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系统构建实践途径

时间:2022-06-08 08:42:00

农村信用系统构建实践途径

一、引言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中国传统的信用观念是基于道德范畴的处世准则,作为制度的信用体系长期缺失。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长期处于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相当有限,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社会关系直接,这种人际关系就成为道德的塑造力量,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约束和监督作用。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形态就变为信用经济,信用评价计量体系的缺失加剧了经济活动的成本,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要在现代信用制度建设最薄弱的农村地区使信用成为制度规范,成为经济形态、计入经济成本,从根本上用市场机制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临沂市沂水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践活动的调查,探索和研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以期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沂水县开展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正是从这三个层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为重点,以多元化的征信宣传体系强化道德约束力;二是在信用信息采集、评级授信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规范;三是通过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企业运行预警等降低信用优良企业的经济成本,提高失信行为的经济成本。

(一)开展“六进”宣传活动,建立征信宣传长效机制

一是进乡村。成立了金融知识宣传队,实施营销式宣传。制作宣传录音,利用村委喇叭、农村电教网播放,同时在农村集市散发宣传资料,使征信知识走进农村,走近百姓。二是进广场。利用县城主要路段大型显示屏,播放征信知识宣传片。制作了10余块宣传牌,建设了征信知识广场,常年不间断宣传征信知识,让征信知识深入城区生活空间。三是进社区。在部分社区设立宣传栏,举办专题讲座,向社区居民宣传普及征信知识。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共投入广告费8.6万元,以滚动字幕、有声整屏字幕和专题片进行宣传。四是进学校。在各中小学建立征信知识宣传栏,向学生普及征信常识。与县职教中心、临沂大学沂水校区等学校合作,开办征信知识讲座,解答学生咨询,切实提高其诚信意识。五是进景区。利用征信宣传日和双休日走进各景区,设置征信咨询台,摆放宣传展板和宣传折页,现场解答游客咨询。同时,在门票上加盖征信宣传戳记,使征信宣传口号传遍四面八方。六是进机关。创办了《沂水金融动态》,通过征信专栏向县直部门、乡镇征信政策,公布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解读政策内涵,使机关人员了解征信政策,关注征信运行,提高诚信意识。

(二)搭建“两个平台”,推进农户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平台。首先,组织涉农金融机构对全县农户进行基础信息普查,确保农户信息准确性。其次,规范农户电子档案。实行“三个统一”模式管理,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即使用统一的工作登记簿和档案专柜、以农信社为单位统一保管调查资料、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目前已为18万农户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占农户总户数的56.3%。二是农户信用评级授信管理平台。重点做到信用等级评审人员社会化、信用等级评定公开化、评价结果运用规范化。由村委会负责人、客户经理、工商、税务部门负责人组成信用等级评审小组,根据农户、个体工商户的收入来源、经营项目、年度收入支出、个人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初评,核定授信额度,并将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监督。对农户贷款发放严格以信用等级为依据,同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动态修正;对不按授信级别发放的违规贷款,严格追究责任。目前,全县已评定信用乡镇3个,信用村295个,对18万农户、个体工商户、专业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级。

(三)立足于信用培植,提高农村中小企业信用等级

一是强化企业信用信息采集。一方面,人民银行借贷款卡年审之机,对已发放贷款卡的中小企业进行财务报表核对、更新,确保其财务报表能够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为金融机构提供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对新成立、新开户中小企业做好宣传、推荐和资料收集工作,发挥信用激励手段,在发生信贷业务时及时更新企业财务报表,实现新增中小企业及时建档,已建档企业信息及时更新,确保为中小企业建立真实、完整、连续的信用档案。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和信用培植。一方面,实施“百户企业金融扶持工程”。在全县范围内筛选了100户中小企业,由金融机构与企业结成帮扶对子,实施财务辅导、贷款指导,向企业通报信贷政策、公开贷款程序,帮助其解决担保难题。另一方面,实施了中小企业信用培植计划。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无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经营良好、存在融资障碍的30户企业,由各金融机构进行结对帮扶,重点提升其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使其尽快达到银行信贷投放标准。三是延伸评级授信领域。将“三户”信用评定的经验和做法向城市社区、专业市场和中小企业延伸,对社区居民、市场商户等进行信用评定,组建多种类型的农民信用协会、中小企业信用联盟、商户联盟,引导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信用体系。同时,在广泛采集客户信用信息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企业设定了信用评价体系,为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扩大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覆盖面。

(四)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农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平台。对评定出的信用村、信用户,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政策。信用村农户小额贷款利率较正常利率降低40%,对种养业信用户给予利率不高于9.96‰的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全县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余额达1.6亿元,惠及全县1.5万信用户。同时,内外联合,建立失信惩戒机制。针对部分客户逃避金融债权情况由政法委牵头,人行、公安等19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专项打击活动,共查处案件30起,刑拘13人,逮捕6人。县人民法院专门组建金融合议庭,抽调专人负责金融涉诉案件审理。二是建立完善企业运行预警机制。近年来,个别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在贷款担保问题上出现连锁反应。为防控风险,沂水县建立了工业企业运行预警机制,对455户企业进行监测,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一些企业经营指标如用电量、税金、工资及保险金等收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对出现异常的予以分级预警。机制建立以来,对5户企业实施三级预警,对2户企业实施二级预警,对3户企业实施一级预警。依据预警情况,有4家金融机构对预警企业贷款进行了重点核查,对6笔贷款采取缓贷或拒贷措施,消除风险隐患。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参与不充分,评级权威受挑战

严格说来,目前的评级授信是服从和服务于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业务而开展的,属内部评级范畴,社会参与不充分,突出表现在:一是评级授信只对贷款户具有约束作用,没有现实贷款需求的客户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评级授信缺少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评级的组织实施、评级结果、对外等均由金融机构独家承担,自评自用的性质决定了其社会公众认可度低,其权威性面临挑战。

(二)信用资料难采集,评级进展受挑战

目前,信用资料采集难问题成为阻碍评级授信工作开展的难题。一是信息采集困难。农户和部分农村小企业生产经营大多以家庭为核心,没有财务资料可资借鉴。评级授信尚处于起步阶段,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少,只有从日常调查获得,采集资料的过程繁琐漫长。二是评级授信信息的更新过滤机制不完善,过时信息多,垃圾信息清理不及时,难以准确识别客户信用身份,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三)授信标准不科学,评级效果受挑战

按照有关规定,涉农金融机构仅对A级以上的“三户”给予不同额度的授信。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带来了消极后果。一是规模较大的“三户”贷款受到了限制。农村AAA级“三户”贷款授信的上限为5万元,城区AAA级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授信上限为10万元。对规模和需求量较大的“三户”而言,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二是只对A级以上客户授信,在农村地区占绝大多数的A级以下客户无缘“信用”,不仅使其求贷无门,而且造成金融机构潜在客户流失。

(四)评级标准不规范,内外转型受挑战

较高的可信度与适合金融消费者需求,是评级授信推广的关键。现有评级授信系统虽已经运行多年,但人为因素过于浓重,形成的评级标准欠科学性。随着农村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以评级授信为代表的内部评级会逐步被规范的外部评级所代替。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对内部评级指标进行科学设计,准确对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状况进行评估,以为顺利转型积累经验。

四、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进入了必须与更多“陌生人”发生交往、交流与互换的阶段,由于失去了熟人的眼光注视,受经济利益驱动,道德约束的作用大打折扣,这就需要通过制度性安排,使信用可以量化评价。最终激励机制下的优良信用的评价成为财富,能够有效降低经济活动的成本;失信惩戒机制使不良的信用行为承担更高的经济成本,使不诚信的行为得不偿失,从而通过这种市场力量的调节优化信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信用道德约束;建立完善信用信息的采集、评估等制度建设;通过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使信用量化计入经济活动的成本,产生正向激励和成本约束作用。

(二)将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有机结合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应加快信用制度立法,规定必要的权利和义务,把各种信用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信用立法的目的是对守信者予以鼓励和保护,对失信者予以惩戒和打击,用法律建立起良好的秩序。同时要从舆论上倡导诚信意识,在农村树立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使诚信理念根植于社会。应建立健全教育引导机制,如将诚实守信印在乡规民约中,落实到农民行动中;对失信的贷款户在一定范围内予公告,采取法律手段限期收回欠贷欠息,以使逐步出台的法律法规落实起来水到渠成。

(三)全社会参与共建长效机制

一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金融部门为主体,司法、舆论、社会中介为支撑,社会各界共同倡导诚信的良好局面。二是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制定远景目标和发展规划。要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体,用三到五年时间,将所有农户、农村经济实体纳入信用评审范围,评定信用等级,初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信用体系框架。三是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信用外部评级制度。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规范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评级授信由其统一评定、公开,使外部信用评级逐步替代内部评级。

(四)要按规范流程运作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应具备信息采集、信用状况调查、信用等级评定、资讯查询和预警通报五个环节。在内部评级阶段,必须按高标准进行操作,为下一步的外部评级积累经验。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建立“三户”评级信用信息收集、分析、评估机制,对信用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及时更新,准确判断客户信用身份。对农户基本数据,可以户籍管理系统为基础,依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档案、农户联保贷款档案等,对辖内所有农户进行核实、登记,进行信用等级普查,并将信用等级、家庭财产经营项目、家庭收支、在金融机构贷款等情况按户建立档案。对农村经济实体基本数据的建立,可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将其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税收缴纳、贷款情况等输入数据档案,并将历史还本付息情况作为资信分析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勇于开展业务创新

一是突破评级授信资料不足的束缚。成立征信管理办事机构,建立与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的协调机制,统一归集信用评级信息,提高授信信息的利用率。二是突破授信模式僵化的束缚。对评定的A级以上“三户”,改变定额授信的做法,按其资产的一定比例和潜在资金需求,合理确定授信额度。三是突破评级授信利用率低的束缚。扩大信用评定范围,细分评级标准,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对A级以下客户,只要有A级以上客户作担保,即可为其授信。四是突破各自为政的束缚。将金融机构评级授信纳入征信管理网络,客户不管走到哪里,都能通过网络查询有关情况,使资信度高的客户可凭贷款证在全县范围内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取得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