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进入以后的应对措施

时间:2022-08-16 09:15:53

外资银行进入以后的应对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发生过各种各样的银行危机。在这些国家当中,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没有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但是,它们都发生了银行危机。因此,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之间有联系吗?如果有,它对银行稳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途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应该认真予以研究。在我国,长期以来,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严格受制于宏观经济波动。纵观我国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银行体系在扩张与收缩之间循环往复,政府每一次基本上都是通过直接控制银行的资金投放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整。而按照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6年我国已经全面开放了银行业市场,我国银行业市场将进入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即使没有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也是一个值得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在,外资银行的进入,又对其增加了新的变数。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外资银行进入与银行稳定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的研究。

一.银行体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基本含义是,大多数银行(指那些占整个体系资产和负债比例最大的银行)具有偿付能力,而且可以也应该持续拥有这种能力。“可持续性”是关键的,这是因为如果这种能力的获得是以高风险投资产生的利润来支撑的话,银行同样面临潜在的风险。银行稳定在金融稳定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基本是以银行为主导的,所以必须认识到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的动荡、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等等。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银行稳定与银行危机是相对的范畴。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实际的或潜在的银行挤提,迫使资产质量低下的银行停止负债方项目的偿付,或者政府为防止之而进行的大规模干预。银行的不稳定(银行危机)既可能以爆发的形式发生,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量倒闭、经济中货币供应量急剧紧缩,实际经济活动陷入严重衰退;或者表现为银行的整体上运行困难,不良资产规模巨大,蕴涵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不过,我们并不能认为不良资产贷款多,银行体系就一定不稳定。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事实来看,银行体系的稳定与不良贷款之间并没有很高的相关性:泰国在发生危机前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认为银行体系资本充足,不良贷款比例低,而身陷危机的印尼还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认为“模范国家”。相反,不良贷款率达到19%的匈牙利却并没有受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构成因素比较复杂。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1997)用多元Logit模型对一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1981-1994年之间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宏观经济环境在银行危机的爆发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较低的GDP增长与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是高度相关的;(2)高通货膨胀率使银行部门风险增加,因为高通货膨胀率带来的较高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使银行容易遭受支付危机;(3)金融自由化的后果之一是非常高的实际利率,而过高的实际利率被认为是导致银行部门脆弱的原因之一;(4)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会增加银行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尽管它可以减少银行挤兑的发生,但也带来了很大的道德风险,而且这种道德风险不容易通过谨慎的规制和监管来消除。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由此还认为,国家隐性担保比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在防范银行危机方面更有效。因此,总的来说,影响银行体系稳定的原因有宏观经济因素、国内金融状况和外部冲击三个方面(如图1)。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体系稳定具有积极效应

(一)前提: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所带来的收益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促进首先表现为它将给东道国的金融发展带来潜在收益:更好的资源配置和更高的效率。Bonin(1998)对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收益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认为外资银行进入给东道国可能带来的收益有六个方面:带来了先进的银行技术和金融创新(相对来说外资银行更容易介绍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给本国的金融市场);可能的范围经济效应(外资银行能够促进银行体系的联合,他们有从事其他金融业务的技术和经验,比如保险、经纪人业务、投资组合管理服务等);加强市场竞争程度(对本国银行来说外资银行的进入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压力);东道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深化银行间市场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吸引那些原本准备选择其他国家外资银行的客户将业务直接交给进入本国的外资银行);促进金融体系基础部门的发展(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和技术、会计核算方法、财政规制、监管和监管技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外资银行的存在使资金的流入变得更加便利,从而增加了对本国的项目进行投资的资金)。

(二)核心:外资银行进入将促进银行业有效竞争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东道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随着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银行在各项业务上的经营方式、理念、目标都将发生变化,其行为改变的后果便是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改变。理论界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都支持银行体系的竞争有利于稳定的说法。这些研究包括对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研究,还有一些是跨国数据的研究。比如,Demirguc-Kunt与Levine(2003)通过对70个国家1980—1997年的跨国数据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银行危机发生概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并没有证据表明竞争的增强会导致银行体系的脆弱,相反的,竞争性比较强,市场准入限制较少和对银行行为制约较为宽松的银行体系相对来说更加稳定。StijnClaessens,AsliDemirguc-Kunt和HarryHuizinga(1999)对1988-1995年间8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对本国银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越高,东道国或进入地区的银行体系就越稳定。比如,在香港和新加坡,银行业开放程度较高,银行脆弱性比较小。与之相反,外资银行进入程度越低,银行体系越不稳定。例如,印度尼西亚和泰国银行业开放程度较低,银行机构的质量比较差。同时,对亚洲金融危机前后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案例研究表明,在加强银行体系稳定方面监管的作用尤为重要,如果监管不力,外资银行将成为引发和加重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的效果在进入的初期和长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表现得更加明显:在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业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外资银行在进入一段时间后,东道国银行的盈利能力普遍下降,说明外资银行的进入确实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外资银行进入促使本地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更有利于本地银行的稳定与发展。根据上述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的影响机制如图2所示:

(三)比较: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银行危机发生负相关

1、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外资银行参与程度的统计(表1)。外资银行进入程度(或参与程度)可以用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外资银行资产与本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率)和外资银行数量份额(外资银行数量与本国银行总数的比例)衡量。总体看,外资银行进入呈上升趋势,在新兴市场国家表现得尤其突出。拉美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外资银行的控制程度均超过了50%,比如在新西兰,外资银行数量份额达到85%,资产份额甚至达到91%。相比之下,亚洲银行业中外资银行参与程度一直比较低,即使在外资银行参与程度最高的马来西亚,外资银行参与率也只有14.4%。在发达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一般介于亚洲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

2、外资银行进入与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由表1看出,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外资银行参与程度不尽相同,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发生了系统性的银行危机,而有的则没有发生。粗略比较并不能证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银行危机的爆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事实上,无论外资银行进入程度较低(美国)或较高(韩国),甚至没有外资银行进入的国家(印度),都发生过银行危机。但是,这一粗略比较还是给我们一个有趣的发现。随着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上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那些外资银行资产份额和数量份额接近或超过50%的国家大部分都没有发生过银行危机(见表3)。而且,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中,外资银行进入程度都比较低,因此我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东道国的银行体系稳定。

三.应该密切注意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效应

世界银行(2002)将外资银行进入给东道国带来的成本归纳为以下五点:如果本国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因为外资银行的进入而受到削弱,那么他们就有了从事更高风险活动的动机;外资银行拥有更加先进的服务和金融产品,因此会吸引本国金融市场上大部分有利可图的项目,所以剩下的高风险的部分就由本国的银行来承担;由于外资银行的不断增加,而外资银行一般都有比较严格的信用评级体系,某些经济部门的信用级别可能会降低,从而影响他们的融资;外资银行可能会退出东道国金融市场或将其母国的一些问题传染到东道国,这两种行为都将增加东道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外资银行拥有与东道国银行不同的优势与经营范围,因此在贷款方面可能会倾向于忽视东道国的需求。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这一观点的成立并不是无条件的。东道国首先必须保证监管的有效性和力度,因为这是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风险和维持银行体系稳定的重要保障。另外东道国必须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的法律框架,这样才能保证银行竞争的有效性。而且东道国必须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程度,才能有效避免因竞争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但是,在事实上,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些条件都不完全具备,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效应。第一、外资银行倾向于挑选具有盈利性的市场和财务状况好的客户,留给东道国银行的往往是一些落后的市场和盈利性差的项目,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东道国银行很可能去从事高风险的经营活动以获得足够的利润。同时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大都缺乏风险防范与风险规避的有效手段,这就使银行体系暴露在极大的风险当中;第二、外资银行信贷供应的减少或增加会影响国内信贷总量和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而宏观经济因素又是影响银行体系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东道国遭遇金融危机或银行危机时,外资银行会减少信贷的供应,甚至撤离东道国,从而造成危机升级。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普遍都存在着这种担忧;第三、外资银行的金融创新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外资银行进入将从总体上提高东道国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和金融创新的程度,而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东道国监管当局监管不力,金融创新的增加会带来金融风险的增加,外资银行将成为引发银行危机甚至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第四、外资银行进入不利于银行的稳定,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本国银行来说外资银行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它们争夺优质客户,同时由于竞争使行业利润下降,本国银行在竞争压力下不得不从事高风险项目以求得高额回报。同时,本国银行缺乏有效的规避与分散风险的手段,这就对本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四.我国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应对措施

外资银行的进入是中国加入WTO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我们已经探讨了国际上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国情。我国的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既积累了一些问题,同时也有自身的竞争优势,面对即将到来的银行业全面开放,我们应加大改革力度,对长期累积的问题应予以特别重视,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竞争中发展与壮大。

(一)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我国银行体系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有商业银行,另一部分是非国有商业银行。占据我国银行业半壁江山的国有商业银行是银行业改革的重点,潜伏着许多导致银行体系不稳定的因素:首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软性预算约束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资金运用方面。由于政策性的负担较重,国有银行贷款大多流向国有企业,而不是根据企业实际的经营效益和信用来安排贷款的发放,结果造成贷款收益率低,甚至形成呆账、死帐。当银行不良资产不断增加时,已经潜伏下不稳定的因素。而外资银行则不同,他们会选择优质客户和收益较高的项目进行投资。因此,必须加快正在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其次,银行经理人的利益目标也会影响银行体系的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理人员往往是由政府任命,有的还在政府机构中担任职务,这直接导致他们在决策时会受到上级的压力,没有自主权。只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即使出现失误也不必负责任,这导致激励机制的丧失,大量的不良贷款都是这样形成的。而且,资金来源的约束是硬的,为了弥补资金运用软约束带来的亏损,经理人员会从事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增加了银行面临的风险。

(二)银行法规与监管制度的完善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东道国银行体系稳定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监管的有效性。入世后,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资本流入流出频繁、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都给金融调控和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进一步加强市场准入、合规性监管。我国应在严格遵守入世后银行业开放承诺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特别是消极影响,以及我国金融监管的实际能力,制定既严格又较为灵活的市场准入条件。要防止外资银行在地域的分配上过于集中,同时防止外资银行信贷分配对国内企业融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拓宽国内企业的融资渠道;第二,转变监管理念,注重监管的国际协调。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需要国际化、开放式的监管理念,要与国际接轨。目前,虽然许多国家针对外资银行设立了许多监管法规,但是东道国和母国金融监管当局之间如何协调进行监管却很少有法律规定,所以应和母国监管当局相互配合及时发现违规现象,在监管方面必须加强国际协调;第三,完善外资银行立法。目前我国针对外资银行的法律法规只有《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这只是一部行政法规,缺少法律的权威性,因此应该尽快建立一部规范外资银行经营行为的法律,使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有法可依。尤其要注意的是应该取消目前在华外资银行所享有的“超国民待遇”,真正建立健康、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三)加强中外资银行的合作中外资银行分别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着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劣势,双方如果能够合作将会有广阔的前景,创造“双赢”的局面。双方在两个领域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一是业务合作,中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方面比外资银行更具优势,外资银行在人民币资金拆借、人民币代收代付、人民币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等业务方面需要同中资银行进行合作。而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如外币国际清算、外币信用卡和现钞业务、外币资金拆借业务上更具优势,中资银行可以在这些方面与其展开合作。第二,股权合作。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相对于中资银行来说比较少,如果一味增加分支机构会带来成本的提高,所以外资银行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大范围增加业务网点,而是通过参股或控股中小中资银行的方法,尽量利用中资银行业务网点的优势。它们的目的是利用自身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逐步掌握主控权,实现对中小银行的控股,而中资银行则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学习外资银行在管理、技术和全球网络方面的优势。

(四)构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虽然我国从未发生过银行危机,但防患于未然却是监管当局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外资银行进入的敏感时期,这一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世界其他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都建立了银行危机预警制度,虽然这些制度大部分都是用来预警某个特定银行将要面临的困难,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起到了提高整个体系抵御风险能力的作用。因此,监管当局要广泛吸取其他国家在金融风险预警领域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中一些好的做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危机预警制度。我国银行危机早期预警指标的构建应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反映银行自身经营质量的指标,如反映资本充足性的指标,反映流动性的指标,反映资产质量的指标等;二是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如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汇率变化率等;三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经营的好坏与企业经营状况有很大的联系,如大量的不良贷款就是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