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精神传承与艺术思维创新发展

时间:2022-04-13 08:58:04

民间艺术精神传承与艺术思维创新发展

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它以最现实的生活为源点,以最直白的艺术形式、最本真的创作状态、最奔放的思维方式为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民间大众内在的需要与心灵的声音,将人们的真情实感与现实的社会面貌相联系,构筑起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彰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或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或沁人心脾、感人泪下;或深隽悠远,令人深思……此间自由奔放的造物观念、淳朴率真的审美趣味、求美向善的文化情怀,具有令人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显现出极高的传承价值,对于我们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探索主体艺术思维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民间艺术精神的特质

民间艺术以其自由奔放的造物特质、淳朴率真的审美特质、求美向善的文化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研究与传承价值。

(一)自由奔放的造物特质

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愿之真实反映的艺术再现,它们不拘泥于严苛的造型方法和烦琐的材料工艺,取材自由、造型奔放,以其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理想化形象将民间大众的情感与愿望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用形态夸张设色别致的皮影;又如憨态可掬稚趣横生的泥塑;再如热烈喜庆形象鲜明的年画……丰富的想象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大胆的自由联想,奔放的造物思维与蓬勃的创作激情,为艺术思维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启示。

(二)淳朴率真的审美特质

自然与生活是民间艺术的创作之源,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对生活的努力与盼望都使得民间艺术的表现题材与内容虽平凡却无比鲜活。自然万象、生活百态,都在民间艺人的巧手演绎下成为极具个性的根雕、石塑、糖画、草编、剪纸、灯笼、木偶等艺术形态,创作手法质朴无华,不晦涩、不扭捏、不造作,具有强烈的原创精神,呈现出的是艺术最本原的淳朴率真之审美趣味,也是艺术思维创新发展中应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三)求美向善的文化特质

民间艺术是老百姓赞美生命、追求美好与祈求祥瑞的审美活动,其彰显出的真善美之艺术力量与人文情怀震撼人心。在民间艺术的各种形态中,充满着对幸福圆满的盼望、对生命繁衍的渴求、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如镇邪驱魔的门神、守护财富的财神、宜子之祥的泥娃娃等。人们借用这些理想化的物化形态真切地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善意与热忱,让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的满足,也让社会因为这种求美向善的传播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这也应该是艺术思维创新发展的重要宗旨。

二、高校设计教育中主体艺术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高校设计教育中主体艺术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理论与模式的影响,在主体艺术思维的训练上西式痕迹也较为突出。设计符号、形式语言和文化趣味过度西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主体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忽视、漠视、盲视等不容回避的问题,使得主体在艺术思维上缺乏民族个性与文化自信,严重阻碍了主体艺术思维的创新发展。

(二)主体艺术思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1.艺术思维的程序化,缺乏自主想象的积极主动程序化是现在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僵势。一方面,科技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快捷的创作条件,但同时也让主体过于依赖高科技的软硬件技术与表现手段,在艺术思维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数字程序化,缺少了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考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也让主体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临摹、反复默写中养成了单一的程序化惯性,缺少了自主想象的主动性。2.艺术思维的教条化,缺乏创新想象的开阔眼界教条化是制约主体艺术思维创新发展的另一瓶颈。长期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让部分学习主体习惯于机械移植、简单照搬西式设计语言与表现元素,教条化的结果就是作品的浮躁与肤浅,精神与文化内涵的缺失让创作的眼界狭隘。3.艺术思维的冷漠化,缺乏激情想象的自由本真冷漠化现象是主体艺术思维中愈来愈凸显的问题。由于时间、空间、安全以及经费等局限,主体的创作来源和审美体验多来自教材以及网络,缺少对生活深入与细致的观察与体验。创作来源多是别人的生活经历和审美体验,艺术想象的激情自然难以点燃;没有走心的创作思维必然是自由本真的缺失。于是,冷漠就成为必然。4.艺术思维的定式化,缺乏丰富想象的原创精神现代设计如今面对的受众层次不一、要求也千变万化,因此,创意才是生存之道。而多年来存在的专业种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训练模式等方面的传统定式、从众定式、经验定式等弊端,极易让主体在一个相对禁锢的管理空间里丧失艺术丰富想象的思维动力,当抄袭成为通病,何谈个性化的原创精神。5.思维的功利化,缺乏多元想象的文化情怀著名学者柳冠中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设计师目前创新能力不足,与教育有关。重技能轻人文,一直是高等院校设计教育中很典型的现象,这其实是对设计教育完整性的一种误读。过于技能本位的教学体系,倚重技能的传授模式,严重压缩了主体对文化的系统、深度认知空间,尤其是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与接纳。简单的解读极易导致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在艺术思维中也会停留在显性符号元素的生搬硬套。没有了文化情怀,自然缺乏关怀与包容的胸怀,如何文化创新?

三、民间艺术精神的有效传承与主体艺术思维创新发展的思考

德国学者伯伦哈姆曾提出: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是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理念。如何在高校设计教育中有效传承与渗透民间艺术中自由奔放的造物、淳朴率真的审美、求美向善的文化等精神特质,对于引导主体艺术创作思维向更生动、更个性、更多元和更持续性发展是行之有效且值得重视的。

(一)转变观念,让设计教育回归生活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也一直倡导“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毋庸置疑,现实生活为艺术思维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民间艺术之所以在题材上多姿多彩、造型上生动形象、取材上巧借天工,全在于创作者们长年与生活中各种物象的密切接触、深入观察与感知积累,因此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细腻鲜明的地域特色,传递出来创作者内心深处的激情,其中自由奔放的造物精神中彰显出的是令人振奋的生命力量。可见,丰富的生活感知经历是一切艺术创作思维主动、激情开展的深厚基础,是一切艺术形态产生的渊源。德波若(英)认为:思维教学不是教逻辑而是教感知。感知经验的积淀能拓宽学习主体的眼界,为艺术思维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让设计教育回归生活,让学习主体深入生活,学会在生活中细致观察形形色色的山水虫鱼、花草树木、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人间万象,是开阔眼界的必经之路,是开放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决定主体艺术思维发展广度的重要基石。

(二)整合资源,让设计教育走进社会

马克思在表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深刻地指出:“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作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也就是说,艺术设计的任务不仅要能够满足受众的物质功能需要,同时更要提炼和升华出能够让受众得到情感与审美享受的审美价值。这种艺术思维高度的产生必须来自于对社会、对社会中各种因素相互关系的深入体验与创新思考。陶行知老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学生应该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确,从社会中我们可以获取到更多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以及教育的环境与场所。在当今社会,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没有快速地捕捉、了解与思考这些信息和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学习主体的艺术思维就会停留在相对闭塞的阶段,艺术创新能力发展就容易滞后。因此,整合资源,让设计教育走进社会,让学习主体从闭门造车转向关注社会。只有及时地将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资源整合成有效的教育内容、活化成教育方法与手段,才能进一步地帮助受教育者得到更为深入的心理体验与思维激励,在更深刻地了解到社会所需、民众所想的基础上开放思维,唤醒变革与超越的热情与向往,从而提升艺术思维发展的高度。

(三)传承文化,让设计教育深入人心

归根结底,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它应该是一种普世的艺术,它需要社会大众的理解与接纳才能更好地彰显其价值。然而,不同的种族身处不同的地域环境所积淀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是有差异的,因此艺术设计必须富含与其文化传统相吻合、与审美习惯相适应的元素,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同。因此,民间艺术精神就是一种彰显美、宣扬真、传播善的无形力量,其中蕴藏着历史悠久、深沉厚重的崇真尚善之文化传统,是最根源的文化因子与最恒久的民族血脉。传承民间艺术精神,沿着文化基因的轨迹找寻艺术设计创新前行的方向,有助于唤起学习主体自身的文化觉醒,有利于张扬属于自己民族的生活美学,有益于重拾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结语综上所述,设计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实践活动,它传递出来的不应该仅仅只有符号与技艺,而蕴含文化与情怀才更有力量。因此,设计教育本身不仅包含有艺术表现媒介、方法和手段等的各项形式美感训练,同时更需要有对美学与文化的完整性、系统性的认知和持续性的滋养。实践证明,一个民族精神活力的强弱与其文化个性的丰富与创造力的高低成正比。高校设计教育是为未来培养创新设计人才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手段地引领学习主体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认知与体验民间艺术文化、尊重与传承民间艺术精神、创新与发展艺术思维,于融合与共生中将民间艺术精神的精髓随着艺术思维方式的改变与发展日益沁染到主体的身心之中,让他们感受、认同祖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丰富与优秀并为之骄傲,并在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滋养下,借助现代科技的推动力,通过设计教育的填缺,使学习主体的艺术思维方式在创新培育的过程中向着一个更为健全、更为持久的方向发展。

作者:陈靖 单位:桂林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俄]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明兰.民间美术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价值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3.林贵雄.民族民间艺术融入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艺术教育,2009

4.余莉.民间美术的创作思维方式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大众文艺,2000

5.张欣.中国民间美术与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6.森文,张勇.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新:基于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的艺术设计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艺术教育,2012

7.程军.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艺术百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