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中大学语文论文

时间:2022-08-30 04:32:38

教学改革中大学语文论文

一、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文化巨人郭沫若说得好“,兴趣出勤奋,勤奋出人才。”但由于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学生对于这门课不太重视,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学学语文是抱着及格的态度。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转换思想观念,转变学习态度,要使学生对大学语文产生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然后使学生对大学语文产生情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愿学”;最后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能学”。真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语文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材中涉及的古今中外名篇都是为学生精心准备的语言文字的精神文化食粮,大学语文的课程实践,就是要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以身为范,以德为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课堂上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真挚情感打动学生,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情感交流影响着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情感投入,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使学生主动地和课文中的人物、情景相交融,进而认识自身,了解社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感悟中提高学学语文的兴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叶圣陶先生谈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故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重要使命。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当好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向导,因为最优美的真理和最强大的思想力量在年轻而风华正茂的学生们那里,青春才是一切原创思想和创造激情的来源。因此,最后学生能做老师的向导,才是《大学语文》完成了它的最高使命。大学语文教材文章篇目较多,由于课时有限,教师要选讲一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其他的篇目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课堂上要讲的文章,教师应提前布置预习,并要求学生写好阅读感受。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可以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地谈感受。学生谈完阅读感受后,教师可以做一下简单的点评,以教师的期待、欣赏和鼓励去激励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他们写阅读感受的积极性,也可让同学之间互相点评。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读名作名著时重视第一阅读感受、第一印象,这往往是学生进入文字文学奥妙世界的最关键的门径,也是学生获得精神启迪最直接的方式。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解教学内容的其中一点,例如文章作者介绍,可以引导学生课后上网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锻炼学生用现代技术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上课时再让学生来讲解作者的有关知识,然后教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遇到的情况是刚开始几节课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处于沉默状态,这时教师需要一些耐性,鼓励一些勇于大胆发言的学生起带头作用,其他同学慢慢就被带动起来了。最后学生如果能在课堂上争相发言,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能够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采用问题讨论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每事问》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事问。”近代美国科学哲学家K.P.波普尔说:“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胡适先生曾给莘莘学子推荐的“三种防身的药方”的第一个药方就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求知往往经历无知—有知—怀疑—创新和朦胧—清晰—朦胧—再清晰的过程。大学语文应当让学生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即使对文学精品,也从多角度去认识它,将学术界对它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同意见都告诉学生,启发学生作求同、求异多种思维,少一点迷信,对大作家、大名作不迷信了,看问题就更全面了,就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新了。学生学语文的时间长,培养出这种思维品格,对日后他们在自身学科领域中培育开拓创新意识很有好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课堂上很被动,基本上都在听老师讲,很多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提问问题和参与讨论问题,从而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师可采用问题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地提问问题和讨论问题。课堂上的提问能刺激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强化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课文之前,教师可首先提出文章的焦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边听边思考。每篇文章讲完之后,把思考和讨论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在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每个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意见相左不要紧,学生之间可以展开激烈的争论。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巡视、观察,根据各组讨论情况,随时加以指导,教师还可以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对于没有加入讨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督促他们积极发言。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由于学生的观察角度、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个人经历的差异,对问题的看法、感悟的程度肯定会有许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万万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想法,必须尊重学生。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可以不是唯一的,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立体式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能得到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师要真正引导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能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并自己讨论解决。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主观和客观的一切困难,就会引导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李松芬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