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时间:2022-09-10 11:06:40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保持良好的语言艺术修养,对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始终保持良好的语言艺术修养,与学生进行适当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现优质的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教学教书育人功能的进一步凸显。因此,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展现语言个性魅力,发挥出有声语言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促进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人文的教学指导。

一、高校教师教学语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语言的重视程度偏低,更多的教师将工作重心放置到教学科研方面。忽略了作为“教”的传播主体与作为“学”的接受主体二者之间的“传”与“受”的关系,没有将信息传播的受者的接受心理需求放置在足够的关注点上,直接限制了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化开展,甚至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集中进行讨论,发现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教师在教学语言实践中所表现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学术水平,轻言语提炼。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语言表达相对忽视,不注重个人语言艺术修养的培养。特别是在高校中很多教师自身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在育人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语言规范的意识不足,甚至使用方言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作用的全面发挥产生消极影响。还有一些教师自己满腹经纶,在教学活动中引经据典,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二)重单向传输,轻启发引导。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加重视将知识向学生单方传授,对师生交流互动启发相对忽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不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造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影响学习效果。可见知识的单向传输和对师生间沟通的忽视也是高校教师语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三)重理性讲解,轻情绪调控。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作为重点,但是部分专业知识存在明显枯燥乏味的特征,在教师忽视学生情绪调节的情况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足,甚至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存在抵触心理,严重限制了教学活动的优化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需要有意识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借助合理使用语言艺术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四)重媒体演示,轻生动表述。自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电子课件后,部分教师便开始借助电子教学课件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主要教学活动就是完成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学流程单一僵化,在整个过程中不顾及学生的感受,教学语言缺少个性化风格,描述性语言也不够生动,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从“照本宣科”转化为“照PPT宣科”的读讲方式,造成多媒体教学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严重的制约和局限。(五)重科学阐释,轻风趣幽默。由于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尚未认识到艺术化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语言枯燥乏味,将对知识的科学阐释作为主要内容,希望能够更为明确的借助理性的语言讲解相关内容,风趣幽默的语言严重不足,课堂教学气氛压抑、沉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策略

高校专业课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正确认识教师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努力加强对自身语言艺术修养的培养,争取可以使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增强教学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为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一)在把握专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语言精准艺术。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面对的是身心发展都相对成熟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鉴别能力都相对较强,他们能够结合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学术水平、专业教育能力,并且将专业执教能力作为基础,对自身语言艺术修养进行适当的强化,促进语言精准艺术的提高,在确保语言艺术规范性的同时将课堂教学活动的艺术美充分展现出来。要懂得灵活运用各科知识中的专业术语。如《现代汉语》中的词汇、语法、修辞等词,《语音学》中的语音、元音、辅音、音素、音节等词,《代数》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的函数值用语,这些专业术语词汇较易混淆,则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要求和挑战。教师应把握概念词汇之间的本质差异性准确运用,灵活解读,避免概念混同。假使一名教师无法准确运用语言传播信息,就会导致“言多必失”的结果,使得学生认知接受更加模糊,以致于自身表达“不知所云”。因此,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尽可能科学化,善于提炼,“对症下药”,语意明确,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具体分析,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精准使用语言,能够借助准确的分析和合理的逻辑推断将相关教学内容条理分明地向学生展现出来,深入浅出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实现对学生积极思维的引导,确保可以借助精准的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升华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只有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语言,培养教学语言艺术修养,才能够确保教学活动与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质疑的特点相适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发现和探究中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高校教师应该重点关注语言艺术修养,确保教学语言始终处于启迪学生思维的状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创设良好的条件。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语言的启迪艺术进行适当的强化,可以尝试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借助艺术化的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学生的学习心理完成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实现对学生学习思路的引导,让学生转入到独立思考状态,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入思考。(三)由学生学习心理入手,促进教育语言情感艺术形成。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教学环境变化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只有学生心理层面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成效。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在教学中起催化剂作用的在于情感。讲课不应是一种单向的、简单的灌输,教师内心情感的真挚与丰富,直接感染着学生心理,使之在心理和情感相融共鸣的构建基础之上,达到真正的蕴情于理、达理通情。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情绪积极、饱满热情地授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促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使其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联系教学美学的要求,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激发情感艺术,在情感艺术的引导下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生成,确保在师生情感交流的作用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可以说,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对个人教育职责和人才培养职责形成深刻的认识,才能将个人教育情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展现个人人格魅力,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引导。(四)课堂语言要把握好节奏、张弛有度。朱光潜先生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课堂节奏把握得好可以成就一节节精美绝伦的好课。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论”等公共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至关重要。否则,课堂上会“画风尴尬”:玩手机的,画漫画的,看小说的,交头接耳、低声私语的,倒头睡觉的……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具有节奏感、富有张力且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这种对大脑的抑制状态。具有艺术张力、极富感染力、抑扬顿挫且富有节奏美、韵律美的语言,取决于教师语言音量的高低、重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语气的停连等的变换交替,以及语言整体节奏停、连、急、缓的有规律变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知,具有美感的语言对学生影响之深。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艺术的声音提高表达水平,也能发挥出教学语言艺术优势,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艺术声音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如在文学作品的朗读时,能借助对朗读声音的艺术化处理,传达出更具审美情趣的情感,愉悦受教育者的心理,带给受教育者别样化的审美感受。因此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语言语音进行规范,掌握正确的发音、发声技巧和方法,“声”由心造、“言”由心生、真正将教学的有声语言的声音和情感有机结合,在教学语言中融入真情实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完成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五)巧用教学语言的幽默艺术。高校教师在保证知识科学性的基础上挖掘语言的幽默艺术,并巧妙应用教学语言的幽默艺术,能够在引人发笑的教学场景中融入真理和智慧,让学生感受到事物的矛盾和本质,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在诙谐的教学活动氛围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突显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使用的幽默语言艺术涉及到笑话、趣事、警句和生动的描述等,合理使用教学语言的幽默艺术,能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而言,语言不仅要富有感染力、幽默风趣,还要高尚文雅、具教育意味。牢牢“粘”住学生“心”的终是教师传播出的美好的语言。值得一提的是,妙趣横生的语言是灵动与智慧兼具的,是蕴涵深意的,而绝非等同于笨拙的逗笑与肤浅的滑稽。

作者:陈建茹 单位:肇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