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艺术风格演变分析

时间:2022-07-28 09:31:42

图书馆建筑艺术风格演变分析

文华公书林是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管理完善的公共性质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遍及整栋建筑。该馆由Mr.DeHees设计,于1910年竣工。馆舍坐南朝北,东西最宽处约为20.73米,南北约为24.38米,在进深方向由北向南依次展开为三个段落,馆外院内略植草木,主立面取横三段、纵三段式。近观文华公书林,其让人感到大气、美观,是名副其实的闳宇崇楼。文华公书林是清末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典型的校舍建筑代表,在继承欧洲建筑大多具有的古希腊神庙建筑风格的同时,吸收了造型严谨的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的法式风格,且不拘泥于固定的法式风格,而是遵循具有美感且均衡的比例原则,寻求感官美。此后,“公共图书馆运动”又催生了一大批各类图书馆,如京师大学堂图书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图书室、“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等。文章论述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建筑风格的变化。

一、以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为主

中国清代建筑严格遵循《清工部工程做法》,每一栋建筑在外观形制上都有章可循。但图书馆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如果按照清代的木结构建造,则难以满足其使用要求。因此,初期的图书馆建筑在保留传统形制的基础上,在内部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当时先进技术。北平图书馆(图1)是一座将外在美观与内部功用相结合的经典建筑。北平(今北京)在历史上曾是多个王朝的首都,各类古建筑星罗棋布,在此处建设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必须考虑其与周围古建筑的协调性和作为图书馆的功能性。因此,整个建筑遵循“传统建筑、现代技术”的建设原则。从形制上看,北平图书馆极具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风格,主楼平面呈“王”字型,高两层,带地下室一层,由前楼、中楼、后楼、东西配殿及月台组成,均用走廊连接组成一体,底部采用金刚座形式。该图书馆整体以前楼为中轴线并加以强调,东西配殿、中楼、后楼衬托出主楼的雄伟壮阔,恰当地处理了主要与从属、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使建筑主从分明、以次衬主,加强了表现力,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馆舍内部则使用了当时先进的建造技术。首先,摒弃了传统古建筑使用的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了使用空间,延长了建筑寿命,还降低了火灾风险。其次,使用玻璃大窗等采光构造,增加了采光面积,杜绝了馆内书籍受潮等弊端。正如蔡元培所说:“新馆之建筑,采用欧美最新材料与结构,书库可容书五十万册,阅览室可容纳二百余人,而形式则仿吾国宫殿之旧,与北海之环境尤称。自兹以往,集两馆弘富搜罗,鉴各国悠久之经验,逐渐进行,积久弥光,则所以便利学术研究而贡献于文化前途。”①甚至在远离中国文化中心的云南,其最初的图书馆建筑也以传统元素为基调。如,和顺图书馆(图2)建于1924年,依山傍水,大盈江水顺流而下,从下游断崖一泻千里。馆舍占地933.5平方米,现有建筑为主楼、左厢阁楼、花园、中拱门、大门、后花园。主楼是一栋富有民族特色的二层建筑,占地267.8平方米,飞檐挑角,前屋配有两个体量较小的两个半六角亭,层次感分明。主楼屋架高大宽敞,室内为大空间,视野通畅,四周全是玻璃大窗,光照充足,显得宽敞明亮。窗下墙附有造型优美、素雅大方的墙面装饰,中西文化相互渗透。楼上前部为通廊,视野开阔,后为书库。石质台阶直通园外,园内松柏郁郁葱葱。前面龙潭水清如镜、澄澈见底,游鱼细石,垂柳摇曳,花木掩映,真是山水秀丽、环境清幽,充满了诗情画意。馆舍在形制上仍保持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中国传统建筑虽然造型优美,却受当时工程做法的约束,难免存在形制单一、空间狭小、耐久性差等难以避免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美观性和适用性。建筑学家林徽因对此评价,“中国建筑的一般人,虽然尊崇中国建筑特殊形体的美丽”,却总是“觉得中国木造建筑之不能永久”,且“我国所有建筑,由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个单独的建筑物集合而成”,即“在平面上是离散的”②。显然,只有打破传统建筑做法的制约,才能满足现代图书馆大空间、使用年限等方面的要求。

二、以西方古典建筑艺术风格为主

随着清王朝的分崩离析,科学与民主迅速在中国传播,这推动了西方建筑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司徒氏图书馆(图3)建成于1925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建筑,具有鲜明的葡萄牙建筑的风格。楼体高耸,造型典雅大气。第一层最醒目的是做工精细、色彩鲜红的门窗,配以古罗马式的等腰三角形窗楣与西式窗柱,使窗户的整体造型稳重端庄,和二楼高大的形象交相辉映,又丰富了一楼立面的装饰,给人上下均衡的感觉。第二、第三层均有一个内走廊,外侧一字排开的六根葡萄牙式立柱从二层直达三层,并与古罗马拱券相连,柱间柔美的镂空护栏和雄伟的结构相互映衬,给图书馆带来了舒展、开放的气息,使人印象深刻。第三层楼顶的正中是由民国时期书法家谭延闿题写的“司徒氏图书馆”匾额,这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图书馆的楼顶为一平台,伫立远望,古镇、大海美不胜收。“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葡萄牙式建筑,还有法式古典建筑和其他风格的建筑。如,浙江大学图书馆大学路馆舍(图4)建成于1931年,是一座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建筑的中部为大厅,左右为阅览室,后部为书库,布局合理,功能分区鲜明。立面采用典型的古典主义的纵横三段式处理,底层为宽阔、高大的花岗石台基,由13级踏步逐渐过渡至地面,有力地托住上部建筑,显得结实、厚重。中间层主要为外凸的多立克柱列。每根大柱由五个小柱段构成,从台基上拔地而起,经由直径的略微变小而向上呈树状。同时,每根柱上都有凹圆槽,使柱子显得犹如参天大树,牢固抓住根基,纹丝不动,且又在顶部形成荫蔽的感觉。柱间砖墙则不同于大柱,采用低调的造型和色彩。中间四根大柱之间为3扇花饰大方、色彩鲜明的红色铁门,其余各柱间下部为低矮的花岗石槛墙,上方为支摘式方格玻璃钢窗,窗间墙为红色,弥补了大窗带来的墙体虚无感。立面构图使整个建筑外观气势恢宏,层次分明,完整而统一,呈现出一种壮丽的形象。馆舍内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柱采用优雅、高贵的爱奥尼式柱子,大厅地面镶嵌着色彩亮丽的锦砖,颇有现代气息,墙面造型比较简洁,但是阅览室地板和木门的装饰非常精美。

三、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风格

就建筑造型而言,如果说北平图书馆是传统的中国古建筑风格,那么浙江大学图书馆大学路馆舍则是一座纯粹的西式建筑,其台基、多立克柱列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而湖北省图书馆老馆的历史文献楼(图5)则选择了中西合璧的风格。历史文献楼始建于1935年,坐落于武昌首义公园旁,是一座典型的整体式图书馆建筑(“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分散式)。从形制上看,该楼是一栋中西合璧的歇山琉璃瓦宫殿式建筑。前楼和后楼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三要素(即台基、柱梁木造、屋顶)。设计师在屋顶上做了创新。前楼的开间要比后楼小得多,这种呈“┬”形分布的建筑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建筑,不符合《清工部工程做法》的规定,没有相应的屋盖形式。设计师创造性地将前楼屋盖延长至后楼,形成一个大的歇山屋顶,并在后楼形成一个小的歇山屋盖,两者挤占的空间采用咬接处理。这样一大一小的咬接处理不但凸显了前楼的主体地位,而且显得前后楼十分紧凑。左右楼则使用典型的欧美式平屋面,女儿墙、屋面防水构造、落水管一应俱全。立面处理比平面处理要求更高,因为这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视觉效果。设计者为了坚持中国风格,使用传统的琉璃窗,窗上部为与前楼屋顶同一样式的琉璃窗楣,窗下墙则附有精美的传统浮雕。简约又夸张的窗间墙则采用凸起的处理手法,增强了建筑物的体积感,产生了稳定、庄严、雄伟的效果。

近现代是封建思想与科学、民主精神激烈交锋的特殊时期,这一时代背景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方方面面,建筑设计艺术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传统古建筑造型美观,但不满足图书馆建筑必需的使用要求;西方图书馆建筑如果不充分地吸收中国元素,也难免会水土不服。因此,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建筑艺术往往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形式,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促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敏惠,张迪,黄力.文华公书林建筑考.图书情报知识,2009(5).

[2]刘冰.西学东渐下的宫殿式建筑遗存——华美的宫殿式建筑之北平图书馆.中华民居,2011(11).

[3]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宋绮.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的百年变迁.情报资料工作,2001(5).

[5]杨五美.侨乡文化之花——和顺图书馆.民族艺术研究,1989(S1).

[6]傅宏明.浙江图书馆大学路馆舍.浙江建筑,2000(S1).

作者:邓兰婷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