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的作用

时间:2022-06-28 10:14:15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的作用

摘要:中国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智慧的结晶;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无穷的魅力。中国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结合,让歌曲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在声乐演唱的学习中,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对演唱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能很好地提升演唱者的文学及艺术涵养。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古诗词歌曲;演唱技巧;艺术修养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从体裁和形式上讲与西方的“艺术歌曲”并无大的差异,目的都是体现诗词的思想情感与意境。不同的是中国古诗词中蕴含了格韵、节奏、音律,本身就是可以吟诵的,与音乐更好地融合,使音乐更有意蕴。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古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是因为在清朝废科举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吟诵的方法去读书的。“摇晃脑袋”就是为了跟着诗句的节奏,更好的体会个中韵味,可见中国古诗词与音乐是早有渊源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古代的音乐家们作曲,如南宋作曲家姜白石创作的《杏花天影》、《扬州慢》等,这些属于早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们也可以称为古词古曲。第二类则是古词新编,是现代的作曲家结合新的创作意向、方法,同时又借鉴了我国许多民族音乐的特点所创作的歌曲,是吸收西洋作曲技法的同时,不断与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相结合,实践与探索的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途径。”[1]这类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我们来说比较熟悉,如青主的《大江东去》、石夫的《长相知》等。“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产生可上溯至春秋时代,大体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律诗、词体歌曲、琴歌、元散曲、明清小曲等不同体裁的演变,是历代声乐艺术的结晶。”[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赴欧学习西洋作曲理论回国后,他们将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传统的古典诗词进行再度谱曲,创作了一大批有中国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使古典诗词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推广与演唱的提高,文化部专门成立了“全国艺术歌曲推广委员会”,以促进中国风格艺术歌曲的发展,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形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类代表。发展到今天,古诗词艺术歌曲已经在我国高等声乐教材与教学中得到普及。

二、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积极作用

第一次接触古诗词艺术歌曲,就发现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和一般的歌曲不同,非常考验一个歌者在歌曲的整体布局、音色以及歌曲意象和韵味的把握。学习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应该从作品所需要的艺术特质去思考,运用不同的音色和情感来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表达作品的音乐语言。现代高等院校音乐教育领域中常常出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教学的重要曲目,如《我住长江头》、《枫桥夜泊》等。作为一名音乐与文学的爱好者、学习者,在不断实践以及教学的经验中总结得出,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一)乐感的培养和丰富

在我看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现代艺术歌曲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意蕴更深厚,对情感的演绎要求非常高。现代艺术歌曲的情感基本显现于歌词上,更为直白直接,情感的宣泄或高亢激昂或深情痛苦。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则不然,不管是表达喜悦还是幽怨,都隐藏在短短的诗词当中,婉转内敛,意味深长。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灵敏而丰富的乐感。对于古诗词而言,最好的普及方法就是吟诵,中国的古诗词与国外的诗歌不一样,中国的古诗词在与音乐结合时,不能完全的问字取腔,因为它本身对音高就是有要求的。所以我们只有吟诵出它的抑扬顿挫,体会它的美,才能真正的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怀。“首先,要情景结合的去进行学习和演唱,激发学生或听众的兴趣和热情。可以先从大家熟悉的作品开始,这样会更有亲切感,也更容易理解。其次,带着诗词本身的声韵吟诵,除了外在环境的营造更需要对作品内在的理解。”[3]这要求演唱者对歌曲的节奏感把握非常准确,太快了丢失诗词意境,太慢了显得拖沓繁复。诗词本身就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演唱者对歌曲整体及局部的结构层次要分明,有时往往一句转换结构,对乐感的表达要求无疑是严苛的。最后,我们要放飞局限的想象,去读懂“景外之情”、“诗外之意”。古诗词大多是意境深远,比现代文学更婉转、含蓄,所以要更好的读懂它、诠释它更需要合理的想象。想象空间是艺术创作最不可缺失的,每一次的演唱都是一次“二次创作”,只有正真明白个中之意,将自己代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去演绎作品。诗词本身的字数有限,且大都寓情于景,要在有限的字数中,既要唱出景物的画面感,又要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做到准确且稳定,细腻且灵动,有丰富的形象感又不失意韵。

(二)气息训练水平的提高

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演唱时的气息和咬字都有很大的促进。气息是演唱一切歌曲的基础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支撑。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是要具备扎实的技巧与灵活控制气息的能力。因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应该是“重声更重情”,悠远的意境仅靠“气聚丹田”,气息的上下对抗并不足以表达;要强调气息的流动性和学会在放松的状态下拉紧,拉紧的状态下放松,做到柔韧有余、自然到位。不管是对气息的控制和身体的放松状态都讲究“度”的拿捏,只有在相对放松自然的状态下,同时保持音乐的流动性,结合诗词本身韵律与音乐特色,才能将诗词的思想情感更贴切的传达。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由于受诗词本身的韵律和节奏的影响,一般都是一字一音或一字多音的形式,这种形式对气息的稳定要求较高。此外,中国古诗词讲究抑扬顿挫,演唱时也要不失吟诵的韵味。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在一字多音的词上下苦功,每一个音是气息均匀,渐强推送或者弱收。这些都要求演唱者准确把握每一个字的韵律,准确演绎。当然,除了状态和技巧外,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作品情感与音乐风格去调节气息的节奏。许多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中经常会出现五度,甚至五度以上的音程跳跃,同时,部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因为艺术形象多角度、多层次表现的需要所以存在着音区、节奏变化复杂的特点。所以,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气息的训练和提升不亚于任何体裁的歌曲。其实,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气息方面对于演唱者的要求可以说是无止境的,因为所谓“意境”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情感表达的最高要求。而要用声音去营造“意境”,气息就是根本。“意境”本身就是抽象的,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想象和表现,以沉稳娴熟的气息去塑造声音,表达更广阔、更深刻的意境是每一位演唱者毕生的追求。

(三)提高吐字、咬字技巧

演唱歌曲特别是中国歌曲都要强调咬字清晰,字头字尾干净利落,而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而言,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艺术歌曲中歌词是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如果咬字太松听不清歌词,就失去了艺术歌曲的原则和魅力;也不能咬得太紧,把歌词咬得过死容易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破坏了音乐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著名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姜嘉锵曾说过,古诗词的吟诵在咬字方面必须极其讲究“字清”。吟诵对准确的咬字十分严谨,准确、清晰是吟诵的首要要求。咬字的清楚包括要将汉语字音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表达清楚,其次就是是要将吟诵中“平长仄短”的基本节奏把握好。吟诵对吐字咬字的准确、清晰,对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有很好的示范作用。[4]一首古诗词的字数大都比较少,每句每字都是有深刻意义和作用。一首五言律诗20个字,七言律诗28个字,绝句也仅是40或者56个字,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包含情景、心境和意蕴,可想每个字的重要和不可替代。正是因为这种不可替代性,才要求更精准的表达,对于每个字的发音、轻重都需要反复琢磨,演唱时才能把诗词本身的韵律结合音乐展现出来。与一般的歌曲不同,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字腹和字尾的要求会高一些,大多数情况下字腹要求圆润、拉长,字尾不要咬得太重。当然对于不同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要求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诗词的风格和意象作调整。只有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做出准确的分析,才能达到语言的规范,而只有做到语言的规范,才能谈语义的表达。

(四)艺术修养与气质的培养

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人常常形容文人风度翩翩,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貌长相,而是因为学识而散发出来的气质。“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众多艺术歌曲的其中一种,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把音乐之美与诗词之美融为一体,是诗化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化的诗词意境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5]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意识;不仅能培养我们的文化底蕴,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依词作曲,所以可以说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是由词而起,那么对于歌词的研究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案工作。要做到对一首古诗词理解透彻,需要对诗人或词人有详细的了解,诗词的表面描述的是什么,背后蕴含的深意又是什么,深入发掘和品味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因此,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想象空间,理解和欣赏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心境“美”的培养。只有将心境的审美层次提高,才能更好地塑造和构建学生的审美模式和层次。

三、结语

歌曲是诗词传播的触媒,古诗词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与乐的完美结合,营造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诗化意境,其演唱韵味之美,深化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意蕴,其伴奏和声之美,烘托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神韵”。[6]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古典、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继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目前,在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大赛上许多选手正演唱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不但能使我们优秀的古诗词文化得以传承,更能使中国文化的精髓得到推广和发扬。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意境深邃、魅力无穷,值得我们广大的声乐学习者去演唱和研究。

作者:彭静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J].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少英.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的历史迁延与现代复兴.甘肃社会科学,2012,02.

[3]谈亲旸.走进美的王国——谈中学古诗词审美教学.科技风.

[4]韦歌.中国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及韵味把握.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5]余艳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唱特点——以20世纪20~40年代作品为例.文史博览(理论),2009,1.

[6]龙姝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征浅析.琼州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