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艺术交流平台的建设与运用

时间:2022-01-19 09:17:18

浅析公共艺术交流平台的建设与运用

摘要:文章将公共艺术实践中公众交流语境的营造、设计与实现置于网络空间文本中加以讨论,研究利用网络技术如何促进城市公共艺术实践中信息沟通和公众参与的问题。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探讨网络环境下公共艺术交流平台的构建方式。通过对“互联网+公共艺术”新范式的探索,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公共艺术信息交流互动技术框架图。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众话语权;网络空间;交流平台

随着交互艺术、声光电艺术的崛起,城市公共艺术也搭上了互联网发展的便车而在很多方面具有了信息化、数字化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公共艺术在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国内学者对公共艺术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的运用研究上,其着眼点在于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来支持和影响公共艺术创作与传播,如江南大学王峰的博士论文《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江南大学张旭的硕士论文《以互动性思维为导向的公共艺术》、中央美术学院王磊的硕士论文《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等。与之对应的是,国内研究中关于网络技术介入公共艺术活动进而推进公众意见交流方面的研究却鲜见提及。袁隆在《初探网络公共艺术在中国互联网的现实性》一文中提出了“网络公共艺术”的概念,并提及了网络技术对公共艺术活动影响的重要作用及其未来美好的前景,他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公共艺术必将在中国的文化舞台上留下一笔重彩”[1]。可以预见,“互联网+”时代,开发服务于信息交流和公众参与的数据系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公共艺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另外,从技术发展条件看,随着互联网逐渐普及、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公众互联网使用习惯的形成,这一类型的系统的开发与运用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本文以构建公共艺术中公众话语权平台作为逻辑起点,通过解决艺术品与交流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及信息的流动性管理架构问题和信息的储存与共享等问题,勾勒出一幅网络技术的公共艺术公众意见交流系统框架,并阐述其技术路线及潜在应用。

一、网状交流,信息互通———公共艺术交流语境营造新方式

近年来,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公共艺术的前提是公共性,在一个连基本说话的权利都受到限制的社会,在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都不能得到保障的社会,是没有公共艺术可言的。”[2]可见,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具有一种艺术平等的特质。具体而言,依据公众的意愿来选择公共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方式以及选择艺术家,或者是艺术家与公众保持畅通的交流和沟通,在公共艺术的创作活动中准确把握与表达公众的意愿。两者的核心是在公共艺术的创作活动中必须充分体现公众的话语权。鉴于这一现实需求,有必要为公共艺术活动中所有的参与者和欣赏者提供一个享有自由话语权平台。这个平台客观上使每位关注公共艺术创作的公众都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甚至能对公共艺术领域的不良现象进行尖锐的批判。通过公众的社会属性揭示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不足以将公共艺术的艺术形态描述清楚的。[3]公共艺术的存在需要借助和依托于一定的空间。空间自身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4]网络环境对所有问题和所有人开放,它一改传统媒介那种点对点的对话方式,采用一种多边、网状的对话方式,解决了公众信息与公共艺术信息之间沟通的渠道问题。在这个空间里,公众可以对关于公共艺术活动的话题畅所欲言,发表或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个空间让我们收获公众对公共艺术创作的意见和愿望,在公共艺术品设立之前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形成妥协,进而形成广泛的需求共识。这种广泛的共识有助于形成带有倾向性的民意,使得公共艺术在建立之初就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公共艺术公众交流平台的设立将为公众提供一个民主、有效、便利地参与艺术创作的渠道,有利于唤起公众对公共艺术参与的热情;同时,平台中日积月累的意见与资源也会对公众的艺术情结、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产生影响,这样的影响将会在日后的公共艺术品的决策、创作、管理等环节中体现出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公众交流平台建设问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公众在公共艺术领域的话语权,促进了艺术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向。

二、技术创新———网络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信息管理

信息技术介入公共艺术活动的成效,取决于三种因素:技术创新(尤其是移动网络技术发展)、公共艺术研究理论演变和公共艺术实践需求。其中技术创新是重点,它体现了变化中的交流工作模式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中对新的公共艺术信息的积极诉求。对于交流平台的信息管理而言,技术创新主要是指网络环境中公共艺术信息的管理架构的创新。

1.公共艺术信息化的积极意义

信息化对公共艺术发展的直接影响,在于新技术极大扩展了公共艺术创作、欣赏和交互过程中艺术家与公众表达意见的领域。信息时代中的公共艺术,能借助技术手段挖掘多种意见类型和表达、传递多样意见。多元思维的参与和融入,细化了艺术家对公共艺术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公共艺术创作与欣赏活动的影响力度和深度。具体来说,公共艺术意见的扩展体现为两点:(1)个体艺术审美意见的肯定;(2)集体创作价值的发现。一方面,个体意识中存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艺术审美行为,这种能力是个体在不断积累生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未能觉察的默认理解审美意识。这一意见类型的肯定和被尊重,使得个人审美成了当前公共艺术活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换一个角度,在多元的后现代社会中,个性审美意见被逐渐肯定,个体独特的认识结构和生活体验将成为公共艺术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个体艺术审美意见的表达与传递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使个体认知中独特的、有价值的审美理解和判断得以被发现,并通过交流和协作汇集到集体创作之中。另一方面,为了在一个主张个性张扬的后现代社会中维持、发展一个有序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集体参与创作行为沟通和协调在公共艺术活动中逐渐被强调。多元意见群体参与对话、交流、合作、协调成为公共艺术创作中整合意见、达成共识的重要途径。而在此过程中,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推动跨地域、跨机构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渐成熟,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多方交流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技术革新对形成有效的对话与合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5]

2.网络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信息管理

公共艺术有关注世俗、平等交流和公开讨论的要求,与网络空间的平等、开放、交互、匿名有很大的一致性。由此,我们将公共艺术话语权置于网络空间中来思考讨论就具有了逻辑上的契合点。术的公共性就在于它赋予了公众讨论评价艺术创作的权利,即提升了公众的话语权,因此公共艺术的出现使得艺术逐渐回归其原始的领域即公开讨论和理性批判。“在这个公共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6]在网络空间中,公共意见来源并非单纯的个人喜好,还有个体对公共艺术事务的关注和公开讨论,进而形成代表公众普遍利益的共识,从而对公共艺术活动进行民主控制,即实现网络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话语权。公共艺术信息管理不仅包含信息编辑与生产、存储、共享等,还包括信息在流动中的更新与处理。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网络空间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处理与通信平台,更是新信息产生、交流、互动的空间。它超越因距离、时间、成本而产生的信息表达与传递障碍等。这些信息的交流、汇聚深刻改变了网络联络下的个体与集体行为,推动着新信息时代下社会结构的变革。面对这样的演变,公共艺术研究者应当顺应时展的要求,以新的眼光审视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以求从中获取新的创作依据与灵感。对于公共艺术信息的管理还需要开发一个以交流、协作为特征的公共艺术实践新范式。交流、协作新范式的根本意图在于协调现代化向后现代化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多元价值冲突,以交流、协作的集体行为方式解决各方利益间的问题争议。英尼斯(Innes)和布赫(Booher)的研究指出,在构建共识的过程中,对话(dialogue)、研讨(discourse)、网络建立(networking)是产生合作的主要方法,而合作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吸引广泛的参与者,以及促成参与者之间平等、有效的双向的信息交流。[7]新的公共艺术交流范式的核心是公共艺术意见(公众、艺术家、管理机构)的表达、共享、交换,保证对话、研讨、网络建立等合作行为的实现。实现这种交流和协作的模式的前提在于一个公众交流的平台的建立。同时还需强调的是各群体完整的意见表达是多方参与合作的重要条件,不管公共艺术家、决策者还是公众,都应该具备对其所参与的公共艺术问题有基本的理解以及适应其自身能力的表达途径和工具,这是产生有效率交流的前提。

三、“融会贯通”———正在实现的公共艺术网络交流平台框架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已经初步建设完成的公共艺术交流平台正是以信息管理系统技术为核心,建立一个服务于公众意见共享和交换的平台支持框架(图1)。试图把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活动、政府规划公共艺术项目与艺术家创作公共艺术品引入交流、协作式实践,以现有技术建设基于网络环境的交流平台,建构一个多方参与、协作的公共空间。

1.基于公共艺术意见交流的网络信息系统

一个服务于公共艺术意见采集、交流、传递和储存的信息系统,其核心是一个集网络数据采集和公共艺术信息处理为一体的服务系统。它接受与感知源自各方的文本、图像等信息,经过分析处理之后向用户输出,从而形成以公共艺术信息为内容的网页界面。系统的特点是以网络用户界面的形式实现浏览者之间的信息互动。系统以数据库技术为依托,以友好的网络用户界面为信息呈现工具,以网页中呈现的意见信息为中介,连接现实世界中公共艺术参与者。系统主要分为“意见交流平台”和“公众参与平台”两大部分。“意见交流平台”用于接收经过服务器收集整理的数据信息,并以网页化、图像化的形式呈现给网络终端用户。同时,允许使用者根据个人关注点进行基本的浏览、查询和检索操作。“公众参与平台”用于接收公众的意见反馈和数据输入。它以浏览器为窗口,鼓励公众在系统空间中发表意见、上传最新公共艺术案例、讨论公共艺术项目建设等,并输入相关信息(如个人意见、建议、公共艺术案例的基本信息等)。此后,公众提交的信息传递给后台中的信息管理模块,储存保留。需要指出的是平台生存的现实基础是公众积极参与公共艺术活动。同时,在不同的公共艺术情景中、不同的任务要求下,系统应当能够及时调整、不断完善,适应新的要求和新的活动情景。公众意见与信息的收集、规整和传递是系统的核心,所有的公众既是平台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信息构建的贡献者,鼓励公众参与是系统开发、应用和不断完善的基础。

2.多种技术和参与者的集合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系统功效,平台框架在上述两大主要模块基础上将集成“公共信息平台”、“投资决策与管理平台”、“交流参与平台”三大主要辅助功能模块。系统综合利用“交流参与平台”中“数据分析”与“意见管理”工具提供的分析和管理能力,在独立的公共艺术信息服务器中处理意见数据信息,分析结果和数据连同收集的公共艺术意见、政策、案例等,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展现、和传递。同时,利用“公众参与平台”,收集来自公众的意见和反馈。另外,政府决策机构、投资机构与管理维护机构可以通过“投资决策与管理”平台公共艺术建设项目信息、招投标信息、维护管理政策与方法等与公共艺术品建设、管理相关的日常信息,以保证公共艺术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公众的知情权,也可有针对性地在此展开讨论以方便上述机构了解公众对项目的意见与建议。这样的流程设计围绕体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出发,运用信息技术涵盖了多种意见类型和来源,体现多种参与方对公共艺术的意愿与需求。首先,艺术家的艺术感觉、建筑师的技术知识与艺术评论家的评价意见以多种形式被收集、汇入“信息交流平台”,并在“公共信息平台”引用中得到体现。其次,政府机构对公共艺术项目的规划成果与决策者战略、投资者意见、管理机构的举措等多种信息,在“投资决策与管理平台”中以数据、文本、图纸、政策等多种形式被采集,经过数据服务器的整合处理,最终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呈现。最后,公共艺术品的欣赏方———个体、集体与社区的关注意见,通过网络参与公共艺术活动,于“交流参与平台”上表达,作为投资、决策与管理机构规划管理公共艺术时的辅助参考。

四、公共艺术交流平台的潜在应用

从平台功能可以看出,利用现有技术和数据条件开发出来的公共艺术公众意见交流平台将具备几大优势。一方面,公共艺术案例数据都可以在现有的平台上通过作品收集上传得以叠加显示,这使得各种通用的公共艺术相关数据类型都可整合入系统;另一方面,现有的网络平台为实时信息的提供了可能,可用功能包括公共艺术竞赛信息、政策信息浏览、公众对公共艺术作品的意见讨论和公共艺术项目等。现有技术可以很好地公开公共艺术信息,为政府相关部门、艺术团体组织实施城市公共艺术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系统可能运用的领域如下:

1.政府、民间机构政策信息

公共艺术公众交流平台可以作为区域政府信息平台。公共艺术管理机关可以把公共艺术项目建设信息,特定地区(自然资源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公共艺术建设征询方案等信息通过这一平台汇总向外部并征询公众意见。同时,允许用户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相关的公共艺术政策信息进行查询。

2.多方参与公共艺术方案讨论

公共艺术意见交流平台可以作为公共艺术品建设、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决策者、建设者、艺术家与公众之间基于网络的多方参与的方案讨论平台。公共艺术品设计草案、管理规则、维护方案等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并讨论,各方意见和讨论成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享。公共艺术建设、管理与维护过程中的多个参与方,以此平台作为日常性的意见交换工具,有助于政府机构、艺术家与公众共同完成跨越距离和群体利益的协作式工作。

3.公共艺术活动中的公众参与

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公共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公众的参与,公共艺术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新艺术形式,并将这种参与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真正使得民众对公共艺术品产生拥有感,进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产生认同,这样公共艺术活动的实施才能在民众中获得正面响应。公众交流平台可以作为特定范围内的网络公共艺术公众参与平台,针对某一公共艺术项目、活动方案等进行公众意见征集。经过设计的界面朴实清新、导航明确、并提供通用易学的操作方式,使用者可以轻松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网络空间中的公众交流平台可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中高效、低成本的特点满足公众长时间、远距离信息交流的需要。利用网络平台,政府决策与管理部门可以完成大范围的公众意见收集,汇集公众有关建议,进而调整与完善有关公共艺术的规划、管理职能及措施。

4.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高校公共艺术专业于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正式设立,设立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尚处于建设和探索时期。由于公共艺术专业建设相关研究和积累相对缺乏,加之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缺乏明确的理论体系建构,决定了公共艺术专业教育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处于总结—发展—完善—成熟的历史进程中。公共艺术交流平台的设立,有助于缩短这一进程。首先,平台中日积月累的信息资源为公共艺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它可瞭望当下公共艺术实践的概况,为研究者了解与参与公共艺术实践打开了一扇“窗口”;其次,广大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就系统化建设公共艺术教学与研究体系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艺术专业发展中的教师“话语权”,同时也为教育管理部门了解专业发展现状提供参考;最后,作为一种远程交流平台,公共艺术公众交流平台就天然地具有了远程教育的应用前景,师生在平台中以公共艺术信息为媒介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学活动向纵深推进。

作者:江哲丰 张淞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袁隆.初探网络公共艺术在中国互联网的现实性[J].新视觉艺术,2011(5):31.

[2]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157.[3]

[4]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6.

[5]周恺.基于互联网的规划信息交流平台和公众参与平台建设[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103.

[6]汪辉,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25.

[7]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reauofwatershedmanagement.PennsylvaniaStormwaterBMPManual[S].363030000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