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对立德树人的理论探索

时间:2022-06-05 03:03:06

公共艺术教育对立德树人的理论探索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的逻辑契合性

公共艺术教育是区别于大学专业艺术教育而提出的普通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特称,是指对所有非艺术专业的所有大学生实施的素质教育,旨在通过传授文化艺术知识和专业艺术技能,促进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促使其全面发展。而“立德树人”意为,教师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同时培养人才。一方面,“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树人”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劳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另一方面,“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中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实现“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的最终要求。传统教育中,高校往往注重对科学知识的讲授和探索,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观体系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求学功利化现象,而“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正彰显出必要性,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对于提升立德树人的时效具有独特的价值。在推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在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领域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艺术与教育的共同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用文化的力量标榜道德标准,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并在推动“美育”发展的同时实现“德育”进步。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性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方面强调了“立德”在一个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指出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树人”。在实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立德树人效果的进程中,教育者应当运用目标导向机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道德追求作为德育培养的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统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者可以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机制,通过艺术渗透和文化培养,正确引导学生群体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为完成艺术教育目标导向机制的构建,首先要明确这一机制的核心追求和引导方向。在“中国梦”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应紧紧跟随这一社会主流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的根本,把中国梦的实现作为“树人”的方向。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青春中国梦的积极氛围,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目标导向机制,为其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性价值奠定基础。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主体性价值

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于将大学生培养为新时期的艺术欣赏和创造主体,使其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结合自身的文化阅历、思想情感、审美理想,实现对艺术本身的再创造;在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融入自身的思想情感,实现对生活素材的高度凝练和创新表现,从而在此过程中锻炼每个人的创新意识,培养独到的思维方式,强化人的自我教育意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艺术表演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艺术表演是高校艺术教育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应当在艺术文化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引领方向等主观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欣赏中结合自身生活经验,逐步理解艺术内涵,提升道德素养,建立对人类文明的尊敬和对艺术背后的民族文化价值的共鸣和归属感,从而自觉肩负起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责任,在喧嚣纷乱的文化表象中完成优秀文化的积淀,在艺术文化的熏陶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艺术体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艺术体验是对艺术教育主体性价值的进一步深化,是艺术文化的理论育人向实践育人层面的完善。学生可以在艺术体验的过程中亲身参与,并完成从欣赏者到创作者的转变。这种艺术体验通过实践,有效地避免了理论教育的直接灌输对受教育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艺术体验以更为简单易行的方式,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适用对象的全体性和普遍性,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在对艺术创作的亲身感悟中提升审美素养和道德水准,通过美育的深化增强其在“立德树人”实践中的德育效应,引领青年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校园文化丰富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内涵

在举办各类艺术表演和参与活动的同时,营造一种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对塑造青年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每一所高等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地将艺术教育拉进生活,并以其独有的价值和特点增强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融合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让青年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完善人格和树立高尚的价值观,培养和提升新时期青年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以文化标榜社会气象,有效塑造青年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美育实现教育价值。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战略性价值

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不仅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较高的审美能力、独到的自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公共艺术教育则是培养这一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开展的教育往往比枯燥的理论说教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实践中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1.提升人文修养,助力青年成才战略性发展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机渗透,合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欣赏品味,从而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发展系统的创新思维,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文气息,高校的人文教育体系在承上启下的艺术教育路径中,不断增添动力、释放活力。对此互动形式的艺术类宣传演出,联谊文化交流、书画展、优秀表演家请入校园等活动很好地实现了文化素养的传播。此外“,科学艺术化,艺术科学化”强调了追求艺术美与科学美的统一。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悟性高、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的目标。艺术教育将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青年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其在思维方式上的统一,也是“立德树人”思想在推动青年成长战略性发展作用的着力点。

2.培养创新视野,推动高等教育创新人才战略实现

建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即是良好的审美素养。而审美素养的提升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润物细无声”的系统提升。从世界科技史发展进程来看,正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相结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跃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教育通过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促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音乐节、书画展、电影展、戏剧节、艺术文化讲座等多姿多彩的活动在校园内开展,通过直接欣赏与间接熏陶相结合,加快信息知识的传递速度和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以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将艺术教育内在的审美、认知、道德三大功能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实现三者良性循环,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实现道德情操的升华。

作者:王艺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