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时间:2022-07-18 09:10:20

理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2004年以来,“大学语文”一直作为我校大一各理工科学生的选修课30学时和各文科学生的必修课45学时,自2005年起,学校将“大学语文”列入基础平台。在2006年中央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后,“大学语文”被学校确定为学生的通识平台必修课。而2010年起,学校明确“大学语文”课时的开设统一为30学时。从上可知,“大学语文”经历了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阶段,课时也从理工科专业30学时,文科专业45学时调整到不分文理统一为30学时。随着学校这一政策的调整,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修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作为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人文学院中文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改革。2005年9月中文系召开“大学语文”专题讨论,围绕“大学语文”作为基础教学平台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2008年8月-11月,课程组根据人文学院中文系学科建设与课程规划的要求,为配合大学语文教学开展与精品课程建设,在范崇高老师的组织下,先后5次召开了《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会,并有效地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了教材的编著工作。2009年9月起,我校大一新生全面开始采用这部教材。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理念不断的改革,由于学校对于“大学语文”政策的不断调整,特别对于理工院校“大学语文”任课教师而言,对于开设这门课程的终极目的把握不够准确,认识有些模糊,因此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语文”教学整体把握不够好

由于受传统“国文教学”思想和“补课”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注重讲授文选中的基础知识如《论语》、《孟子》等选篇,侧重给学生讲授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相对忽视孔子等先人思想的介绍,更少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层面上的熏陶和审美教育。此外,在四川理工学院“大学语文”开设在大一并且只开设一学期,总课时为30学时。由于课时太少,教师多是选讲教材中少部分作品,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文章,外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分析介绍不够,同时忽略了汉语基础、应用写作的讲解。因此,造成了对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好,忽视了理工科学生对于“听、说、读、写”训练的需求。

2.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把握不够完美

目前,学校“大学语文”的任课教师都是“兼”课教师,他们普遍担任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他们专业也各不相同,如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美学等等。专业课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要扎实、深厚,这一点教师们都能做到,但相对而言,教师对其他学科知识了解则较少,更谈不上深入。而“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难度系数大的课程,它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汇聚了各种文化元素,讲授“大学语文”教师们普遍感受,讲到自己熟悉的专业学科时,得心应手,讲到自己不熟悉的专业学科时,则感到力不从此心,捉襟见肘。因此,教学方法显得单一、机械,教学艺术更为一般。

3.教学理念滞后,课堂教学方法和效果良莠不齐

现代社会在判断教育的价值上更多注重于强调培养人才的创新性、人际交流的建设性、身心发育的协调性,那么具体课堂教学的理念应该有新变化。而现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仍然存在着单一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滔滔不绝的讲、面面俱到的教,没有充分运用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手段,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积极性。同时对于理工科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整体水平普遍不高,没有灵活多样的讲授形式更无法吸引学生的对语文的兴趣,“大学语文”课堂往往成为他们学习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之地。

三.改进“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思路、方法

目前,学校越来越重视“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修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作为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人文学院中文系也将之列入为其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因此,针对上述现状本文有如下几点思考。

1.找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到底要让学生得到些什么?这是问题的关键。虽然从上到下,都在践行“文化素质”的目的,但由于我们任课教师在潜意识里的“专业”色彩过于浓厚,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灌注其间:教语言课的老师重在字词句的讲解,教文学课的老师重在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教理论课的老师重在审美教育。所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首先应“定好位”,找准了定位,才可能编写出行之有效的教材和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大学语文”在理工院校的定位是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正确地熟练地使用祖国语言,提高自身的思维表达能力、阅读分析鉴赏能力与写作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人的尊严和使命感,更加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格,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正确认识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

2.因材施教,注重实效

在四川理工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是理工、经管、政法、艺术类等非中文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针对理科生教学时,应发挥理科生的长处,侧重理性分析,也应针对理科生的短处———汉语言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表达不够清楚、流畅、等问题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同时,更重要的是许多理科生喜欢做数理化的练习题,而疏于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他们阅读作品,并用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去引导、教育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人类精神财富的魅力,受其熏陶,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素质。针对艺术类学生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来说,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够扎实、显得薄弱,但他们内心充满着对生活的欲望,热情活泼,敏感极端,有一种表现欲,如给他们讲一些理论知识、专家观点学生多半不会感兴趣,但如能联系实际,讲“仁义礼智信”在今天的意义,现代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具有仁慈仁爱精神、讲究道义、懂礼貌、有智慧、讲诚信的现代君子,也许学生更易接受理解。

3.以能力提升为基,促进“大学语文”理论教学内容的实践化转向

所谓实践课,它是国家规定的一门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向全体学生,以综合实践学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要习得方式,以促进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重过程为主、终端结果为辅为评价方式的课程。因此,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实践课对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必要的。如四川理工学院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有30个理论学时,我们可以在现有的理论课时的基础上增设15学时的实践课,分成5-7次教学实践环节来完成,这也提高了教师教学准备的要求。因为开设实践课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预先撰写实践课教学大纲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练并且充分保证实践时间的合理支配。同时,实践课教学环节体系包括课堂实践、课后个人实践和团队实践三个部分。课堂实践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堂讨论,与课堂讲授穿插进行;课后个人实践包括独立完成布置的作业;团队实践则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讨论,完成一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真实事迹背景的专题研究。如根据“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组织学生看教学电影并事先给定学生讨论的主题和内容在实践课中进行集中研讨,也可以选择一些教材上的文学篇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资料收集检索、讨论分析、撰写教案,最后利用电子文档和多媒体技术进行讲授,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大学语文”实践课的开设,能够充分调动理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探索与研究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实现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跨越。“大学语文”已成为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外,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因此,作为理工院校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师找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因材施教,使“大学语文”课堂更加受到理工学生欢迎。

作者:伍丹邱兴跃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