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必经之路

时间:2022-08-21 03:51:13

中国艺术设计必经之路

全球化已经是无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经济的全球化和生存的数字化使整个地球在信息技术、高速的物流及交通手段下缩小为“村落”的尺度,科技的高速发展再次颠覆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所谓全球化,就是指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状态,走向世界范围同步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全球化的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①

一、阿修罗之轮

在古印度的传说中,阿修罗(Asura)是最具争议的一类神,阿修罗神均脾气暴躁、勇猛好斗,他/她手持的阿修罗之轮可以向两个方向转动,当轮子顺时针转动时,他们会利用自己的神力造福人间,平息战火;当轮子反向转动时,则会引发战争,带来灾难。当今的全球化如同阿修罗之轮,在其开始之初,全球化预示着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度丰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特别是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带来的高新技术及先进文明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增速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具有明显的正面效应;但继而阿修罗之轮开始了其反向的转动,全球化带来的“现代性断裂”犹如地震一般,震波所到之处,一切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土崩瓦解。传统的熟人社会开始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以金钱为纽带和核心的抽象制度使整个社会充满一种普遍的浮躁,人们开始处于“脱域”的状态,均质化和僵硬化成了时代的特征。全球化一方面催生了消费社会的成熟,消费社会刺激并鼓励人们去消耗毫无意义的东西,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引发环境危机;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现象,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逐渐缺失,多样性的缺失导致了文化生态危机。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和阵痛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深有体会的,大量裹挟着价值观念和外来文化的商品充斥着日常生活,与以往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的断裂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失落,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只能使人感叹“我们像灰尘一样被赶向大地”。

二、全球化对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影响

艺术设计专业是中国特有的一个专业,专业名称经历了从最早的工艺美术转为艺术设计,在今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随着艺术学学科门类的设计,艺术设计由原来的二级学科成为了一级学科。全球化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影响同样是双面的,先进技术手段的传播给设计师们创造新形式和新结构创造了条件,新的美学形象和审美取向给了设计师们新的灵感,但是以“现代化”为标杆的单一价值取向,也导致了千城一面、地域特色消失的负面效应。走在中国城市的新建部分总会让人产生时空错乱的感觉,北京和纽约一样,上海和东京一样,城市意向是模糊没有明确指向的。各城市中的建筑单体也是千篇一律,特别是高层建筑,笔者就曾经在重庆和无锡两地都发现了对后现代建筑师格雷夫斯的代表作波特兰大厦的翻版,这两个城市,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一个是直辖市一个是二线城市,不管是城市的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还是城市级别与规模都是差异极大的,竟然翻版了同一座美国建筑,这样的设计对建筑与文脉传承、建筑与环境对话是完全没有考虑的。同样的,在现代化的商业操作模式与设计市场的不良发展下,室内设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设计师在面对着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过程的分裂、设计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设计周期又不断缩减等诸多问题,设计最先解决的并不是本源的问题,即关注使用者的功能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而是如何快速地拿出一套漂亮的图纸,可能通过CAD软件中几个模块的快速拼装就能够完成与解决,设计不再是设计本身,而成为了一种手段。由此导致的“文化趋同”更进一步的加剧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缺失,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市场、业主都要求营造出“欧式”“洋气”“西化”诸如此类的环境,又有部分设计师在利益的驱使下主动的迎合这种需求,创造出了很多本土文化缺席的人工环境。

三、中国的艺术设计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顾名思义,是指人类社会能够健康延续,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其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目标来看,关乎着人们生存和生活环境塑造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艺术设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艺术设计与人类的营造活动密切相关,而且涉及的大多数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较大,以我国的建筑行业为例,1978年以来,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8%增加到了7.0%,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②因此,在种种宏观或微观的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对物质和能源的消耗方式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全新时代过程,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正引导着各行业的发展向可持续之路迈进,与艺术设计关系最为紧密地房地产业当然也不能避免,2002年5月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了《商品住宅一次装修到位的实施细则》和《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材料、部品技术要点》,这两条规定的出台一方面意味着毛坯房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意味着建筑室内的一体化设计将成为住宅设计的主流方向,全装修住宅可以避免二次装修带来的多余的能源、物资及经济的损耗,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可持续艺术设计的体现,从国家政策法规的导向可以推测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是中国艺术设计的必由之路。

2.艺术设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强化“境教”功能,人力资源的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新型发展模式,可持续理论的提出意味着几个基本观念的转变,首先是以经济增长了到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转变,经济发展的中心是“物”,社会发展的中心是“人”;其次是从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的“主体”为中心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是面向人类追求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发展观;再次是从开发自然资源为主到开发人的资源为主的转变,罗马俱乐部博特金等人在《学无止境》的报告中曾指出,面临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应当看到“人类依然拥有没有束缚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道德能力等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动员来帮助人类摆脱他的困境”。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人力资源的内涵式发展,其最终的目标是放在“开发人们潜在的、处在心灵最深处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上面,以便使事态的发展最终能得到控制”。俗语有云:“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美好的生活环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起到教育的目的,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过“美育救国”的思想,他所说的“美育”包含了现今所说的美术与设计两个方面,希望通过实用艺术在社会美育和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从而从物质和精神上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藉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而环境艺术设计担负着塑造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责任,是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手段。利希滕伯尔认为“人的素质都相同,只是环境产生差异而已”,沙利宁曾说过:“让我看看你们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博拉尔特在评论哈夫勒的作品时,提出“哪种艺术好?是你要买票和花时间去大城市中的大博物馆里看到的巨幅绘画,还是每时每刻你都可以触摸和摆弄的盘子、杯子、茶托和器皿?”所谓“润物细无声”,日常生活环境的美化才能真正地开启人们的智慧与心灵,实现对人内在能力的开发。

3.艺术设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对抗“文化趋同”现象的有力手段。正如前文所述,全球化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地域文化缺失,破坏了各地区原有的文化生态,引发了诸如千城一面等现象,特别是对于既具有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又经历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这样的问题尤其突出。各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根据本地区的自然因素、风俗习惯等塑造了风格各异的传统建筑类型,并且创造了许多极具智慧的适应性技术。传统建筑中的低技术都有着实用性强,造价低,能耗低等特点,虽然在体量较大、功能更为复杂的现代建筑中并不能完全适用,但是可以对其进行改良后再次应用。最重要的是传统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朴素生态观念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传统建筑空间、材料、结构给本地区人们带来的集体记忆。所谓的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容纳了人类主要活动空间的建筑,无疑留下了本地区特有文化的烙印。对地域文化、文化生态的保护是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议题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新理性主义运动到后期的新地域主义都体现了一种对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现状的关注与研究,只是在当今这个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期,对地方文脉和文化的强调融合,改进了环境生态观念提供了前提。在国内外的诸多建筑实践中不乏这类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例如伊斯坦布尔的鱼市场改造,伊斯坦布尔的贝西克塔斯区是城郊结合部,拥有浓厚的乡村气氛。贝西克塔斯鱼市场位于一个三角形的地方,在市区重建进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改造。这是一个标志性场所,许多当地人和游客每天来此买新鲜的鱼。设计解决方案是为了维持其标志性街道的存在,同时还重申它的亲切感觉。GAD(globalarchitecturaldevelopment)设计了一个三角形混凝土外壳,在街道上以一个大开口覆盖整个地区。具体的外壳提供了一个无柱的内部空间,优化项目的方案需要。通过新的设计注入现代和务实的解决办法,鱼市场的历史得以保护。设计师通过现代的材料、工程技术及造型语言完美地解决了功能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虽然只是对鱼市场的改造,但却保留了本地区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日常生活空间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设计必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整体方法,它意味着对艺术设计作品可持续性的评判将变得更为多元化和多样化,不管是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的改进,不管是采用高技术还是低技术,只要最终的设计作品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都可以称之为可持续的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