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抵债资产思考

时间:2022-08-21 11:45:50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思考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取得了较大发展。面对当前经济金融与政策的走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渐减少了信用贷款的发放,更多地转变为抵押、质押以及担保贷款,以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但由于近年来实体经济乏力,面对借款人经营能力欠佳,丧失偿贷能力的现实境况,商业银行为保全自身信贷资产,往往被迫接收借款人的抵债资产。“以资抵债”作为在特定条件下所采取的特殊受偿方式,已成为商业银行不得不选择的形式,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必须接受的现实。商业银行接收这些抵债资产的最终目的是保全贷款,抵御信贷风险,即通过将抵债资产处置变现收回贷款本息。然而,由于内外部政策与管理的缺失,抵债资产尚面临入账价值虚增、处置难、损失大、税费高等问题,更因为其涉及接收、保管、处置等多个环节,情况错综复杂,使得银行对这些种类繁多、数额巨大的抵债资产的管理与规范难度大大增加。如果不能对抵债资产进行合理处置的话,必然会对商业银行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探讨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抵债资产基本认识

(一)抵债资产的内涵。所谓抵债资产,在我国一般被理解为“金融机构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商业银行将抵债资产视为其被动获得的一项特殊资产,包括房屋、土地使用权、专利技术、生产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种类丰富、范围较广。2005年财政部出台的《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对银行抵债资产也作出了具体的定义,为“银行的债权到期,但债务人无法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或债权虽未到期,但债务人已出现严重经营问题或其他足以严重影响债务人按时足额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或当债务人完全丧失清偿能力时,担保人也无力以货币资金代为偿还债务,经银行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协商同意,或经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依法裁决,银行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对于商业银行抵债资产这一殊资产形式产生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部分企业经营体制不健全、管理机制滞后,导致经营效益持续走低,贷款的现金偿还能力受限;二是部分企业利用银行间的激烈竞争,恶意将资产重复抵押,提供虚假担保,损害了银行自身的正当得利;三是部分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银行贷款,也因此使得法律法规执行不能真正到位,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四是面对中央银行下达的宏观调控指标,商业银行为使自身“表象达标”,被迫选择牺牲自身利润;五是银行自身内控机制不健全、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了贷款决策的科学性、安全性与准确性不足。(二)抵债资产的相关制度变迁。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抵债资产伴随着信贷业务而产生,部分企业因经营能力欠佳、运营机制不力等原因无法以流动资金偿还所欠贷款,企业选择用其剩下的“价高质次”的固定资产偿还债务。在此背景下,银行是否接收、如何接收、接收后如何管理等问题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在诸多利益纠纷并存的情况下,作为权宜之计,银行只能选择接收这些实物资产以保全自身债权,也因此收取的担保物、偿债物越来越多,直到1997年,抵债资产才被我国部分商业银行作为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管理。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已逐渐积累起种类繁多、数额巨大的抵债资产。面对这一现象,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2年正式在上市的金融企业实施。虽然其中涉及抵债资产的规定不多,但也意味着我国对于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管理进入制度化新阶段。2005年,财政部颁布了《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旨在规范和督促银行机构自身健全抵债资产管理机制,防范化解可能因抵债资产引起的系统性或者非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银行机构健康经营、稳健运行和良性发展。2006年财政部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明确了金融企业应当按照“内部规定”对抵债资产进行管理。在2007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也对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作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的规定。相关规则的为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管理指明了道路,有利于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三)抵债资产的范围。在我国商业银行实务中,抵债资产的范围与大多数国家相类似,包括有价证券、房屋或者其他地上建筑物、国有土地使用权、交通运输工具、生产设备和办公设备、原材料和产成品,以及其他具有较强变现能力的财产等。以2016年W商业银行年报公布的有关数据为例,在其所有抵债资产中,房屋及建筑物所占份额达49.9%,土地使用权占比21.45%,其他资产占比28.65%。另外一家Y商业银行2016年年报数据显示,在其全部抵债资产中,房屋及建筑物资产占比高达97.53%,法人股占比1.3%,其他资产占比1.1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商业银行抵债资产中,变现费用高、手续烦琐的房屋及建筑物占据了绝大比重。(四)抵债资产的特点。商业银行为保全自己的信贷资产,降低其债权风险,被迫通过以资抵债方式,最终完成“债权→物权”“货币资产→抵债资产”的转换。从形成过程来看,抵债资产主要是商业银行为了优化和提高银行贷款质量的指标,实现不良贷款额的表象下降,将不良贷款实物化转变而得到的产物,其实质就是货币性不良贷款转化为实物性不良资产。这些实物抵债资产作为非正常状态下实现债权的衍生物,其存在是暂时的,最终商业银行将通过处置抵债资产而收回货币资产。抵债资产的特点:一是种类丰富。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接收的可充当抵债资产的资产多种多样,包括房屋、股票、债券、土地使用权、生产设备、机具器械、家电家具等,其中权利资产所占比重较小,导致后期产生的抵债资产的种类也样式繁杂。二是变现难。银行在处置抵债资产时常遇到产权不明晰、手续不全、质次价高的问题,且受地域、市场流通不活跃、流动性差等因素影响,加上抵债资产的高额税费以及接收保管费用,致使银行回收的抵债资产贬值严重,变现价值低,甚至难以变现。三是管理难。商业银行取得实物抵债资产后,后续工作即为做好资产保管,等待时机变现,实现债权保全。然而,在各种实物资产的保管过程中形成的损耗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商业银行接收的抵债资产中,房屋土地会产生折旧,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落后于市场技术的机器设备。因此,做好抵债资产保值增值工作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然而现实环境中,银行的精力和能力范围有限,很难对种类繁多的抵债资产进行良性的管理与处置。

二、抵债资产的取得、保管与处置

(一)抵债资产取得。1.取得方式。在我国,抵债资产的取得在实践中一般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通过非诉讼方式,即债务人和第三人经营生产过程中濒临倒闭,已确定无法使用货币资金清偿债务,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债权人同意债务人或第三人使用非货币性资金抵偿债务;第二种则是通过行政诉讼,经法院或其他仲裁机构判决裁定,商业银行由此取得实物抵债资产;第三种为破产程序分配,债务人、第三人因经营不善宣告破产或者倒闭,法定清算程序完成后,商业银行按照清算结果依法收到实物或权利资产等以清偿贷款;第四种为贷款时即约定了抵押、质押等方式,债务到期,贷款人无法以现金等货币资金足额清偿贷款时,由于所抵押的资产不能立即变现,通过协商,最终以抵押物抵偿其债务。国外抵债资产的取得途径与国内基本一致,但是部分国家例如韩国,将债权划分为一般债权与特别债权,对一般债权,可要求债务人清偿债务或通过法院拍卖其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担保品的方式回收其债权,而对特别债权,首先应根据法院规定,约定债务清偿计划进行清偿,若债务人未遵守清偿计划的约定,该特别债权就转化为一般债权。2.会计计量方式。在我国大部分上市银行采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将取得的抵债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公允价值与资产账面价值及支付的税费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但也有银行是以贷款账面价值与该抵债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孰低作为入账价值。(二)抵债资产保管。1.保管方式。中小金融企业大多为地方性银行,其服务对象呈现广而杂的特点,收取的抵债资产种类多样,这必然导致金融企业对于抵债资产的保管出现形形色色的情况。在实务中,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抵债资产进行保管或使用。一是将抵债资产自行使用,部分银行因为无购建指标等因素,将暂时难以变现的抵债房屋、车辆等固定资产自用,通过将抵债资产转为自用来改善办公环境和条件。二是将抵债资产中的交通工具通过调拨形式为上下级行调用、借用,方便其交通出行,减少自身购置支出。三是将抵债资产出租,通过收取租金换取一定租赁收益。四是将抵债资产暂时留在原债务人处。部分抵债设备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有的甚至具有区域性的要求,需要对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与检修等,银行系统内部并没有这类“特色”抵债资产的专业维护或管理人员,加上考虑到若将这部分特色抵债资产盘回管理还需支付相应的维修维护费、财产保险费、物业管理费等多项费用,银行通常更愿意将抵债资产留在原债务人处,直至变现。2.会计计量方式。在会计计量的后续处理中,部分金融机构取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两者最低者的方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也有银行在“有意按规定对资产进行变现并且不再要求借款人偿还贷款时,将抵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为‘其他资产’”。(三)抵债资产处置。1.处置方式。我国商业银行对抵债资产的处置手段有多种:其一,部分商业银行直接寻找买家,通过双方协议定价处置抵债资产;其二,部分商业银行委托拍卖机构,通过拍卖处置抵债资产,还有银行通过招标、竞价等方式进行抵债资产处置,但国内目前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交易市场,且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造成信息不对称,使得抵债资产供需有效性不足;其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银行已开始挖掘新的处置道路,现已有借道“淘宝”网的不良资产交易平台,帮助商业银行加快处置自身抵债资产,提高自身消化能力;其四,有些大型商业银行借助中间机构,也就是资产管理公司,通过给予一定的折扣或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将抵债资产转包出去,尽快回收现金,减轻自身的工作量;其五,通过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处置。2.会计计量方式。在抵债资产的处置变现中,大部分银行规定抵债资产不得做自用,应尽快作出租或出售等处理,且处置抵债资产时,应将获得的处置收入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也有部分银行规定虽原则上抵债资产不得自用,但确因经营需要,银行可将抵债资产转为自用,并视同新购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三、抵债资产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银企信息不对称,抵债资产价高估。银行接收的抵债资产实际价值往往低于其接收入账的价值,主要原因在于:首先,银行作为“资金提供者”,虽在提供资金之前会要求对方企业提供一系列的证明材料,证明自身经营状况良好且有能力还款,但企业出于保全自己利益考虑,会选择隐瞒自身真实信息,同时由于银行间彼此存在竞争关系,无法共享企业信息,由此导致了银行无法全面掌握企业日常经营的真实情况。当企业经营不善最终破产、倒闭时,银行选择接收抵债资产以保全前期信贷资产,至于这些抵债资产的变现能力以及实际价值是否能达到企业所贷款金额的数目,银行已无暇顾及,也就形成了抵债资产偏高的入账价值。其次,当抵债企业无法继续生产,经营环境陷入困境,商业银行为了减少自身损失而采用诉讼方式,一般来说法院将直接裁定或通过企业协议方式解决。而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往往会从社会影响和宏观大局出发,考虑社会安稳、失业职工安置等因素,因此也会出现该项抵债资产价值高于其市场价格的情况。再次,抵债资产在办理入账时,按照规定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并提供相关的价格认证书或评估报告。然而实际工作中,第三方的评估费通常是按照所评估资产价值的一定比例收取,出于利己心理,为保障自身利益,有的评估机构对抵债资产进行评估时会出现以低充高、以次充好、偏向企业的现象。虽然在贷款时商业银行已进行了内部评估,并约定了抵押率,但从法律层面上,这种内部措施更多流于形式,无法得到有效认可与保障,导致抵债资产评估价值不实。另外,抵债企业与中介机构勾结,双方协商计价提高抵债资产的价值,也会让评估价背离于市场价。最后,部分商业银行管理层为快速达到监管指标,故意高估抵债资产价值,降低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以期采用短期行为粉饰利润。上述种种原因,都为抵债资产的账实价值不符提供了背景环境,为日后抵债资产的处置亏损埋下了一定的隐患。2.外部环境强压力,抵债资产多而杂。从监管部门角度看,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银行业监管部门逐步严厉与明细化各种合规指标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审慎监管。商业银行面对强效的监管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不断增大的经营压力,为尽快扭转自身经营不良、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的被动局面,其各级机构所承受的压力远远高于其实际承受能力。因此,为完成监管机构或者其上级机构的指标考核,商业银行出现了硬性追求特定指标下降的现象,尤其对于不良贷款率等指标,在常规性方法无法满足指标达标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接收抵债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也就导致了现阶段抵债资产的“繁荣”。从政府部门角度看,我国目前客观存在的相关政绩考核机制,使得地方政府倾向于保护地方企业,而忽略商业银行的利益。例如政府注重大局,往往从社会稳定角度出发,出于对企业下岗职工安置和改制企业启动再生产等方面的考虑,放松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虽有权参加企业的改制过程,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其作为债权人的权益发挥,使得银行在对企业有效资产存在异议的情况下发生所有权变更,侵害了银行的债权利益。当银行采用诉讼方式解决与企业的贷款纠纷时,有的地方会出现行政干预法院办案,使得胜诉案件难以执行,结果往往是银行虽胜诉,但是贷款依旧难以追回。在货币资金难以追回的情况下,银行只好接收实际价值并不高的抵债资产,以挽回部分损失。3.手续过程不简单,抵债资产变现难。在抵债资产接收实务中,相当数量的抵债资产存在权属不明、手续不全的问题。一方面,从客观上看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制度更新跟不上实际业务的发展速度,政策不配套、制度规定滞后,让商业银行无法站在制度的盾牌下保卫自身权益;主观上,银行缺乏专业的人员、技术,无法有效鉴别抵债企业提供的相关权属文件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抵债资产的收取与处置不是简单的买卖行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登记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税金附加费、手续费等,加重了银行的成本负担。因此银行往往通过协商不办或缓办抵债资产的过户手续,在未来处置过程中直接由抵债企业将资产过户给处置接收人,以期节省资产收取、过程中的税费。(二)抵债资产保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抵债资产品种丰富,注定了商业银行缺乏对其管理维护的多样化手段。商业银行内部并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来对其进行保管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具器械和运输工具等抵债资产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折旧,有的商业银行考虑到部分机器设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区域性,无法自行使用,也暂时无法找到买家,若对其收回管理除需要支付日常的维护保养费之外,还需支付人工管理费、物业管理费等多项费用,因此银行通常更愿意将抵债资产留在原企业,直至变现,但这又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及时、准确、真实获知资产的贬值、损耗、丢失等情况。而对于那些不具有专业性的房产、设备等,商业银行虽将其收回,但由于各种原因存在无法管理或管理不好的情况,这些抵债资产亦会出现不小的贬值风险。(三)抵债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处置程序难统一,抵债资产价值流失。由于缺乏条例规定,在抵债资产处置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定价方式不统一、定价不合理,无法保全抵债资产的真实价值,导致抵债资产变现价值大部分不能抵偿债务的金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抵债资产大多为倒闭、破产企业为偿还债务所提供的资产,这些抵债物本身价值不高,其资产价值容易出现缩水,这也是形成后期处置价值差额大的一大原因;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设备等抵债资产面临老化、落伍等现实问题,进一步导致了处置价值的下跌;再次,业界对于抵债资产处置定价方式尚未统一,定价可选择空间大,部分商业银行按照企业所贷款金额加利息之和对抵债资产进行定价,也有商业银行只按照贷款本金进行定价,而不考虑利息,还有的按照对方报价直接定价,当然,也有部分商业银行根据评估公司对抵债资产的价值评估进行评估定价,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可能存在着人为或者客观事实上的歪曲抵债资产价值的行为。2.处置程序不公开,资产处置难透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一般通过拍卖、双方协商定价等方式处置抵债资产,其特点是未向社会完全公开抵债资产处置程序。有的商业银行直接私定买家,双方直接协议约定交易价格,有的虽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拍卖或者竞价,但未将过程进行全程公开。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购货商与拍卖机构勾结,故意压低拍卖中标价,也可能出现银行内部人员与拍卖机构合谋,故意隐瞒资产的某些特殊信息或者故障损坏情况,亦或故意将资产卖给特定买方,这些可能出现的行为均违背了公平买卖、公平竞争的初衷。3.外部环境的制约,处置环境不成熟。抵债资产从接收到处置要经过多个环节,繁杂的手续在加大银行经营成本的同时也加剧了抵债资产的价值流失。接收抵债资产时若采用评估机构估值需支付评估费,若由法院判决所得,则需向法院支付诉讼费等;若要将所接收的资产过户,需支付过户费、印花税、契税等;抵债资产处置变现时,需交纳过户费、土地出让金、房产税、车船税等。实践中,除去各种税费和中介服务费,银行还需承担原本应由它方承担的一些成本。例如,在抵债资产存在欠缴费用(如物业管理费、车船税等)时,银行接收其作为抵债资产,想要成功过户,必须代为缴清所欠的各项费用。根据粗略统计,所有这些费用,包括各种税费、管理费用等,总额可达抵债资产价值的20%。另外,由于银行在接收抵债资产时常常会遇到抵债资产产权不明、手续不全的问题,影响了抵债资产的有效处置,再加上内外部市场条件尚未发展成熟,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消息闭塞,更加阻碍了抵债资产的处置。以上种种原因均造成了商业银行对抵债资产不想处置、拖延处置的态度,也造成了其既想保全资产获得利益,又不愿承担损失责任去处置抵债资产。而监管制度的漏缺、银行内控的不足也使得有些商业银行既不清楚如何去做,也不清楚做法是否正确,从某种方面来说,监管的缺位使得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红线”指标方向,提醒他们该如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有效处置抵债资产,从而达到抵御信贷风险的目的。(四)关于抵债资产会计核算的问题会计计量方法不统一,资产可比性差。目前,各家银行都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抵债资产处理办法,会计计量方法存在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初始计量不同。大部分银行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采用公允价值对取得的抵债资产进行初始计量,账面价值及支付的其他税费等费用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但也有银行是以贷款账面价值与该抵债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孰低作为入账价值。二是处置变现不同。抵债资产不允许自用的商业银行,在处置抵债资产时取得的处置收入与抵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允许自用的商业银行,则在自用时将抵债资产视同新购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由此可见,由于监管部门并未对银行抵债资产处置中的会计计量方法作出统一的规定,商业银行对抵债资产进行计量的过程中可自行选择适合自身的做法影响了商业银行之间信息的可比性,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大银行,其中中小银行机构尤为突出。

四、政策建议

(一)严格把关,提高抵债资产入市质量。一是商业银行之间建立互联互通的联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善用征信大数据,严格审视信贷需求企业的资金实力、经营成果,根据市场经济环境有效控制调节自身信贷规模。二是明确限定抵债资产的收取范围。对于操作实务中出现的贬值快、技术更新快的抵债资产,应限定其作为抵债资产的时效,并且对不易变现或变现难的抵债物明确规定不能作为抵债资产。三是合理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抵债资产的价值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利益,更是对国有资产的保全,确保抵债资产价格公正、公平、合理,必须规整市场评估机构,明确相关制度措施,对评估机构的不当行为设立应有惩治措施,且从司法体制方面进行全面整治。地方政府与司法机关等应作为天称两端公平正义的维系者,而不是某一方的保护伞,有效保障金融债权,真正做到让银行想接收、可以接收并且有市场去处置抵债资产,保障银行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二)建章立制,强化抵债资产保管质量。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受市场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诸多环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抵债资产的相关规定主要为2005年出台的《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各商业银行制定的内部管理规则。近年来,市场风险的加大、经济的不稳定都使得外部经济环境较之过去有较大的改变,因此,行政机关以及相应监管部门应弥补法律空白,修订完善现有制度,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提升商业银行内外部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能力。此外,商业银行应顺应市场,通过建立健全抵债资产内部控制机制和考核机制,适应外部市场管理需要和内部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内部还应进一步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实务处理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以增强商业银行自身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做好对抵债资产的保管和维护。(三)拓宽渠道,提高抵债资产处置质量。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对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全过程给予合理的税收优惠或减免,使商业银行在自身利益有所保障的情况下,主动办理资产过户、产权流转等手续,避免以往由于权属不明晰、手续不齐备所带来的法律纠纷。同时,拓宽交易平台,使银行抵债资产处置不仅局限于线下交易。应加速开发或者加快与现有互联网大平台的合作交流,挖掘新兴市场,探索互联网新时代的无限潜力,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多途径选择合理的抵债资产变现方式,真正实现多渠道经营、合法处置、合规避税。此外,抵债资产经营过程中还需做好公开公示,做到阳光化、透明化,以防内外部人员人为造成风险。确保抵债资产接收、保管、处置过程可追源、可溯查、可控制。(四)统一口径,增强抵债资产可比性。商业银行从自身经营运行考虑,为收回贷款本息,最终会将接受的抵债资产变现,故抵债资产实质是银行清收债权的延续,因此合理确定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保管计量以及处置计量意义重大。银行机构抵债资产的计价应以客观、公允的评估价值或公允价值为基础。为进一步确保抵债资产评估价值的客观公正,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亟待修订完善现行有关规定,统一会计计量方式、明确税收标准、规范资产评估行为等,积极协调各项法规关于抵债资产处理的规定,从会计制度上统一明确银行业抵债资产的计量方式。

作者:蔡冬 李姣龙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内江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