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人文主义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10 10:12:37

大学语文人文主义教育论文

现代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的,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做事,而人文主义强调的是做人;科学主义强调的是专业知识,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为人方式,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人生在世所干之事无非就是“做事”“做人”两件事。要做好这两件事,就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故一个人单有专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如20世纪最伟大的创新天才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1]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实施人文主义教育,这是由该门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国家教委高教司1996年4月30日在新编大学语文教材的序言中写道:“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序言同时还提出,要“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2]序言同时还强调,关注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双重功能。其实,语文能力的培养说到底也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这从母语教育对学生精神成长方面的影响就不难看出。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2]129这里,诗人把汉字和我们的祖先联系起来。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和历史的见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一个远离祖国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无论来自什么地方,语言是否相通,都可凭着如画般美的方块字找到自己的同胞,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可能不对学生精神的成长产生影响。人文主义的内容一般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大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这些方面的内容。尽管现行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各有模式,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各种教材几乎都以精选的能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完善人格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为主体,涵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这就使得其具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只要我们深入挖掘,就能有效地让大学生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涵养,人文素质得到提升。下面我们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探讨这个问题。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十版)延续了前几版的模式,分“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洞明世事”“亲和自然”“关爱生命”“浩然正气”“冰雪肝胆”“诗意人生”等十二个单元①。每个单元的名称就体现着鲜明的人文主义内涵。

“仁者爱人”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爱。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孟子的“仁政”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爱”的传统人文精神。《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7,实际上讲的是爱人如己。这在世态炎凉的今天,很有现实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现实中发生的道德沦丧的事件,如对需要救助的人漠然置之,甚至为了金钱竟然杀生母(温州的朱陵杰)等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圣贤的仁者之心,提升自己的道德。《怀大爱心,做小事情》一文中的特蕾莎修女放弃了安适的生活,把自己变成穷人,50年如一日,怀着巨大的爱心,“一头扎进贫民窟、难民营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中”[2]21,让这些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者获得温暖,获得了爱。她完美无瑕的圣洁,她自身所体现的核心价值,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和而不同”单元指出,万事万物自然存在的状态为多元并存,“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生活经验、政治经验、审美经验的结晶。《老子》第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这段话告诉我们,看似矛盾的东西,其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什么都是同一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抓住老祖宗的经典教诲,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辩证、全面地看问题,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这对学生哲学修养的提高,无疑是有帮助的。《容忍与自由》中心论点就是“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2]42。面对当今多元并存的世界政治格局和多样共存的文化,“有容乃大”理念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现实,让学生明白容忍的重要性,认识到容忍是一种谦虚,是一种美德。具有“容天下难容之事”雅量的人,本身就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能包容、容忍,这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当然,也要给学生讲清楚,容忍是有限度的,如日本说钓鱼岛是它们的领土,这我们就不能容忍。“以史为鉴”单元告诉我们,历史是人类全部社会实践的总和,洞察历史,汲取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使个人少犯错误,社会发展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既能从中探寻国家兴废的原因,也能针砭时弊,为疗救危机提供良方。因此,以史为鉴,警钟长鸣,具有普遍而永恒的意义。《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防民于口,甚于防川”的一段议论,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华,值得重视。因为民本思想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文思想。《谏逐客书》讲的是用人问题,要不拘一格用贤良之人。这也从某些角度反映了个人的修养问题。《过秦论》分析了导致强秦覆亡最根本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为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历史借鉴,也为历代统治阶级敲起了警钟。“仁义”实际上也是道德修养问题。《五代史伶官传序》从后唐庄宗李存勖由艰苦创业统一中原到骄纵享乐身死国亡的事例,提炼出一个重要的史学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强调“人事”的重要,阐明“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居安思危。这也涉及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卖书记》虽然写的只是个人三次“卖书”的感受,但却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的极左思潮、6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各种政治运动和70年代的“”给国家与个人所带来的灾难,具有丰富的时代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时代和现实,启发学生要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听得进不同意见,能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自己的人相处,以仁义待人;要谦虚谨慎,有危机意识;要头脑清醒,能分清是非。而这一切会从各个方面升华学生的人文修养。

“胸怀天下”单元讲的是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是我国历代仁人志士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哀郢》中的三闾大夫屈原才华横溢,忧国忧民,但却被楚怀王放逐。尽管他对昏庸腐败、妒贤嫉能的楚国统治者无比忿恨,但惊闻楚都郢被秦国攻破后,并没有幸灾乐祸,而是悲痛欲绝。其浓郁的爱国情思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古风(其十九)》中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恍惚地跟着仙人在太空中遨游,但当他俯首下望时,看到的却是洛阳一带由于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战火纷飞、血流遍野的灾难以及逆臣贼子们“衣冠簪缨,坐拥朝堂”的景象。诗中不难看出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对现实的关心,对战争所造成的灾难的忧虑。《秋兴八首(其一)》中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2]95,渲染了安史之乱平息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北方》中“我爱这悲哀的土地/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2]104。”表现了诗人艾青对北方大地和灾难深重的北方人民的同情和挚爱,以及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深情。以上洋溢着诗人血泪的爱国主义诗篇,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我有一个梦想》告诉我们,梦想是美的,梦想是生活的动力,但要实现梦想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教学中要联系提出的“中国梦”的内涵,让学生认识每个中国人的梦想都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启发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想联系起来,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奉献自己的力量。“故园情深”单元讲的也是爱国主题。中华民族对故土、对故园怀有浓烈的热爱,对土地、对家乡有着深深的依恋。《乡土情结》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遍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2]118。作者对乡土的思念实际上就是对祖国的思念,其乡土情结实际上就是民族情结,这里的乡土,实际上就是祖国。《听听那冷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故土刻骨铭心的爱与思念,无论过去、现在,也无论大陆、台湾、美国,不管时地如何变化,对祖国的思念和爱是永恒的。《梦回故园》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与青山的对话,写出了一个回到阔别四十年的姑姑对故乡的思念。《祖国土》对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惨遭践踏蹂躏的“祖国土”寄予深情。以上课文是从对故土依恋的角度讲爱国主义,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篇章,有利于爱国情操的培养。《二月兰》告诉学生一种人生态度:植物有大年小年,世事有沧海桑田,人生有起也有落;要在变与不变中保持博大的心胸。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清楚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逆境是成长必经之路,要善于接受逆境、挑战逆境,生命才会日渐茁壮。这也是一种人格修养。“礼赞爱情”单元写的是爱情。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诗经•蒹葭》意蕴丰厚,但从爱情诗分析,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执著。《长恨歌》尽管是一出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2]147的真诚爱情,是值得学习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2]151,一反相思离别的缠绵伤感,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沈园二首》通过对四十年前一场爱情悲剧的回味,把陆游对表妹唐婉坚贞不渝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上诗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经典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对爱情是严肃还是随意,是真诚还是虚假,这能检验一个人道德品质高尚还是低俗。在讲授这些诗篇时,要联系实际,教育学生要学习前人对爱情的执著与坚贞;要唾弃和抵制现实生活中那种对爱情随随便便,甚至采取猎取、玩弄的态度。“洞明世事”单元告诉我们:人情世态林林总总,千姿百态,不可思议,难以把握。能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本身就是一大学问。而要洞明世事,就必须增长见识,增长阅历。只有洞明世事,才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安定。《涉务》一开始就提出:“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2]173,为人臣者“能守一职,便无愧耳”[2]173。这告诉我们,要务实,能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一生无憾。《枕中记》告诉我们,所谓的功名利禄不过是“一枕黄粱”,启发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要沉醉于不切实际的梦想中。《论睁了眼看》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和文艺。文中“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光[2]186”,揭示了文艺是国民精神的体现,告诫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创作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断魂枪》告诉人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弃旧布新,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吃饭》以各种名不副实的社会现象为例,将吃饭背后的人情世态表露无余。“亲和自然”单元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但19世纪以来人类的许多活动,把自己不断地推向自然的对立面,这势必遭到自然的惩罚,人类只有亲和自然,才能拯救自己。《黄山记》刻画了黄山特有的险峻奇幻的神韵,表达了作家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心灵的镜子》提出心灵和自然是一体的,因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心灵。《像山那样思考》指出,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生存的理由,人类不可因眼前利益而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用自己创造的文明毁灭自己的境地。教学中要联系近年来我国雾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事实,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天人合一”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的价值和深远意义。这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

“关爱生命”单元讲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因此人最应珍爱的也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结束,所以人不能仅有活着的欲望而无生命意识。关爱生命不仅在于“活着”,更重要的是要活出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在关爱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要关爱他人,甚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生命。《小狗包弟》通过狗在“”的悲惨遭遇,痛斥了蔑视生命的做法。《菉竹山房》揭示了封建文化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苦恼》写出了马有情而人无情的黑暗现实,提出的是同情人、关心人的问题。《最后的常青藤叶》深情赞美贫穷的艺术家之间真诚的友谊和无私的爱。讲授这些课文时,注意联系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各种因素造成的轻生等现象,注意善于以名人名言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以儒家的“乐天”“乐生”,道家的“养生”“尽年”,佛家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启发学生既不能因欢乐而放纵损伤身体,更不能因痛苦绝望毁灭生命以求解脱,任何时候都要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人类高素质的表现。

“浩然正气”单元指出浩然正气是正直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的“大丈夫”,正是具有这种气质的人。他们为追求真理、维护正义、不惧威逼利诱,不向邪恶低头,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苏武传》中苏武为维护民族尊严,不辱使命,在断炊乏暖的冰天雪地里,苦苦坚持十九年而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张中丞传后叙》中的张巡与许远死守孤城,孤军奋战,粮尽援绝,哪怕到了“食其所爱之肉”的绝境也不投降;城破被俘就义时仍“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大义凛然。《段太尉逸事状》中的段太尉为人民疾苦不畏强暴,体现出一身正气。文天祥以生命和热血写成的《正气歌》,表现了作者在利与义、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从传统精神中汲取了力量,找到了坚强的精神支柱:“天地有正气”“凛冽万古存”。《梅花岭记》写了抗清名臣史可法从容就义的英雄事迹及其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面对无法抵御的强敌,他选择的不是投降,而是殉难。《读顾准》指出,顾准精神的核心是“科学、民主精神——这是西方五百年来人文精神的精华,也是中国‘五四’以来人文精神的精华。中国最需要这种精神;爱真理甚于爱生命的精神,为真理而置生命于度外,置荣辱于度外,‘像布鲁诺那样宁肯烧死在火刑柱上也不愿放弃太阳中心说’;追求真理锲而不舍和大无畏的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信邪(包括不信‘正’)的特立独行的创造精神。”苏武、张中丞、段太尉、文天祥、史可法、顾准等英雄人物,在“义”和“利”的选择、真理和谬误的选择面前,他们选择了前者,甚至不惜为此献出生命,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他们高尚的精神操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学习这些课文时,学生很容易受到英雄人物人格魅力的感染,只要教师因势利导,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直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冰雪肝胆”单元与上一单元在内容上紧相关联,所讲的也是个人品格问题。只是“浩然正气”多彰显于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大是大非,而“冰雪肝胆”则多映现于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念奴娇•过洞庭》告诉我们,做人就要“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书鲁亮侪事》中的奇男子鲁亮侪,在中国封建社会官吏中鹤立鸡群。他尊重事实,尊重民心,不计个人得失,不畏上司的责难与怒火,据理争辩,大义凛然。《纪念傅雷》中傅雷的三次“怒”,写出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优秀品质。正像该文结尾时作者所希望的那样:“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钓鱼的医生》中的王淡人,自家清贫得夫妻俩“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但给穷人看病分文不取,甚至还管吃管住。为了诊治被洪水围困的村民,竟然不顾生命危险,泅水前去,为此村民们在他的匾额上题写了“急公好义”几个大字。他的急公好义和风雅、淡泊、不求闻达是其高贵品质。《牡丹的拒绝》突出了牡丹花卓尔不群的品质及“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个性。这里所写的牡丹个性,实际上讲的是人格。讲授以上文章时,教师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教育学生任何时候都要真诚坦荡,言行一致,做到真诚通透,不假浮美,不假虚饰,洁身自好;要谨守“老老实实,清清白白”的做人底线,不断追求高尚人格的理想境界,让生命活出价值和意义。

“诗意人生”单元讲的是善待自身问题。《饮酒(其五)》写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的心态。陶渊明摈弃利禄功名,回归田野,在大自然中得到陶醉,甚至到了“得意忘言”的境界。借客之口宣泄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了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从江水、清风、明月中感悟到了诗意的人生。《闲情记趣》写的是平凡而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的和谐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慢慢走,欣赏啊!”》将深奥的美学原理与人生理念讲得通俗易懂。全文的内核是倡导超越物质欲望的审美化的精神生活,这在物质富裕且日益挤压精神空间的今天,有现实启发意义。《启功二三事》给人们展现了一个“散淡”“豁达”“冷峻”的知识分子形象。启功是一个“从绘画、书法、诗词、音韵、考订、鉴别以及文学、史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下过苦功,有独特的成就”的大家[2]339,但他却十分谦虚,在自撰的《墓志铭》中说自己是“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2]341虽诙谐,但也显示了其谦虚,值得我们学习。《我的自白》中用了钱谷融“平生最服膺”的两句格言表达他的人生旨趣。一是希腊阿波罗神庙中的“知道你自己”;二是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对于第一句,他说:“我知道自己是最平庸、最无能的人。因此我决不自以为是,绝不在人前逞能。”[2]345这是洞见人生的智慧认知。而他借诸葛亮的名言表现了自己的志趣,反映了高远、自由的精神境界。讲授以上作品时,注意联系有关背景和现实,以文中不同人物在不同的遭遇下能解脱自己,过宁静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清楚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如事务的繁忙、生计的负担、疾病的纠缠、情感的挫折等,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物欲高涨、功利横行的今天,我们要以前人为榜样,注意放松和自我调节,如佛经里所说的,“我们不可能把整个大地铺上地毯,但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穿上鞋子。”我们要以豁达的心胸面对一切。笑也一日,哭也一日。那就让我们笑对困难与挫折,笑对苦难与不幸,愉快地、富有诗意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以上是我们对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十版)所作的初步梳理。不难看出,该教材所选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因素,这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作为大学语文课的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不仅是义务,而且是责任。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这一平台,深挖课文的人文主义内涵,联系时代,联系当代大学生实际,对他们进行启发诱导,这对他们高尚人格的健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无疑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杨正先 单位:广东培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