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研究3篇

时间:2022-04-09 10:23:07

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研究3篇

第一篇

一、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当代价值和可行性

(一)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当代价值

民间艺术的产业发展对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它不仅是传承河南传统文化,实现民间艺术生产性保护的需要;也是延续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中原的需要;还是促进河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河南文化软实力需要;更是在河南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不利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中原崛起,实现文化强省的需要。

(二)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目前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优势。第一,河南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及衍生的文化内涵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国家积极宽松的文化产业政策和河南“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把民间艺术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河南民间艺术在短期内走向了产业化自觉,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第三,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民间艺术寄托美好愿望、美化生活的特性,共同促使河南民间艺术有着社会化、规模化的市场需求,这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第四,不断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提升的保障。第五,全国范围内“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开展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助推。

二、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近年来,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中,必须要以科学、健康的发展观指导,在文化坚守、创意开发、持续发展等原则的基础上,确立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系统的模式和路径。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主导战略

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下完成。以市场为导向是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首要条件,要针对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遵循市场经济中的供需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提高市场预见的敏感性,及时对需求量、供给能力和存在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预测,通过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引导河南民间艺术资源向优势领域和行业集中。民间艺术产业单纯依靠市场为导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河南各级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构,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适时适度的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制定河南民间艺术的认定传承、市场引领、支持保障、知识产权等法规和制度,建立起宽松、完备的管理政策。编制系统的保护和发展规划,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明确阶段性工作的重点与步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责任。[1]其次,构建适应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机构和组织,调整相关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管理主体,加强统筹协调。再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建设并提供便捷的交通、动力供应、网络信息等系统,为民艺企业的投资和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最后,要发挥经济规范功能,制定相关品类的行业标准,通过价格调控、税收、补贴等经济杠杆,协调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保持市场的活力。

(二)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方式战略

艺术应随当代,创新是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源动力。在国家普遍重视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中,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要深抓机遇,在弘扬中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强化创新开发意识,充分发挥各地民间艺术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寻求河南民间艺术与当下社会的契合,培育创新主体,提高艺术创新能力,注重与其它新兴产业结合,拓展其生存空间,突出特色和差异,塑造本土艺术形象,实现河南民间艺术在创新中的良性嬗变,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以创新为引领,实现持续发展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创意重整将河南民间艺术蕴含的艺术元素、承载的传统观念置入新的灵感和时代语境,通过整合、修改、提炼、重塑,实现民间艺术与当代审美的融合。二是通过数字、网络、电子等现代高新技术,实现民间艺术与当代消费文化的接轨,扩展民间艺术的产品空间和受众面,增强民间艺术的表现力与影响力。三是吸收河南民间艺术中能体现中原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将其介入、指导其它形式的产业开发,实现创意转移,在多种表现途径中实现民间艺术品牌互动效应。

(三)以科学为标准的产业格局战略

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布局必须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努力构建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首先,突出各地民间艺术的特色和优势,打造不同层次的产业品牌,形成不同规模的民间艺术产业集群。省域主导品牌既要聚焦历史厚重且能代表中原文化的传统民间艺术,也要打造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民间艺术成为产业的新亮点;各地也要结合当地民间艺术资源的影响力,合理选取开发,形成一地一品的散点开发态势,从而打造主导品牌和散点品牌结合、区域内开发联动、区域间促进互补的协调态势。其次,要加大推动民艺产业在各区域间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引导特色民间艺术产业有序聚集。进一步打造南阳玉雕、许昌钧瓷、平顶山汝瓷、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成泥塑、麦秆画、朱仙镇年画、豫西剪纸、黄河澄泥砚等产业基地,塑造一批以《风中少林》、《程婴救孤》、濮阳杂技、河洛大鼓、宝丰魔术、马街书会等异彩纷呈的民间演艺品牌,实现区域聚集与品牌特色相结合,多元品种与多层档次相结合,机器制造与手工技艺相结合,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支柱拉动与多样发展相结合的产业格局。再次,将民间艺术作为龙头产业,带动出版、交通、服务、培训等相关产业的跟进,使各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形成民间艺术支柱型产业拉动模式下的新型产业融合。

(四)以梯队建设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战略

人才是发展民间艺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要着力培养一代民间艺术的认同群体,造就一批民间艺术的领军人物,塑造一批高素质、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抓好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在人才队伍培养上,将普及培养、重点培养和管理保障培养结合起来。民间艺术的普及培养要充分利用各级学校教育,以此来实施民间艺术的全民性继承和发扬。还要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对全省有志于从事民间艺术的人员开展培训,也可针对农民开展可普及、易掌握的民间艺术项目培训,以扩大传承面,提供就业机会。重点培养主要是利用民间艺术传承人、高校、科研院所,加大民间艺术的精英培养力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传徒授艺、考核资助、评定晋级的模式,确保培养的长效化和科学化,引领民间艺术的精品发展创作。管理保障教育主要是民间艺术管理机构及民间艺术企业工作人员的教育,要进一步完善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现有工作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在人才管理上,必须尽快培养、抓紧引进,要坚持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入、用市场感召人,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文化队伍人才辈比、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2]吸引民间艺术领军人物的加入,培养民间艺术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五)以国际化为理念的交流合作战略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3]立足中原文化,在国际化的视野中加强对外交流,是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走向繁荣的出路,是推进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砝码。我们要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加强民间艺术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互访和交流,提高交流水平,搭建高层次的民间艺术展演、交流、推介和招商活动,增强交流效果,全面展示河南民间艺术的独特优势和当代形象,把此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借助外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全球知名文化公司的联系与合作,汇聚高层次民间艺术研究和运作上的精英,来共同探讨河南民间艺术的产业发展,培育河南民间艺术精品,激活河南民间艺术市场的潜在能量,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上的市场化运作能力,加大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扩张力。

(六)以品牌建设为前提的特色营销战略

品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要务。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就要立足资源优势,根据市场前景,做大做强优势的民艺企业,开发和推广创新型民艺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附资本聚集,引导消费趋势,增强产业示范,提高利润空间,带动产业整体发展,提升产业关联的互动效应和规模优势。要建立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基础上的,延伸民间艺术品牌产业链,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经济循环链条。[4]在河南传统民间艺术中,存在一些诸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等知名度高,但产品增值较小,企业收益偏低的品类,在产业化开发中可尝试以此为核心,注重品牌延伸,通过设立民间艺术博物馆,开发民俗旅游,将其与新型行业、新型服务、新型产品结合,举办文化会展等措施,拓展民间艺术的销售领域,借助相关行业的拉动效应,提升品牌价值,实现民间艺术的长足发展。在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现代化的特色营销模式。首先,要通过系统调研对消费市场进行层级细化。其次,以创意宣传为切入点,有机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建立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民艺营销传播体系,变被动销售为主动营销。再次,确定差异的销售策略和营销计划,创造出多样的民艺产品,扩大销售成果。最后,要按现代产业的方式来运作,对营销环节进行程序化管理,在市场营销的战术上走实每一步,更要把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如信息通讯、高新技术、教育培训相结合,形成文化传播与贸易的综合营销体系。[5]在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中,只有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统领,立足河南民间艺术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在实践层面上探索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独特发展模式,建立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系统战略路径,才能提升河南民间艺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民间艺术产业的长效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河南文化的软实力,使之成为中原经济区跨越式发展的有生力量。

本文作者:辛琳琳工作单位:黄淮学院

第二篇

一构思立意

中华民族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它有着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且大部分已固化在民间流传的文化艺术领域中,内容和内涵丰富广泛。可由于近代国力的衰退,我们曾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过怀疑和不自信的否定,甚至我们的“瑰宝”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度被误认为是落后和革命的对象,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暴风骤雨之后尘埃终会落定。随着近三十年国家不断的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逐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也有了新的认识和高度评价,所以重拾传统已逐渐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发展趋势,也成为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方法和手段。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构思立意是作品表达内涵、彰显个性的关键,也是能否让大众认同和接受的关键,可被视为作品的灵魂。如果我们想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气质的壁画作品,就要在构思阶段寻找到某些中国元素和我们特有的文化观念,所以把民间艺术作为构思的起点是比较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因为首先,它产生在我们几千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都非常广泛,并有着我们自己血液里的内在品格和艺术气质。其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观念和现代壁画的创作构思并不是相互孤立或冲突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相促进的互动过程。一方面现代壁画的创作可以从民间艺术中找到自己文脉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也可以通过壁画这种公共艺术向大众传播传统的文化和观念,在这一思维的互动过程中他们相互影响、互相融汇,这样最终使得现代的壁画艺术更加趋近于民族化的完美。最后,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壁画创作在构思中植入民间艺术的表现观念也能使作品迅速的被公众所接受。如民间神话故事与传说、有着美好寓意的花卉动植物、符号、纹饰等各种形象,这些已被普通百姓所熟知和喜闻乐见的内容出现,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亲切性和认同感。这都是民间艺术与壁画创作能够融合的共性,也是壁画作品构思成功的关键。例如,侯一民所做的壁画《百花齐放》就是吸收了民间艺术中“四季花篮”的构思寓意,象征着四季祥和的同时,也有引深象征着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的寓意。这种巧妙的运用反应出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深刻的思考后做出的选择。再如,南京地铁壁画中的一幅《灯彩秦淮》,就是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构思主题,即宣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又使壁画具有我们自己特有的气质,同时这些老百姓所熟知的内容也使得作品很快的被接受和认同。

二构图搭配

壁画创作可称之为是“大型”美术作品创作,无论从画面的尺幅还是所涵盖的内容,都是其他画种难以比拟的;同时它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力也是巨大的,毕竟它是要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服务于社会、民众和国家的。如果说构思是壁画创作的灵魂,那么构图就可以被视为它的骨架。巨大的画面、丰富的内容都要被合理的安排,骨架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就好比高耸的摩天大楼,如果没有合理的钢架结构是要垮塌的一样。但作为艺术创作又不能过于机械,既要做到井然有序,又要“独具魅力”,这也是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艺术个体能够生存的重要依据。所以,要构架出具有中国特点的壁画构图模式,就可以从我们独有的民间艺术中寻求营养。中国的艺术不同于西方客观写实性的表现,它是更加主观、接近于平面化,更多的是要传达出意境和完整的内容。在构图上它有着独特的方法,如画像石、画像砖和剪纸中常出现的平视体构图,这种构图模式是把人物以剪影的方式平置于画面,不求细节变化只注重整体的完整性。平视体构图在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常用规则的横竖线划分区域做出相对稳定平衡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庄重大方适合应用在现代建筑稳定的主空间中,如大堂、中厅等。剪纸艺术中的构成形式正好与其相反,它常用流畅的曲线做出骨架,连接画面里的内容,以表现韵律与动感,这种形式因为有流线的存在则适合应用在建筑的流动空间中,使画面的形式和空间的功能达到完美的统一;除了平视体之外,立式体构图也是我们独有的方法。它常出现在木板年画、刺绣纹饰中,跟平视体的样式比较接近,但主题性更强。通常是把主要想表现的内容放大,置于画面中部使其一目了然,而周围的内容相对缩小,只起到配衬的作用,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规律对主题较强的功能性建筑如纪念馆、文体场所的墙面进行创作;另外,还有民俗画中比较常见的打破时空和散点式构图。这样的形式,时空相对自由、随意性强,容易表现创作中的叙事和故事性情结,所以也被现代壁画创作所采用。在创作中这些中国式方法的运用都会让作品有着我们自己的艺术魅力。但在运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重变化,可以引入西方构成艺术的规律,如主观的在构图骨架中强调方圆、曲直、大小等对比,有意识的安排并列重复、特意等方式,从而增加画面的构成性。中央美术学院李琳琢和张世彦两位老师的壁画作品《华夏文明》、《唐人马球图》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初步的研究。作品中既运用了传统的平视体与立式体构图,又有西方构成的元素,这种混搭的结构,就如音乐中对经典老歌的改编,在旋律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部分节奏,使其不失独特的经典又更负时代特色。这样的表现就使传统的方式更加合理和现代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画面造型

在灵魂与骨架具备之后,画面的具体形象就可被视为作品的“血肉躯体”。形象的塑造是在构思和构图之后的视觉固化,是给观众最直接的印象,更是作品能否丰满和具有个性的关键。中华民族是对造型有着独到认识的民族,造型的语言方式也自成体系。但在唐、宋达到巅峰之后却逐渐走向了没落,直到现在我们的造型无论是从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还是到艺术家个体的独立创作,几乎已被西方同化,能够坚守住民族阵地的凤毛麟角。当下这种情况,壁画作为公共艺术中的视觉文化创作,有责任更有义务接过民族这面大旗,为我们当今的社会和国家重塑形象。中国传统的造型是以线表达物象的神韵,无论是平面的绘画,还是立体的浮雕圆雕,或者是图案性的刺绣纺织,都是强调用线塑造,所描绘的形象以意象为主,多在像与不像、似若非似之间,并且有着强调变化和夸张的浪漫主义情结。若是从现代绘画的角度上看,它有着注重平面化的装饰味道。在现代壁画创作的过程中,想要完成带有民族面貌的作品,就必须回到传统。从传统中挖掘、借鉴、再运用和创新,而民间艺术正好就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为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数量庞大。如被称为“三雕”艺术的砖雕、石雕与木雕;佩戴于身上或放置于书房之内被文人雅士所青睐和把玩的玉雕、竹雕和牙角雕;民俗生活中所常见的皮影、风筝、木版年画;还有近些年被外国友人堪称绝技的东阳木雕和寿山石雕等。从这些传统的艺术中,我们能够找到壁画创作中所需要的各种造型,小到飞禽走兽和花鸟鱼虫,大到山川、河流与亭台楼阁,图案纹样应有尽有,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但是,在对以往传统造型的取用过程中,我们除了简单的继承和再运用外,更重要的是在造型方式上的吸收精髓。例如,剪纸和皮影的造型,通常剪出人物的外轮廓后会在内部镂刻出装饰性的图案或有寓意的纹样,在正负形的交错出现中,人物外部轮廓的简洁和内部镂刻的繁琐,形成了有意识的对比。这种虚实通透的表现手法使造型更加灵巧美观。如果把这样的方式运用在浮雕壁画的创作中,不但会使作品更具中国神采,而且也能让画面带有中国哲学般虚与实、阴与阳的韵律变化。李琳琢的壁画《山高水长》正是运用了这种造型手法。画面的造型以大小、长短、方圆、曲直各不相同的象形符号和自然物象构成,不管是在各个造型之间,还是造型个体之中,都有皮影和剪纸的艺术特点。这种有如篆刻般的阴阳交错与虚实变化,使作品浑然一体。中国传统的造型在各种不同的民间艺术中还有着各自的特点,所以我们要善于发掘、敢于继承,这样才能创新,才能使当代中国壁画有着自己的“血肉躯体”。

四结语

在这高速发展的世界中,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仅直接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也间接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这些变化也多多少少地影响到了中国壁画艺术的发展。做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壁画古国来说,敦煌的艺术,永乐宫的壁画,云冈、龙门、大足的石刻等都已经成为我们望不可及的高峰,也给现代壁画艺术的前进步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这里民间艺术的引入笔者认为可以说是另辟蹊径,因为我们已有的辉煌大多是那个时代皇权与宗教“合力”的产物,而民间艺术真实质朴的情感、鲜活自由的表现方式正好适合了我们当今民主、自由的社会时代精神。可能有人会认为传统的东西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点不合时宜,它到是应该在博物馆中出现才对。但笔者坚信只有继承历史,发展才有光明,只有弘扬民族,我们的艺术才有出路。当代的壁画艺术创作也应如此,只有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继承我们的历史、弘扬我们的民族,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体现我们的民族气质。

本文作者:翟晓冰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第三篇

一、标志在当代设计中的表现

当代,鲜有人研究真正适合本民族风格的标志。时代快速发展,一些人盲目追赶国际潮流,然而,自己拥有的特色才是最珍贵的。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托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设计前景一定是广阔的。

二、民间艺术元素之剪纸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和空的感觉。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在中国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传统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窗纸上、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等,节庆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烈喜庆。

三、民间艺术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在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中,我们会经常看见民间艺术元素的身影,下面举一具体案例进行阐释。中国邮政标志,是以中国古代字体“中”的造型为基础,与邮政网络的形象互相结合、归纳变化而成的;并在其中融入了翅膀的造型,使人联想起“鸿雁传书”这一中国古代对于信息传递的形象比喻,标志表达了服务于千家万户的企业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标志造型朴实有力,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代表秩序与四通八达;稍微向右倾斜的处理,表现了方向与速度感,这也是采用了传统图案中“势”的效果。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标志的理解大多是通过它的形,所以,如果标志设计得简单明快,人们就会迅速识别它并且读懂它所要传达的信息。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标志是应用传统的民间艺术元素进行创意延展的。设计者运用了艺术元素本身吉祥的寓意和所传承的文化意韵进行创意表现,加入标志要表达的现实意义,而后再进行变形。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元素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大作用。而标志设计在现如今的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合,这样可以使标志设计更具有深厚的文化风韵。民间艺术元素自身多喜庆,传达了美好吉祥的寓意和祝福。那么,在运用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标志创作时,首先应该了解将要使用的艺术元素,了解元素本身的含义。不能有“拿来主义”的想法,随便照搬一个艺术元素,而要在了解其精华后再与实际设计中所要表达的含义相结合,以取得最大价值。设计师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好好领悟民间艺术元素形象的含义。在深入领会了元素的精髓后,再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并吸收一些国外的现代设计风格。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风格独到的标志。其实,只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就不会做什么设计都想借鉴国外的设计,把本民族拥有的元素加以总结归纳,然后进行创新,便一定能设计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同时,这样做还能将中国传统发扬光大,使其以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本文作者:范珊珊工作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