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电影中艺术歌曲的审美表现

时间:2022-06-19 09:27:47

探讨电影中艺术歌曲的审美表现

通过艺术歌曲深化影片主题

主题,也叫主导思想,通俗地说,就是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电影主题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用语言和画面表达等,但是这两种表达方式所收到的效果并不好,经常会给人以说教的味道。而歌曲却能够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主题思想表达出来,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功效,同时让主题得到升华。比如影片《海外赤子》,单从影片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影片要表达的是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影片的内容也正是如此,黄德深在南洋的时候挺身而出,救下林碧云,他想尽一切办法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即使是辛勤的劳动也心甘情愿。此后又生下女儿黄思华,虽然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黄思华还是婉拒了哥哥带她出国深造的建议,仍然坚持留在中国。被粉碎之后,他们一家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都得到了解决,黄思华站在舞台上,纵情地歌唱《我爱你中国》。影片的主旨可谓是十分明确,而《思乡曲》和《我爱你中国》两首艺术歌曲的出现,无疑使这种主题得到了深化。第一首《思乡曲》由林碧云在自己的家中唱给勇救自己的黄德深听。作为华侨的女儿,黄思华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对祖国有着深切的思念,“中秋月,挂天上,映木楼,照小窗。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海外万千游子,隔山隔水相望。相望,相望,泪眼无限惆怅”。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窗外的月亮,万千的海外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深切地思念着自己的祖国。黄思华报考部队文工团,虽然她的歌声清脆婉转,但因她是华侨的女儿,录取工作受到了阻力。但是她的一曲《我爱你中国》,却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每当唱起这首歌,都能让人体验到一股喷涌而出的激情,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都荡漾着对祖国的崇高之爱。就这部作品来说,艺术歌曲对影片的主题深化作用无疑是十分巨大的,两首歌曲已经和影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没有过海外经历的人,并不能体会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但是在这两首艺术歌曲的帮助下,他们都被海外游子这种思乡之情所感动,影片的主题也自然得到了深化。

通过艺术歌曲塑造人物形象

顾长卫的《立春》是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影片。影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使用了多首外国艺术歌曲,当然这也是和人物设置的需要分不开的,这几首艺术歌曲,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主人公在人生中不同时期的状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片的主人公王彩玲,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是一位平凡的音乐教师,她相貌平庸,特立独行,30多岁还未婚。但是她却有着歌唱的天赋,将演唱视为自己的生命,一心要把歌唱到巴黎歌剧院去。她在爱情上受到伤害,但是拒绝接受世俗的爱情和生活,甚至以一种极端的方式面对又一次爱情。在爱情和事业接连受挫之后,她终于作出妥协,但仅仅是一种生活上的妥协,自己的理想却始终没有动摇过,内心的世界从来没有遗弃过自己。影片先后出现了4首艺术歌曲,分别对应了王彩玲不同时期的状态。第一首是《慕春》,其大意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向往。出现在影片的开始,一边是王彩玲深情的演唱,一边是影片的画面:上班族的滚滚自行车流,人们那种木然的表情,天空中灰蒙蒙的雾气等,和歌曲中所描绘出的意境有着很大的差别。王彩玲对于高雅的艺术歌曲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她的生活环境和高雅的艺术世界又是那么的遥远,隐喻出了王彩玲坎坷的命运。第二首是《乘着歌声的翅膀》,大意为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到恒河两岸漫步的浪漫场景。然而当王彩玲深情地演唱起这首歌曲的时候,却遭到了和胡金泉一样的境遇,观众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天空中飘起了雪花,暮色下的王彩玲,还在场地中间深情地歌唱着。此时此刻,王彩玲作为小城的异类,她面对世人的嘲讽和奚落,凄苦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最为深刻的刻画。第三首是《为艺术为爱情》,其大意是:“我对上帝是如此的虔诚,献出了我纯洁的心灵,但是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候,上帝为什么却对我如此的残酷无情?”在影片的最后,王彩玲真的站在了大剧院的舞台上,她穿着华丽的演出服装,灯光闪耀,专业的交响乐团为其伴奏,台下满是观众,她再一次唱起了这首歌,这时候自己的虔诚,已经不再单纯地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生活。影片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可以说是一个较为完美的结局,充分表达出影片对于理想坚守者的敬意,同时也给了观众以无限的希望。

通过艺术歌曲推动情节发展

不同的影片,在推动情节发展上有着不同的形式,用歌曲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段,当故事情节需要进一步向前推进的时候,就需要一首合适的歌曲适时出现,起到贯穿和推进的作用。《冰山上的来客》是一部经典的革命战争影片,由雷振邦先生创作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怀念战友》,更是中国歌曲历史上的典范作品。特别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影片中出现了3次,每次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含义,为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次出现是阿米尔向排长报道,杨排长带他去参加当地维吾尔族同胞的婚礼时,他发现新娘酷似自己儿时的女友古兰丹姆,歌声响起,画面中浮现的是阿米尔和古兰丹姆虽青梅竹马但却不得不离别的景象。也就是说,这首歌曲见证了阿米尔和古兰丹姆生活的经历和真挚的情感,为下面以歌曲辨真假埋下了伏笔。当排长感觉到古兰丹姆较为可疑的时候,让阿米尔唱一首他们最熟悉的歌来进行试探,当阿米尔深情唱起这首歌曲的时候,假的古兰丹姆却没有什么反应。歌曲似乎给人一种很强烈的暗示,预示着谜底马上就要被揭开,为下面双方的激烈斗争埋下了伏笔。最后一次出现,杨排长有意让阿米尔和真的古兰丹姆相见,阿米尔在战友的伴奏下又唱起了这首歌曲,一旁真的古兰丹姆早已热泪盈眶,并且跟着哼唱起来,两人在歌声中团聚,并且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在这样一首优秀歌曲的推动下,画面和语言的力量已经显得十分微弱了,这首歌在影片中已经不再单单是一首歌曲,而是有着推动情节发展的特殊功能。

通过艺术歌曲渲染影片气氛

正所谓“戏不够,歌来凑”。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歌曲在渲染影片氛围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渲染氛围这方面,都难以和歌曲相媲美。首先是渲染时代氛围,一个时代具有怎样的特征?只需要一首歌曲就可以充分地表达出来,因为歌曲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一听到歌曲,就自然会想起那个时代的人物和故事。影片《城南旧事》,描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家乡和童年深切的怀念。为了把观众带入那种童年伴侣离自己而去的哀怨氛围中,选取了李叔同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送别》,恰如其分地对时代氛围进行了渲染。其次是渲染环境氛围。一部电影中,有时候某一个场面,表现的是某一种特定环境中的氛围,这时候只要有一首合适的歌曲即可,而不需要对话,从听觉的角度介入,采用音画同步的方式,使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得到增强。比如《小花》中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就采取了这种形式,小花站在队伍的旁边,瞪大了眼睛找寻哥哥的影子,影片中适时地响起了这首歌曲,不需要任何的对白,只是画面和歌曲的融合,就表现出了这种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情感,使氛围的营造得到了空前的突出。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各国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国电影作品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也将更加多样,需要将艺术歌曲作为电影配乐重要参考的这一传统充分地继承下去。影片本身因为有艺术歌曲的加入而获得质的提升,艺术歌曲也可以借助于影片实现更为广阔的传播,从而达到普及艺术歌曲,提高人们审美素质的目的。本文就艺术歌曲在电影中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意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人对此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作者:金楠单位: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