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

时间:2022-05-06 11:26:11

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在进入增长动力切换、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这样的发展对我国银行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资产管理为重中之重。所以在我国的经济新常态下,不断去研究和不断重视资产负债管理,有利于提高银行的展望性、高效性和专业性,让商业银行焕发出新的动力,实现我国的经济金融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本文主要从新常态的内涵出发,分析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并论述对此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新常态”一词最早源自2009年初在美国举行的“探讨危机后美国各个经济领域复苏和发展新模式”的论坛,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罗格斯和总裁埃利安,在发言中用“NewNormal”一词来形容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可能遭受的缓慢且痛苦的恢复过程。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首次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阐述,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经济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的趋势与挑战

(一)经济增速回落,银行业规模增速回稳

银行资产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规模的增长。新常态下,受经济放缓、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多重因素的冲击,银行业资产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也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中高速增长。2014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4.5%,比前5年平均增速下降了6.5个百分点。以往银行业发展“水涨船高”的便利条件已经不再具备,增长速度回稳将成为银行业的一种长期趋势。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银行信贷的投向

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过去“粗放式”发展方式逐步转化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这个过程中,产能过剩行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将经历去产能周期,将逐渐被一些新兴产业所取代,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等行业。这些新型产业将会逐渐成为银行信贷资源的投向重点。

(三)信用风险加大,不良贷款率上涨

新常态之下,一些传统的制造企业,如纺织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金融制品业等工业,受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生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甚至面临关停的压力。由此造成生产能力出现相对甚至绝对过剩,致使企业还贷困难,进而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严重下降,典型表现就是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双升”。截至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426亿元,已连续12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25%,较年初上升0.22个百分点。今后一段时间,“两高一剩”领域的金融风险可能会继续扩大,银行业资产质量将承受更大压力。

(四)互联网金融加大了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打破传统银行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更大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因此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支付结算方面,据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的第三方支付总额有80767亿元,同比增长50.3%。投资理财方面,2013年5月上线的余额宝,仅用短短一年多时间,管理资产规模接近6000亿元,客户数量突破1亿。

(五)利差逐渐收窄,传统存贷业务利润率下降

自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拉开序幕。2015年10月24日起,央行不再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提升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盈利能力受到巨大冲击。国外金融改革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必然伴随着存贷款利差收窄的现象。2015年以来,我国央行已经实施五次降息。可以预见,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利差将进一步收窄,传统存贷业务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存贷业务市场的竞争也转变为价格的竞争,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对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及时地认识到问题的严峻,第一时间做出改变,开放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增加了非利息的收入。但这种创新的意识,还是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三、经济常态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建议

面对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商业银行必须摒除以往的旧思维,改革以往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更加注重资产负债的精细化管理。

(一)合理安排负债,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确保资产和负债之间在总量、价格和期限上匹配。一是合理安排各项存款的比例,调整负债的期限结构,使不同期限的负债与相应期限的资产保持大体上的一致,确保资产最大限度发挥效益,减小负债偿还风险。二是丰富负债种类,扩大金融债券业务。各种存款属于被动型负债,该负债在资金来源中比重过高,将不可避免的影响银行负债的稳定和灵活调整。而各种金融债券的发行可以增加资金来源的稳定,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是被动型负债的有益补充。

(二)盘活信贷资金,优化贷款投向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存量规模已经很大,2015年本外币贷款余额已达99.35万亿元。但传统行业多,新型行业少,流转速度慢,信贷资金沉淀现象严重。一是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要通过加强贷款期限管理、推进信贷资产流转等多种手段,加速贷款流转,提高贷款效益,尤其重点关注产能过剩、低端落后、效益低下的企业中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调整贷款投向。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小微、“三农”等,要加强信贷投放力度。要加大消费信贷的比重,除个人按揭贷款之外,拓展其他消费信贷领域,提高零售客户的比重。

(三)积极探索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一是要争取重组不良资产。对已出现不良的企业,商业银行应根据企业是否符合国家新兴行业战略发展方向,产品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区别对待。如果企业数据新兴行业,产品及技术具备核心竞争力,具备盈利的能力,就不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抽离贷款,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支持企业改制、兼并与重组。在重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掌握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为债务企业提供债务重组和债转股服务,为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和搭桥贷款服务,促进不良资产的重组和转化。二是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各省陆续成立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渠道,探索不良贷款批量化、市场化处置的有效机制。比如可以将一个地区的不良资产整体打包,委托一家信托公司,利用信托公司的特殊人脉优势和信托功能对债权予以清收。

(四)加强表外业务创新

表外业务不列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影响银行当期损益。与传统存贷款业务相比,表外业务具有成本低、风险小、规避资本管制、增加银行利润、转移和分散风险等优势。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要在风险可控、合规经营的前提下,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增加业务品种,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如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网络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种代收费、代保管、保险等业务;利用商业银行的信息和信用优势,大力开展对客户的各种信息与信用咨询业务;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国有资本重组的历史机遇,发展理财顾问业务。

作者:周一静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会计财务处

参考文献:

[1]吴建亚.现阶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J].金融论坛,2004(08).

[2]潘小明,李杰.股份制银行投行业务的市场机会和管理模式[J].金融论坛,2011(03).

[3]付圣荣.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04).