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现代设计中美学的形成

时间:2022-05-22 03:37:27

小议现代设计中美学的形成

世纪交叠的自然美学

人们接受新事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即使从前感到深恶痛绝的东西,也并不代表将来不会喜欢上。正如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人们开始接受铁材做的装饰品,开始欣赏工业文明下新材料的美感。在那个时期,铁的角色十分有趣。它既是装饰材料,也是结构材料。当时,巴黎有许多设计师们都尝试用新材料诠释新的美学观念,它源于自然的形态,用植物的曲线作为母题。这种美学思潮也被称作“新艺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艺术家们都效仿自然形态、追求不对称和自由的线条。大众的审美被引导到一个有趣的分支上——效仿自然之美。而到了一九零三年,许多欧洲国家开始疏远新艺术,在法国到处可见的曲线装饰过于臃肿和极端,人们又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功能主义。新艺术跨立在两个世纪的分界线上,它的历史意义在于超前的革新方法。新艺术对自然曲线的追求;对日常用品的关注;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主义风格的拒绝都远远超越了以往的运动。新艺术并没有太多借鉴中世纪风格,也没有太过排斥机械化或是新材料。相反,它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和风格将对自然的理解,将美学的概念自由地表述出来,这是顺应历史的,也是为后面现代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现代审美的雏形

如果说麦克默多的图案设计是新艺术的先驱,那么他的家具设计则是现代主义运动爆发的导火线。麦克默多那蜷曲的线条并没有运用在家具设计里,相反,他考虑到功能的实用性,因此运用了大量的直线来设计。这一做法对早期的麦金托什影响颇深。麦金托什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英国设计师,他的建筑设计冲破了传统的模式,建筑的体量棱角分明,墙面不加修饰,结构材料裸露在外。这种将立体主义的审美与功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方法,在当时是大胆的创新。麦金托什是不排斥工业化制造的,在他的设计中屡屡出现金属和玻璃,运用多种材料拼凑出几何形式的造型,立体感非常强。然而有趣的是,对麦金托什的美学反响最大的地区并不是他的实践地英国,而是奥地利。当时维也纳分离学派的几个主要成员分别写信邀请麦金托什去奥地利办展览、开讲座。他的美学似乎与奥地利人的传统审美观非常贴近。纵横交错的直线;理性的画面构成;新材料的运用等等。在二十世纪头十年的欧洲大陆,经过了维多利亚风格的“统治”和新艺术风格的熏陶,人们逐渐将视线转移到简约和理性上来,形成了现代审美的雏形。这除了要归功于几位影响深远的设计师以外,还要看到时代的潮流。人们的审美是紧贴时尚的,但有的时尚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却能承启未来。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需要寻找一种形式作为载体,而这种形式感能否被大众审美所接纳尤为重要。

工业化的艺术

艺术与工业的结合是历史的趋势,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审美与技术相互制约和推进,对老一套风格的反叛与设计师们师对新材料的征服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桥梁是用铁建成的。而后,不仅铁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慢慢地浮出了水面,像混合型的新材料也被大众接受。混搭的材料在结构和审美方面都具有优势。如霍夫曼设计的斯托克莱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是建筑的外立面还是室内的空间布局,几何形的样式都能看出设计是基于功能和工业化。一九零七年在德国创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是工业设计的起源地。里面的设计产品包括茶具、电水壶、玻璃制品和电扇等。德国人以自己骄傲的理性审美将工业化的艺术运动推向了高潮,一切都是以批量生产为前提的设计,满足大众的需求。艺术已经不再为少数贵族和资产阶级服务,无产阶级也能享用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在二十世纪之初,我们工业化的艺术终于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这一步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几经周折才使美学观念得到的转变,最后通过不计其数的设计实践造就出来的。就如上面写到关注新材料、崇尚机器、提倡工业化设计思想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并不在少数,但他们离新材料建造的建筑、机器化的外观、批量生产的设计产品仍然有一段距离。显然,这种设计思想的转变和实现,是必然要基于当时审美的改变和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时代的局限来自传统美学和传统技术,打破它们是设计师们敢于推陈出新的勇气。

现代设计中美学的形成

所谓现代设计,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德国包豪斯学院倡导的关于大众美学、批量生产以及大众运输的运动。在此之前的七十年,是孕育现代主义的时间。它的形成,是由小溪汇聚成河流,然后流向现代的海洋。美学“形成”的过程中,实质上是融合、掺杂了不计其数的设计师们的思想。不断地演变,不断地继承、批判。其中既有进步的动力,也有反动的障碍。比如从受莫里斯影响的麦克默多到麦金托什,再到霍夫曼,最后是贝伦斯。每个时代节点上的设计师都深受前辈的美学思想影响,同时接续了属于自身的时代美学。

从表面上看,这是基于个人喜好和美学思想的差异,而在背后却隐含着对新材料的态度的演变;对工业的关注程度的演变;对社会责任认识上的多少的演变等等,从而呈现出一条风格随着时展而改变的线索。那也就是为什么被怀特称为“近乎恶毒的异教”的麦金托什等人会使德国和奥地利为之倾倒;而处于极盛时期的新艺术拥护者凡•德•维尔德在科隆会议上由于拒绝标准化,最后以失败告终。同样,当我们解读设计作品的时候,若能捕捉到思想演变的脉络,也就不难判断哪些作品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哪些只是制造视觉混乱的。

作者:刘承恺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