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在社区互助养老的应用

时间:2022-09-30 10:22:54

时间银行在社区互助养老的应用

一、引言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17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约为2.41亿人,占总人口17.3%,远超10%这一国际衡量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北京市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二,截至2017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33.3万人,占总户籍人口24.2%,老龄化形势严峻。应对当前老龄化问题的挑战,发展多元的养老和助老模式势在必行。互助养老主要以志愿服务形式运行,而时间银行是社区互助养老的重要实现手段。时间银行的概念有多种理解,本文将时间银行界定为:各年龄段的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以储蓄时间,待到自己将来需要服务时,可兑换相应时间服务的互助养老模式,其特征是劳动成果的非货币化延期支付。有学者认为,时间银行的产生将对我国的互助养老、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乃至社会发展产生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可以有效弥补养老服务严重匮乏的短板,提高主动服务比重,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然而,也有学者指出时间银行实施和推广的条件尚不成熟,主要问题有政府角色定位模糊、老人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通存通兑与转让效率低,志愿服务时间交换媒介缺失、储蓄兑换平台未建立等。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时间银行长期可持续应用,本文将货币基本职能与互助养老的志愿性、公益性相结合,把虚拟货币引入到时间银行的运行中,以提高志愿服务时间的通存通兑和转让效率,充分发挥时间银行的志愿服务交换平台作用,最终促进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持续高效运行。

二、时间银行在社区互助养老中的应用现状

北京市公益组织发展相对成熟,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老服务制度建设相对完善,发展时间银行的基础条件较好,对于时间银行的探索走在全国前列。为真实了解时间银行的运行情况,本文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各选择一家开展时间银行时间较长的典型社区进行调研。根据时间银行涉及的人群,将调查对象分为志愿者、受助老人和社区工作人员三类,此次调研累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3份,有效回收率为96.5%。通过对问卷结果分析发现,普遍认为运行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为:从服务供给侧看,志愿者认可度偏低,参与积极性不高,时间银行普及范围小;从服务需求侧看,受助老人接受度偏低,质疑时间银行专业性和公益性,时间银行市场狭小;从管理过程看,时间银行管理模式不清晰,志愿服务时间管理系统不完善,无法有效提升时间银行的运行效率。

三、时间银行持续运行难的深层原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志愿服务时间的储蓄和兑换两个核心环节对时间银行难以持续运行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一)志愿服务时间储蓄。衡量标准不统一。志愿者身份、专业不同,提供服务的方式、内容也有差异,但实践中多以服务时间为单一衡量标准,这不仅无法体现服务真实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时间记录不规范。社区工作人员常用手工方式记录服务时间,花费时间长、效率低、成本高,难以保存和管理。此外,缺乏统一标准的记录规范,在实践中重服务时间,轻服务质量、服务评价等,精准化程度低,为后续时间管理和兑换带来不便。(二)志愿服务时间兑换。兑换即时性较差。支取志愿服务时间需要先提出申请,在满足相关规定条件并得到社区工作人员认可、匹配后,才能进行志愿时间兑换。这使得时间银行的认可度和使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缺少流通性。不同社区志愿服务时间规定各异、志愿服务记录不能互相认证,无法建立通用的储蓄兑换平台,难以实现服务时间跨区域流通。

四、引入虚拟货币解决时间银行持续运行难问题

为解决时间银行持续运行难问题,需要引入既方便衡量和记录,又利于兑换和流通,还要满足志愿服务“非货币化”需求的交换媒介。虚拟货币不是国家发行的法定流通货币,而是依靠信用、高新技术等媒介在特定领域发挥一般等价物功能的准货币工具。虚拟货币不仅方便储蓄记录,还可作为统一衡量标准对服务时间进行折算,是作为时间银行交换媒介较为合适的选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应用于时间银行的虚拟货币,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机制设计模拟实现此五项职能,解决时间银行现存问题,时间银行在社区互助养老中的应用也将更加有效和可持续。本文提出虚拟货币在时间银行中的具体机制如图4-1所示。(一)时间银行储蓄机制。在储蓄方面,虚拟货币的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两大职能可有效解决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时间衡量标准不统一、记录方式欠规范问题。引入以虚拟货币为计量单位的衡量方式,可以通过对不同服务内容、工作强度等因素赋权,建立一套明确的衡量标准体系,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型、内容、强度的志愿服务统一衡量,保障服务时间记录的准确性和公平性。此外,在虚拟货币储蓄过程中,还可借鉴一般货币的储蓄理念,如根据所储蓄时间数量多少、年限长短,制定合理的活期和定期利息,以此实现志愿服务时间的保值增值、零存整取、代际相传,进一步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时间储蓄中。(二)时间银行兑换机制。虚拟货币在解决志愿服务时间兑换不及时、流通性较差等问题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服务时间以虚拟货币形式储蓄的基础上,虚拟货币的支付手段为志愿者兑换服务时间提供技术支持,志愿者可随时随地将服务时间取出,并支付给服务供给方换取所需服务,或无偿转换给他人或后代。随着时间银行的理念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认可,虚拟货币还可发挥世界货币职能,借鉴一般货币的国际汇率使用规则,促进志愿服务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兑换、流通,从而打破互助养老服务的国家边界和地区边界,在更广阔范围内配置互助养老服务资源。

五、促进时间银行可持续应用的对策建议

为促进虚拟货币在时间银行中的可持续应用,本文将精神激励和物质反馈结合起来,以市场化运行为突破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一,形成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加强对时间银行、虚拟货币及互助养老方式的宣传,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完善互助养老领域时间银行和虚拟货币的法规制度,充分利用虚拟货币提升时间银行运行效率;建立对志愿者的长效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志愿者参与积极性;鼓励条件成熟地区先行引入虚拟货币在时间银行进行试点。第二,提高虚拟货币的储蓄效率和安全性。一方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无纸化记录,将含有志愿者学历、工作、信用情况等信息的管理系统与虚拟货币储蓄系统连接起来,只要录入志愿者服务时间,便可根据已经制定好的公式计算出此次获得的虚拟货币数量,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在志愿服务时间储存过程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按照服务时间、服务类型、服务地区的不同,对其自动分类归档,并运用网络安全技术加密信息,保证信息安全性。第三,增强虚拟货币的兑换即时性和流通性。搭建虚拟货币兑换流通平台,形成包括志愿者、社区、企业在内的多方兑换流通系统。此外,发展多种服务时间兑换方式,增强虚拟货币的流通性,服务时间除兑换志愿服务、在志愿者群体内部转换外,还可通过虚拟货币购买实体商品。时间银行既可以充分调动社区潜在养老资源,增强社区养老活力,又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减轻困难家庭的负担,是未来助老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理论层面分析,将虚拟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引入时间银行能够有效解决持续运行难问题,但实践中仍面临来自传统观念和实际操作的阻碍。此外,政府财政支出对志愿服务活动支持力度不足,时间银行尚没有形成稳定且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导致时间银行管理平台及志愿者激励机制建设缺乏资金保障。总而言之,时间银行的实践之路还很长,仍需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功,黄国桂.时间银行的本土化发展、实践与创新——兼论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之新思路[N].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11-120.

[2]陈功,杜鹏.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1(6):67-73.

作者:刘冰 单位: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