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刻造型艺术人才培育形式

时间:2022-08-28 04:39:44

书刻造型艺术人才培育形式

中国的书刻造型艺术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内涵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的刻字艺术可上溯到6000多年前,以往的“文人写字,匠人刻字”已转变为艺术家自书自刻,艺术家不仅要会书法,还要会设计、雕刻,因此书刻逐渐成为特殊的艺术门类。2010年7月上海浦东图书馆展示了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书刻艺术作品,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性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通过书刻造型艺术创作和教学,对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文章以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书刻造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为个案加以探析。

一、书刻造型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研究内容

1.人才资源的开发

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合理整合优秀的人才资源,组建了由在职教师、外聘教授、社会知名艺术家组成的教学科研团队,开展刻字艺术研究和刻字艺术教学活动,使教师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2.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针对当前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缺陷,确定了培养面向社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的教改目标,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书刻是一门新兴的造型艺术,在教学上能够体现多个艺术门类的渗透与结合。基于此特点,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在2009年设置教学实验课程,并总结出以专业课为核心、以传统文化艺术和实践创作课程为两翼的教学模式。针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大、专业学习与应用实践脱节等问题,现代刻字艺术教学团队总结和开发出了一整套集教、学、研、创新、实践和应用于一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将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产品推向市场。

二、书刻造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的教学问题

第一,解决了艺术人才的人文素质提升问题。书刻团队在书刻艺术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在实践、展览等活动中渗透思想境界、情操、认知能力和文化教养的教育,邀请省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交流和培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解决了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书刻艺术教学中,教师通过艺术创作过程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里教师是设计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是设计者和实践者,师生共同营造学习、交流、提高的氛围,激发学生开发新创意、新思想的热情。教学通过“一体两翼”模式,加强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与创作课程的衔接和延续,使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创作课程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学生学习的场所由课堂延伸到工作室、展厅甚至市场,又由市场、展厅回到课堂。书刻创作团队创作出的300余件作品,于2010年7月走进上海的浦东图书馆展厅,走进世博会的黑龙江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热情。当这种情绪再次传递到专业课、选修课和创作课的学习上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三,解决了文化传承、艺术创作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问题。书刻艺术在教学上构建以文化传承和艺术实践为两翼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艺术文化成果和特征有所把握,并引发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思考。

三、书刻造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研究方法教师在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时代需求与书刻艺术发展现状、研究高等教育规律及艺术高等教育的特点、更新教育观念、开拓育人思路、确立育人指导思想;组织富有经验的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书刻专家,研究设计书刻造型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构建由立体(影像)教材、文字教材组成的教材体系,形成以启发引导式教育为原则,以实践、研讨、创作、合作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全方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视频教学丰富教学方法,把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合,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研讨、创作、合作的联系,确立了集教学、研究、实践、创新于一体的书刻造型艺术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对书刻艺术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探索已取得显著成效,作品数次获得部级奖项,并出版教材和作品集,培养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整体素质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学生能力具体表现为“五强”:专业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社会实践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综合能力强。“五强”型书刻造型艺术专业人才毕业后已走向工作岗位,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受到用人单位和同行的好评。因此书刻艺术的开发与人才培养有着广阔而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