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研究

时间:2022-01-16 03:35:39

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探讨了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与更新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与更新策略,旨在更好地培养艺术、科技创新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建设;公共艺术专业

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性,实现文化的熏陶。多年来,我国通识教育一直未成体系,往往成为了各种专业概论课程的“拼盘”。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缺乏专业学术水平不可,但缺乏人文关怀及普遍价值更加不可,艺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本文以公共艺术专业为切入点,探讨了通识课程教学建设与更新的问题。

1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将针对专业教学的艺术设计课程转变为通识课程从而为公共艺术教育服务必然不会一帆风顺。艺术设计课程与通识课程本身就分属不同的领域,二者面向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其课程价值取向也有着一定的区别。[1]因此,要想实现通识课程教学的建设,需要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艺术设计学科有着门类众多的特点,艺术设计学、产品设计、工艺美术及环境设计等都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选择哪个专业来开设艺术设计通识课程值得思考。一方面,艺术设计通识课程是为公共艺术教育服务的,因此其必须具备高度的综合性,只有这样,在面对不同专业背景及不同艺术知识基础水平的学生时,才能够取得更加优良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识课程需要融合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并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能够与当代大学生产生共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目光聚焦到公共艺术这一新兴专业,公共艺术与公共艺术教育看似接近,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共艺术起源于20世纪后期的欧美,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共空间艺术论证和创作,其在美化环境、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等方面意义重大。公共艺术概念流入我国之后,不仅众多理论学者展开研究,同时一些美术及设计相关的专业院校也积极开设公共艺术专业,以此来培养公共空间创作及设计领域的人才。如今,公共艺术专业成为了艺术学门类下九大专业之一,并进入了《本科专业目录》中。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科交叉性更强,其中大地艺术涵盖了环境设计中的绿植运用及环境调研等知识,街道3D画中也应用了视觉传达形式,城市家具中则包含与产品设计密不可分的公共设施设计知识,现代公共艺术中涉及物联网、广电及机械等新兴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此外,公共艺术专业还兼具文学属性和美术属性这使得公共艺术专业对其他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有着高度的包容性,从而使其成为了艺术设计教学与公共艺术教育融合的理想切入点,即依托公共艺术专业来进行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创新。

2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与更新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知,依托于公共艺术专业进行通识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更新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艺术专业教育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长期分属不同的体系,二者的融合与互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着手。

2.1课程目标定位

在信息时代,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出“兼容性”的趋势,即要求人才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学习,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而教师在设定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比例的过程中,则要有着合理的目标定位,掌握合适的分寸。笔者认为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的目标应当遵循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确保转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和谐共存,让学生能够灵活适应工作变化,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技能。公共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应当以社会职业需求为中心,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学生多种能力全方位发展。

2.2课程内容的丰富及深入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对于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的构建来说也是如此,要想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通识课程内容构建应当遵循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原则,向横向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实现跨界融合,实现科学与人文艺术和形象理论思维意识的渗透。可以将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提高课和实践课。第一,基础课:基础课主要解决学生入门问题,帮助学生构建艺术基础知识体系、良好的审美观念及基础艺术思维能力,如艺术鉴赏、艺术导论等,在课程内容上则要涵盖三门以上的学科,通过对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赏析来梳理中外艺术发展史,通过基础课的设置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2]第二,提高课:提高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让学生从科学、历史、社会及文化等各个角度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课程内容可涵盖1门或2门学科,例如书法欣赏、电影艺术、视觉艺术、交响乐欣赏等,此外,在学科跨界融合的背景下,为满足当代学生知识需求,还可以开设艺术与文学、音乐心理学等课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第三,实践课:实践课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与美国铁姆肯公司合作,建立了音乐修养中心,并设置了合唱艺术、播音主持、钢琴演奏等实践课。

2.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评价体系要保证独特性和规范性,并突出个性化。以“音乐鉴赏”课程为例,其评价考核体系建设如下:第一,聆听:考核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第二,体验:考核学生的个人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第三,感悟:考核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及分析能力;第四,应用:考核学生的音乐创意活动,将音乐回归到生活中。通过这种层次化、个性化的考核体系来打破传统一次性考试的局限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2.4师资队伍建设成熟的师资毕竟有限,高校在挖掘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培养通识教育师资,通过集中培训、教学观摩等手段来壮大师资力量,以此来为公共艺术专业以及教育课程构建与创新奠定师资基础。

3结语

公共艺术专业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良好切入点,本文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及师资建设等方面研究了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与更新的策略,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作者:薛涛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夏晋.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3(02):60-66.

[2]夏晋.民族院校艺术专业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