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中国写意画中的形神并重

时间:2022-08-21 02:58:15

阐述中国写意画中的形神并重

“窥一斑而知全豹”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现在,多用此句形容通过局部了解全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画,也是从一个小的方面来表现大的场面,是为“以小见大”,并以含蓄,高雅,独特,富有意境等优点而著称。好的东西必然是耐人寻味的。而中国绘画的简化特征就很明显的显示了这一特征,比方说一个德国的教授说中国的绘画很好,好在哪里呢?好在表现事物时非常的简练,能够用简单的寥寥数笔勾勒出画面,比如他欣赏的一幅画,只用了两笔画出了一艘船,又用了两三笔画出了一个老头在船上钓鱼,剩下的全是空白一片,然后他就能从画中看出许多东西来,比如它的意境比较孤独;还可以从中想象出河水在流动,能够“看”到远处的山,感觉到空气中的潮湿感和远处的几只水鸟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简化不简单的风格以及含蓄而意境悠远的特征。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做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一、不求面面俱到的形似,但求神似

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态的束缚和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表达。最开始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申到中国的写意画领域,逐渐成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由于创新开拓的观念,表现上增加了自由的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既定客观世界的形象制约,又出于外形的限制要求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得绘画有形的表述,还带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幻化境界。但由于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千差万别,审美情趣各有所好,因此中国写意画家笔下对形与神的概念就有了不同的侧重。偏重工细一路的借形以抒发自我性灵的审美需求,既强调客观物象的真实性,又具主观的表现意识,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并重的目的,如注重写实的工笔画就属此类。既注重形的制约,又注重自然精神与自我心境,情感的结合,达到一种意蕴平和、雅俗共赏的境界才是必要的。

二、高度自我,高度忘我(进行简化时的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

擅花鸟、山水的朱耷的画的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他作画主张一个字:“省”,有时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皆具。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风格上体现出枯索冷寂,满目凄凉的特质,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画家高度自我的内在性格,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但其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意境荒凉寂寥。在创作时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清代张庚评他的画达到了“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境界,这又反映出他高度忘我的创作境界。八大山人能诗,书法也很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内容不多,有了题诗之后意境也就变得完整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非常巧妙。这就是中国艺术审美上的简化特征。有“西方现代绘画之父”之称的塞尚,主张将自我融入画中,达到我即画,画即我的境界。他曾说:“风景变成了人,变成我内在的一个有思想有生命的东西,我同我的作品融成一体了。”这种精神和石涛的画论竟如出一辙,是完全相同的。

三、取长舍短,融汇于我(概括,生动)

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的观点很明确,他曾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两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做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在这里体现出了中国画的精髓。将山水和花鸟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法。宋代和元代以来的大家,王渊、马远、吕纪、林良、戴进等人,在构图中经常用一些特定的景观,比如水口、远处的山峰、坡石、近处的堤岸来衬托花鸟。戴进画山石用斧劈皴,“用笔注精凝神”,吴伟则横涂直抹,似若随意。吴伟的不少山水画,经常画面中会有较大的人物,其实是以山水为衬景的人物山水画。画中人物都气宇昂扬潇洒,飘然物外,与山水相结合,多能给人以简劲放纵的感觉,气势磅礴,又不流于粗俗的强烈印象。这类作品中《柳下读书图》与《梅下抚琴图》可为代表。

四、陶冶情操,气韵生动

历代优秀的中国写意画家,尽管风格面貌各不相同,成就的取得无不立足于作品格调的高雅,而作品格调的追求,又是以意境为第一要素的。八大山人创造的寂寞荒寒的空间意境和孤独冷僻的艺术造型,与他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语言。在这些画家的笔下,笔墨、物象都成为表达情感的辅助物,“托物言志”、“缘物寄情”,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中国写意画追求画外的意境创造,以诗入画的特色,正是其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取得了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独特艺术效果,或含蓄、或强烈新奇,而且回味悠长。这也是中国写意画经久不衰的精神之所在,也正是写意画最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偏重表现的特点。

五、结论

由此可见,中国艺术审美之简化特征尤其体现在新时代的花鸟画,花鸟画的作品思想新、意境新、技法新、情调美,虽然在取材内容上很简化,但反映的是客观现实,不但写出对象的外形,更要写出对象的神情,使之简化而不简单,强烈地反映出画家自身抒发的意境和意趣,以及中国画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