事崭新的特质和深刻的内涵。《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婉约派词人秦观的代表作品,是一曲讴歌爱情的千古不朽颂歌。全词格调高雅,婉约蕴藉,意味深长,深受世人推崇,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爱情佳作。笔者在讲授这首词时,将它与《搜神记》的毛衣女下凡的故事结合起来,一下子加深了学生对新余仙女文化的理解,同时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介入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作为大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局限在课堂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这种融合拓展到课外,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为进一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天工文化研究院,深入开展对新余地方文化的研究,并出版了天工文化研究专著《天工文化论坛文集》。全书分天工文化专题、仙女文化专题、多元文化议题等部分。笔者担任该书副主编。为提高大学语文与地方文化融合的效果,笔者安排教学班同学参与该书的框架制定、内容安排、文稿撰写、文字校对等事宜,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新余地方文化的认同与了解。2015年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党委、政府决定建设4个村庄210多平方米的文化墙,涵盖新余地方文化的很多内容。笔者组织教学班同学积极参与到文化墙建设,先后历时一个多月。同学们利用自己学到的新余地方文化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理解,在文化墙建设过程中大显身手,发挥了主体作用。他们展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博大深广的文化内涵、精益求精的参与态度,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好评。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指导,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麻纺行业协会、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西省贸促会、新余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在深化麻纺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示中国麻纺产业发展成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班同学接受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组委会的邀请,大胆运用新余地方文化作为核心内容,创作出深度融合地方文化积极元素的作品,为三家麻艺公司创造市场价值800多万元,为传播中华麻纺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麻纺产业向专业化、创新化、时尚化、国际化、集群化等方向发展。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结合,提高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为大学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为高校履行文化传承功能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作者:廖小春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