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素质与思想境界的公共艺术研究

时间:2022-01-19 09:55:02

生活素质与思想境界的公共艺术研究

一、近百年的公共艺术博弈简略

公共艺术的发迹就有着其强烈的政治色彩。墨西哥自16世纪受西班牙统治以来,年连战乱,这是墨西哥壁画运动的内在动力。于是大量的艺术家开始从事起壁画艺术。注意,这里的壁画艺术是非大众的,因为它的目的正是教育大众。总的来说是一小部分精英分子对当时政治社会感受的一种艺术表达。也正因为其表达革命的思想,所以彼时的壁画艺术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特点。并且壁画艺术的资金来源为政府资金,所以自然有着强烈为政府宣传的色彩。故而彼时的艺术家,政府权力,受众市民三方博弈就以悄然开始。三者的关系是:政府资金支持主导——艺术家小众宣传——大众受教。这种关系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进入了经济萧条时代。很快美国政府便认识到了他们要打的将是一场持久战。为此,罗斯福新政想艺术家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公共场所进行艺术创作,希冀以此来向民众宣传一种的新的国家价值观念。为此罗斯福新政做了大量政府工作帮助艺术家完成公共艺术的创作。包括艺术资产辅助计划的实施和文化资产部绘画与雕刻处的建立。当然,艺术家在此期间也创作了大量的公共艺术。这种独特的意识形态与基调,与墨西哥壁画运动唤起民族信念振奋民族精神方面是同出一辙的。由于此时的资金仍是政府提供,所以公共艺术仍然起着宣传的作用。此时三方博弈的结果仍是:政府资金主导——艺术家小众宣传——大众受教。而这种关系的转变是在战后真正实现的。战后的60年代,虽然仍是政府主导的资金,但此时的艺术家要自由的多了。并且艺术家自身也自觉得将关注力放在了民众的身上,于是,公共艺术开始与民众的关系大大拉近。但是随着包豪斯思想的风行,大量无性格现代主义的建筑盛行,公共艺术一度沦为了“建筑的点缀”,这种情况直到60年代末,70年代才有所转变。这种转变便是艺术家与民众的博弈了。因为艺术家没有顾忌到公共艺术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经常做一些自说自话的公共艺术放在公共场所,甚至妨碍了民众正常的生活,这引起了民众的不满。这种不满的反馈便是艺术家对公共艺术的重新思索。于是进入80公共艺术这一词汇大量出现在传媒领域,有关公共艺术的书籍、刊物也纷纷出现。针对公共艺术实践,人们有意识地从理论上开始深人思考,开展学术争鸣。此时公共艺术家,政府权力,受众市民的博弈便不再是战前简单的单线结构。而是政府影响(并非主导)——艺术家创作——受众反馈——艺术家理论与实践反思的循环结构。这种结构直到今天仍在继续。

二、当代公共艺术与城市市民文化

公共艺术与市民的关系非常复杂。本文分为两个阶段讨论。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公共权力机关主导时代。也可以称之为公众场所艺术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便是市民的无权利时代。此时的公共艺术形成流程是这样的:艺术家将艺术活动强制性的放在公共场所进行,这种进行仍然受到权力机关的制约,并且艺术家自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向市民靠拢或解释。只是机械性的将一件艺术品放在公共场所。市民没有权利追问财产的使用状况的知情权,更遑论对艺术本身的建议和批评或艺术家的自由创造。公共艺术的问题是权力与公众的冲突。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之为真正公众艺术时代。这种公众场所艺术时代到真正公众艺术时代的转变依赖的是一个健康的公共权力机关。如果没有一个正常的、合法的公众意见的公共领域,权力机关就会把公众的权利和纳税人的财产占为己有。此时的公共艺术不再是权力机关宣传的工具,而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品。这个艺术品有它自身的生命力。此时,它与市民的关系就产生了互动。.你可以站在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立场,对一个作品进行评论甚至唾骂。此时的公共艺术真正涉及到了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质与思想境界的艺术。市民社会的出现,公共艺术有了其社会学的基础,市民对于公共空间具有了交流要求和参与权力的意向,与社会公众事物的民主化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随着城市文化的繁衍生息,公共艺术便于城市文化,与市民精神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人对精神享受有着更高的需求。这种需求自然包括对自己所居的城市的“艺术感”追求。人们开始从“能居”需求转向“乐居”需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了城市文化的精神载体,人类的精神产品。近年来,发达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复兴”运动。这种城市文化的兴起,自然影响了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市民。整个城市的“吸引力”“归属感”让市民的生活素质与思想境界得到了很大的熏陶。公共艺术真正起到了为大众雕塑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使人的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同样和谐,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真正实现城市公共艺术对人的价值关怀,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经济与文化的平衡,科技与情感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等。公共艺术的界定越来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样,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设施,而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了城市市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它渗透在市民生活的每个角落,无声的影响着是市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此时,公共艺术家与政府机关和大众将达到三赢的状态。艺术家创造出积极影响市民的艺术作品,赢得艺术追求和名誉。政府通过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将城市文化塑造的更加有活力和艺术感,让城市发展更好。市民受到公共艺术的熏陶,生活素质与思想境界都得到提升,从而更多的人从事和关注公共艺术。良性循环,实现了三赢的状态。

三、总结

公共艺术已走过百年,在公共艺术历史方面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二战前政府强大的干涉和艺术家自述自画的阶段,这个阶段公共艺术对市民的生活素质和思想境界的影响不大,甚至是消极影响。因为此时的公共艺术与大众相距甚远,并且艺术品的装置甚至影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其后是公共艺术走向独立,不再受到政府那样强大的掌控,艺术家也意识到了公共艺术与环境的结合,与民众的辉映。公共艺术家,政府权力,受众市民的关系由单线关系变成良性循环,有了反馈与塑造。

作者:潘立夫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话语转换赵志红黄宗贤美术观察2007.11

[2]公共艺术与公共性.易英.文艺研究2005年第五期

[3]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价值走向黄有柱文化建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